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起源,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史書雜記,徐國君主,受封之前,受封之後,參考書籍,
歷史起源
夏禹時,伯益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兒子若木受封於徐(今山東郯城附近),《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徐氏為顓頊(zhuanxu),大業的後代。禹時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流域。
西周時期
周初,徐國遷移到安徽泗縣、江蘇泗洪,在東夷中最為強大。周公旦到周成王、周康王時期,西周和徐的戰爭非常頻繁。徐國參加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貴族針對周朝叛亂,對抗周公的東征。徐駒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黃河邊,徐人自豪於“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周公旦的兒子魯公伯禽的魯國經常和徐國發生磨擦。
徐偃王時最為強盛,疆域擴張到整個淮南和淮北廣大地區,向他朝貢者的國家有32國,《韓非子·五蠹》載:“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西周周穆王時,派兵討伐徐國。周穆王打敗徐國以後,徐偃王於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山林隱居。周穆王封徐為周室諸侯國。
春秋時期
春秋時諸侯割據稱霸,徐國南遷到淮南、江北蘇皖接壤的淮泗地區。那時徐國已經國力弱小,民心鬆散,夾在大國之間。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夏天的時候二公子事件,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和鐘吾國交出吳國領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大的楚國作後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楚國。楚昭王很高興,立即派出重要官員隆重迎接,並讓他們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這給了吳王出兵的藉口。前512年冬天,吳王派孫武、伍子胥討伐徐國和鐘吾國。公元前512年,吳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國。徐王章禹披髮文面,綁縛自己,領著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國土,夫差不準。章禹帶著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國,徐國自此滅亡。徐國亡國之後,國人以原國名“徐”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江西靖安被認為是徐國最後的家園。
青銅器
徐器同樣吸取了西周青銅器製作的技術。因為徐國在一定程度上學習西周的禮制和文明。安徽屯溪、江蘇丹徒曾經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徐國青銅器,與同時期的南方青銅器有非常不同的風格。它們都帶有棘刺類密集的變形動物紋,而且具有幾何印紋、陶紋特點的細密花紋,這些都是西周青銅器的顯著特徵。所以說徐器的過渡作用難以否定。
銘文中的相關記載
西周青銅器上金文中幾次提到周朝伐淮夷孚吉金。“孚”的意思是:獲取、掠奪。“吉金”代表優良的青銅器。而徐國為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曾伯粟簋”銘文載:克逖淮夷,印燮繁湯(陽),金道錫行。意思是說:“在那個時期,(安徽)繁陽南邊的淮夷地區盛產銅、錫這兩種金屬。”。《兮甲盤》銘載西周“關市之徵”之後,對南方諸侯百姓的規定:淮夷舊我帛晦(賄)人,毋敢不出帛、其積、其進人。……敢不用令(命令),則即刑戴(撲)伐。意思是:“淮夷必須向周王朝交納吉金和財物,以及提供勞動力,否則就要討伐”。
周穆王時期,有十五器上的銘文有和淮夷,特別是徐國有關的戰爭記錄。《詩經·魯頌·泮水》記載了魯僖公征淮夷,建造“泮宮”宴請群臣的情況。結尾是:憬彼淮夷,來獻其琛(珍寶)。元(大)龜象齒,大賂(進獻)南金(質優的青銅器製品)。徐國經濟發達,對周朝提供了非常多的賦稅。因此,征東夷、征東國變成了西周成立後的主要戰爭。這些,在西周初期許多青銅器銘文上都能找到記錄。
史書雜記
- 徐在西周為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
- 《韓非子》中記載:地域五百里。
- 《詩經·大雅·常武》篇: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 徐國在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占著優勢。
- 徐偃王曾經“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
- 徐國是淮夷中的大國,由海岱區南下,在蘇皖交界處立下根基,影響日熾。傳說西周早期徐駒王帥師伐周,穆王之世又有徐偃王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並率師伐周的傳說
- 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征討徐國。《史記·魯世家》記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的意思是占有。
徐國君主
受封之前
- 伯益舜賜嬴姓
受封之後
- 若木夏後氏封之於徐
- 徐駒王,名字不詳,在位時徐國處於強盛期。商志醰認為即銘文的“徐句君”
- 徐句君(左句右貢),西周早期後段人。
- 徐王次又,徐句君後代。
- 徐王𠂔又(𠂔,音同姊),約與魯昭公同時。
- 徐王子旋(疋改同),春秋晚期人。
- 徐王旨後,曹錦炎認為即《左傳·昭公四年》記載的徐國君主。
- 徐王季糧,約在魯僖公至魯文公時期。
- 義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