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陵(南朝學者)

徐陵(南朝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陵(507-583年),字孝穆,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人。南朝著名文學家、詩人,太子左衛率徐摛之子。

出身東海徐氏,以詩文聞名。善於撰文,精通《莊子》《老子》,博涉史籍,頗有口才。梁武帝時期,舉秀才出身,出任東宮學士,出入宮中。陳朝建立後,歷任左僕射、中書監、侍中、左光祿大夫,受封建昌縣侯。至德元年(583年),去世,時年七十七,獲贈鎮右將軍、特進,諡號為章。

善於宮體詩創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與庾信齊名,並稱“徐庾”。 今存《徐孝穆集》6卷、《玉台新詠》10卷。

基本介紹

  • 本名:徐陵
  • :孝穆
  • 所處時代南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
  • 出生日期:507年
  • 逝世日期:583年
  • 主要作品:《徐孝穆集》《玉台新詠
  • 主要成就:“宮體詩”的代表作家,與庾信齊名
  • 官職:侍中、安右將軍左光祿大夫
  • 爵位:建昌縣開國侯
  • 追贈:鎮右將軍、特進
  • 諡號:章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逸事典故,家族成員,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徐陵幼小的時候,就被高人讚譽為“天上石麒麟”、“當世顏回”,他家族成員都非常剛正嚴肅、又誠懇謙遜。當時朝廷文書制度,多由徐陵寫成,徐陵在朝廷上彈劾陳文帝(世祖)陳蒨的弟弟安成王陳頊(後來的陳宣帝)手下的權臣鮑僧叡以及侍中、中書監等人,慷慨陳詞,正氣凜然,連陳世祖自己都整理衣冠、嚴肅正座,安成王大汗淋漓、驚慌失色,徐陵讓人扶著安成王回去。他以一身浩氣扳倒了國蠹,從此以後朝廷為之肅然。
徐陵徐陵
公元569年,他參與罷黜了廢帝陳伯宗,扶立了陳宣帝(高宗),被封為建昌縣侯,皇帝讓他擔任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等,他多次進行推辭,皇帝為之動容。後來朝廷決定北伐軍統帥人選,也是他一言九鼎,否定了許多人推舉的淳于量,獨力推薦更合適的名將吳明徹擔綱,事實證明他的正確。皇帝曾多次讚揚他獨具慧眼、知人善任。他的詩歌、文集當時被大家爭先收藏。
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父摛,梁戎昭將軍、太子左衛率。時寶志上人有道,陵年數歲,寶志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惠雲法師每嗟陵早成就,謂之顏回。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莊》《老》義。既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梁普通二年(五二一年),參晉安王寧蠻府軍事。中大通三年(五三一年),王立為皇太子,東宮置學士,陵充其選。歷尚書度支郎、通直散騎常侍。及侯景寇京師,摛因感氣疾而卒,陵蔬食布衣,若居憂恤。及江陵陷,太尉王僧辯接待饋遺,其禮甚優。以陵為尚書吏部郎,掌詔誥。陳霸先率兵誅僧辯,釋陵不問。尋除貞威將軍、尚書左丞給事黃門侍郎秘書監。霸先受禪陳高祖,加散騎常侍左丞如故。歷太府卿五兵尚書、散騎常侍、御史中丞、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陵以梁末以來,選授多失其所,於是提舉綱維,綜核名實,眾鹹服焉。後主即位,嘗佐吳,遂家姑蘇。遷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後主好與嬪妃為艷詞,示陵,陵曰:“皆不達辭也。”後主銜之。尋卒,年七十七。詔曰:“陵弱齡學尚,登朝秀穎,業高名輩,文曰詞宗。”贈鎮右將軍、特進,謚曰章。陵器局深遠,容止可觀,性又清簡,無所營樹,祿俸與親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戶送米至於水次,陵親戚有貧匱者,皆令取之,數日便盡,陵家尋致乏絕。府僚怪而問其故,陵云:“我有車牛衣裳可賣,余家有可賣不?”其周給如此。少崇信釋教,經論多所精解。後主在東宮,令陵講《大品經》,義學名僧,自遠雲集,每講筵商較,四座莫能與抗。目有青睛,時人以為聰惠之相也。自有陳創業,文檄軍書及禪授詔策,皆陵所制,而《九錫》尤美。為一代文宗,亦不以此矜物,未嘗詆訶作者。其於後進之徒,接引無倦。文帝、宣帝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其文頗變舊體,輯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被之華夷,家藏其本。後逢喪亂,多散失。與庾信齊名,並稱徐庾。今存《徐孝穆集》六卷。嘗輯《玉台新詠》十卷,錄東周至梁詩凡七百六十九篇,《陌上桑》《孔雀東南飛》《上山蘼蕪》等賴以存傳。
徐陵像徐陵像

