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巧合
(三大突破、三大成果)
雜交水稻(資料來於中文百科)
啟動
1964年
袁隆平開始雜交水稻研究,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後結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9年
崔文生擔任穀子雜種優勢利用課題主持人,開始張雜谷研究。
第一研究波
突破
1970年 11月23日 袁隆平思想指導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
南紅農場找到“
野敗”,為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0年 崔文生對周邊六十多個村跋涉調查在赤城刁鄂公社從紅苗蒜皮白的品種中得到了三十二個“朝天穗”。經鑑定為雄性不育穗
成果
1973年 10月,
袁隆平發表《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
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75年在全國推廣。
1973年
崔文生培育出國內外第一個穀子高度雄性兩系不育系 “蒜系28”及其兩系雜交種“蒜系28×張農10號”。1978年獲河北省獎。(1983年10月24日記者李德存、楊玉如《
張家口日報》第三版《一個探索者的腳印》)
第二研究波
突破
1987年7月16日,
袁隆平思想指導下,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找到一株奇異的光敏核不育水稻。
1987年 崔文生等從自己1980年選育的雜交組合F5代群中首次發現一不育穗。這也就是“穀子光(溫)敏型法”的開始。(1994年《中國農業通報》第5期
趙治海、
崔文生寫的《不同地區來源穀子雜交後代中的光敏雄性不育》 1989年10月1日《河北日報》記者何少明報導)
成果
成果(1)
1988年 袁隆平歷經兩年三代異地自交繁殖, 育成光敏核不育系,並通過省級鑑定,定名為“安農S—1光敏不育系”。榮獲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獎。
1989年 崔文生主持選育成功的穀子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源“292”。9月27日國慶前,在石家莊穀子研究所通過專家鑑定。成果排名為主持人:崔文生、執行人:孔玉珍、趙治海、杜貴。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列為河北省十大成果之一。(1989年10月2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記者藺玉堂《崔文生等選育出穀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
成果(2)
1995年
崔文生主持的在國內外首先育成的穀子光(溫)敏型
雄性不育系“821”,1月19日通過省級鑑定,主持人崔文生、副主持人
趙治海、執行人杜貴、孔玉珍。(1995年2月14日《
張家口日報》580期 頭版頭條發表冀觀、姜雲的文章《壩下農科所科研成果豐碩――育出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創國際領先水平》)
第三研究波
突破
1997-2001年二代主持人趙治海接力主持、一代主持人
崔文生始終指導完成穀子光敏理論研究。1992年申報,1997年“穀子光(溫)敏核不育育性轉換機理研究”通過省級鑑定。2001年“創造穀子光(溫)敏不育技術與規律”課題通過省級鑑定。
成果
成果(1)
2000年 經兩代人近40年的接力研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谷一號”,通過省級鑑定;最高畝產突破了600公斤,2004年通過國審。
成果(2)
2004年 袁隆平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二期目標,畝產850公斤。
2007年 經兩代人近40年的接力研究培育出超級張雜谷“張雜谷5號”畝產810公斤。
張雜谷與雜交水稻出現了某些巧合,但由於張雜谷出奇地艱難,因而要比雜交水稻滯後二十年。
(來源於資料、報刊、網路,如此文不能正確反映張雜谷歷史請批評指正)
大事記
張雜谷研究的成功是
張家口農科院兩代人四十多年接力研究奉獻奮鬥的結果,是農科院廣大幹部工人支持協作的結果,更是中央領導、省領導、市領導、市農科院領導親切關懷大力支持的結果。張雜谷研究萌動於文革前,啟動於文革中,經歷了一代主持人
崔文生的奠基成熟期、二代主持人
趙治海的接力成果期。
1962年全國著名穀子專家李東輝調往省農科院時,他把張雜谷的科研重任壓在了崔文生的肩上。他對崔文生說過這樣的話:“事業的道路漫長而曲折,但要記住:當你倒下的時候,要覺得沒有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而以後的事實也印證了崔文生沒辜負老師的期望,“沒有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作為全區主要作物品種的
穀子,當時產量徘徊在畝產100公斤左右就是上不去。作為一個主攻穀子研究的科技人員,崔文生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小麥、
大麥、
高粱、大豆等都雜交成功,這些啟發了他,“能不能利用
雜交優勢解決這個問題?” 但穀子是
自花授粉,從來都是不可能的,國內專家們搖了搖頭:難啊,風險大,自花授粉作物不可能利用雜種優勢等。國內外都是空白。但
崔文生覺得“假如有了這方面的成果,還要我這個專門科技人員幹啥?”於是他就義無反顧,風雨無阻,晝夜不停地蹲在谷田裡,一個月的心血終於掌握了穀子的開花規律。答案使他信心百倍:穀子是可以進行雜交制種的。搞雜交種,首先必須要有雄性不育系,穀子不育系,是什麼樣子的?去哪兒找呢?他又開始了深入實踐,聽老農說,谷田裡曾見過壓不下圈的結實很少的谷穗。給了他啟發。他想這可能就是不育的。於是他步行五個縣六十個村,終於在赤城和宣化縣分別選出蒜皮白和
