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 1991年,克魯格曼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
論文 《收益遞增與經濟地理》,對新經濟地理理論進行了初步探討,並在隨後的一系列論著中對其思想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傳統的
區域經濟理論 主要建立在
新古典經濟學 基礎之上,通過無差異空間、無運輸成本等嚴格假定,提出相應的
區位理論 、區域增長理論等。克魯格曼認為,以往的
主流經濟學 ,正是由於缺乏分析“
規模經濟 ”和“
不完全競爭 ”的工具,才導致空間問題長期被排斥在主流經濟學之外。現在,由於“
規模經濟 ”、 “
不完全競爭 ”等分析工具的發展,有望將空間問題納入到
主流經濟學 的範疇。
研究內容 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理論主要研究“報酬遞增規律”如何影響產業的空間集聚,即市場和地理之間的相互聯繫。他的基本觀點是,產業在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勻性是“報酬遞增”的結果。現實經濟生活中“報酬遞增”現象廣泛存在,而且可以套用到多個領域。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把一家工廠孤立地建在大荒原上,無論工廠如何做大做強,最終也逃脫不了“
規模報酬 遞減”的命運。但是,如果我們把工廠設立在大城市裡,情況就大不相同,因為城市的規模越大,一般來說工業基礎就越健全。這樣,無論所建工廠在原料
供給 上有什麼新要求,在生產工藝上有什麼新標準,就都可以在城市這個空間範圍內得到滿足。伴隨著工廠的擴張和城市的發展,
勞動生產率 會越來越高,收益也隨之提高,這樣就實現了“報酬遞增”。克魯格曼認為這才是把握住了現代國際貿易的核心。
克魯格曼運用了一個簡單的“核心-外圍”模型,分析一個國家內部
產業集聚 的形成原因。在這個模型中,處於中心或核心的是
製造業 地區,外圍是農業地區,
區位因素 取決於
規模經濟 和交通成本的相互影響。假設
工業生產 具有報酬遞增的特點,而農業生產的
規模報酬不變 ,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生產活動將趨向於空間集聚。在資源不可流動的假設下,生產總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場,從而使運輸成本最小並取得遞增報酬。但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地理集中的形成是某種力量積累的歷史過程。
中心外圍理論 的意義,在於它可以預測一個
經濟體 中經濟地理模式的漸進化過程:初始狀態時,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可能有某種優勢,它對另一地區的特定廠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並導致這些廠商生產區位的改變,一旦某個區位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則該地區的
聚集經濟 就會迅速發展,並獲得地區壟斷競爭優勢。
克魯格曼還進一步詳細論述了
產業集聚 的形成過程。他肯定了早期馬歇爾的
外部經濟性 思想,認為這是
經濟活動 在地理位置上趨向集中。在此基礎上,克魯格曼又重新詮釋了
馬歇爾 的觀點,認為
產業 地方化現象有3個原因:基本要素、
中間投入 品和技術的使用,它們都產生了來自於供應方面的
外部經濟性 。
第一,勞動力市場的“蓄水池”效應。在同一個地方,來自同一行業眾多企業的集聚力量,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技術工人。這個蓄水池的不斷擴大,可以幫助企業克服種種不確定性,加上
規模經濟 的作用,報酬遞增的效應便出現了。
第二,
中間投入 品效應。一種
產業 長期集聚在某地,可以吸引許多提供特定投入和
專業化 服務的供應商,並使之逐漸成為地區的生產中心;由於
規模經濟 和
範圍經濟 的作用,這種生產中心規模越來越大,就會吸引更多有效率的供應商。
第三,技術的“外溢”效應。假設有關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的信息,在某地區內部比其它地區更容易流動和獲得,那么相對於遠離該地區的企業來說,集聚在該地區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正的
外部性 效應。
作為
區域經濟理論 的最新進展,新經濟地理理論也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在某種程度上說,
新經濟地理學 的區位選擇,反映的是運輸成本、
外部性 收益遞增 與
產業聚集 之間的一種取捨。然而,蔓延全球的
網路經濟 對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其原因是