個人作品

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詠》10卷。
《玉台新詠》是徐陵在梁中葉時選編的一部詩歌總集。有人懷疑此書非徐陵所編,而出於稍後之人但此說尚不足以成定論。《玉台新詠》收入東周至梁詩歌共690篇。據近人考證,系專為梁元帝蕭繹徐妃排憂遣悶而編。在取材上,以“選錄艷歌”為宗旨(《玉台新詠序》),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大體不出離愁別恨、傷遇感時、中道棄捐等類,範圍比較狹窄。但其中也收入了不少感情真摯並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東南飛》)、《上山采蘼蕪》等。這些詩表現出真摯愛情和婦女的痛苦,說明《玉台新詠》所錄詩作並非全是艷情詩。而這些民間文學作品都不見於蕭統的《文選》,乃經《玉台新詠》的保存而得以流傳。注本有清代紀容舒的《玉台新詠考異》等。

逸事典故

我來使你們知道寒熱
梁太清二年,42歲的徐陵以常侍官的身份奉命出使北朝東魏。魏國特地設宴為他洗塵接風。魏國的禮儀官魏收對他頗為輕視,剛巧那天天氣很熱,便有意對他說:“今天的熱,是徐常侍帶來的。”
徐陵知道魏收有意取笑自己,便回答道:“從前王肅到了這裡,為貴國制定禮儀;現在我來,再使你們知道寒熱。”
魏收聽了,大為慚愧,從此佩服他的才能,不敢有所輕視了。

家族成員

徐陵的曾祖父徐憑道、祖父鬱林太守徐超之、父親戎昭將軍徐摛都很有名。他的弟弟徐孝克,以及四個兒子都是優秀的文武全才,尤其是詩文水準很高,他的家族縱橫政壇文壇百年,門第顯赫。
徐陵去世後,他的長子徐儉繼承了其父建昌侯爵位。徐儉歷任梁尚書金部郎中、東太子洗馬、東從事中郎兼侍中中書郎、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左丞、戎昭將軍(別作“和戎將軍”)、晉熙王長史等。
徐儉有子徐法言,歷任陳秘書郎、太子舍人太子洗馬中舍人、司徒左西掾鎮衛、儀同、鄱陽王從事中書郎。入隋後任隋益州總管參軍事、蜀王揚府司水參軍。入唐後任陝東道行台百工監。
徐法言子徐翁歸,歷任隋吳郡司戶書佐,唐汴州小黃縣丞、幽州都督府倉曹參軍事等。
徐翁歸子徐澄,字巨源,唐時未入仕,蔭受武騎尉,有子徐恪。

