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圍經濟定義
1、指由於一個地區集中了某項產業所需的人力、相關服務業、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給、銷售等環節供應者,從而使這一地區在繼續發展這一產業中擁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
2、指企業通過擴大經營範圍,增加產品種類,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而引起的單位成本的降低。與
規模經濟不同,它通常是企業或生產單位從生產或提供某種系列產品(與
大量生產同一產品不同)的單位成本中獲得節省。而這種節約來自分銷、研究與開發和服務中心(像財會、公關)等部門。範圍經濟一般成為企業採取多樣化經營戰略的理論依據。範圍經濟是研究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範圍與經濟效益關係的一個基本範疇。
表現公式
多元
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的費用低於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所存在的狀況就被稱為範圍經濟。
範圍經濟是一個企業同時生產多種產品形成的經濟性。TC(Qx,Qy)<TC(Qx)+TC(Qy)
TC(QX)為企業生產X產品的成本
度量範圍
範圍經濟節約率s=〔TC(Qx)+TC(Qy)-TC(Qx,Qy)〕/TC(Qx,Qy)
所謂範圍經濟,是多種
金融服務由同一機構提供所產生的
協同效應。如果由於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的範圍的擴大,導致
平均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則存在範圍經濟(EconomiesofScope);如果因經濟組織的生產或經營範圍的擴大,出現平均成本不變,甚至升高的狀況,則存在
範圍不經濟(DiseconomiesofScope)。
形成原因
投入要素
表現為生產設備具有多種功能,可用來生產不同產品,從而提高生產設備的利用率,許多零部件或中間產品具有多種組裝性能,可以用來生產不同的產品,因而可以增加零部件或中間產品的生產批量,取得因
規模經濟而引起的範圍經濟。企業一項研究開發技術的成果可以用於多種產品的生產,從而降低單位產品所分攤的
研發成本。企業無形資產的充分利用,表現為可以充分利用品牌優勢和行銷網路,如通過企業的聲譽轉化為產品的聲譽,通過既有產品的行銷網路來支持其他產品的銷售等。
管理者的充分發揮
表現為在企業擴大經營範圍,增加其他產品和業務時,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管理知識,管理經驗和人員來進行管理,而不必增加新的投入,節約交易費用,這一點在
縱向一體化這種範圍經濟的特殊形式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沿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進行多產品生產時,企業可以減少在購買原材料和零部件,中間產品以及出售自己,成品中的交易活動,即以內部市場代替外部市場,從而節約交易費用。
經濟學探討範圍
企業進行多產品聯合生產時,產品種類的數量是有限度的,並不是越多越好,總是存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表現企業的一體化或多元化經營總是有限度的,而且理論上存在一個最優的經營組合。企業進行多產品聯合生產時,在產品的組合上是可選擇的,表現為某產品的生產對一個企業來講不存在範圍經濟,但對另一個企業來講也許存在範圍經濟,或者是,某產品的生產對兩個企業來講都存在範圍經濟,但在一個企業生產的範圍經濟比在另一個企業生產的範圍經濟要大。
探討的合理性
專業化本身也存在一個經濟與不經濟的問題,即專業化不一定經濟。範圍經濟和
範圍不經濟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一體化(即非專業化)經濟和非一體化經濟的問題,或者說是專業化經濟與專業化不經濟的問題,企業何時存在專業化經濟,何時存在專業化不經濟,實際上就回答了聯合生產何時存在範圍經濟,何時存在範圍不經濟,這就為聯合生產合理範圍的確定提供了一個量化標準。
範圍經濟 - 與
規模經濟的差異規模經濟,一般界定為初始階段,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的現象。而當生產擴張到一定規模以後,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會導致經濟效益下降,出現
規模不經濟。
範圍經濟與規模經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間並無直接的關係:
A、一個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其生產過程可能不存在規模經濟,但是卻可能獲得範圍經濟;
B、一個工廠用較大規模只生產某一種產品可能會產生規模經濟,但是卻不可能獲得範圍經濟;
C、範圍經濟強調生產不同種類產品(包括品種與規格)獲得的經濟性,
規模經濟強調的是產量規模帶來的經濟性。
相關定義
規模經濟
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技術水平上,隨著規模擴大,產出的增加則
平均成本(單位產出成本)逐步下降。
規模
內部範圍經濟是指隨著產品品種的增加,企業長期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同行業企業的增加,多個同行企業共享當地的輔助性生產、共同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勞動力供給與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的節約。
例子分析
比如,市話服務、長話服務、電訊產品就是關聯產品;ISP、ICP、IDC也是關聯產品;