網路經濟 使運輸成本大大降低,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無成本、無重量的世界。其中,最受影響的
產業 就是那些提供無形產品及服務的部門,例如,金融與諮詢
服務業 、軟體業、保健諮詢業、音樂與娛樂業等。國外學者夸(Quah,1999年)提出,在
網路經濟 時代,金融與軟體等
產業 的區位特徵,會有悖於原有的
區位理論 而存在。這就是
網路經濟 對新經濟地理理論提出的新挑戰,需要經濟學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毫無疑問,在區域經濟理論創新方面,該問題也給中國學者留下一片有待探索的處女地。
核心原理 NEG理論的核心是核心—外圍模型。在核心—外圍模型中,3種基本效應組成了該模型的基本機制:
一是“
本地市場效應 ”(home market effect),其含義是指
壟斷競爭 廠商傾向於選擇市場規模較大的地區進行生產並向市場規模較小的地區出售其產品。
二是“價格指數效應”,其含義是指廠商的區位選擇對於當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響。在
產業集聚 的地區,商品(這裡指製造品)一般來說比其它地區要便宜一些。這是因為本地生產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較多,從外地輸入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較少,因而本地居民支付較少的運輸成本。
三是“
市場擁擠效應 ”,其含義是指
不完全競爭 廠商喜歡在競爭者較少的區位進行生產。前兩種效應形成了集聚力,促使廠商的空間集聚,而後一種效應形成了分散力,促使廠商的空間擴散。
產業的集聚還是分散取決於這兩種作用力的大小,如果集聚力大於分散力將會導致
產業集聚 ,反之亦然。那么如何衡量這兩種作用力的大小呢?可以利用貿易成本的高低來衡量。其中,高的貿易成本意味著
貿易自由化 的程度較低,反之,則意味著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
在核心—外圍模型中,貿易自由度與
經濟活動 的空間分布之間的關係可以很方便地由圖1來概括,又稱為戰斧圖解,描述了在一個包含兩個地區的經濟中
長期均衡 的結構特徵和穩定性。在經濟中存在兩個生產部門。其中一個部門在
完全競爭 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生產過程中
規模收益不變 ,並且產品在兩個地區的運輸不存在運輸成本。我們通常把農業部門看作這樣的部門。另一個部門屬於
壟斷競爭 部門,在生產過程中
規模收益遞增 ,並且產品在區域之間運輸需要花費運輸成本。我們通常認為製造業部門具有這樣的特點,而NEG模型的主要特徵就是要描述在這一部門中的廠商選址問題。
在左圖中我們用
貿易自由化 的程度Φ作為水平軸,來表示貿易成本的高低。縱軸表示廠商在其中一個地區所占的份額。
貿易自由化 程度與貿易成本高低之間呈反向變化:當Φ=0時意味著貿易成本無窮大。此時,在經濟中不存在貿易往來,廠商也都在本地區進行生產,即自給自足的經濟情況。當Φ=1時意味著貿易成本為零,實現了完全
自由貿易 。
戰斧圖解
圖中的粗實線代表
長期均衡 的結果,均衡時廠商的區域分布可以由縱軸看出:當貿易自由度較低(例如Φ<ΦS)時,長期均衡的結果是兩個廠商均勻分布於兩個地區;當貿易自由度較高(例如Φ>ΦB)時,廠商在一個地區集聚是長期穩定均衡;當貿易自由度處於中等大小(例如ΦS<Φ<ΦB)時,集聚和分散都可能是長期廠商區域分布的均衡結果。藤田等人(Fujita et al.,1999)把ΦS稱為“支撐點”(sustain point),把ΦB稱為“突破點”(break point)。其含義是當Φ>ΦS時,廠商在一個地區集聚是可支撐的;當Φ>ΦB時,原有的廠商在兩個地區的對稱分布將被打破。
含義啟示 區域政策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國在制定區域政策的過程中往往缺少理論的指導。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由於率先開放,並且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近年來,我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就是為了減緩區域間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根據核心-外圍模型的政策含義,可以分析我國區域政策的實施效果及改進建議:
區域經濟政策 存在
鎖定效應 。一旦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差距,基於
規模收益遞增 的自我
實施機制 將進一步擴大這種差距。此時如果對兩個地區實施同樣的優惠政策將不會改變這種差距。只有更為強勁的政策介入,使政策的強度超過某一門檻值時才有可能改變這種情況。然而我國目前的區域政策主要體現在稅收補貼、
基礎設施建設 及
特色產業 保護等方面。諸多因素決定了這些政策的力度不會太大,因此政策實施的效果不會十分明顯。
貿易自由化 程度與
區域經濟 差距之間的關係不是單調的。同樣的政策在不同的