史籍記載

陳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人也。祖超之,南齊鬱林太守,梁員外散騎常侍。父摛,梁戎昭將軍、太子左衛率,贈侍中、太子詹事,謚貞子。母臧氏,嘗夢五色雲化而為鳳,集左肩上,已而誕陵焉。時寶志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候之,寶志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惠雲法師每嗟陵早成就,謂之顏回。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莊》、《老》義。既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
普通二年,晉安王為平西將軍寧蠻校尉,父摛為王咨議,王又引陵參寧蠻府軍事。中大通三年,王立為皇太子,東宮置學士,陵充其選。稍遷尚書度支郎。出為上虞令,御史中丞劉孝儀與陵先有隙,風聞劾陵在縣贓污,因坐免。久之,起為南平王府行參軍,遷通直散騎侍郎。梁簡文在東宮撰《長春殿義記》,使陵為序。又令於少傅府述所制《莊子義》。尋遷鎮西湘東王中記室參軍
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魏,魏人授館宴賓。是日甚熱,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熱,當由徐常侍來。”陵即答曰:“昔王肅至此,為魏始制禮儀;今我來聘,使卿復知寒暑。”收大慚。
侯景寇京師,陵父摛先在圍城之內,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憂恤。會齊受魏禪,梁元帝承制於江陵,復通使於齊。陵累求復命,終拘留不遣,陵乃致書於僕射楊遵彥曰:
夫一言所感,凝暉照於魯陽,一志冥通,飛泉涌於疏勒,況復元首康哉,股肱良哉,鄰國相聞,風教相期者也!天道窮剝,鐘亂本朝,情計馳惶,公私哽懼,而骸骨之請,徒淹歲寒,顛沛之祈,空盈捲軸,是所不圖也,非所仰望也。
執事不聞之乎:昔分鰲命績之世,觀河拜洛之年,則有日烏流災,風禽騁暴,天傾西北,地缺東南,盛旱坼三川,長波含五嶽。我大梁應金圖而有亢,纂玉鏡而猶屯。何則?聖人不能為時,斯固窮通之恆理也。至如荊州刺史湘東王,機神之本,無寄名言,陶鑄之餘,猶為堯、舜,雖復六代之舞,陳於總章,九州之歌,登於司樂,虞夔拊石,晉曠調鐘,未足頌此英聲,無以宣其盛德者也。若使郊禋楚翼,寧非祀夏之君,戡定艱難,便是匡周之霸,豈徒豳王徙雍,期月為都,姚帝遷河,周年成邑。方今越常藐藐,馴雉北飛,肅紵茫茫,風牛南偃,吾君之子,含識知歸,而答旨云何所投身,斯其未喻一也。
晉熙等郡,皆入貴朝,去我尋陽,經途何幾。至於鐺鐺曉漏,的的宵烽,隔漵浦而相聞,臨高台而可望。泉流寶碗,遙憶湓城,峰號香爐,依然廬岳。日者鄱陽嗣王治兵匯派,屯戍淪波,朝夕箋書,春秋方物,吾無從以躡屩,彼何路而齊鑣。豈其然乎?斯不然矣。又近者邵陵王通和此國,郢中上客,雲聚魏都,鄴下名卿,風馳江浦,豈盧龍之徑於彼新開,銅駝之街於我長閉?何彼途甚易,非勞於五丁,我路為難,如登於九折?地不私載,何其爽歟?而答旨雲還路無從,斯所未喻二也。
