漢語詞目
鼓掌,漢語拼音gǔ zhǎng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1、[clap one's hands]∶拍巴掌;
2、[applaud]∶今多表示贊成或歡悅的意思,多為
稱讚某人,有好意,也有惡意。
標準動作
面帶微笑,抬起兩臂,抬起左手手掌到胸部,以右手除拇指外的其他四指輕拍左手中部。節奏平穩、頻率一致。
引經據典
拍手,今多表示高興、贊成或歡迎。
1、明
賈仲名《金安壽》第二折:“[鐵拐 鼓掌大笑雲]你愚眉
肉眼,怎識的貧道那?”
2、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
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操
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
何足掛齒!”
3、《明史·于孔兼傳》:“自陛下有近日之舉,而善類寒心,
邪臣鼓掌。”
4、《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
闔閭鼓掌而笑曰:‘先生之言,何
迂闊也!天下豈有婦人女子,可使其
操戈習戰者?’”
5、冰心《
寄小讀者》十九:“從我們
樓前走過的時候,我們曾鼓掌歡迎他們。”
6、
關漢卿《狀元堂陳母教子》:等我明日得了官,你就從
貢院里鼓著掌,摑著手叫到我家裡來。
追根尋源
詞源考證
鼓掌一詞的來歷,還真不好考證。可能是個時髦的外來詞,像沙發檸檬一樣,漂洋過海,從西方來到東方。鼓掌一詞的英文單詞,說鼓掌是一像聲詞,似鼓掌時兩手的
拍擊聲。鼓掌在漢語中的讀音與英語發音沒有任何瓜葛。不管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鼓掌是一手勢常用來表示歡迎。從這一層意思上,考證鼓掌的來歷,是西方傳入中國還是從中國傳入西方,還是中國和西方同時發明了鼓掌,都不得而知。
東方傳說
元朝時期,西方一名叫
馬可波羅的傳教士,帶著對
文明古國的仰慕年,帶著向中國人民學習的心情來到了中國,當他見到創造輝煌文明的中國人民時,即以西方的傳統方式擁抱,接吻來向中國人民表達他對中國人民的崇敬。當時中國人時興磕頭、作揖,不知誰集中生智兩手掌互相對馬可波羅的放肆表示憤慨。馬可波羅也入鄉隨俗跟著鼓掌起來了,戲劇性的是雙方誤解成了和解,化誤解為友誼。有這良好的開端,馬可波羅譜寫了他在中國的十五年輝煌歷程,為中國和西方的交流作出了貢獻。後來馬可波羅將鼓掌當作中國的特產帶回西方去見他父老鄉親。鼓掌這一方式在中西方都傳開了,至今成為一固定
禮節。
鼓掌哪年哪月哪日於何時誕生,只能大致確定,鼓掌是東西方友誼、理解的產物,鼓掌是一種有聲、無詞的表白。
西方故事
據說,在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在一支與羅馬交戰的蠻族裡,有這樣一個習慣,就是當首領講完話或發出號召等後,士兵們會敲擊手中的武器,發出聲響以示支持。這比羅馬士兵用“
吶喊”來“回響領導”當然要容易和有聲勢得多,因此那一做法漸漸被羅馬士兵學會,逐漸演變為“鼓掌”。
其他意義
鼓掌,鼓浪微風起,掌節無為道
鼓掌,雖名為動作,卻有深厚內涵。那是一種毋庸置疑的意念,力量、喝彩、鼓舞、奮起。
鼓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象徵,有真有假。喝彩的分量和誠意也有大小之分,真誠的鼓舞可以消解誤會,消解嫌疑,消解無所謂的爭執和憤慨。掌聲,是獨特的聲音,呼喚、映照,虛無,驚險,是
充耳不聞,是一心,三心,幾意,幾度春秋。
春暖花開,掌聲播撒萬方,新月,新葉,
水天相接,幾番摸爬滾打,幾度彷徨徘徊,失敗也難免,成功哪裡值得相提並論,自然之聲,掌聲也許不是動聽的,但是動人的,掌聲也許不經意,但是成就自然之聲。夏 雨傾盆,洗刷乾坤,牽強的掌聲?說實在不是最動聽的,虛假,敷衍,偽善?還是最惡劣的美好聲音?驚蟄,
小暑,
大暑,穀雨,曾經的歲歲年年,業已是舊日掌聲,雷動,雨動,風動。秋風秋雨,意恐遲遲,幾多不對說在你口裡,淚眼已吹乾,無力再回望,山不再崎嶇,水不再曲折蜿蜒,岩間傾吐
醉翁之意,山水之間猿聲不住,淒悽慘慘淒淒,千帆皆過,病樹無春,用零星掌聲來喚醒死亡之花,用殘存風聲叫醒碎玉全瓦,何處神州,只是眼前風景依舊。大約在冬季,遇見掌聲響起來,
不得不愛寂寞沙洲冷,一道綠光,期待著一個奇蹟,一道綠光,如此的美麗,聲音,是他的聲音,聲音,是聲音,
無病呻吟?
苟延殘喘?夢回蓼兒 窪,
大唐芙蓉園,南來北往,
嘈嘈切切錯雜談,掌聲依舊,無為道然。
人們常將鼓掌只與歡迎相聯繫,實際上鼓掌的意思多呢。當某員第一次登場演出時,心情緊張。這時場下觀眾送給一片雷鳴般的掌聲。演員頓時信心百倍,表演超水平發揮。這裡的鼓掌除了有歡迎的一面外,更多的是
鼓勵。當演員演出成功退場時,觀眾又是一片雷鳴般掌聲,有對演出成功的祝賀,也有對演員努力工作的感謝,還有對演員退場的歡送,更有對演員以後的希翼。觀眾與演員通過演員的台上表演,得到藝術上的溝通,演員通過台下的掌聲得到了感情上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