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經濟地理學

理論經濟地理學

理論經濟地理學是是對經濟地理學理論闡述的地理學學科。與一般的經濟地理學的綜合不同,理論經濟地理學是關於經濟地理現象的模型和學說性模式闡述的學科。

基本介紹

  • 書名:理論經濟地理學
  • 作者:王錚等
  • ISBN: 9787040198713
  • 類別:經濟地理學教材
  • 頁數:397頁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0月
  • 裝幀:平裝
理論經濟地理學是是對經濟地理學理論闡述的地理學學科。與一般的經濟地理學的綜合不同,理論經濟地理學是關於經濟地理現象的模型和學說性模式闡述的學科。
理論經濟地理學最早可以追溯到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的農業區位論,後來韋伯(Alfred Weber)、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帕蘭特(Tord Folkeson Palander)、艾薩德(Walter Isard)、威爾遜(Alan G Wilson)、貝克曼(Martin Backmann)都為都為理論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一階段的研究多數集中在企業及人口的空間位置選擇和空間動力學方面,是一種微觀經濟地理學研究,並且普遍被稱為空間經濟學。在1960年代後,區域發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體,以區域為對象的研究引出了對區域動力學、多區域競爭、區域溢出、國際經濟學等主題,形成了經濟地理學的新研究範疇,即巨觀經濟地理學。從原理上講,巨觀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最早的研究應該追溯到比較優勢理論,後來丁伯根(Jan Tinbergen)、貝克曼(Martin Backmann)等對城鎮體系的研究,開始了巨觀經濟地理學的某些理論探索。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特格利茨(A.Dixit,J.Stiglitz)的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n product diversity開拓了新的經濟理論方向,後來經過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藤田昌一、馬丁(Ron Martin )等的一系列工作形成了“新經濟地理學”,這種新的經濟地理學突出了“區域”這一經濟體的作用,推動了巨觀經濟地理學的最終形成。另一方面,早年蘇聯、中國的國家經濟地理活動提出的各種學說,也提供了許多巨觀經濟地理學的經驗研究,例如,中國經濟地理學家吳傳鈞的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學說、陸大道的點軸理論等的研究豐富了巨觀經濟地理學。對巨觀經濟地理學的理性認識,發展成為了巨觀理論經濟地理學,有時也被稱為新的區域經濟學。微觀理論經濟地理學和巨觀理論經濟地理學,共同構成了理論經濟地理學。
理論經濟地理學雖然經過長期發展,但是它的研究範疇在2000年前後才開始明確起來。2000年楊吾揚、梁進社的《高級經濟地理學》闡述的經濟地理學理論範疇為:1.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和體系,2.地理區位論,3.城市空間結構和中心地方論,4.區域經濟開發模式。2001年B Fingleton的《理論經濟地理學和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動態透視》,列舉了理論經濟地理學研究範疇為城市化、空間結構、區域知識創新與溢出,以及區域增長等作為理論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顯然,作者強調了巨觀經濟地理學內容。2002王錚等的《理論經濟地理學》的目錄為:微觀經濟地理學:空間相互作用、區位論、空間動力學,巨觀經濟地理學:區域結構(含城鎮體系、地緣結構等)、區域動力學(含聚集、專業化、一體化和區域溢出等),實際上確定了一個理論經濟地理學研究範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