晉熙廬江義陽安陸,皆雲款附,非復危邦,計彼中途,便當靜晏,自斯以北,桴鼓不鳴,自此以南,封疆未壹。如其境外,脫殞輕軀,幸非邊吏之羞,何在匹夫之命。又此賓游,通無貨殖,忝非韓起聘鄭,私買玉環,吳札過徐,躬要寶劍。由來宴錫,凡厥囊裝,行役淹留,皆已虛罄,散有限之微財,供無期之久客,斯可知矣。且據圖刎首,愚者不為,運斧全身,庸流所鑒。何則?生輕一發,自重千鈞,不以賈盜明矣。骨肉不任充鼎俎,皮毛不足入貨財,盜有道焉,吾無憂矣。又公家遣使,脫有資須,本朝非隆平之時,遊客豈皇華之勢。輕裝獨宿,非勞聚橐之儀,微騎閒行,寧望輶軒之禮。歸人將從,私具驢騾,緣道亭郵,唯希蔬粟。若曰留之無煩於執事,遣之有費於官司,或以顛沛為言,或雲資裝可懼,固非通論,皆是外篇。斯所未喻三也。
又若以吾徒應還侯景,侯景凶逆,殲我國家,天下含靈,人懷憤厲,既不獲投身社稷,衛難乘輿,四冢磔蚩尤,千刀剸王莽,安所謂俯首頓膝歸奉寇讎,佩弭腰鞬,為其皁隸?日者通和,方敦曩睦,凶人狙詐,遂駭狼心,頗疑宋萬之誅,彌懼荀乾之請,所以奔蹄勁角,專恣憑陵,凡我行人,偏膺仇憾。政復俎筋醢骨,抽舌探肝,於彼凶情,猶當未雪,海內之所知也,君侯之所具焉。又聞本朝公主,都人士女,風行雨散,東播西流,京邑丘墟,奸蓬蕭瑟,偃師還望,鹹為草萊霸陵回首,俱沾霜露,此又君之所知也。彼以何義,爭免寇讎?我以何親,爭歸委質?昔鉅平貴將,懸重於陸公,叔向名流,深知於鬷篾。吾雖不敏,常慕前修,不圖明庶有懷,翻其以此量物。昔魏氏將亡,群凶挺爭,諸賢戮力,想得其朋。為葛榮之黨邪?為邢杲之徒邪?如曰不然,斯所未喻四也。
假使吾徒還為凶黨,侯景生於趙代,家自幽恆,居則台司,行為連率,山川形勢,軍國彝章,不勞請箸為籌,便當屈指能算。景以逋逃小丑,羊豕同群,身寓江皋,家留河朔,舂舂井井,如鬼如神。其不然乎?抑又君之所知也。且夫宮闈秘事,並若雲霄,英俊訏謨,寧非帷幄,或陽驚以定策,或焚藁而奏書,朝廷之士,猶難參預,羈旅之人,何階耳目。至於禮樂沿革,刑政寬猛,則謳歌已遠,萬舞成風,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安在搖其牙齒,為間諜者哉?若謂復命西朝,終奔東虜,雖齊、梁有隔,尉候奚殊?豈以河曲之難浮,而曰江關之可濟?河橋馬度,寧非宋典之奸?關路雞鳴,皆曰田文之客。何其通蔽,乃爾相妨?斯所未喻五也。
又兵交使在,雖著前經,儻同徇仆之尤,追肆寒山之怒,則凡諸元帥,並釋縲囚,爰及偏裨,同無翦馘。乃至鐘儀見赦,朋笑遵途,襄老懞歸,《虞歌》引路。吾等張旜拭玉,修好尋盟,涉泗之與浮河,郊勞至於贈賄,公恩既被,賓敬無違,今者何愆,翻蒙貶責?若以此為言,斯所未喻六也。
若曰妖氛永久,喪亂悠然,哀我奔波,存其形魄,固已銘茲厚德,戴此洪恩,譬渤澥而俱深,方嵩、華而猶重。但山樑飲啄,非有意於籠樊,江海飛浮,本無情於鐘鼓。況吾等營魂已謝,餘息空留,悲默為生,何能支久,是則雖蒙養護,更夭天年。若以此為言,斯所未喻七也。
若雲逆豎殲夷,當聽反命,高軒繼路,飛蓋相隨,未解其言,何能善謔?夫屯亨治亂,豈有意於前期。謝常侍今年五十有一,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賓又杖鄉,計彼侯生,肩隨而已。豈銀台之要,彼未從師,金灶之方,吾知其決,政恐南陽菊水,竟不延齡,東海桑田,無由可望。若以此為言,斯所未喻八也。
足下清襟勝托,書囿文林,凡自洪荒,終乎幽、厲,如吾今日,寧有其人,爰至《春秋》,微宜商略。夫宗姬殄墜,霸道昏凶,或執政之多門,或陪臣之涼德,故臧孫有禮,翻囚與國之賓,周伯無愆,空怒天王之使,遷箕卿於兩館,縶驥子於三年。斯匪貪亂之風邪?寧當今之高例也?至於雙崤且帝,四海爭雄,或構趙而侵燕,或連韓而謀魏,身求盟於楚殿,躬奪璧於秦庭,輸寶鼎以托齊王,馳安車而誘梁客。其外膏脣販舌,分路揚鑣,無罪無辜,如兄如弟。逮乎中陽受命,天下同規,巡省諸華,無聞幽辱。及三方之霸也,孫甘言以娬媚,曹屈詐以羈縻,旍軫歲到於句吳,冠蓋年馳於庸蜀,則客嘲殊險,賓戲已深,共盡游談,誰雲猜忤,若使搜求故實,脫有前蹤,恐是叔世之奸謀,而非為邦之勝略也。
