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紫陽真人

悟真紫陽真人

悟真紫陽真人姓張名伯端,宇平叔。後改名用成(誠),號“紫陽山人”,故後世又稱之為張紫陽。生於宋太宗雍熙元年(984),登仙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浙江臨海人。張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好學,涉獵儒、釋、道三家經書,以至於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無不留心詳究。只因科考不利,屈就台州(今浙江臨海)府吏,居纓絡街。

基本介紹

  • 本名:悟真紫陽真人
  • 別稱:張伯端
  • 字號:宇平叔
  • 出生時間:984
人物生平,思想著述,影響,人物記載,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悟真紫陽真人生於宋太宗雍熙元年(984),登仙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後因株連發配嶺南充軍。來英宗治平(1064一1067)中,陸說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說轉至成都。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通劉海錯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快”,“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字乎叔,號紫陽。此後精誠至道,術業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內丹,認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水銀非也。內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阻”,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復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1075)著《悟真篇》宣揚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據說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裡間頃刻就到。兩人雅志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游於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遊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要於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回:“今世人學禪學他,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遂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日:“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放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常說:“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認為“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迪生於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又謂:“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積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河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臍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於性命之奧也。”極力主張以道教修煉性命之說來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其知覺性遺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將儒家“窮理盡性”,佛教“頓悟圓通”引人道教內丹煉養,主張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對三教“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迷設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張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禪宗及儒家思想,認為“三界唯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主張“欲體夫至遭,莫若明乎本心”。釋曰:“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起彼岸。”