小白谷不育材料。
1969年,崔文生擔任穀子雜種優勢利用課題主持人,正式開始張雜谷的研究工作。同時張雜谷研究開始了四十多年的沙嶺子與海南島間艱辛的南繁北育工作,特別在南繁北育的早期,資金缺乏、環境惡劣、生活條件極差,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把南繁北育堅持了下來。在海南的育種中
崔文生與
袁隆平相識。壩下農科所常住的地方就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找到“
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的海南島南紅農場。而雜交水稻開始於1964年。比張雜谷早了五年。
1973年崔文生培育出國內外第一個穀子高度雄性兩系不育系 “蒜系28”及其兩系雜交種“蒜系28×張農10號”。
1978年崔文生育成的國內外第一個穀子高度
雄性不育系“蒜系28”及其兩系雜交種“蒜系28×張農10號”,獲河北省科學大會獎,此不育系及其雜交種又分別獲四等成果獎各一項。
1978年三月,
崔文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
全國科學大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袁隆平 1978年2月就出席了全國第五屆
人民代表大會,已是人大代表,也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並獲了獎。1981年崔文生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範
1982年“穀子兩系雜交種‘蒜系28×張農10’示範試驗”成果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四等獎。畝產高達500多公斤。七月,以後成為二代主持人的
趙治海從河北農大畢業分配到壩下農科所穀子研究室工作。成為崔文生培養的得力助手。
1983年9月10日《人民日報》記者何黃彪發表文章《塞上旱地傳來喜訊――兩系法雜交穀子獲大幅度增產》指出“位於塞上的
張家口地區壩下農科所
助理研究員崔文生等,經過多年艱苦研究,用兩系法,即不育系和恢系
雜交穀子成功,這種張雜谷今年在赤城、宣化的1萬多畝旱地里獲得豐收,平均每畝可比現有良種增產30%以上”。1983年10月24日《
張家口日報》發表記者李德存、楊玉如的文章《一個探索者的腳印-記農藝師崔文生研究穀子雜交種的事跡》。
1983年崔文生開始著手建立穀子"動態基因庫"培育穀子綜合種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優良核隱型高度雄性不育材料作為
輪迴選擇基礎材料,建立"動態基因庫",庫內採取多父多母自由混合授籽。
1985年
崔文生的“粟‘水泡’
去雄雜交法”獲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進步四等獎。
1986年2月17日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向穀子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課題組頒發“六五”期間成績優異獎勵證書。
1985年7月23日中共
張家口地委組織部授予崔文生“地區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
1986年河北省穀子研究所成立,導師
李東輝多次擬調崔文生到穀子所,但崔文生還是放棄了到省穀子所工作的機會。他仍堅守在壩下的小科研所里。
1987年對張雜谷研究來說是個不尋常的年份。1987年崔文生在自己選育的雜交組合F5代群中首次發現一不育穗。這也就是“穀子光(溫)敏型法”的開始。以後1989年育成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1995年育成穀子光(溫)敏型
雄性不育系“821”。
1989年4月14日發表由崔文生、孔玉珍、
王天宇三人合作寫的文章《穀子綜合種的選育與利用研究初報》(後收集到《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中)。摘要為“80年代核隱型高度雄性不育系又有了新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不育系,我們從1983年開始著手建立穀子"動態基因庫"培育穀子綜合種的研究工作。
1989年9月27日國慶前,穀子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源“292”在石家莊穀子研究所通過專家鑑定,專家認為這項成果“在國內首次發現,在國外未見報導,居國內先進水平。”崔文生為第一完成人,成果通過省級鑑定,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成果管理處頒發證書,證書編號和省登記號為:89428。主持人:
崔文生、執行人:孔玉珍、
趙治海、杜貴。鑑定委員會名單為組長陳家駒(中國農科院)、副組長
李東輝(河北農科院)、秘書長朱光琴(陝西農科院)、成員王殿瀛(山西農科院)、成員劉植義(
河北師範大學)、成員陳洪斌(河北農科院)、成員康吉英(
張家口地區科委)。雜交水稻於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系,並通過省級技術鑑定,定名為“安農S—1光敏不育系”。榮獲湖南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獎。穀子與水稻光敏不育系的發現過程極為相像,頗為戲劇色彩。而
雜交穀子之路更為艱辛彎路更多,更樸實更艱難,也就更平淡和平凡。雜交水稻在1978年就登上的科學的殿堂,得到的榮譽就已光環四射。而雜交穀子第二代主持人