貿易自由化 條件下效果是不同的。在我國,隨著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的改進、
貿易壁壘 的減少等政策干預,區域間
貿易自由化 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在多數產業集中於東南沿海的情況下,由於集聚租金的作用。隨著貿易自由度的提高,東南沿海地區會進一步吸引其他地區廠商向這一地區流動,加劇兩極分化的格局。而在
貿易自由化 程度較低時反而有助於緩和
區域經濟 差距。
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對
區域經濟 差距有重要影響。在
勞動力 可以自由流動的條件下,落後地區勞動力向東南沿海地區的流動既削弱了東南沿海地區對
勞動要素 市場的競爭壓力,又擴大了東南沿海地區消費市場,從而使
產業 進一步在東南沿海地區集聚,導致地區差距的擴大。但是從個人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減緩了區域間的個人收入差距。在
勞動力 不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區域間個人收入差距擴大。
預期對廠商的選址決策會產生重要影響。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改變廠商的未來預期來改變廠商
經濟活動 的空間分布。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對外宣傳以及樹立良好的地區形象等方式吸引廠商的流入,並最終促進該地區的發展。而一旦建立起這種初始的優勢,自我強化的正反饋過程將導致該地區成為經濟的核心。
總之,與傳統
經濟成長理論 的預期不同,核心—外圍模型預期不等同於
區域經濟成長 ,不會是一個逐漸趨收斂的過程。快速經濟成長或
工業化 首先發生在某些區域,
產業集聚 導致區域間不平等擴大,形成工業“核心”與農業、原材料供應的“外圍”。當離心力小於集聚力時,這種“核心—外圍”模式會進一步強化;當離心力超過集聚力時,
工業化 會波浪狀地由核心向周圍的外圍地帶擴散,使某一些落後地區加入到“發達俱樂部”(Rich Club),而其它地區仍舊處於落後狀態。
相關比較 總的來說,
新經濟地理學 和新興古典區域理論都為解釋
經濟活動 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們抓住了導致
產業集聚 的最為本質的經濟力量一
收益遞增 ,其核心思想都是由於經濟中存在
規模收益遞增 的效應,所以在地區間
交易成本 沒有大到足以分割市場的條件下,就可能導致產業的集聚。但是,新地理經濟學和新興古典
區域經濟理論 無論是在對經濟聚集的分析方法上還是在解釋聚集的具體原因上都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具體來說,以克魯格曼將為代表的新地理經濟學家以經濟聚集作為研究對象,以
壟斷競爭 模型為理論支柱,用
本地市場效應 和價格指數效應解釋了經濟聚集的原因,並為
經濟活動 的空間研究提供了一個
主流經濟學 的標準分析框架。但是,新地理經濟學未能深入到經濟聚集現象的內部深入探討影響經濟演進機制的微觀要素,也未能深入指出企業規模報酬的來源。而在這些方面,
新興古典經濟學 的提出就是用來解釋分工和
專業化 問題的,因此,相比新地理經濟學來說,新興
古典區域 理論在解釋區域聚集的成因時更有解釋力度,並且更富有直觀的經濟含義。
新地理經濟學中的
規模收益 來源於D-S模型中的固定成本導致的遞減的邊際成本,但是,新地理經濟學和D-S模型並沒有給這種固定成本以合理的解釋。在現實的經濟中,人們可以看到相比具有較高固定成本的大型企業,基本不具
固定資本 投資的科技類企業的聚集現象更為嚴重。相反。具有高固定成本的重工業企業則可能選址於資源分布地,而並不遷移到城市的中心。這樣,新地理經濟學不僅局限了產生聚集的企業類型,而且還與現實中的經濟聚集現象相悖。而在新興古典
區域經濟學 中,
規模報酬 的來源被具體化為個體的
專業化 生產,並且在模型中內生了專業分工。
專業化 生產的人們聚集到城市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遞減的邊際成本,而是迴避交易產生的效率損失。這樣,引起聚集的因素相比新地理經濟學更加廣泛和具體,其模型的結論也更符合現實。
(二)相對新地理經濟學來說,新興古典經濟學 更能把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理論統一起來 新地理經濟學雖然來源於
新國際貿易理論 ,但是在解釋經濟的區域聚集的同時卻忽視了國際間貿易的存在。而
新興古典經濟學 本身就是為了解釋內生貿易而產生的,所以能給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一個統一的框架。具體來說,在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中,存在著
專業化 經濟與
交易費用 的兩難衝突。由於這個衝突,當交易效率低下時,分工的好處被
交易費用 造成的福利損失所抵消,人們選擇低分工水平即自給自足,而不需要國內和國際貿易。當
交易效率 的提高使得分工的好處大於
