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分析
(一)徵信產品需求分析
所謂信用信息產品,是指各類
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包括企業徵信機構、
個人徵信機構和財產徵信機構通過信息的採集和加工處理而產生的各種
信息產品及服務。目前我國的信息產品主要包括
市場調查、
保理、商賬追收、
信用擔保、
信用保險、
資信評級、消費者信用調查、企業信用調查、
信用管理諮詢等。與國外發達的徵信市場相比,信息產品的使用範圍非常小,各種增值產品更是寥寥無幾;從已開發國家的徵信市場來看,信用產品種類繁多,具有廣泛的套用,主要服務於
資本市場、商業市場、個人消費市場和
商品市場的廣大消費者。
1.信用評級:資本市場
徵信產品需求。在資本市場上,徵信機構主要對各
金融機構、發債機構、
上市公司、公共事業公司、國外償還外債的能力意願(即主權評級)進行徵信活動,主要通過對徵信對象採集數據,生產資信評級報告,以滿足資本市場經濟主體上市、
發行債券和經營活動的需要。信息產品的普及和使用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資信評級報告的市場需求與資本市場的繁榮程度密切相關,是一種典型的
引致需求。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信用中介機構的主要業務為資信評級,主要服務於發行債券進行
直接融資的
企業,但由於
技術、
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存在評級行為不規範的問題,加之評級結果與發債企業的利益不直接掛鈎,只要達到發債級別其債券利率都一樣,這就使評級機構對相差不太大的企業在級別評定上把握不嚴,加之國家對
民營企業發債及
企業債券投資者的嚴格限制,企業發債難,二級市場狹小,從而弱化了市場對資信評級報告的需求。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資信評級報告僅僅作為一種市場的準入證明,還沒有將資信評級報告的作用充分擴展到通過分析和揭示
信用風險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正是由於使用範圍的狹窄使得對該信用產品的需求不能充分打開。另外,我國
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資信評級也剛剛起步,仍然是一種潛在的
市場需求。
2.企業資信調查:商業信用市場的徵信產品需求。從商業市場上來看,徵信機構的主要業務對象是
中小企業,徵信機構所生產的主要信用產品為企業資信調查報告、信用擔保和信用保險等,主要套用於
商品流通和資金流通之中,一方面,這些信用信息產品用以說明企業的經營和信用狀況,幫助銀行規避信用風險和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獲取經營所需
資金;另一方面,企業資信報告套用於企業之間的直接信用,可以幫助企業規避風險,節約
交易成本,增加贏利。徵信機構主要從工商、法院、
海關、技術監督、
統計、
商業銀行、
供應商等與企業密切相關的機構獲取相關信息,對其信用狀況進行評估。
到目前為止,我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30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企業之間的跨期商業行為,企業與銀行之間借貸行為和其他資金往來,數量都相當巨大,但由於
信用信息不足,企業之間在產生大量不良賒欠、
三角債的同時,也給商業銀行帶來大量
不良資產,都嚴重損害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銀行的經營效率。問題的根結就在於信用產品的市場普及程度不夠,經營主體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以規避信用風險。因此,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產品必然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而且,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迫切性,使得產品的推廣相對容易和迅速,既是
市場擴張的主要戰場,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3.個人信用徵集:消費信用市場徵信產品需求。我國人口眾多,改革開放的深化、
消費觀念的轉變和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
個人消費迅速膨脹,尤其是在教育、住房和
汽車等耐用品方面支出巨大,推動了個人信貸消費市場的迅速發展。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比如從信用卡發行情況來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貸記卡)非常少,僅為幾百萬張,而
花旗銀行一家的發行量就在5000萬張左右。除收入水平和消費觀念方面的差異之外,其主要原因還在於我國的
個人信用體系不完善,
信用卡蘊含的信用風險巨大,業務難以開展。
個人徵信機構採集個人數據,加工並生產
個人信用報告,可以給商業銀行、信用卡公司等機構提供有效的信用依據,推動個人消費市場的發展。從國外個人徵信市場來看,除了最基本的當事人
信用調查報告以外,常見的信用報告還有購房信貸信用報告、就業信用報告,商業信用報告、消費支援報告以及
消費者信用評分報告等多種形式的
個人信用產品。1999年成立的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
個人徵信機構,但目前為止,主要徵信機構仍然僅僅局限於經濟發展快、消費者信用觀念強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因此,發展的方向應是向著更大的範圍進行擴展,目標應指向全國範圍內的經濟活躍人口。
(二)徵信產品供給分析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限制信用產品普及的因素首先是信息的採集的難度。由於信息公開涉及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而目前我國尚沒有統一的信息公開的相關法規,徵信機構採集信息難度大、成本高,嚴重阻礙了徵信機構業務的開展和產品的普及,國家應儘快出台相關的法規,強制性規定掌握徵信數據的各機構和企業必須向社會公開有關徵信數據,並嚴格控制信息公開的種類、傳播範圍和準確性,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從生產環節來看,徵信機構應該向社會提供具有切實經濟意義的信用信息產品,這是提高徵信機構社會聲譽和保證其
專業化經營的必要條件。據此,本文認為徵信機構在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時,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徵信機構生產的原材料——