趙治海2006年才被評為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2008年3月才任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與雜交水稻相比晚了三十年,可見雜交穀子研究在通向成功路程的漫長和艱難。張雜谷到2000年,成功用了三十年;雜交水稻於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並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套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雜交水稻成功用了十年。張雜谷多用了二十年時間。張雜谷比雜交玉米、雜交
高粱、雜交小麥、雜交水稻等更為艱難,也正因為如此雜交穀子研究 “全國曾有30多家科研單位開展了穀子雜交種的研究,因為難度太大,先後均放棄了此項研究。”
1989年10月1日《河北日報》記者何少明報導穀子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源“292”的發現過程:“1987年崔文生等在自己選育的雜交組合F5代群中發現一不育穗,1987年冬在海南進行穗行種植,因災害原因,收穫時僅收到一株。1988年春在
張家口進行穗行種植,只出苗兩株,一株遇蟲害死亡,剩餘株開花時為雄性不育,不育度為99%,套袋自交,秋收30粒自交種子,1988年海南點播,得成苗22株,育性表現全恢復,結實正常。至此他們經2年南繁北育4個世代兩次重複,從1731份材料中獲得了雌性正常、雄性
敗育徹底的新不育源-光敏型
雄性不育材料292。”因而說明非心血來潮、頭腦發熱和“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了”“ 想法如電光火石般”的產物。 “穀子傳奇”說“奇”也“奇”,說不“奇”也不“奇”,因為雜交穀子研究如果要是離開了科學的態度,如果要是離開了“實踐第一”的觀點,如果要是離開了辛勤的耕耘,如果要是離開了奉獻精神,如果要是離開了四十年的不倦不棄的追求和探求,如果要是離開了四十年的南繁北育候鳥般的生活,如果要是離開了各級各方的支持鼓舞,張雜谷如何也“奇”不起來,這“奇”不是天上掉餡餅,不是妙不可言,而是實實在在的從泥土中長出的果實。 從這個角度講,張雜谷不是“傳奇”。
1989年10月2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記者藺玉堂以《崔文生等選育出穀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為題報導:“高級農藝師崔文生等堅持二十年南繁北育,頑強攻關,首次選育出穀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292。”“這項課題‘七五’期間被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他和課題組的科技人員先後採用
品種間雜交、輻射、化學誘變等技術手段,獲得一批雄性不育材料”。可見努力嘗試各種方法,可謂千方百計,絞盡腦汁。1990年秋,
崔文生在武漢參加了由
中國農學會和
華中農業大學主辦的“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與利用”研討班。
1990年崔文生等育成的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列為河北省十大成果之一。
1990年11月份,崔文生因病住院,在病床上接受了
張家口《長城文藝》記者曲直的採訪。《長城文藝》
1991年第五期“農業
科技興農專號”上發表了記者曲直的文章《
情系大地》,記錄了崔文生的事跡。
1990年12月30日為擴大種植面積與甘肅跨省合作,並因此崔文生獲得由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頒發的“穀子不育系轉育研究與雜交種推廣套用”二等獎。
1990年“冀張谷1號”通過地區預審,1992年通過地區決審。1969年就開始培育,從培育出到決審通過,該品種中停過研究,後孔玉珍、
崔文生分別主持“冀張谷1號”研究,前後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
1990年,從1984年崔文生等培育出的“冀張谷2號” 通過預審。1992年通過決審。1992年“冀張谷2號”經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合格準予在全省推廣。頒發合格證書:育種人排名:孔玉珍、崔文生、
趙治海、杜貴。從培育出到決審通過經過了8年。
1990年,“冀張谷3號”通過預審,1992年通過決審。這個品種是崔文生1986年培育出的。從培育出到決審通過,經過了6多年的時間。
1991年崔文生首創了“穀子綜合動態基因庫”育種法,並通過省內外專家鑑定屬於國際領先水平,同年獲河北省三等科技進步獎。證書編號:冀913044-2。同年獲地區一等獎,證書編號:0629。從1983年初建到1991年獲獎,前後用了8年的時間。
1991年
張家口日報發表李建瑚、李國河的文章《科研人員的好榜樣》和本報評論員評論《學習崔文生 攀登科技高峰》。圖片由趙源文攝。
1991年關於穀子光敏型不育問題研究的重要材料《穀子光敏型隱性核不育材料“292”選育初報》 在《
華北農學報》上發表 。作者排序是崔文生、孔玉珍、
趙治海、 杜貴、蘇裕源。後收集到“
中國知網《
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 “摘要”指出:“<正> 1987年我們在(材5×測35-1)雜交後代中發現一雄性不育材料“292”,它具有隨
光周期變化而育性發生轉換的特點.在長日照(14.5小時)條件下,植株表現
雄性不育,其不育度為99.4%,不育株率為100%;而在短日照(11.2小時)條件下,表現雄性可育.經測配我們認為屬於
穀子隱性核不育材料,是國內首次發現,為穀子雜種優勢利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在
作物育種理論上也具有重要價值. (【DOI】
CNKI:SUN:HBNB.0.1991-S1-033)”
1991年發表《穀子光敏型顯性核不育材料“光A_1”選育研究初報》(《
華北農學報》1991年S1期 )(本文獻來源中國知網 )作者排序為崔文生;孔玉珍;杜貴;