交易費用 所造成的福利損失時,貿易開始在很多地方性市場中出現,但國內統一市場是不需要的。隨著
交易效率 的進一步提高,國內統一市場出現。如果
交易效率 再進一步提高,則國內市場規模限制了分工的發展,所以國際貿易成為必要。可見,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是一個能解釋國際貿易如何從
國內貿易 發展而來,並將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的原理統一起來的理論。
(三)在新地理經濟學的模型中,規模經濟 和比較優勢是不能共存的,經濟聚集的原因僅僅在於工業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
(四)新興古典區域 理論採用每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框架,能夠將傳統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分離的分析統一起來 與
新古典經濟學 一致,新地理經濟學也採用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相分離的分析方式,在分析消費者的時候忽視消費者的生產,在分析廠商的時候忽視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雖然這種二分的分析方法帶來了分析上的便利,但是也無法把
消費 和生產統一到一個框架下,從而產生了分析方法上的不一致問題。新興古典的區域理論採用超邊際的分析方法,統一了消費者的決策和生產者的決策:完善了
區域經濟 分析的分析方法。
新地理經濟學為了解決
規模收益 與競爭性均衡存在的衝突,放棄了
瓦爾拉斯均衡 的概念,轉而採取了D-S的
壟斷競爭 分析框架。可以看到,在採用
壟斷競爭 模型之後,新地理經濟學雖然成功的處理了
規模報酬 的概念,但是這種處理是建立在特殊的效用函式和
成本函式 之上的,處理起來並沒有普遍性。因此,在新地理經濟學中採用普通的效用函式和
生產函式 會使得模型面臨著競爭性均衡存在性和
規模報酬 相容的問題。並且,採用壟斷競爭的分析的一個必然的結論是由於經濟中存在壟斷的定價,
區域經濟 均衡的結果不是帕累拖最優的。
與之相反,新興
古典區域 理論並不糾纏於遞增
規模報酬 是否與競爭性市場相容的問題。首先在
新興古典經濟學 中,生產的
專業化 需要每個人付出他自己的勞動時間,而這種時間顯然不能在人與人之間轉移和代替,所以對專業化經濟而言,勞動時間的規模總是有限的,因此專業化經濟所產生的遞增
規模報酬 存在一個界限,即專業化經濟產生的是有限度、有範圍的遞增規模報酬。其次,採用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的框架,則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種職業,這就決定了他買什麼和賣什麼,即每個人的需求是由其
供給 決定的,這被楊格稱為倒數需求律。在新興古典貿易模型中,楊格的倒數需求律一直保持著,即消費需求和生產
供給 總是同時決定的。由於倒數需求律的作用,分工中
專業化 生產者對其產品價格的操縱能力會相互抵消,因此在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中,以專業化為基礎的遞增
規模報酬 與競爭的市場是相容的。這與當代西方的經濟實踐是一致的。在美國,利用
規模經濟 並不會導致市場失敗,因此不需要政府的干預。私人企業在
市場競爭 的壓力下總是爭著合併成最優規模的大企業,這不但不會限制競爭、形成壟斷,相反卻加劇了競爭。這樣,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對遞增報酬的處理使得在引入
規模報酬 的同時並不排斥競爭性均衡的存在。因此,新興古典的
區域經濟理論 中的遞增的報酬是基於分工和
專業化 而在模型中內生,因而存在
競爭均衡 和帕累拖最優的一致性。
(六)需要指出的是,新興古典區域 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為了保證
專業化 經濟中
一般均衡 的存在,
新興古典經濟學 往往要假設存在無限不可數多的經濟個體,而在有限多個經濟個體時則不存在分工和專業化的均衡。這個明顯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興
古典區域 模型的實際套用。
新興古典經濟學 中,區域聚集的形成往往要靠
交易效率 的提高造成,而在模型中並沒有內生交易效率的變化。因此,聚集的出現要依靠外生參數變化的假定。與新地理經濟學相比,新興
古典區域 理論由於採用了超
邊際分析 的方法,限制了模型向動態的擴展,因此不能研究
資本積累 對分工和經濟聚集的影響。關於勞動分工演進的許多數據無法從現有的統計資料中獲得,因此很難用歷史數據來驗證新興古典的區域經濟理論。而且,由於勞動分工演進的過程是如此的緩慢,使得新興
古典區域 理論在解釋較為長期的區域貿易和城市的發展現象上具有優勢,符合人們對區域貿易和經濟聚集的直覺和觀察,但對於實際經濟問題它可能缺乏足夠的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