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忻州市201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忻政辦發〔2015〕66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
《忻州市201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忻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5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忻州市201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和《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進一步做好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實施意見》(晉政辦發〔2012〕20號)、《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西省201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晉政辦發〔2015〕25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4年地質災害概況
(一)地質災害災情
2014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2起,死亡3人,直接經濟損失400.7萬元,發生地質災害險情4起。(附屬檔案2)
由於預警及時、處置得當, 成功避險了五台縣維灣新村地裂縫演變為滑坡地質災害。該災害造成50間房屋裂縫變形,直接經濟損失400萬元,無人員傷亡。
(二)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
1、強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2014年,我市各縣(市、區)降水量介於277.4—570.2mm之間,全市平均降水量為428.2mm。五寨縣、岢嵐縣、寧武縣、神池縣降水量在500mm以上;五台縣、靜樂縣、河曲縣、忻府區降水量在400—500mm之間;偏關縣、代縣、原平市、繁峙縣降水量在300—400mm之間;定襄縣降水量小於300mm。全市汛期(6—8月份)降水量在127.8—331.7mm之間,季平均降水量為219.0mm,較歷年同期偏少近2成。由於我市自然地質環境脆弱,地形起伏,溝谷縱橫,植被稀少,地質構造複雜,新構造活動導致山區持續上升,盆地相對下降,夏、秋季降水誘發的自然地質災害隱患增加。
2、人為因素的地質災害隱患有所增加。2014年,全市排查確認地質災害隱患點1118處(比2009年入庫數字1592減少474處),其中特大型2處,大型11處,中型83處,小型1022處。按成因劃分,人為因素477處(比2009年入庫數字286增加191處),自然因素641處。除各類交通沿線上的威脅人數和潛在經濟損失不易統計外,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人數31285人,潛在經濟損失13.1245億元。數字統計表明,雖然隱患點總數減少了,但由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呈增加趨勢。隨著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規模逐步擴大,礦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全市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造成的損失也隨之加大。
二、2015年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一)2015年降水趨勢預測
2015年,全市年降水量在360.0—600.0mm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西部高寒山區偏多到特多,繁代谷地偏多,忻定原盆地接近常年,黃河沿岸接近常年略偏少。全市年平均氣溫較2014年略有上升,較常年偏高1—2度。
冬季(2015年1—2月):降水量2.0—13.0mm,與歷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區偏少,平均氣溫偏高。
春季(3—5月):降水量30.0—80.0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相比,西部接近常年,東部偏少,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
夏季(6—8月):降水量250.0—400.0mm,與歷年同期值相比,除河曲縣接近常年略少外,其餘縣(市、區)偏多到特多,平均氣溫接近常年或略偏高。
秋季(9—11月):降水量45.0—100.0mm,與歷年同期值相比略偏少,平均氣溫接近常年或略偏高。
夏季第一場≥30.0mm的降水過程預計出現在6月中旬末至下旬初。
伏天降水量約為180.0—190.0mm,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多或特多。
(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預計2015年,全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與2014年相比可能會有所增加,範圍可能進一步增大,危害程度可能加重,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全市6—8月降水量可能介於250—400毫米之間,9月降水量可能介於45—100毫米之間。若這些降水量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出現一個地區、一個時段內連續大範圍降水或局布暴雨不斷發生,地質環境條件脆弱的地區將成為這一時期地質災害的高發區域,極有可能發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自然因素形成的土石流分布於五台山、恆山、雲中山、蘆芽山等山區溝谷中。自然因素形成的崩塌滑坡主要分布於黃河東—蘆芽山西黃土粱峁區及五台山、恆山、雲中山、蘆芽山等基岩山區。黃土粱峁區地形陡峭,前緣臨空,在強降雨、春季凍融等因素影響下,黃土邊坡極易崩落滑動。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呈加劇趨勢。
全市目前形成河東煤田、寧武煤田、五台山—恆山鐵礦區三大採礦區格局,均為採礦引發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面塌陷地質災害發育。鐵路、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切坡、填溝、棄渣堆放,往往會引發或加劇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鐵路、公路沿線地質災害發生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新開工建設的鐵路、公路沿線引發新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質災害;二是已有鐵路、公路沿線崩塌、滑坡、土石流地質災害隱患的發災。根據忻州市“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末,公路方面全市境內“三縱二橫一環”高速路網全面建成,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改造提升國省一般幹線公路等級;改造縣鄉公路,實現縣到鄉達三級公路連線。這些都將加劇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形勢。
三、2015年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期
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時期為6月1日至9月30日,其它時期應加強防範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土石流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四、2015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地區
(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1、河東煤田及東部區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土石流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偏關、河曲、保德、神池西部、五寨西部、岢嵐西部,面積5567.81km2,占全市總面積的22.14%。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黃土丘陵,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209國道、304省道、306省道、308省道、218省道、忻保高速公路、寧保鐵路、寧舊鐵路、寧岢鐵路及其它縣鄉道路周圍的小規模黃土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及土石流地質災害。
2、寧武煤田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土石流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寧武西部、靜樂大部、原平西部,面積3213.09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2.78%。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低中山,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206省道、215省道、305省道、312省道、313省道、忻保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北同蒲鐵路、寧舊鐵路及其它縣鄉道路周圍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及土石流地質災害。