陸公薨於成都後,伯端傳徙於秦隴之地,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處厚被召,臨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並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於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後來處厚出任廣南遊,伯端又從之。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坐化於天台山,世行九十九歲,留《屍解頌》云:“‘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哲宗元祐二年(1088),劉奉真遇伯端於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徽宗政和( 1111-1118)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謁黃公易仲尚書於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髦矣,語不契而去。其後寄書給黃公素,言甚異,其孫柱見其書,秘不盡言,書中說:伯端自稱從前與黃公素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校勘劫運書籍而誤,於是被貶滴人間,現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顆星,隱晦光明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於先生,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曰紫元,於公日紫華,三星神一同被貶官職,現均已復職於港都。今用成又復仙品,獨冕仲身化宦海,本應為人十世,而只九世,終使來世苟復迷妄合塵,別溺異趣,無升遷之期,於是紫陽力敘仙契,力欲推拔,指點迷律,而黃公竟不合而歿,只有自號紫元翁而罷了。九是不載於天宮,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龍洞劉道人(名奉真亦稱劉斗子),白日飛升,影響極大。
神仙鑒》云:“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復返天台,於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於劉師。及相訪於太華,得遇海檐,同拜鐘、呂二師。渭田。於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運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並滴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於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於,及一時被遣官吏皆復歸清都,惟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悟,庶幾返原。
《歷代神仙通鑑》云:張伯端字平叔,天台纓絡街人,於己酉(994)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傅,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陽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遂返台州。復游於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簡,長生金寶內丹之訣……。
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宇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子叔疑其婢所竊,歸補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唱然嘆曰:“積股盈籍,其中類竅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云:“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幹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想。紫級金章今已矣,芒鞋什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鑄鼎余聞》卷一)。
天台山志》載:張伯端,天台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贈,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人盡言其平生所學,年九十九坐化於天台山。
《悟真篇》,祖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參同契》之秘,在內丹修煉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參同契》同為“丹經之王”。因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煉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紫陽真人”。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百歲仙逝,飛升前留有《屍解頌》一首:“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通融”。
張伯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園通禪仙紫陽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的祖師。道教奉為南五祖之一。
張伯端曾為幕僚。據清.仇兆鰲《悟真篇集注》卷首“陸彥孚記”,張平叔“少業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治平中,曾隨龍圖公陸詵“師桂林”,並“引置帳下,典機事”。陸詵“移他鎮,皆以自隨”,最後陸詵“薨於成都”。平叔“轉徙秦隴。”《悟真篇.序》有:“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張伯端曾為府吏數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縱火燒毀案上文書,因之,以“火燒文書”罪發配嶺南。
熙寧二年(公元1069),張伯端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潛心修煉。曾“三傳非人”,而“三遭禍患”。熙寧八年(公元1075),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敘丹藥之本末。書成後,學者雲集而來,晚年“自成都歸於故山”,返回江南傳道。

思想著述

張伯端的思想可大致劃為三個時期,大約可以以他的三本著作為界:
1、《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道教內丹為中心的三教合一思想;
2、《禪宗詩偈》(即《悟真篇後遺》)代表中期思想,出道入禪,以徹了禪宗性學為歸宿;
3、《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代表晚期的轉變,禪道雙融,而正式釀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內丹學說。
張伯端內丹學說主張以內丹為修仙途徑,而以“性命雙修”為其內煉大旨。認為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火候,通過內煉,使精氣凝聚不散,結成金丹。同時,他繼承陳摶內丹修煉的系統方法,將煉養分成四個階段進行,即: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
張伯端雖然認為道、儒、釋 “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但與全真不同,他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禪宗“明性”境界。《佛祖統記》說他“嘗遍參禪門,大有省發”,他自己亦聲稱“仆得達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
張伯端認為:“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因此,他將道教鍊形氣作為修命,以禪宗“明心見性”、“頓悟圓通”釋內丹「煉神返虛」之境為修性,主張:“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
在修行上,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似乎也無意建立教團。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
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禪宗詩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簡稱《青華秘文》。
其中,於北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闡幽》),全書宗承傳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並描繪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及闡發丹經要點、修煉內丹的方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道臧精華錄》謂:“是書辭旨暢達,義理淵深,乃修丹之金科,為養生之玉律”。
該書是最重要的煉丹理論及實踐著作著作之一。與之前的道教經典《周易參同契》齊名。全書由詩 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一十六首,七言絕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韻一首;《西江月》詞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絕句五首,以及歌頌詩曲雜言三十多首。有前、後二序。歷代都有大量的註疏本,仁智自見。

影響

張伯端在世時並沒有親自創建學派或教派(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宗實際建立者),但在其身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派。
按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輾轉授受至白玉蟾,漸壯大為以《悟真篇》為理論經典的重要內丹流派。稱為“金丹南宗”,由於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與全真道並列金丹南北宗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也被尊為“南宗五祖”。
[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張“一己清修”。另據《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還有自稱出於張伯端之傳的一派,主張“男女雙修”,該派始於兩宋間的劉永年,劉曾於紹興壬申(公元1152年)刊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其序言中自謂於紹興戊午遇至人親授口訣,而未言所遇者姓字。劉永年傳象川無名子翁葆光及寺簿盧公, 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門人某跋《金液還丹印證圖》,稱劉永年於紹興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紹興戊午(公元1138年)張伯端已卒五十多年,當為依附之說。《混元列仙圖》亦未列雙修一系。

人物記載

江山美人,英雄輩出。說到臨海的著名人物,實在是有幾個的,宋代的張伯端即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但由於生平經歷非常的坎坷,知道其本面目的,卻不是很多了。
瓔珞街是臨海城裡的一條古街,常年流連往返於此的人們不在少數,但誰也不大想得到,當年張伯端的故居就在這裡。
清朝的時候,《臨海縣誌》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說張伯端“……性嗜魚,在官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嗜魚戲匿之梁間。……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經死。一日,蟲自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乃喟然嘆曰:‘積牘盈箱,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因賦詩曰:‘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經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畢,縱火將所署案卷悉梵之,因按火燒文書律遣戍”。事實是不是如此所說,讓我們穿過時間的隧道,重回到張伯端的生活年代去看一看吧。