徵信數據的使用具有
非排他性,並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積累,從而不斷強化其產品和服務的經濟功能和經濟意義。因此,在注重信息積累的同時,應主動通過交換、合併等技術手段獲取徵信數據,並套用現代計算機、通信和
網路技術進行
有效管理,實現
規模經濟和
範圍經濟是徵信機構的最終目標。
2.在徵信產品和服務的統一標準選擇上,應視不同情況而定,全面接受合適的
國際標準必然與本土化的需求者相衝突,且對於剛剛起步的徵信機構來說過於嚴格;而純粹本土化的標準在將來必然要經歷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較大變動過程,因此徵信機構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或者從信用管理技術上進行創新,採用雙軌制。
3.在業務開展上應注意兩方面的結合:拓展傳統信用
產品市場與積極進行產品研發和創新。本著有多少種
信用交易就有多少信用產品的原則,提供更加本地化、專業化、深層次的信用產品,迎合廣大
消費者的需要,是實現徵信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另外,進一步提高徵信產品供給能力的思路,還包括促使企業從成本和徵信質量的角度出發,主動將其信用信息徵集的業務交由專業的徵信機構,從而使徵信機構擁有更多的
市場空間,充分利用和進一步發展其規模和技術優勢。另一方面,徵信業務的開展要有
徵信資料庫的有力支持,改變目前小和分散化的格局。應儘快建立覆蓋範圍較廣的徵信資料庫,通過國家立法,給予政策保護並規範其發展。
關係
徵信市場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完善和發展我國徵信市場,還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關係。
(一)道德與法律
信用體系如同社會保障體系一樣,最終針對的還是社會中的人,因此首先應該使
信用價值觀念深入人心,人無信而不立。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觀念體系的重要內容,道德是內在的約束,而法律是外在的,但兩者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一方面通過宣傳和教育弘揚
信用文化,塑造以守信為榮的內心世界和社會環境;另一方面以立法的形式形成對信用行為的外在約束,促使人們誠實守信,並對失信行為進行適當處罰,提高
市場主體的信用素質。當價值觀念深入人心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時,自然會形成對失信行為的市場聯防,通過失信懲罰機制以“黑名單”和“紅名單”的形式改善整個社會的信用狀況。
(二)政府和市場
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信用信息的取得,信用信息產品的定價,徵信機構的經營運作,還是經過一定發展之後的整合與分離以及徵信機構的優勝劣汰,都應通過市場來進行,都要充分體現市場的
資源配置功能。從西方國家來看,公共登記系統的徵信模式其弊端越來越明顯,歐洲一些國家也出現了明顯的私有化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徵信機構經過一定的發展之後必須要走向市場,徵信行業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
服務行業,而不是一項公共事業。鑒於此種考慮,我國也確定了徵信行業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這是符合行業特點和我國特定國情的一種選擇。
政府在培育信用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信用體系的培育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的不完善性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因此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經濟轉軌時期。
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經驗表明,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難以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還必須藉助政府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府的推動是構建完善和發達信用體系的核心動力,無論是信用評級體系、徵信制度的建立還是政府信息的披露,徵信機構的培育等,都離不開政府的制度供給和積極推動。因此,在建立信用體系的初期,我國政府的主要作用應是弘揚信用文化,促進徵信機構的建立和規模擴張,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實施有效監管,引導市場需求和加強對消費者保護。
(三)經濟與技術
經濟的發展是
徵信體系建立的基礎,尤其是隨著社會信用總量的擴大,社會經濟逐漸發展成為
信用經濟,直接的現券和
現貨交易演變成為以信用交易為主,從而產生了對建立信用體系的客觀需求。實際上通過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研究也顯示,在長期內,
信用總規模的增長率同信用體系的完善程度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係,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信用規模的擴大速度更快,對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的要求更加迫切。反過來說,信用體系也會對一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可以擴大金融部門和企業的信用規模,擴大對外開放以及形成“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徵信市場的發展和完善需要現代化的技術環境。徵信體系起源於19世紀中葉,然而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出現真正跨國際綜合性的大型信用管理企業,主要原因除了經濟全球一體化程度的提高,還在於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促成了信用信息管理全球網路的建立。現代的徵信機構從信息的取得、大型資料庫的建立到產品和服務的提供都要依靠現代化的電子技術,因此我國應利用當前擴大對外開放的契機,積極引進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技術,並大力培養信息管理人才,提高徵信行業發展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