趙治海。摘要為:“1987年在顯性核不育材料“寧黃A”中獲得一雄性不育材料,表現在長日照(14.5小時/日)條件下雄性不育,在短日照(11.2小時/日)條件下雄性可育.關於穀子光敏型顯性核不育材料,國內外尚未見報導,它的發現為
穀子顯性核不育材料的利用開闢了新途徑,在理論研究及雜種優勢利用方面都頗有價值. ”“光A1”以後又出現“光A2”“光A3”“光A4”“光A5”共五個材料,其中幾個材料做為成果
崔文生準備要上報,但由於退休而未來得及申報。而
雜交穀子的“
張雜谷1號”則是由A2ד冀張谷1號”培育成的。這兩個材料都於崔文生退休前完成。1992年1月6日《河北日報》記者閻仲儒、李治斌的文章《十年攻關 水平領先――崔文生首創穀子綜合動態基因庫育種法》發表,明確指出:“這在穀子育種方法研究上是個重大突破,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1993年崔文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
1993年崔文生等主持培育的穀子新品種"冀張谷1號"獲省農科院三等獎。證書號:93304-3。這個新品種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性強,在省內外推廣種植面積達82萬餘畝,增產糧、草各5679.418萬公斤。最重要的是“冀張谷1號”成為“
張雜谷1號”選育的親本,與同樣為
崔文生選育的光溫敏“821”衍生不育系“A2”雜交,這樣“冀張谷1號”為張雜谷的成功做了重要的準備。
1993年9月新品種冀張谷3號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合格,準予在全省推廣。育種人排名:孔玉珍、崔文生、
趙治海、杜貴 趙瑚等
1993年12月15日穀子新品種“冀張谷一號”選育與套用獲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三等獎。受獎者:崔文生。證書號:冀農院93304-3號。
1993年 趙治海、崔文生髮表《光敏核不育穀子光周期反應的初步研究》趙治海作為優秀青年專家由
崔文生指導寫了此篇文章在大會上宣讀,並選入《第一屆全國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學術會文集》。
1994年《在全國科技信息服務網—河北節點》網上,登了排名為崔文生
趙治海 杜貴的文章《穀子光(溫)敏感型雄性不育系“821”選育》,並作成果登出,成果鑑定日期則是1994-12-1 成果摘要為:“選育出穀子光(溫)敏感型
雄性不育系,完成子比
三系法、制種簡便比高度雄性兩系法可生產純質雜交種的技術體系.研究"821"的育性轉換機理.以隱性核基因控制的不育源"292"為不育基因供給源;選擇
農藝性狀優良,對光溫反應敏……”
1994年
崔文生退休年齡到,
趙治海成為二代主持人,不過95年崔文生仍然主持工作。1994年11月8日壩下農科所和市農業局勞動人事科呈報的單位意見為“同意延長五年至1999年12月”字樣。而市人事局的批文為“同意延長到九五年十二月”。同意延長一年。這樣,在1995年11月7日壩下農科所又擬定了《關於崔文生同志延期退休的請示》再次提出延退請示。特別提出該同志“特別是已培育成功的穀子光敏不育系“821”是農業科研的重大突破,成果系國際領先水平。”“多年來,雖然重視了接班人的培養,但因其課題的深度、廣度、難度很大,其他同志在省內外的知名度、影響面及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暫時還不能承擔國家及省級攻關課題的主持工作,只有
崔文生同志能夠勝任此項任務;本人身體狀況較好,有決心為農業科研再做奉獻。鑒於以上實際情況,經本所領導研究同意,再次延遲崔文生同志的退休年限。”崔文生從畢業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工作,在理論上有獨特的見解,為穀子雜優利用研究探索出了正確的方向。
趙治海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與崔文生一樣有著相同的那么一股幹勁,趙治海同樣為
雜交穀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為雜交穀子品種的出現做了大量的後期工作。1994年由
趙治海、
崔文生寫的《不同地區來源穀子雜交後代中的光敏雄性不育》在《中國農業通報》第5期上發表。開篇提到“1980年,張家口市壩下農科所為選育質核互作不育系,組配了‘澳大利亞谷×中衛竹葉青谷’”雜交組合,雜種F1代雖然全育,但在43株後代群體中出現了7株不育株,命名為“澳衛”雜交不育材料。後以九根齊、寧黃、品4等生產上常用的穀子品種為轉育親本(父本)與“澳衛”雜交並回交5-6代,得到九根齊A、寧黃A、4A等不育材料,但未從中獲得質核互作不育材料,所有的回交後代都有育性分離。1987年在海南島和
張家口異地種植過程中發現了它們的光敏不育現象。”光敏不育材料的原材料是崔文生1980年他在海南搞為選育質核互作不育系時所用的材料。1987年也是崔文生等在這些材料中發現穀子光敏不育現象的。1994年12月31日《河北科技報》發表記者范光年的文章《穀子雜種優勢研究獲重大突破――我省首次育出穀子光敏型雄性不育系》
1995年1月27日《河北日報》發表
李德明、張有銀的文章《為了大地的豐收――記張家口市壩下農科所穀子專家崔文生》
1995年崔文生被市記三等功一次,他還多次被評為地區勞動模範及先進工作者。
1995年1月19日崔文生在國內外首先育成的穀子光(溫)敏型
雄性不育系“821”通過省級鑑定,崔文生為第一完成人,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成果管理處頒發證書,證書編號和省級登記號為:950103。專家認定成果研究水平國際領先。同時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年獲市一等獎。這是世界上首個穀子光(溫)敏雄性不育系,即穀子光(溫)敏雄性不育系“821”。“8”即第8個組合,即“292*239”,“21”即第21個穗行,合起來叫做穀子光(溫)敏雄性不育系“821”。穀子光(溫)敏雄性不育系“821”,來源於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與“239”的組合。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和穀子光(溫)敏型