3、五台山—恆山鐵礦區崩塌、土石流、滑坡、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代縣、繁峙、五台北部,面積3476.06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3.82%。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中高山,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108國道、208國道、205省道、213省道、311省道、大運高速公路雁門段及其它縣鄉道路周圍崩塌、土石流、滑坡及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
1、忻州西部黃土高原—蘆芽山崩塌、土石流、滑坡次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神池、五寨、岢嵐、寧武西部,面積3485.59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3.86%。該區地貌類型西部為黃土丘陵,東部為中高山,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209國道、305省道、306省道、312省道、寧岢鐵路及其它縣鄉道路周圍崩塌、土石流及滑坡地質災害。
2、寧武中部滑坡、崩塌、土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次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寧武中部汾河、恢河流域兩側,面積863.56km2,占全市總面積的3.43%。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低中山,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215省道、206省道、北同蒲鐵路、寧靜鐵路及其它縣鄉道路周圍滑坡、崩塌、土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裂縫地質災害。
3、原平西部—忻府區西南部崩塌、滑坡、地裂縫、土石流次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原平西部及忻府區西南部山區,面積2217.47km2,占全市總面積的8.81%。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低中山,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206省道、312省道、313省道、北同蒲鐵路及其它縣鄉道路周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土石流地質災害。
4、五台—原平—定襄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次重點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五台大部、原平西南部、忻府區北部、定襄東部山區,面積3967.95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5.78%。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低中山,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村莊、廠礦、206省道、312省道、313省道、忻阜高速公路、朔黃鐵路及其它縣鄉道路周圍崩塌、滑坡土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三)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
主要分布在忻定盆地及滹沱河兩岸平原區,面積2359.16km2,占全市總面積的9.38%。該區地貌類型屬山前傾斜平原區、河谷平原區,地質災害不甚發育。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是對廠礦、公路、鐵路及人口集中的城鎮、村莊進行定期巡查。
(四)重點預防地段
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地段為人口密集和重要工程建設的地區,本方案列出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市級預防重點;未列入本方案的其它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各縣(市、區)在本轄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中予以明確。
本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地區、段)包括:規模大、威脅人口100人以上、社會影響大、經濟損失嚴重、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94處(附屬檔案3)。上述隱患點(地區、段)受暴雨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易誘發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應採取有效措施予以重點防範。
地質災害防治任務
(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1、群測群防網路建設
繼續完善和推進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全面增強縣鄉地質災害防治能力,落實編制機構,充實防治專家隊伍,保障專項經費,提高監測補助,更新應急物資,配備救援器材,落實應急車輛,進一步提高處置能力。已經國土部公示的忻府區、原平、五寨、繁峙、河曲、偏關、五台、定襄、岢嵐等縣(市、區),要對照高標準“十有縣”要求,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寧武、神池要將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任務,進一步明確目標,強化責任,2015年底前完成建設任務;靜樂、代縣、保德要積極籌備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對人民民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各縣(市、區)要加大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力度,重點對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和防治段進行排查。健全完善縣、鄉、村、戶四級群測群防體系。對每處隱患點都要落實監測人、監測責任人,並完善檔案,落實隱患點“六位一體”管理制度,落實監測責任,堅決杜絕因管理不到位導致群死群傷事故。
2、專業監測網路建設
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成立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站),全面落實隱患點“六位一體”和戶口式管理隱患點監測制度。對治理難度大、威脅人口多、暫時不能採取搬遷措施、目前仍處於緩慢變形或局部變形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專業監測。
3、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水平,完善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完善市、縣兩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構建國土、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建立健全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水平,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重點加強農村山區的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把有線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台及網際網路等有機結合起來,將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受威脅民眾。以縣為單元,縣、鄉、村三級配備必需的監測、預警設備,開展預報預警工作。
(二)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1、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工程
按照《忻州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綱要》,強化縣級政府的主體領導責任和實施主體責任,加大資金整合力度,統籌資金使用,確保有限資金髮揮最大效益。要把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和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等相結合,嚴格搬遷底線原則,做到搬遷一戶減少一戶威脅、搬遷一村減少一個隱患點,切實維護受威脅民眾的利益,保護農戶合法權益。同時要積極探索貨幣化補償、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方式解決安置問題,想方設法推進搬遷工程。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要積極配合,主動作為,2015年底前要全面完成繁峙、定襄、神池、五寨348戶農村地質災害搬遷房建設和2014年搬遷工程土地復墾任務。
2、地質災害勘查治理
繁峙、寧武、河曲、保德、偏關等縣要抓住省級地質災害詳查的有利時機,全面查清地質災害現狀,對因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要按照“誰引發、誰治理”原則,責成責任單位治理;對於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縣(市、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組織開展治理。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認真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工作,加快危害大、影響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點勘查治理或搬遷避讓工程進度。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的監督指導工作,確保按質按量地完成“十二五”規劃期內的工程治理項目;靜樂、繁峙、五台、保德、岢嵐等縣要按照任務書要求,完成已立項使用國家和省財政資金實施的地質災害治理項目。