抑又聞之,雲師火帝,澆淳乃異其風,龍躍麟驚,王霸雖殊其道,莫不崇君親以銘物,敦敬養以治民,預有邦司,曾無隆替。吾奉違溫清,仍屬亂離,寇虜猖狂,公私播越。蕭軒靡御,王舫誰持?瞻望鄉關,何心天地?自非生憑廩竹,源出空桑,行路含情,猶其相愍。常謂擇官而仕,非曰孝家,擇事而趨,非雲忠國。況乎欽承有道,驂駕前王,郎吏明經,鴟鳶知禮,巡省方化,鹹問高年,東序西膠,皆尊耆耋。吾以圭璋玉帛,通聘來朝,屬世道之屯期,鐘生民之否運,兼年累載,無申元直之祈,銜泣吞聲,長對公閭之怒,情禮之訴,將同逆鱗,忠孝之言,皆應齚舌,是所不圖也,非所仰望也。
且天倫之愛,何得忘懷?妻子之情,誰能無累?夫以清河公主之貴,餘姚書佐之家,莫限高卑,皆被驅略。自東南醜虜,抄販饑民,台署郎官,俱餒牆壁,況吾生離死別,多歷暄寒,孀室嬰兒,何可言念。如得身還鄉土,躬自推求,猶冀提攜,俱免凶虐。
四聰不達,華陽君所謂亂臣,百姓無冤,孫叔敖稱為良相。足下高才重譽,參贊經綸,非豹非貔,聞《詩》聞《禮》,而中朝大議,曾未矜論,清禁嘉謀,安能相及,諤諤非周舍,容容類胡廣,何其無諍臣哉?歲月如流,平生何幾,晨看旅雁,心赴江、淮,昏望牽牛,情馳揚、越,朝千悲而掩泣,夜萬緒而迴腸,不自知其為生,不自知其為死也。足下素挺詞鋒,兼長理窟,匡丞相解頤之說,樂令君清耳之談,向所咨疑,誰能曉喻。若鄙言為謬,來旨必通,分請灰釘,甘從斧鑊何但規規默默,齰舌低頭而已哉。若一理存焉,猶希矜眷,何必期令我等必死齊都,足趙、魏之黃塵,加幽、並之片骨,遂使東平拱樹,長懷向漢之悲,西洛孤墳,恆表思鄉之夢。乾祈以屢,哽慟增深。
遵彥竟不報書。及江陵陷,齊送貞陽侯蕭淵明為梁嗣,乃遣陵隨還。太尉王僧辯初拒境不納,淵明往復致書,皆陵詞也。及淵明之入,僧辯得陵大喜,接待饋遺,其禮甚優。以陵為尚書吏部郎,掌詔誥。其年高祖率兵誅僧辯,仍進討韋載。時任約、徐嗣徽乘虛襲石頭,陵感僧辯舊恩,乃往赴約。及約等平,高祖釋陵不問。尋以為貞威將軍、尚書左丞
紹泰二年,又使於齊,還除給事黃門侍郎秘書監。高祖受禪,加散騎常侍,左丞如故。天嘉初,除太府卿。四年,遷五兵尚書,領大著作。六年,除散騎常侍、御史中丞。時安成王頊為司空,以帝弟之尊,勢傾朝野。直兵鮑僧叡假王威權,抑塞辭訟,大臣莫敢言者。陵聞之,乃為奏彈,導從南台官屬,引奏案而入。世祖見陵服章嚴肅,若不可犯,為斂容正坐。陵進讀奏版時,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視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書監。自此朝廷肅然。
天康元年,遷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陵以梁末以來,選授多失其所,於是提舉綱維,綜核名實。時有冒進求官,喧競不已者,陵乃為書宣示曰:“自古吏部尚書者,品藻人倫,簡其才能,尋其門胄,逐其大小,量其官爵。梁元帝承侯景之凶荒,王太尉接荊州之禍敗,爾時喪亂,無復典章,故使官方,窮此紛雜。永定之時,聖朝草創,干戈未息,亦無條序。府庫空虛,賞賜懸乏,白銀難得,黃札易營,權以官階,代於錢絹,義存撫接,無計多少,致令員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議、參軍,市中無數,豈是朝章,應其如此?今衣冠禮樂,日富年華,何可猶作舊意,非理望也。所見諸君,多逾本分,猶言大屈,未喻高懷。若問梁朝朱領軍異亦為卿相,此不逾其本分邪?此是天子所拔,非關選序。梁武帝雲‘世間人言有目色,我特不目色范悌’。宋文帝亦云‘人世豈無運命,每有好官缺,輒憶羊玄保。’此則清階顯職,不由選也。秦有車府令趙高直至丞相,漢有高廟令田千秋亦為丞相,此復可為例邪?既忝衡流,應須粉墨。所望諸賢,深明鄙意。”自是眾鹹服焉。時論比之毛玠