雄性不育系“821””對雜交穀子研究成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性意義,這是雜交穀子研究的重大突破,這為以後雜交穀子的成功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礎,這是雜交穀子研究成功的一塊基石。沒有穀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的成果、 沒有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的成果,就沒有
雜交穀子品種的出現,就不會有“張雜谷一號”“張雜二號”“張雜谷三號”“張雜谷五號”“張雜谷八號”等系列的出現。
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821”是“雜交組合壩谷239×292”選育出的。 穀子光(溫)敏型
雄性不育系“821”成果主持人
崔文生、副主持人
趙治海、執行人杜貴、孔玉珍。主持人分為正副,這也是為二代主持人接班創造條件。 但這和以後崔文生與趙治海研究光敏不育系規律中出現的雙主持人不同,雙主持人不分正副,。鑑定委員會成員:主任王培田(中科院遺傳所)、副主任羅耀武(河北農大)、秘書長王殿贏(山西農科院)、委員薛光行(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委員楊永琛(
山東農科院)、委員伊虎英(中國農科院水保所)、委員朱光琴(陝西農科院)、、委員李蔭梅(河北省穀子所)委員
齊玉志(河北省穀子所)。
1995年2月14日
張家口日報(580期)頭版頭條發表冀觀、姜雲的文章《壩下農科所科研成果豐碩――育出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創國際領先水平》指出:“在生產上利用穀子
雜交優勢,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是穀子生產上的一次革命。以穀子專家崔文生為主的科研人員,在70年代末,首次選育成功穀子高度
雄性不育兩系法,創下了雜交種大面積畝產超千斤的歷史紀錄,80年代末又實現了穀子核互作三系配套(核型不育系、臨保系、恢復系)。90年代初,又首次育成了穀子光敏不育源‘292’,繼而通過以優良品種為母本,‘292’為父本進行轉育,得到了光(溫)敏感型雄性不育系‘821’。“‘821’是繼我國水稻、高粱光(溫)敏型不育系之後,我省在穀子上首先獲得的光(溫)敏型不育系。”“‘821’的育成不僅填補了國內外穀子研究領域的空白,為穀子雜種勢利用開闢了新途徑。而且再次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具有經濟和學術雙重價值。
1995年3月31日《
河北農民報》發表文章《解決穀子混雜有好法》指出:光(溫)敏感型
雄性不育系“ ‘821’ 的育成不僅填補了國內外穀子研究領域的空白,為穀子雜種優勢利用開闢了新途徑,而且再次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具有經濟和學術雙重價值。”
1996年《穀子光(溫)敏不育系821選育及其不育性與光,溫關係的研究》在《
中國農業科學》( 1996 29 (05): 23-31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上發表。(後收集到“維普賢資訊”) 作者排名是趙治海、
崔文生、杜貴、楊少青。 摘要中指出:“ 利用穀子光敏不育源292為父本,與不同生態類型的優良品種進行有性雜交,經多代選擇,從雜交組合壩谷239×292中,選育出光(溫)敏不育系821。研究表明:(1)長日照誘導不育,短日照誘導可育,
幼穗生長錐伸長至雌雄蕊分化期為
光誘導育性轉換
敏感期。(2)溫度對育性的有效作用時期在
四分體時期,短日照下
溫度作用顯著,長日照下溫度作用不顯著。(3)不育性由一對隱性核基因控制。(4)在
張家口為代表的春谷區,長日照15h條件下分期播種821,沒有可育期;在河北省南部自然光溫環境下,早播為不育期,晚播為可育期。”
1996年9月23日中共張家口市委、
張家口市人民政府授予崔文生“張家口市拔尖人才”榮譽稱號。 1996年 在《
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國家科技成果資料庫(知網版)上的文章《創造穀子光溫敏不育技術與規律》成果完成人:
趙治海、
崔文生、杜貴。 成果起止時間為:1996-01~2000-12 摘要中指出:該課題針對
穀子不同生態類型的特點,開展光溫敏不育規律的研究。主要創新性為:明確了雜交產生光溫敏不育的規律;雜交選育穀子光溫敏不育的模式及方法;雜交可以加深不育是共性,但不育表現與環境有關;該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
1996年 “優質多抗適應性強豐產穩產穀子新品種冀張谷2號選育與套用”通過成果鑑定。崔文生為第二完成人。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成果管理處頒發證書,編號:96-0635。“冀張谷2號”從1984年育成到 1996年獲省級成果鑑定,經過了12年的時間。
1996年12月25日“優質多抗適應性強豐產穩產穀子新品種冀張谷選育與套用”獲張家口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一等獎,受獎人:
崔文生。證書編號:960102
1997年崔文生和
趙治海從理論上搞清了穀子光(溫)敏核不育育性轉換機理,獲得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成果處頒發的“穀子光(溫)敏核不育育性轉換機理研究”成果證書,因為這是趙治海主持、崔文生指導完成的成果,崔文生是第二完成人,證書編號:970247。
1997年(不準) 《光敏核不育穀子光周期反應的初步研究》發表,作者為趙治海 、
崔文生。 摘要為:經2年光敏核不育穀子光周期誘導研究表明:1.長於14h
日照長度誘導雄性不育,短於13h日照長度為可育。2.