張伯端,字平叔,後改名用成,號紫陽,臨海人。道教南宗的開祖,也即是道教紫陽派的祖師。生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卒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關於張伯端的籍貫,還有其為天台人的說法、主要依據是張伯端的《悟真篇自序》,張伯端在序中自稱“天台張平叔”。元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九的《張用誠傳》也沿用此說法:稱“張伯端,天台人也”。而後,明傳燈的《天台山方外志》與清張聯元的《天台山志》均持所說。然在宋代,天台作為台州的別稱,為台郡各縣之人士爭相沿用。張伯端自稱“天台張平叔”,應該是在情理之中的。
尋找歷史留下的痕跡,宋臨海陳耆卿(1180~1237年)的記載是比較重要的。陳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稱:張伯端“郡人,字平叔”。大家都知道,宋代時,設府於州,“郡”即州府所在地。臨海台州的所在地,故“郡人”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而後,言稱張伯端為“天台瓔珞街人”或“瓔珞街人”,還有玉樞子王建章的《歷代仙史》及《張真人本末》與清康熙《臨海縣誌》等。按戚學標《台州外書》,瓔珞街在臨海“府治東北,有宋真人張伯端故宅,即今紫陽樓是也”。陳耆卿本為臨海人,其生活年代與張伯端僅相差百餘年,有關張伯端生平活動的口碑和史實,他應該是比較清楚的。陳耆卿受學於葉適,文章法度,具有師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為台州總志,以所屬臨海、黃岩、天台、仙居、寧海五縣,條分件系,分十五門。宋世犖贊其志“積十數年參考之功,創千百載遺缺之跡,詞旨博贍,筆法精嚴,稱傑構焉”。因此,陳耆卿的記載應該是可靠的,即張伯端臨海人。
雍正皇帝在其御書的《道觀碑文》中講得更明白了:“紫陽生於台州,城中有紫陽樓,乃其故居”。尤其重要的是,齊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重訂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七中,清清楚楚的有張伯端臨海人,字平叔”之記載。齊召南(1703~1768年),字次風,號瓊台,晚號息園,天台城關人。自幼聰穎,有“神童”之譽。後累官內閣學士、上書房行走、禮部侍郎等職。曾得到乾隆皇帝“不愧是博學鴻詞“的讚美。作為一個天台人,早在清乾隆時就以科學的態度,來認識張伯端的籍貫問題,足見其治學的嚴謹。再則,臨海歷代《縣誌》均記載有張伯端及其生平,而天台沒有;臨海城內有紫陽故居、紫陽道觀,天台也沒有。這些於陳耆卿的記載相印證,足以證明張伯端臨海人,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張伯端年輕時聰明好學,他在《悟真篇》序中自云:“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陳、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術,靡不留心詳究。唯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硃砂、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色’”。說明當時即熱衷於道教的學習和研究。及年長,伯端因“肄業辟雍不第”,遂據刀筆,“為府吏”。後因玩佛書有感,頓悟無生。並因火燒文書罪,被流放嶺南。張伯端獲罪充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對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內心對封建社會的不滿。
張伯端坐累謫嶺南兵籍後,由於官場無望,遂在“晚年浪跡雲水(今廣東樂昌縣),訪求大道”。治平年間(1064~1067年),適逢餘杭陸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帳下,典機要”。熙寧二年(1069年),陸介夫改知成都,張伯端隨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異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陸介夫死後,張伯端失去依託,遂“自成都歸於故山”。回臨海後,“築室于山青水綠之中,乃揚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傳於市曰:遭貶張平叔歸於山矣”。其後,張伯端再次出山,“轉秦隴”。並遵陸介夫遺囑,往荊南(今湖北江陵)得轉運使馬處厚資助,“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今陝西紫陽縣紫陽洞)修煉”。最後,張伯端回到臨海隱居,往來於燈壇、蓋竹、龍顧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間。
元豐五年(1082年),張伯端在百步(今臨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留《屍解頌》云:“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弟子“用火燒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實,色皆紺碧”。張伯端死後,百步鄉里在其羽蛻之地立“紫陽化身處”紀念碑。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台州郡守葉築改城內黃牛坊橋為“悟真”橋,以示對張伯端的紀念。後又有悟真坊、悟真廟等紀念性的街區和建築出現。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台州府推官張滂在百步修建紫陽庵,並重修碑石,題曰:“重修紫陽題詩碑記”。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張伯端“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號。並親撰《道觀碑文》,命工部主事劉長源來臨海,於其故居瓔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宮,各建“紫陽道觀”一所,用以祀祠張伯端