微軟公司的作業系統、辦公軟體、瀏覽器等也是關聯產品。IT產業之所以能產生經濟效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合成效應:同一個廠商進行多品種生產,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成本比分別生產要低;
內部市場:多產品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業內部市場合理配置、整合資金和人力資源,以代替市場機制;
減少經營風險:對關聯的多元化生產而言,企業生存的產業
生態環境多了一條食物鏈,企業可以從中受益,從而增強抗風險能力,但是無關聯的多元化對企業也可能構成發展陷阱;
擴大發展空間:在單一產品上企業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面臨著來自市場和法律的限制,因此多
產品經營可以滿足企業擴大經營空間的要求。
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
銀行業也存在範圍經濟,擴大
銀行業務範圍,允許銀行適度混業經營,可以提高銀行的
收益率和絕對收益水平。範圍經濟形成的優勢,是銀行擴大規模難以辦到的。研究也證明,混業經營的銀行比分業經營的銀行更不容易倒閉。尤其對我國來說,範圍經濟的存在是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動因之一。在不違背現行法規的基礎上,努力擴大
中間業務和增加
投資業務,尋求銀證、
銀保合作可以形成範圍經濟的優勢,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高校擴招
擴招導致範圍經濟的原因在於:
擴招前,高校的三大職能(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嚴重割裂,對師資、圖書信息、教室等
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夠充分;
擴招後,高校培養層次更為健全,能夠在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和科研活動中更有效地對學校的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共享和匹配;
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使資源的共享更為充分,主要體現在電子圖書信息(如學校購買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庫》)、網上教育的發展,一旦學校購買了某項資源,增加一位教師或學生使用的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也促使範圍經濟現象的產生。
理論基礎
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
從
錢德勒《
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的總結分析看,西方一直在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之間保持一種平衡。
當
托夫勒把規模和品種,當作兩種並列的維度,用來表述
經濟發展方式時,就會發現,西方人沒有那種把規模當上帝的定見。“從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轉向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說法,隱含這樣的靈活看法:規模經濟,也可以讀作“品種不經濟”;範圍經濟,也可以讀作“品種經濟”,或“
規模不經濟”。到底哪種好,要與所在歷史條件結合起來看。如果處在傳統工業化階段,規模經濟是“好”的,範圍經濟是不那么現實的;反之,如果處在信息化階段,範圍經濟是“好”的,品種不經濟越來越非主流。
品種經濟性
這只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展開看,它是一連串事件的結果。要想降低品種多樣化的成本,涉及
外部經濟性、知識互補性、
收益遞增、人力資本投入、
網路效應、營造環境、協同商務、集群發展等等,都來了。這些都屬於
內生增長的範疇,與
規模經濟是不同取向。概括起來說,這種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是
經濟成長方式,從外源增長,轉向內生增長。內生增長的關鍵要點,在經濟學上,就是處理品種多樣性問題,也就是品種經濟性問題。
規模經濟是與比較優勢聯繫在一起的,範圍經濟是與競爭優勢聯繫在一起的。這是
波特的發現。波特說,“對一些強調比較優勢的產業,
規模經濟理論確實有它的重要性。然而,這個理論並沒有回答我們所關心的
國家競爭優勢問題”。競爭優勢在波特術語中,是比較優勢的反義詞,他稱之為國家競爭優勢。
波特認為,
比較優勢,關注點在
生產要素,在稟賦。也就是一國“天生”的資源。競爭優勢,除了取決於生產要素外,更取決於企業外部的需求、
相關產業、戰略等綜合因素。波特說:“
比較優勢理論是長期以來在國際競爭分析中處於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種理論,而我則力主競爭優勢應該是一國財富的源泉。比較優勢理論一般認為一國的競爭力主要來源於勞動力、自然資源、金融資本等物質稟賦的投入,而我認為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國家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
經營環境和支持性制度,以確保投入要素能夠高效地使用和升級換代。”
比較優勢強調的是企業向內部生產生素要效益的單打獨鬥的
經濟發展方式,
國家競爭優勢強調的是向外借用資源的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方式。與
錢德勒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說法比較,
波特實際等於把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放大到國家範圍。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競爭優勢,就是指國家範圍經濟。錢德勒說的範圍經濟與波特說的產業集群,共同點在於都強調了品種經濟性,即通過在相同範圍內共享資源,在不同品種間分攤成本。前者說一個企業內部可以通過品種多樣化降低成本;後者說一個地區可以通過小企業協同,降低不同品種生產的成本。