幼穗生長錐仲長至雌雄蕊分化期為光敏核不育穀子育性轉換敏感期.3.光敏核不育穀子存在著2個性質不同的
光周期反應。
1998年5月20日獲得了由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穀子光(溫)敏核不育育性轉換機理研究”成果一等獎證書,證書編號為:980202,受獎者:崔文生。
1998年12月30日崔文生等同志獲“淺山丘陵區穀子新品種冀張谷2號選育與套用”三等獎,證書號3-97-33。
2000年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谷一號”,通過省級品種鑑定;成果完成人為:
趙治海;杜貴;朱學海;
張文英;許寅生;
崔文生;張利增。而1998年1月由於身體原因,崔文生已辦理了退休手續。所以排名後邊了,但即如此他也常指導工作。 “
張雜谷1號”由光溫敏不育系A2×冀張谷1號選育而成。光溫敏不育系“A2”是崔文生主持選育的“821”光溫敏衍生不育系。冀張谷1號是崔文生等主持培育出的新品種,1993年通過地區決審的新品種。”張雜谷1號”成果簡介為“ 該項目為
穀子新品種,該品種具有增產效果顯著;適應性廣,≥10℃
積溫2600℃以上均可種植,東西橫30個經度,南北縱跨6個緯度;根系發達,抗旱性強;抗病(白髮病、黑穗病、紅葉病)、抗倒;成熟時青枝綠葉,不早衰等優點。該品種適宜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的北部及內蒙、遼寧省、黑龍江省等≥10℃積溫2600℃以上地區種植。”2001年在全國第四次小米鑒評會上評為優質米。
2000年12月25日 “河北
技術市場”網上登了“創造穀子光溫敏不育技術與規律“成果完成情況。評價單位名稱是河北省科技廳,部門地方登記號上是 20010384。主要人員是
趙治海、
崔文生、杜貴、朱學海、
張文英。成果摘要為“該課題針對穀子不同生態類型的特點,開展光溫敏不育規律的研究。主要創新性為:明確了雜交產生光溫敏不育的規律;雜交選育穀子光溫敏不育的模式及方法;雜交可以加深不育是共性,但不育表現與環境有關;該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
2001年12月出版的《世界華人專家名典》(第一卷154頁)崔文生的生平和事跡: “崔文生 河北省勞動模範。
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下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1934年12月生,遼寧
遼陽地1957年畢業於
山西農業大學農學系。是國家"七五"、"八五"穀子攻關專家組成員,河北省作物學會理事,張家口市種子協會副理事長。”特別提到:“首次選育出的穀子光敏不育源"292"及
穀子光(溫)敏不育系經省級鑑定均屬國內外首創,受到
農業部的表彰,並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首創的穀子"綜合動態基因庫"育種法,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並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地區一等獎。他還培育成功了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性強的穀子新品種"冀張谷1號",1993年獲省農科院三等獎。多年來,
崔文生共取得了25項科研成果,獲獎成果10項,為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崔文生是張雜谷研究的奠基人,曾任河北作物學會理事,國家穀子“七五”“八五”攻關專家組專家。國家攻關課題“穀子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主持人;國家科研基金會課題“穀子光敏核不育育性轉換機理和套用研究”主持人;省重點課題“穀子光敏不育系的選育及利用”研究主持人;省科研基金會課題“穀子光敏核不育的遺傳機理的研究”主持人;省院課題“穀子新品種選育研究”主持人。省院課題“穀子綜合種‘壩谷257’大面積示範研究”主持人;市課題“穀子光敏不育系繁殖及制種技術”研究主持人;市課題“矮桿穀子選育及利用”主持人。 崔文生不忘恩師,不忘集體的力量,不忘領導的關懷,不忘黨和人民的培養,他懂得感恩。他經常提起他的老師,經常提起在科研困難時期給予他支持的領導和同志,他經常提起黨和人民的培養。在
崔文生62歲寫的個人發言稿《負重加壓、全力奉獻、再創輝煌》中,他說“39年來,我由一名普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成長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正研究員,完全是黨和人民培養教育的結果。”“今年,我已經62歲了,由於連續在海南島22年南繁,常年在田間地頭農村鄉下勞作,身體明顯垮下來了,但需要幹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雖然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我決心在有生之年,保持穀子科研事業的國際領先地位,為我市穀子的大幅度增產和品種不斷更新做出更大貢獻。人生短暫,宇宙無限,面對這短暫和無限,我將竭盡全力,只為一個目標,那就是在這短暫之年,為祖國科研工作再展宏圖,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2001年
趙治海主持、
崔文生指導完成的“創造穀子光(溫)敏不育技術與規律”課題通過鑑定,專家組稱之為“穀子雜交利用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2003年開始大面積試驗、示範張雜谷,當年示範面積5萬畝,平均畝產394公斤,畝增產糧食150公斤,增產穀草150公斤。
2004年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谷一號”通過國審,比一般常規種增產30%以上,最高畝產突破600公斤。成果完成人:趙治海;杜貴;朱學海;
張文英;許寅生;崔文生;張利增。“NAST國科網(現代農業)”
2004年 選育出具有抗除草劑性能的“
張雜谷2號”,解決了
穀子鋤草費工的世界性難題。品種來源為崔文生等培育的光溫敏不育系A2×1526-4選育而成。特徵特性:綠苗綠鞘,生育期115天,單株分櫱0-2個,株高162cm,穗長25.8cm,棍棒穗型,鬆緊適中,黃谷
黃米;單穗粒重23g,千粒重3.05g,表現抗旱、抗倒,抗白髮病、
黑穗病,小米
適口性好, 2003年3月全國第五屆優質食用粟評選中評為二級優質米,高抗除草劑
拿捕淨。產量表現:2002-2003年“A2×1526-4”雜交種參加河北省張家口市穀子
區域試驗,兩年10個試點全部增產,平均畝產365kg,比統一對照冀張谷5號增產22.7%,2002年平均畝產372 kg,比統一對照冀張谷5號增產23.2%,2003年平均畝產358 kg,比統一對照冀張谷5號增產22.2%。2003年“A2×1526-4”以
張雜谷2號名稱參加了國家穀子西北區早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66.44 kg,居參試品種第一位。2004年,示範面積13萬畝,平均畝產396公斤,畝增產205公斤。