張伯端的出名,是因為其所著的《悟真篇》。《悟真篇》體現了張伯端煉養思想的總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張伯端在書中力主內丹,“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屋,一顆明珠永不離“。視外丹黃白為旁門邪術,主張按照萬物化生的法則,反其道而修煉自己的精、氣、神。書中還吸取了老子的一些哲學思想,利用它來說明內丹的修煉方術,並加以深化和發展,使之成為自己內丹學說的理論基礎。他還順應當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了徹於“性海心源”的究竟。說“心境兩忘,一念不動曰‘戒’;覺性圓明,內外瑩徹曰‘定’;隨緣應物,妙用無窮曰‘慧’。”又雲“見了真空空不空,圓明何處不圓通。根塵身法都無物,妙用方知與物同”。公開標揭道禪合流的旗幟,以修煉性命之說來融貫諸家學說。《悟真篇》宣揚內丹修煉,還從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學觀出發,它以人的自身比做修煉的鼎爐,以精氣為藥物,用神為運用的火候,循行一定的經絡,經過一定的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不散,結成內丹。內丹以去疾健身為初效,延年永壽為中效,“陽神飛升”為最高目標。具體修煉是收心斂性、養氣守神、無欲無念三個過程。這三個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逆行,即重新由三而二、由二而一、守一而歸無,最後歸於萬物之初的“道”。亦即所謂的命功(收心斂性、養炁守神)和性功(無欲無念)。實際上就是積精累氣的氣功之學,在修身養性方面,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悟真篇》成書於臨海熙寧三年(1070年),張伯端“丹成返台州,傳道授徒”。因丹法“三傳非人,三遭禍患”,學者多為“逐名利”。遂萌發著書之意,於熙寧八年(1076年)在臨海著成是書,使有緣者能“尋文解義”。有所心得。故陳耆卿《嘉定赤城志》亦載其自成都得“金丹術歸,以所得萃成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
張伯端著成《悟真篇》後,再次離開臨海,一度寓居於常州紅梅閣(今江蘇常州市紅梅公園東南隅)。在紅梅閣,他又成《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及後,張伯端在陝西的鳳州(今陝西鳳縣)、階州(今甘肅武都)傳道時,因得罪鳳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竄”,被判流放,解送邊塞。至邠州境內,會大雪阻於鄉村酒肆,巧遇石泰石泰張伯端被解差押送,乃詢問其來歷,張伯端據實相告。石泰便與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門,經與太守交涉,終於作出了免於流放的判決。張伯端獲釋後,始憶其師曾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語(54)。遂將《悟真篇》及心要傾囊相授於石泰,使之成為嫡系傳人。離開石泰後,張伯端“事扶風馬默處厚於河東”,並又將《悟真篇》“授之”。
《悟真篇》一書在《宋史·藝文志》、宋馬端臨《文獻通考》、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及明清《道藏》中皆有著錄。其傳世本很多,作注者不乏其人。最早的注本應為南宋葉士表的《悟真篇注》,葉士表,字文叔,臨海人。其於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為《悟真篇》作注,元人戴起宗在其《〈悟真篇注〉辨》一文中說:“前乎文叔,未有注《悟真篇》者”。葉士表與張伯端同為臨海人,且生活年代不遠,故葉士表所注之《悟真篇》,當為張伯端《悟真篇》之舊本。另有最早的注本為薛道光的《悟真篇注》之說,但此注在元至元元年(1335)已為戴起宗否定。戴起宗為此注作疏,闡發未盡之義。復撰《金丹法象》一篇,解釋有關金丹術語,並著文辨明所謂薛注,實際上是翁葆光所注,乃是坊家為擴大影響假名於薛。另原題為翁葆光所述的經書還有《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一卷、《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一卷。此外,宋代為《悟真篇》作注的還有袁公輔、陸子野數家。元代為《悟真篇》作注的有上陽子陳致虛,其文題為《注悟真篇序》,由張士弘編集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一書中。張士弘在書中另有《紫陽真人悟真篇筌蹄》,又書中編首所錄薛道光《悟真篇記》一文,為宋人陸彥孚所撰。空玄子戴起宗則作有《悟真篇註疏》和《〈悟真篇注〉辨》。明代作注的有潛虛子陸西星、一壑子彭好古、晦卿李文燭等;作異注的為九映道人甄淑。清代會稽存存子陶素 作有《悟真篇脈望》,朱元育有《悟真篇闡幽》,劉一明有《悟真篇直指》,董德寧有《悟真篇正義》,傅金銓輯有《悟真篇四注》等。
如今,古老的瓔珞街還長在。無論是漫步於此逶迤,思緒有如穿越八百年的時空。《悟真篇》也還長在,它帶來了南宗的成功。那偉大的張伯端更應該長在。

代表作品

西江月(十二之一)
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
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外爐增減要勤功。妙絕無過真種。
西江月(十二之二)
此道至神至聖,憂君分薄難消。調和鉛汞不終朝。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煉,何妨在市居朝。工夫容易藥非遙。說破人須失笑。
西江月(十二之三)
白虎首經至寶,華池神水真金。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尋常藥品。
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依時採取定浮沈。進火須防危甚。
西江月(十二之四)
若要真鉛留汞,親中不離家臣。木金間隔會無因。須仗媒人勾引。
本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相吞相陷卻相親。始覺男兒有孕。