廢帝即位,高宗入輔,謀黜異志者,引陵預其議。高宗纂歷,封建昌縣侯,邑五百戶。太建元年,除尚書右僕射。三年,遷尚書左僕射,陵抗表推周弘正王勱等,高宗召陵入內殿,曰:“卿何為固辭此職而舉人乎?”陵曰:“周弘正從陛下西還,舊籓長史,王勱太平相府長史,張種帝鄉賢戚,若選賢與舊,臣宜居後。”固辭累日,高宗苦屬之,陵乃奉詔。
及朝議北伐,高宗曰:“朕意已決,卿可舉元帥。”眾議鹹以中權將軍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獨曰:“不然。吳明徹家在淮左,悉彼風俗,將略人才,當今亦無過者。”於是爭論累日不能決。都官尚書裴忌曰:“臣同徐僕射。”陵應聲曰:“非但明徹良將,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詔明徹為大都督,令忌監軍事,遂克淮南數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舉杯屬陵曰:“賞卿知人。”陵避席對曰:“定策出自聖衷,非臣之力也。”其年加侍中,餘並如故。七年,領國子祭酒、南徐州大中正。以公事免侍中、僕射。尋加侍中,給扶,又除領軍將軍。八年,加翊右將軍、太子詹事,置佐史。俄遷右光祿大夫,餘並如故。十年,重為領軍將軍。尋遷安右將軍、丹陽尹。十三年,為中書監,領太子詹事,給鼓吹一部,侍中、將軍、右光祿、中正如故。陵以年老累表求致仕,高宗亦優禮之,乃詔將作為造大齋,令陵就第攝事
陳後主即位,遷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餘如故。至德元年卒,時年七十七。詔曰:“慎終有典,抑乃舊章,令德可甄,諒宜追遠。侍中、安右將軍、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南徐州大中正、建昌縣開國侯陵,弱齡學尚,登朝秀穎,業高名輩,文曰詞宗。朕近歲承華,特相引狎,雖多臥疾,方期克壯,奄然殞逝,震悼於懷。可贈鎮右將軍、特進,其侍中、左光祿、鼓吹、侯如故,並出舉哀,喪事所須,量加資給。謚曰章。”
陵器局深遠,容止可觀,性又清簡,無所營樹,祿俸與親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戶送米至於水次,陵親戚有貧匱者,皆令取之,數日便盡,陵家尋致乏絕。府僚怪而問其故,陵云:“我有車牛衣裳可賣,餘家有可賣不?”其周給如此。少而崇信釋教,經論多所精解。後主在東宮,令陵講大品經,義學名僧,自遠雲集,每講筵商較,四座莫能與抗。目有青睛,時人以為聰惠之相也。自有陳創業,文檄軍書及禪授詔策,皆陵所制,而《九錫》尤美。為一代文宗,亦不以此矜物,未嘗詆訶作者。其於後進之徒,接引無倦。世祖、高宗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其文頗變舊體,緝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被之華夷,家藏其本。後逢喪亂,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有四子:儉,份,儀,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