2004年,
趙治海研究員與巨鹿縣農業局合作,選出高產優質的“
張雜谷8號”
雜交穀子新品種。“張雜谷8號”是唯一的一個夏播雜交穀子新品種。。“張雜谷8號”集高產、優質於一身,是一個理想的品種。
2005年經過兩代人近40年的努力,“
張雜谷5號”成為首次選育成功的國內第一個優質米穀子雜交種。其組合為A2×改良晉谷21。改良晉谷21來源於晉谷21(冀張谷1號、SR3522),2005年在全國小米鑒評會上評為一級優質米。接下來 “張雜谷6號”“張雜谷7號” “張雜谷9號”、“張雜谷10號”等系列新品種先後誕生。
2005年 培育出“
張雜谷3號”,2005年4月26日通過鑑定。品種鑑定編號:國品鑑谷2005007 “張雜谷3號”由A2ד1484-5”選育出。 “A2”是
崔文生主持選育的“821”光溫敏衍生不育系。而“1484-5”來源於崔文生等主持選育出的“冀張谷1號”與“SR3522”雜交組合,“SR3522”壩下農科所與中國農科院作科所
王天宇博士後合作選育出的抗除草劑(拿捕淨)新種質。F2代選育單株,F6代與A2測配組合(A2×1484-5),“A2×1484-5”雜交組合2001年進行雜交種優勢觀察,2002-2003年參加張家口市(代河北省春谷區)穀子區試; 2003-2004年參加國家西北區(早熟組)區試。2004年同時進行國家西北區(早熟組)生產鑑定試驗。“1484-5”表現較好的
配合力和恢復性。
崔文生還到過
張雜谷3號穀子地里,拍過一張照片。
2005年《創造穀子光溫敏不育技術與規律》文章發表,作者為:趙治海、崔文生、杜貴。 該課題針對
穀子不同生態類型的特點,開展光溫敏不育規律的研究。主要創新性為:明確了雜交產生光溫敏不育的規律;雜交選育穀子光溫敏不育的模式及方法;雜交可以加深不育是共性,但不育表現與環境有關;雜交產生溫敏不育的原因是溫度和親本光溫反應差別共同作用的結果。該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
2005年示範推廣18萬畝,平均畝產403公斤,畝增產204公斤,最高畝產510公斤。 2005年
趙治海被評為“河北十大新聞人物”。河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青年科技管理專家,市級拔尖人才等。 2006年5月26日河北省科技廳發布《關於申報2006年河北省山區創業獎的通知》。“
蔚縣科技信息網”上公布過
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的《 關於公布2006年河北省山區創業獎獲獎項目的通報》其中第23項為穀子雜種優勢利用開發課題組。主要完成人排名:趙治海、
崔文生、張進京、楊才 、張德勇 、奚玉銀、杜 貴 。
2006年12月14日《河北日報》記者張麗輝 辛強的文章《趙治海: 燕趙大地上的“袁隆平” 》 2006年
趙治海被評為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
2006年6月趙治海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被國家扶貧辦、科技部授予扶貧先進個人。
2006年示範推廣25萬畝,平均畝產400公斤,畝增產189公斤,最高畝產650公斤。
2007年“張雜谷”示範推廣40萬畝,平均畝產400公斤,畝增產211公斤,最高畝產810公斤,創世界穀子最高記錄
2007年 趙治海獲河北省山區創業二等獎。
2008年1月張雜谷9號通過全國穀子品種鑑定委員會鑑定。親本品種來源:A2×2053。品種鑑定編號:國品鑑谷2008005。2008年3月
趙治海任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8年
雜交穀子輻射到全國11個省區,種植面積達到了40多萬畝,全國累計示範推廣雜交穀子171萬畝,平均畝產400公斤,比常規
穀子品種畝增產200公斤,畝增產穀草200公斤,累計增產糧食34200萬公斤,為農民增收82080元,增產穀草34200公斤,穀草增收1.368億元。朝鮮、印度和非洲等10個國家引種種植。雜交穀子系列新品種在非洲
衣索比亞等國引種成功。
2008年推廣雜交穀子70萬畝,預計畝產400公斤,畝增產200公斤,全國夏播面積最大的是河北巨鹿縣,07年推廣面積“
張雜谷8號”3萬畝,平均畝產450公斤,最高畝產700公斤,創造了世界夏播
穀子畝產最高水平。
巨鹿農民稱雜交穀子和玉米同等產量,但比玉米增收一倍,和棉花同等效益,但比棉花省工。2008年巨鹿縣種植“張雜谷8號”7萬畝,預計平均畝產500公斤以上。全國旱地春播最大的縣山西省
偏關縣,07年種植“
張雜谷3號”1.5萬畝,平均畝產425公斤,最高畝產600公斤,2008年推廣3萬畝,預計畝產450公斤以上。
2008年10月24日“
張家口新聞網”上登出少華、 德勇的報導:2008年度山區創業獎評審中《我市四項科技成果獲省山區創業獎》“由河北省山區創業獎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的2008年度山區創業獎評審結果於9月26日公布”,“由市科技局推薦的市農科院完成的光(溫)敏兩系抗除草劑雜交穀子“
張雜谷5號”選育及套用”等四個項目分別獲得河北省山區創業三等獎。”
2008年7月29日“中國網和平論壇”網名“草原雄鷹”發表文章在
趙治海先進事跡中指出:“三十年的艱苦奮鬥,兩代人的心血,鍛造出了
雜交穀子發展的美好前景,也塑造出我們值得感佩的農業科學家。” 2008年12月2日
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趙治海做客中央電視台演播室,在第十套節目《
百科探秘》中解密雜交穀子。
2008年12月3日
新華網登出
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梁棟、王民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衣索比亞試種成功》中指出:“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先育出來的.”雜交穀子研究的成功是農科院兩代人靠集體的力量,用四十多年時間奉獻奮鬥的結果,是中央領導、省領導、市領導以及市農科院領導親切關懷、大力支持的結果。
2008年12月3日“中國誠信建設網”轉登了新華網登出新華社河北分社記者梁棟、王民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衣索比亞試種成功》,指出“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
衣索比亞試種成功。
2008年12月3日南方網登出文章指出“由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培育的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衣索比亞試種成功,”“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 2008年12月4日《
張家口日報》發錶轉自
新華網的記者梁棟、王民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衣索比亞試種成功》文中指出:“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衣索比亞試種成功。
