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高考心理

後高考心理

高考心理是指高考考生在高考結束後、成績放榜前的過渡期中出現的嚴重的焦慮、迷茫和煩躁等心理狀態。高考過後應該如何度過,這已經成為許多考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心理專家分析,根據往年的經驗,考生心理危機發生率考後高於考前,家長應關注考生的“後高考心理”,引導考生考後“放鬆莫放縱”。而考生應該在考後尋找科學合適的解壓方式,勿鑽牛角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高考心理
  • 外文名:post-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sychology
  • 原因:經歷迎考心理需求出現“井噴”
  • 現象:蒙頭大睡,一言不發
  • 心態調整:外出旅遊
  • 對象:高考後學生
現象,原因,應對方法,分類,溫馨提示,

現象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一位家長反映說,自己的孩子高考結束後,這兩天蒙頭大睡,一言不發。他非常擔心孩子的精神狀態。
北京101中學的解同學接受採訪時說,“考試結束後特別茫然,高考前所構想的各式放鬆的行動都沒有興趣去做,看一天電視也不知道演的是什麼。”
也有人採取徹底放鬆的方法,通宵達旦地上網、K歌,賣掉高中的所有課本或者將其燒掉撕掉,以獲得一種“解放了”的感覺。家長們覺得孩子高考前壓力大,也就任其自然。

原因

考生在經歷幾個月緊張迎考之後,各種心理需求在高考後一段時間會出現“井噴”現象,加上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後心理不像考前那么關注,因此,很容易出現後高考心理問題。
對於後高考心理,北京安定醫院六病區主任、心理學博士崔永華認為,高考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通常是考生心靈的“真空期”。這是因為在等待“能否被錄取”的漫長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產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脫高考壓力的考生繼而進入另一個心理壓力期,也就是所謂的“後高考心理”期。
崔永華說,高考後兩周是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在高考結束到入學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峰期共有三個:第一個是高考結束時,第二個是錄取結果公布時;第三個是剛入學時。而考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無聊心理、焦慮自責心理、絕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縱心理等。

應對方法

1、考生篇
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娛樂時間
考生經歷了高考前的思想焦慮和心理疲勞,又承受著來自家庭、學校的壓力,精神高度緊張、疲憊,這個階段要多補覺、多休息;
考生要對高考有個心理預期,感覺能考上的,要結合興趣選擇學校、專業,感覺不理想的,是復讀還是就業,都要考慮成熟,要為身份、生活方式的轉變調整好心態,積極面對未來的人生。
建議考生制定一個活動計畫,循序漸進地增加娛樂項目,要合理安排娛樂時間,豐富活動內容,如將聽音樂、運動、玩遊戲、看書、學習英語等活動結合,既照顧了興趣愛好,又增長了知識
2、家長篇
要發揮好“避風港”的作用,做好心理疏導
要營造和諧寬鬆的家庭氛圍,既然成績已成定局,考好考壞都不要再埋怨孩子;
要引導孩子規劃未來的人生,家長和孩子可以充分交流、探討;
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有經濟能力的,可以帶孩子外出旅遊,轉移一下注意力,陪伴孩子度過一個充實的假期。
家長一定要發揮好“避風港”的作用,做好心理疏導。
考試已經結束,回憶太多過去的事情只會增加考生的負擔,因此要利用等待成績的這段時間,幫考生尋找一些興趣愛好,讓他們的身心得到放鬆。
同時,可以梳理考生的未來發展規劃,引導考生找準專業方向。
3、名家觀點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宋振韶博士建議,考生高考結束後,可以適當保留一段時間複習期間的生活和作息規律,利用這段時間對中學時代的生活進行一個總結,對未來的大學生活進行一些“構想”,都是可以讓考生能夠平穩度過高考後的時間。學生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外出旅遊,或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允許考生結伴外出。他介紹說,“我自己在高考結束後,在家裡抄寫一些經典名著,既讓心態平靜,又看了平時沒有機會看的書。”
崔永華認為考生要理性看待高考,應該認識到人在情緒處於低落時,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實際水平。在處理方式上,崔永華建議考生,“第一不要怕別人說;第二要調整心態,學會主動和別人溝通,把自己負面的情緒表達出來,和父母、親朋好友溝通。另外,還可以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讓自己重新找到價值感。一定要擺正心態,在填報志願的問題上,要實事求是,避免期望值過高,更不要抱僥倖心理。考生可以徵求老師及往屆生的意見。考生還可以根據自己大學所選的專業,進行提前預習;也可以走出家門,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已經就讀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系的楊文翰說,“高考後出現短暫的這種心理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處在這種狀態中走不出來就需要尋求幫助。”他高考之後也有一段時間的“混亂期”,但很快就穩定了下來,與父母一起給自己做了進一步的人生規劃,報考了大學英語四級的考試。
宋振韶提醒說,“我不希望媒體把高考後的這種暫時性‘混亂’狀態過於渲染,甚至製造出什麼‘某某症’。社會、媒體可以組織討論高考後如何平穩度過這段時間的討論。”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對於高考考生的心理調適很重要,相關媒體不應過度渲染“後高考心理”,甚至危言聳聽,應該理性看待這一話題,多給考生們一些疏導和調適心理問題的建議。
考後父母的態度對考生心態的影響相當大,有時甚至遠遠大於成績本身,所以家長也要適時調整心態。崔永華說,“家長應該充分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避免與孩子談論高考、成績等敏感話題。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和途徑,發泄出他們心中的情緒,並及時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
了解學生的是老師,最容易解開學生心結的也是老師。北京廣渠門中學高三英語教師張文閣說,“我每年都會根據學生的成績到學生家裡去家訪,注意他們的精神狀態。有的老師也會在考試結束後把自己的學生們約出來,去公園談心啊,去KTV唱歌釋放壓力啊,都是很好的方法。學校每年也會組織宏志班的學生考試後給學弟學妹分享經驗。”
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考生們應該調整好心態,大踏步地向著更加美好和光明的未來進發。

