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簡蓀

張簡蓀

張簡蓀(1899~1989),又名簡孫,字鏡澄。廣東梅縣(今梅江區東郊涼亭塘)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畢業。曾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教官、南京中央軍校教官、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十五師師長、第四戰區暫編第二軍參謀長、暫編第二軍副軍長、肇清師管區司令、廣州行營高參、粵東師管區司令兼梅縣縣長等職。1936年12月授陸軍少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簡蓀
  • 別名:家名寶鑫,號鏡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籍貫: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89年8月14日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職業:軍人
  • 出生地: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張家圍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經歷,親屬成員,

人物經歷

張簡蓀,家名寶鑫,號鏡澄,梅城東街(今梅江區東郊張家圍)人。張簡蓀年少時,聰明好學,深得其祖父鐘愛,民國初年,特地帶他到北平讀書。民國7年(1918)畢業於北平高等師範學校附中。畢業後,他目睹國家內憂外患,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決心投筆從戎,以衛國保民,憑優秀成績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工兵科,1922年畢業。其時,正值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他看到北方軍閥爭權奪利,互相混戰,極為不滿。深信只有貫徹孫中山實行三民主義的主張,才能救中國,遂毅然回到廣東,參加國民革命行列。1925年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少校教官,並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2月,調任廣州黃埔軍校(五期)中校教官。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校參謀等職。1929年至1930年,先後參加討伐桂系軍閥的白泥戰役、花縣戰役和廣西北流戰役。因張簡蓀參與謀劃有功,調升獨立第一旅第一團團長。1931年獨一旅擴編為獨立第二師,張仍任第一團團長,駐紮梅縣。同年冬,奉命調駐惠來,任少將副師長。在他的建議下,惠來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由他兼任副委員長,親自規劃,整理荒地,招集農民耕種,豁免賦稅,並修築兩英圩至惠來的公路,還募集巨款,發動民眾,將駐地旁邊的亂葬墳墓遷到附近山坡,開闢兩英圩新市場和兩英中學校址,以繁華地方經濟,發展民間教育。在建設南山期間,省撥公路款達200餘萬元,張分文不苟取,深受上司讚揚。
1935年獨二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奉命調駐安遠,不久又奉命調回廣州。1936年張擢升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十五師中將師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調任陸軍國民革命軍第62軍參謀長,繼任第四路軍獨立第九旅旅長。1938年10月參加廣州近郊戰役。1939年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中將高級參謀,參加潮汕戰役。兩次戰役都擊退了日軍的進攻。1939年12月,張調任陸軍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二軍參謀長,轉戰湘中南、粵西北等地。1940年1月,暫二軍尚未編配妥善,就以弱旅抗擊強敵,投入粵北戰役,擊潰從廣州大舉北犯之日軍,收復英德清遠等失地。1941年2月蘆苞戰役,日軍以優勢兵力,猛烈進犯,並出動飛機輪番轟炸,戰鬥異常激烈。由於張簡蓀洞悉地形,出奇兵襲擊日軍後路,使日軍腹背受敵,全線潰退,克服廣州郊區重鎮蘆苞。這次戰役,張簡蓀戰功卓越,獲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電嘉獎,記大功一次,並頒給“干城獎章”一枚。同年10月,長沙告急,暫二軍奉命北上馳援,參與阻擊日軍,解除了對長沙的威脅。1942年張晉升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二軍副軍長,兼任肇清師管區司令,在湘南、粵西北一帶堅持抗戰,繼續參加多次戰役,直至抗戰勝利。1946年,張簡蓀由肇慶調往南京,任中央訓練團中將團員,獲“忠勤勳章”及“抗戰勝利勳章”各一枚,以表彰其抗日功勞。
1947年8月,張簡蓀以陸軍中將退役,回廣州賦閒。梅縣各界聞訊,推請他回鄉主政,經報請省府委任為梅縣縣長,於1948年元旦上任,同年11月奉命卸職。1949年5月離開梅縣。1950年初由香港到台灣。
張簡蓀到台後,初任興華公司董事會秘書,後在苗栗“習文書局”任經理。1959年轉入教育界,先後在新竹縣竹東中學、彰化商業職校、嘉義縣立東石農業職校、台灣省立東石高級中學擔任文史教員、事務主任等職,直至1968年底退休。不久,住進台北市新建的松柏新村將軍宅中,領取生活補助費過日。1979年被聘為第二屆世界客屬總會顧問;1988年被聘為世界客屬第9屆懇親大會指導委員。1989年8月14日病逝於台北,終年91歲,遺體葬於新北市汐止區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

親屬成員

張簡蓀的祖父張簡堂為前清名孝廉,17歲中舉,曾任山東省濟南府新城縣黃縣知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