加大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工程治理力度,學習推廣左權縣小投入削坡去土解除崩塌隱患的經驗,通過小額資金投入,小規模工程治理,消除中、小型隱患點主要危害,有效降低地質災害威脅。我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布廣,災害治理欠賬多,各縣(市、區)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對無法納入搬遷工程的高危隱患點,要加大應急工程治理力度,有效消除災害威脅。
3、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網路建設
推進預警監測和應急指揮平台建設。按照“四個體系”建設要求,啟動全市通聯、技術先進、實時監控的預警監測和應急指揮平台建設。市級平台力爭今年汛前建成,縣(市、區)平台建設要納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與省、市級平台同步推進。繁峙、寧武、保德要選擇1個高危隱患點,運用科技手段實時監控,監測信息要納入預警監測和應急指揮平台。
(三)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
1、落實應急管理和技術支撐機構
加強市、縣地質災害應急機構建設。市、縣兩級要落實技術支撐單位,建立防治專家庫,成立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站),保證相應數量的技術人員,配備必要的交通、通信和專業設備,形成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
2、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
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忻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整合各種資源,收集分析信息,建立統一的地質災害應急平台。要充分發揮基層民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大力支持和推進鄉、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鼓勵地質災害危險區民眾成立自救互救隊伍。要加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力度,落實機構、人員、裝備,7月底前,組織1次地質災害應急示範演練。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應進行以避險為主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努力提高各級各部門指揮決策、協同配合、應急處置和後勤保障能力,提高幹部民眾對應急防災預案的認知程度,在面臨險情時能夠有序、有效撤離。
3、強化搶險救援工作
各縣(市、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忻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加強組織協調,切實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一旦發生突發地質災害,要快速高效做好人員搜救、災情調查、險情分析、次生災害防範等應急處置工作,妥善安排受災民眾生活、醫療和心理救助,全力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六、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各縣(市、區)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各鄉(鎮)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並具體負責農村自然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市、縣、鄉、村、戶都要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做到領導到位、任務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
(二)落實經費,保障工作
各縣(市、區)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計畫,將本級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安排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治理經費等專項經費,用於地質災害宣傳、培訓、演練、應急處置、群測群防補助、監測、移民搬遷和治理等工作,並作為考核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
(三)加強巡查,嚴格值守
我市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汛期,各縣(市、區)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忻州市2015年度汛前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方案》要求,按時完成隱患排查工作。要做好汛前檢查,汛期地質災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複查等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各項防禦措施落到實處。特別是對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要責成責任單位迅速落實防治措施。要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24小時專人值班制度,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五項制度”、“三項要求”等有關規定。國土資源部門要將本行政區域內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災情和地質災害預報情況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國土資源部門。
(四)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各縣(市、區)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結合“防災減災日”、“地球日”、“土地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製作專題片、發宣傳資料、播放公益廣告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繼續開展“進千村入萬戶”宣傳活動,深入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點,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提高民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五)部門聯動,協同防治
各級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重要信息、突發事件要做到及時通報、快速反應,實現防災信息與部門工作間的充分銜接,確保防災效益最大化。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和指導工作;交通運輸部門負責公路、航道沿線及周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利部門負責河道、水利設施地質災害防治和因洪水引發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經信部門負責大中型水電建設項目生產生活場所和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住建部門負責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規劃部門負責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時,加強對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布局,避開危險區域;教育部門負責學校及周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民政部門負責移民遷建區、移民遷建設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信、煤炭、安監等部門負責工業企業、礦山開採等生產活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發改、住建、公路等工程建設項目對應的行政主管部門要指導和督促工程建設項目業主單位做好在建項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交通、住建、教育、水利、煤炭、安監、經信、通信等項目責任部門,要履行監管責任,對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要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論、建設項目“承諾書”、《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要求,督促項目建設單位落實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建設承諾,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