西江月(十二之五)
二八誰家奼女,九三何處郎君。自稱木液與金精。遇土卻成三姓。
更假丁公鍛鍊,夫妻始結歡情。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
西江月(十二之六)
七返硃砂反本,九還金液還真。休將寅子數坤申。但要五行成準。
本是水銀一味,周流遍歷諸辰。陰陽數足自通神。出入豈離玄牝。
西江月(十二之七)
雄里內含雌質,負陰抱卻陽精。兩般和合藥方成。點化魄纖魂勝。
信道金丹一粒,蛇吞立變龍形。雞餐亦乃化鸞鵬。飛入真陽清境。
西江月(十二之八)
天地才經否泰,朝昏好識頓蒙。輻來輳轂水朝宗。妙在抽添運用。
得一萬般皆畢,休分南北西東。損之又損慎前功。命寶不宜輕弄。
西江月(十二之九)
冬至一陽來服,三旬增一陽爻。月中復卦溯晨潮。望罷乾終姤兆。
日又別為寒暑,陽生復起中宵。午時姤象一陰朝。煉藥須知昏曉。
西江月(十二之十)
不辨五行四象,那分朱汞鉛銀。修丹火候未曾聞。早便稱呼居隱。
不背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誤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
西江月(十二之十一)
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願。
虎兕刀兵不害,無常火宅難牽。寶符降後去朝天。穩駕鸞車鳳輦。
西江月(十二之十二)
牛女情緣道合,龜蛇類秉天然。蟾烏遇朔合嬋娟。二氣相資運轉。
本是乾坤妙用,誰能達此深淵。陽陰否隔卻成愆。怎得天長地遠
悟真篇
天台真人張平叔作《悟真》詩百餘篇行於世。識者謂《參同》之後才有此書。予閒中頗涉獵,然未能識其妙處。雲峰夏宗禹自永嘉來游幔亭,示余所為《悟真講義》,章剖句析,讀之使人煥然無疑。顧方掩關謝賓客,不能從君從容咨叩,以盡其妙。然以君之為人,才智磊落,蓋嘗入山東幕府,奉檄走燕齊間,功名之志銳盛。年未五十,顧欲捐棄軒冕,從安期羨門為海山汗漫遊,其亦太早計矣!予傾聞道家言學仙至難,唯大忠大孝,不俟修煉而得。其說渺茫荒恍,未易測知。然使天上真有仙人,必忠臣孝子為之,非可幸而致也!今以君之才,雖不求用世,將有不吾置者,勉為明時植立功業,報國榮家,忠孝兩盡,然後從君鼻祖夏黃公戲橘中,遨商山,無不可者。君又有《陰府講義》諸書,留茂潛樓,暘叔已為之序引,故不復雲。
——於時寶慶三年冬至後三日建安真德秀序
吾鄉諸儒以經學見推,文翰自命者,多矣,未有能傳張平叔《悟真》訣者。夏君宗禹乃獨因秘受,坐進此道,斯亦異矣。君少有奇抱,謂功名抵掌可致。自其二十年間,遍入應賈,許三師幕,且與苟夢玉同艱難,由青齊,跨太行,深入韃境,極其勞瘁。既而事與願違,始屏跡絕口不復道。著為《藥鏡》、《陰符》、《悟真》三書,羽流至有投誓而願受業者。予嘗念君,古人功成名遂,如泛五湖從赤松游者,迄無一字可傳,君今得無以言為累也?君對以“吾非自能高舉遠引者,推吾之志,將盡欲天下後世人皆能返老還童,出凡入妙而後已。吾何愛於言也?”此論尤高,宜加敬嘆。
——時紹定初元仲春秘書少監永嘉曹叔遠序
何以為道?皆本諸身。長生不死之藥,誰能於吾身之外得之?坎離震兌,吾身之物也;金木水火,吾身之物也;交梨火棗,吾身之英;瓊漿玉液,吾身之精。千形萬狀,不出吾身。惟常人知方保護之術,不能運化,至人獨有顛倒之法,故守真抱一。龍從火里出,虎向水中生,不顛不倒,何以成道?七返九還,妙品也;八歸六居,神品也。張平叔知之,夏宗禹知之,壽張老人望洋而嘆者也。
——紹定初元孟冬吉日秘書郎中四明張宓子伏序
悟真篇講義卷之一
雲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
七言四韻詩一十六首 以象二八一斤之數
悟真篇講義卷之二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唯貪名利求榮顯,不顧形容暗悴枯。
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西山會真記》曰:“名利不可不求,〔求〕之自有定分,識破者自無縈絆;恩愛不可不作,作之自有緣業,識破自無牽纏。況人生百歲,七十者稀。夢幻泡影,曾無定據。昧者徒知利祿榮顯,堆金積玉,以為永久享用。殊不知形容暗悴,難買無常。溘然朝露之時,則利祿堆金,於我何益哉?惟大道有常,超出物表,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其在世也,視物無心;其厭世也,棲神有道。利祿不可汨,金玉不可污,歲月不可老,無常不可來,豈不誠大丈夫哉!不然古聖何以曰: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乎?
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
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里已眠屍。
妻財拋下君非有,罪業將行難自欺。
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更愚痴。
生死晝夜,理勢之常。惟以道自持,則雖死猶生,況神仙長生不死者乎。故朝聞道,夕死可矣,非謂其聞道而反得速死也,蓋雖死猶生也。屍解飛升,謂其有幻化也,蓋神仙能出死入生者也。昧者不知,徒馳鶩於利慾之場,朝不保暮,妻財棄去,罪業隨身。平叔深憫之也。苟或知之,則必求大藥,以免是患可也。然是藥非外求也,所謂人人自有長生藥者也,特不遇師以指明之耳。倘或遇師而復不能修煉,則石火光陰,易於生老病死,豈不愚痴也哉!
悟真篇講義卷之三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
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沉定主賓。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悟真》之詩,代太上宣明金丹秘旨。然首二篇止勸世,其實此篇為談玄之首。解注者不知幾人,皆不能推明其蘊,何以指迷後學?無他,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也。夫真中之妙,妙中之真,學者以為形容大道之助語耳,不知金丹玄奧,正欲別於真凡。得其真者與天地合德,造其妙者雖鬼神莫知。或墮於凡則悖道傷生矣。雲房曰:些子天機論氣精,此真真外更無真。《藥鏡》曰:從緣得至真,能顯化通神。故平叔拳拳以真凡為訓。既曰:不識真鉛正祖宗,又曰:好把真鉛著意尋;既曰:若要真鉛留汞,又曰:內有天然真火;與夫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真鉛也棄捐。無非使人別真凡之異,是明道之本,乃修金丹之門戶,烏可〔 〕而不思哉?
