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圍

張家圍

張家圍位於廣東梅州梅江區江北老城攀桂坊以西崗子上路3號,是一處客家圍村建築,為張氏十世祖鼎創肩一公張一泓於明崇禎年間(1627-1644)遷程鄉東廂堡所建,距今有近400年歷史,且在海內外有眾多分堂。

該屋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5380平方米,三堂六橫一附槓圍龍結構,有房78間,由禾坪、堂屋、化胎、左右橫屋等組成,具典型之客家民居建築風格。自肩一公開基張家圍以來,繁衍裔孫數萬人,名門輩出,人稱“嘉應名族”。後代名人輩出,裔孫分布世界各地,尤以東南亞為盛,梅城周邊主要分布於涼亭、八角片、崗子上、旺巷口、五里亭、榕樹塘、樓下堂、三坑口(含留余堂)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圍
  • 建築歷史:距今約400年
  • 開基祖:張氏十世祖鼎創肩一公張一泓
  • 建築地址:廣東梅州梅江區江北老城攀桂坊以西崗子上路3號
  • 民居類型客家民居
  • 建築類型客家圍屋、客家圍村、客家圍寨、客家圍堡
  • 建築年代明代
嘉應名族張家圍,建築風格,科教興盛、人才輩出,客家傳統、世代延續,文深邑秀、一屋四套聯,

嘉應名族張家圍

清光緒工部右侍郎廣東學政臣汪鳴鑾作《留余堂試草》,序中言“粵之文,以嘉應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留余堂乃張家圍分堂之一,稱張家圍為嘉應名族,實不為過矣。

建築風格

從梅州東教場(文化公園附近),經崗子上路,見張家圍牌坊。牌坊正背兩面門柱刻聯“攀桂開基歷經四百春秋川流遠,先祖創業繁衍萬戶人家沐恩長”“效法前賢愛國愛鄉助人為樂,廣培新秀學文學技興業共榮”,進入牌坊,前行二三百米,至張家圍肩一祖堂文魁。
佇立文魁門前,但見禾坪有三四千平方米,屋前20餘畝水塘如腰帶環回。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偌大的半月型荷花池,為肩一公次子張琚所建。池邊眾星拱月般矗立著十幾座百年老屋,歲如流水,斗轉星移,似歷史在此沉澱,才釀了這一潭荷香。每年仲夏,荷花開滿池的時候,這裡都會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
沿池邊走過,便可見坐落於正中的文種堂,這是由張家圍的開基祖鼎創肩一公張一泓創設。此後子孫後裔便以肩一祖堂文魁為圓心,在周圍建立了十八座的屋宇,聚族而居,故有“張家圍”之名。民居高低錯落,再外圍為城市高樓,張家圍成城中村。但肩一公的後裔並非僅限此地,梅城一帶的旺巷口燕詒堂、五里亭春暉堂、榕樹塘春燕堂、樓下塘樹德堂、三坑口留余堂(又作“留餘堂”)、崗子上敦本堂等等皆為其分堂,有的甚至分散在世界各地。
肩一祖堂上正門掛“文魁”匾額,入得大門,可見全屋輪廓。有上中下三堂,間以兩天井,錯落有致。中堂最為寬闊,八條石柱,承梁托架,中堂懸掛“文魁”匾額,由巡按廣東監察御史李雲鴻為明崇禎己卯科中二甲第三十七名舉人張琚而立。上堂為祖堂,供奉祖宗牌位,懸掛“壽朋文種”匾額,乃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程鄉(今廣東梅州)知縣陳燕翼為肩一祖堂而書,張家圍內文種堂因此得名。堂後有化胎
縱觀張家圍,其屋形結構與其他客家民居並無大異,然其科舉人文及傳統習俗則頗具特色。

科教興盛、人才輩出

肩一公張一泓庠生,注重文教,其五子均以文學著名。其次子張琚,中舉人,與知縣陳燕翼李士淳之子李楩等相交甚密,結為煙霞四友,常以賦詩讀書為樂,著有《旋溪詩集》,結廬周溪,建旋溪書室,為張氏族學,辦學育人。民國三年(1914),旋溪書室改辦肩一國小(今梅江區肩一國小),將魚塘收入一半劃作辦學經費,族學推動,故人才輩出。肩一國小後由族學改為公辦學校,坐落梅州東山大道旁,仍在為社會培養人才。
科舉時代,張家圍曾出進士2人、舉人20人、廩貢生秀才不計其數。但凡中舉者則在廳堂懸掛“文魁”匾額及門前豎立石楣桿,故舊時張家圍祖堂牆壁四面掛滿“文魁”匾額,禾坪外原豎有22條石楣桿,想必當時何其威風,惜乎遭遇文革,匾額及楣桿遭毀,空留兩排楣桿底座。如今大門及中堂所掛“文魁”匾額為1984年複製。2015年10月,張氏後裔籌資重新豎立見證家族科舉時代人才輩出的楣桿夾石,22對楣桿石整齊劃一,為攀桂坊增添了濃重的文化氣息,張家圍“文種”得以更好地延續。文種堂在積極修繕恢復以往建制的同時,還在這裡成立了俱樂部,閒暇間村裡的老老少少在這坐聊古今。
近現代,文武貴人輩出,曾出3名中將、1名少將、2名正軍級幹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醫中將總監張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肇清師管區司令張簡孫、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中將督察專員張天野、解放軍軍委鐵道兵政治部副主任張英將軍等將領皆出身張家圍。專家學者亦眾,博士、工程師、縣級以上官員遍布全國各地,不計其數。名者計有化學家張資珙、文學家張資平、音樂家張棣昌、原子核物理教授張慶營(張簡孫將軍之子)、水利專家張慶潮(張簡孫將軍之子)、熱處理博士張育仁、超細粉體專家張慶今、建築設計師張湘泰等。一脈相傳數萬眾,科考名人燦如星,張家圍因此聲名遠揚。

客家傳統、世代延續

張家圍裔孫均奉張家圍為祖堂,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舉族中德高望重者成立祖堂理事會,組織後裔將文種堂按照原有的面貌修葺一新。每年舉行除夕敬祖、大鬧元宵等活動,以敦親睦族,從未間斷,形成良好鄉風民約。除夕日,各地裔孫從四方而來,敬拜祖宗。元宵節,午間大辦敬老宴會以免費宴請70歲以上族中老者,晚間族中老幼歡聚宴會,八音助興,金獅鬧場,請劇團,燒煙架,放禮花,熱烈非凡,成梅城元宵一景。2011年肩一公誕辰431周年慶典,更是創下百台盛宴、千人登席之盛況。

文深邑秀、一屋四套聯

張家圍文人眾多,人文厚重。春節、元宵、肩一祖公生日、肩一祖婆生日等四個時節,肩一祖堂大門、上中下三堂、堂柱、壁柱、廊柱、屏風柱等所用匾額及對聯,全屋上下十餘處均不相同,如四個時節大門對聯分別為“荊花映日連枝秀,玉樹臨春滿院芳”“天上清光,人間和氣”“基開攀桂,慶溯懸弧”“筵開九月,婺煥千秋”,如此一屋四套對聯,在客家地區算是稀罕,可見張家圍之文深邑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