競爭優勢
生產成本優勢
主要是表現為分攤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分攤固定成本主要表現為分攤固定資產的
折舊費用,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主要表現在降低採購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面。
差異化優勢
差異化是指企業提供產品的多樣性,包括產品的質量、功能、外觀、品種、規格及提供的服務等,這種多樣性能使消費者認同該產品並區別於其他企業提供的類似產品。範圍經濟形成的差異化優勢特別明顯,差異化一方面滿足了顧客“多樣化、個性化、差別化”需求,同時,差異化也是企業尋求範圍經濟的出發點和追求的目標。
市場行銷優勢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獲得市場行銷優勢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市場行銷的關鍵在於正確定位目標市場的需要和欲望,比競爭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標市場所要求的滿足。市場行銷強調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望,從行銷理論來說,就是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又叫分銷)、促銷(Promotion)、公共輿論(PublicRelationsorpublicopinion)、政治或權力(Politicalorpower)等方面體現企業的競爭能力。而範圍經濟形成的
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體現了企業在產品、品質和價格方面的競爭能力。同時又能在內部建立的行銷平台上,利用原有的
渠道銷售多種產品,還能更好地利用企業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為新產品開拓市場,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同時也對跟進者形成巨大的進入障礙。
技術創新優勢
。首先,對範圍經濟的理解和受益,使企業管理層對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更加重視;其次,範圍經濟利益的驅動可以導致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持續的創新活動將使企業在套用新材料、採用新工藝、培養創新團隊、加強市場調研等等方面獲得突破,最終將形成企業強大的核心競爭優勢。
抵禦風險的優勢
範圍經濟在成本、差異化、市場行銷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範圍經濟還強化了企業的“新陳代謝”和互補性(尤其是對於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企業。
相關差異
規模與範圍的定義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技術水平上,隨著規模擴大,產出的增加則平均成本(單位產出成本)逐步下降。
範圍經濟是指在同一核心專長,從而導致各項活動的多樣化,多項活動共享一種核心專長,從而導致各項活動費用的降低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內部規模與範圍
內部範圍經濟是指隨著產品品種的增加,企業長期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規模與範圍
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同行業企業的增加,多個同行企業共享當地的輔助性生產、共同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勞動力供給 與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的節約。
外部範圍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單個企業生產活動專業化,多個企業分工協作,組成地方生產系統。
外部經濟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交流與溝通引起成本的節約。
---------------------------------------------
通信產業
具有規模經濟性的生產活動,在增加投入要素數量的過程中,產出增加的比例超過投入增加的比例,產品的
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其具體機制是: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投入的增加、產出量的增加,單位產量的固定平均成本開始下降,進而導致平均成本的降低,這時開始產生
規模經濟效應;隨著投入進一步的增加,產出增加的比例會繼續大於投入增加的比例;當產量增加到一個臨界值時,產出增加的比例不再大於投入增加的比例,規模經濟效應停止。
電信通信業的
規模經濟性就是指
通信網路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時所依賴的網路系統具有規模經濟性。也就是說通信網路運營業具備用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網路設施,構成巨大的固定成本,因此,隨著通信業務量的增加,
平均成本不斷下降。
相關示例
對電信通信業來講,其
範圍經濟性表現在利用一個綜合電信
物理網路既傳送電話,電報和傳真,又傳送計算機數據和各類電視圖像,肯定比獨立建立形形色色的網路成本要低。
再如以收音機為例,顯而易見,一個企業生產兩個型號的收音機要比只生產一個型號的收音機要經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