2008年12月8日《科學時報》發表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非洲試種成功 畝產300公斤》指出“由河北省張家口市
農業科學院研究的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
衣索比亞和
幾內亞等國試種成功。””2008年12月9日“遼寧
金農通農業信息網”登出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試種成功 畝產300斤》中指出“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試種成功 畝產300斤 高產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經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高產雜交穀子在中國平均單產達460公斤,最高畝產突破810公斤。由於雜交穀子的高產和抗旱節水特性,已經在中國11個省區種植50多萬畝,並且每年以3至5倍速度增加。”
2009年6月16日 “河北工經網”發表“省農業產業協會”的文章《省農業產業協會把我省高產雜交谷成功引種非洲》指出:“輸往非洲的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兩代科研工作者,歷盡38年潛心研究選育出來的世界首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目前雜交穀子在國內平均單產達460公斤,在
雨養農業條件下,400毫米
降雨量地區單產可達400至600公斤。”
2009年7月21日“河南農業信息網”發表
伊川縣的司馬青煥、張現民、羅秦岳文章《穀子不再低產 種好一樣增收》中指出:“雜交穀子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從1969年開始,歷經兩代人40年研究,攻克關鍵性難題30多個,育成的系列品種,形成了適應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種格局,基本覆蓋了我國穀子適播區的所有生態類型。”
2009年12月8日“
維普資訊”上轉登《科學時報》的文章《中國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試種成功》:“由河北省張家口市
農業科學院研究的高產雜交穀子在非洲
衣索比亞和
幾內亞等國試種成功。
200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到張家口市考察時,表示糧農組織決定在全球推廣種植
雜交穀子。 2009年9月16日,
袁隆平先生在長沙會見了張家口市農科院院長張進京和雜交穀子專家
趙治海研究員。袁隆平先生對雜交穀子研究上的成績表示祝賀。袁隆平先生希望雜交穀子研究與推廣工作取得更大成績。
2009年“張雜谷10號” 通過國家鑑定。張雜谷10號優質 高產 綜合性狀好。“張雜谷10號”綜合性狀表現良好,適應性強,穩產性好,抗病抗倒,熟相好。在2009年12月25日全國小米鑒評會上被評為一級優質米,且在29個參賽樣品中米色最好。張雜谷10號 適宜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等有效積溫≥3000℃的春播地區
水澆地種植。
2010年3月兩會期間,溫總理和
劉延東國務委員,聽取了
雜交穀子專家
趙治海關於雜交穀子成果的匯報,中央領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大力的支持。
2010年8月26日河北省雜交穀子現場觀摩會在
赤城縣召開。國家科技部、中國農科院、
河北省人民政府、
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新華社、河北省電視台、河北日報等媒體參加了會議。河北省人民政府
龍莊偉副省長。省科技廳
賈紅星廳長、國家科技部計畫司申茂向巡視員、河北省農科院院長
王慧軍、江蘇省里下河農科所院士
程順和分別作了重要講話,張家口市農科院趙治海研究員介紹雜交穀子研發情況,河北省
赤城縣、山西省
偏關縣、河南省
伊川縣分別作了典型發言; 會議由河北省科技廳副巡視員
李從民主持會議,張家口市副市長
宋文玲致詞。
雜交穀子將利用10—15年時間,將雜交穀子在全國的種植面積發展到1億畝,為國家
糧食安全做出積極貢獻。聯合國糧農組織已把
塞內加爾、貝寧等10個非洲國家作為推廣雜交穀子的試點
崔文生和
趙治海在工作中。
2010年山西
靜樂縣推廣種植的超級雜交穀子“
張雜谷3號”最高單產達到843公斤,為我國穀子單產最高紀錄。
2011年10月中國網路電視台訊息(新聞聯播):
農業部發布訊息,截至今天,全國秋糧收穫過半,進度快於2010年同期。北方秋糧收穫已進入高峰,其中
雜交穀子大面積高產獲得成功,百萬畝平均單產超過400公斤,比常規品種高出一倍以上。
張雜谷“兩代38年”說:
2010年8月29日“
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發表文章:《中科院院士楊煥明一行到張家口市考察雜交穀子》指出“2008年9月3日,中科院院士
楊煥明與聯合國中國項目官員Fred Dubee先生、
中科院生命科學院院長康樂、中科院遺傳研究所陳受宜女士一行8人,專程到張家口市考察雜交穀子。 張家口市農科院穀子雜交優勢利用課題組從1969年就開始了穀子雜交種的研究,在國家、省、市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歷經兩代人40年的艱苦探索,先後攻克不育系、恢復系、雜交種選育、制繁種技術、遠緣種質利用、提高米質等關鍵性技術難題30多個,獲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5項,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1項。由該院
趙治海研究員選育出6個適宜生產種植的雜交種。” 正因為如此老同志說
崔文生應是
雜交穀子前父,這樣就是前父後父說。
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網站 “雜交穀子現場觀摩會”中指出:穀子,在我國有7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節水耐旱耐瘠作物,“江山社稷”的“稷”指的就是穀子。張家口市農科院歷經兩代人近40年的辛勤努力,研究成功了雜交穀子系列新品種並在生產中成功套用,最高畝產達到810公斤,雜交穀子的選育成功和套用是穀子生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為發展
旱作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供了新的戰略選項,為農業增產增收做出了貢獻,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媒體稱之為“南有雜交稻、北有
雜交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