且離,南午也,為陽為火;坎,北〔子〕也,為陰為水。陽火炎上,陰水潤下,上下若睽而不交也。然離中一爻為偶,是外陽內陰之象,則陰負陽而趨下,陰降而陽亦降矣;坎中一爻為奇,是外陰內陽之象,則陽負陰而趨上,陽升而陰亦升亦。雖然,此陰陽升降之義,非顛倒坎離法也。世人徒泥於此,往往以心為離,以腎為坎,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便執為金丹作用,非也,此特安樂法也。蓋心腎有形有質,有盛有率,何以為道?惟神仙能虛坎實離,以為顛倒之法。何者?太極未判,有物混成,孰為離?孰為坎?自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既分,坎離始畫。故二陰抱一陽為坎,坎中滿,外象水也,而陽火生於其中,神仙必煉此陽以虛其中,而起其火為金丹之用。二陽抱一陰為離,離中虛,外象火也,而陰水生於其中,神仙必煉此陰以實其中,而聯其爻為純陽之體。故坎之虛則為坤,離之實則為乾,此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向離宮腹里陰者是也。若夫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何關於此哉?
至於浮沉賓主之說,尤非寓言。是人身有物,一浮一沉,一賓一主,氣脈潛通,曾無間斷。苟沉者一損則浮者亦損矣;為主者一虧,則為賓者亦虧矣。是以欲留朱汞於金鼎,必先下水銀於玉池。則根榮而末茂,源深而流長者也。然而鉛汞二物,不能自為造化,必假神功之火,抽添運用,方得玄珠成象,赫赤成丹,曾不終朝,道果圓就矣。海蟾公曰:沉歸海底去,抱出日頭來,豈非深潭日輪之現矣。得道如此,則信我獨異於人也。此篇說盡金丹骨髓,漏泄天機,學者能因文解義,則目擊道存,不在三千六百門矣。
悟真篇講義卷之四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
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
須知大隱居廛市,休向深山守靜孤。
龍,陽物也;虎,陰物也。陰陽交媾,托喻龍虎。片餉工夫,玄珠產於正位。正位者,乃黃中通理之位也。譬猶果生枝上,子在胞中,氣候周天,自然誕熟。南北宗源,翻成卦象,即是前說顛倒坎離之義。道光曰:面南看北斗,定里采真鉛者是也。晨昏火候,合於天樞,即朝屯暮蒙,與天地合德,無非自然時候。不在坐守庚申,吐納子午也。得此道者,無貴無賤,無市無山,志士若能修煉,不妨在市居朝也。王鼎真人曰:坎虎離龍,龜精鳳髓,知君已悟丹頭,風燈難保,宜早向前修,不在存心想腎,亦非乾孤坐岩,輒君知否?眼前有藥,朝夕自沉浮,陽精能捉住,些兒妙處,豈假多求?望曲江澄淨,神水西流,金木無令間隔,陽魂與陰魄相投,鴻蒙內,一輪紅日,光耀鼎中收。
悟真篇講義卷之五
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
四象五行全藉土,三元八卦豈離壬。
煉成靈質人難識,消盡陰魔鬼莫侵。
欲向人間留秘訣,未逢一個是知音。
黃芽白雪,乃古聖九品上丹,取元君木精,以水火鼎器,不計歲月,久久煉養,自然英華結瑞,離於砂汞凡質。可謂從無入有,超凡入聖。服之改形換骨,便可飛升。世人安能識此寶乎?以人身內丹言之,亦有此二寶也,但其福薄行淺者,俯仰有愧,未易得此。故平叔既勉達道者,須修陰功陽德,契合天地,而復指其不難尋之路。謂四象五行,皆籍於土,三元八卦,不離於壬。豈非以土生黃芽,而壬生白雪也?且土位居中,其色黃,以青龍之木,白虎之金,朱雀之火,玄武之水,無土不能全其造化。是土為五行之主,滋生萬物。呂仙曰:震雷發動,山頭雨漸,澆灌黃芽出土者也。壬居水位,因金生之,其色白,其氣寒,若天地人之三元,乾坤艮巽坎離震兌之八卦,皆不能離於壬水。水為金丹之母,壬又為子之初,是一陽才動作丹時也。古歌曰:修道必水府求玄,虛室生白,則白雪自壬而生也。人能煉此靈寶,銷盡陰魔,雖父子不傳,信人難識也;杳冥莫測,信鬼莫侵也。雖然,人見說土生黃芽,便認以脾為中土;壬生白雪,便認以腎為壬水。殊不知,脾腎乃有質之物,譬如砂汞亦有質之劑,何以為變化之靈?修丹之士,內固不可舍脾腎,外亦不可去砂汞,要知黃芽白雪乃出於形質之外,謂之無中有有中無,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議也。世人爭名奪利,荒淫酒色,雖一小安樂法尚不行持,欲求大道知音,金丹秘訣,亦戛戛乎難哉!