分類

1、放縱型心理
他們認為高考結束便意味著苦日子熬到頭了,得好好犒勞一下自己,彌補自己多年來的艱苦奮鬥,有的考生一睡好幾天,有的一連玩幾天幾夜的網路遊戲,甚至有些考生還就此染上一些不良習慣,嚴重的還會誤入歧途。
等進入大學後,因暑假的過度放鬆,而跟不上大學緊張的學習節奏。
2、焦慮型心理
考後焦慮型心理也比較常見,許多考生在考後會出現患得患失的狀況,尤其是那些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的考生。
他們往往期待值比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裡,由於不確定性而變得焦慮。這種焦慮對於那些心理素質弱的考生,還會持續加重。
比如有些高考學子會出現由焦慮到失眠,再從失眠到抑鬱等。
尤其高考後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學習要求的變化,大家期待的眼光都放在分數上時,這種感覺更明顯。
3、抑鬱型心理
表現為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低落,有些還伴隨出現強迫思維強迫行為,自怨自責。
有的人甚至由於性格突變暴躁,讓人覺得難以理喻,與家人爭執中情緒一觸即發。
4、迷茫型心理
考生從原來緊張的高考學習中一下子放鬆下來後,會出現一種虛無、無所適從的真空狀態。
考生往往美美地睡幾天,把長期缺失的睡眠補一下。
但過了幾天,卻發覺自己無所事事,心裡空空的,茫然不知所措、百無聊賴,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標,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將這種心理帶到了大學。

溫馨提示

高考終於結束,考生在經歷幾個月緊張迎考之後,各種心理需求在高考後一段時間會出現“井噴”現象,不少考生因為學習上的突然放鬆,產生心理、生理上的不適應,加上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後心理不像考前那么關注。從高考結束到錄取結束這段時間,考生的情緒最容易被家長忽略,有60%左右的高考考生會在這個時候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其中,有20%左右的考生會因為過分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
高考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通常是考生心靈的“真空期”。這是因為在等待“能否被錄取”的漫長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產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脫高考壓力的考生繼而進入另一個心理壓力期,也就是所謂的“後高考心理”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