悟真篇講義卷之六
人人盡有長生藥,自是愚迷枉擺拋。
甘露降須天地合,黃芽生要坎離交。
井蛙應為無龍窟,籬燕爭知有鳳巢。
藥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茆。
天地媾精而生物,男女媾精而生人。其生生化化,本本原原,無仙無凡,無貴無賤,皆受一點真陽之氣。自當三才並立,而長生住世也。惟人之愛河慾海,流浪滋深,晝夜擺拋,尾閭不禁,一時恣情快樂,那知百歲修真,真愚迷亦甚矣。故平叔憐之,謂長生之藥,人身自有,甘露黃芽,即其實也。自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沖和熏蒸,則甘露降矣。離納戊土,坎納己土,水火往來,會於中黃之位,則黃芽生矣。此非身外事也。而下士聞道必大笑之,亦如井蛙寸跳於勺水,籬燕卑飛於蒿萊,不知滄海有龍宮,鄧林有鳳巢,何足責哉?惟有道者修此大藥,時飲甘露,日采黃芽,火候抽添,周天數足,則回陽換骨,神光發現,金相端嚴,與道合真矣!陰真人曰:到得黃芽處,黃金滿我家。何必尋草燒茆,以變外爐之物哉!
悟真篇講義卷之七
好把真鉛著意尋,莫教容易度光陰。
但將地魄擒朱汞,自見天魂制水金。
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鬼神欽。
已知壽永齊天地,煩惱無由更上心。
金丹大道,不出鉛汞二物,舉世無人知者。何也?太上曰:以鉛為君,以汞為臣。鉛若不真,汞亦難親。古歌曰:只恐鉛不真,鉛真藥自成。世人往往以鉛者,北方正氣,一點陽精是也,殊不知,其中有真有凡。真者與天地合德,凡者與犬彘同行。況鉛汞雖分,其本一物。鉛能生汞,汞復生鉛,七返還丹是也。苟不著意推尋,求師訪友,得其金篦刮膜,則生老病死,實蹉跎於石火光陰中矣。倘若知此,則將天魂地魄,金鉛火汞,互相制伏,則道德可修矣。蓋天之魂為陽,為日,為火,為汞;地之魄為陰,為月,為水,為鉛,皆鉛汞異名也。但以地魄擒制火汞,是陰能制陽也;以天魂制伏水金,是陽能伏陰也。一陰一陽之謂道,日月交合之謂丹。則道何患不高,德何患不重?雖幽顯異類,自可伏龍虎而欽鬼神矣。宜其壽齊天地,超出物表,何有塵世之憂惱哉!
悟真篇講義卷之八
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
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
潭底日紅陰怪滅。山頭月白藥苗新。
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
三黃者,雌黃、雄黃、硫黃者也,兼以水銀、珠、丹砂,則四神也。眾草,乃燒煉之藥,皆外丹作用。世人不能守真抱一,反求諸己,內竭精氣,外服靈丹,是揚湯止沸,抱薪救火,未有能生者也。固非謂丹之不靈,服之無益也。平叔曰:裡面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是也。且三黃四神,乃真仙內丹已成,積功累行,厭居塵世,將欲解化,奈何軀殼本是父母遺體,因其精血臭腐,生為神奇,必當賴外丹點化,使之改形換骨,補足陽神,方能乘虛步氣,跨鶴騰雲。今聲色凡流,以多資而煉藥,以虛憊而求助,謂之陰陽得類,可乎?謂之二八相當,可乎?蓋有內丹,方服外丹,以我純陽之身,賴彼純陽之劑,是得類也;譬若以我之半斤,稱彼之八兩,是相當也。如此,則潭底之日,赫赤輝光,山頭之月,恍惚有象。正是一浮一沉,氣脈相通,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時人要識此理,當求真鉛真汞,不用凡砂水銀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