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翰

張其翰

張其翰,字鳳曹,號榕石老人,廣東梅州梅江區人,是清末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清朝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舉人,曾任廣西柳州府知府、潯州府知府,福建漳州府知府。著有《詠花書屋賦鈔》、《仙花吟館文槖》、《左氏擷腴》、《經說語要》、《留余堂試草》等書數十卷。

基本介紹

  • 全名:張其翰
  • :鳳曹
  • :榕石老人
  • 所處時代:清末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廣東梅州梅江區
  • 出生日期:清朝末年
  • 逝世日期:同治乙丑(1865年)八月二十三日卯時
  • 主要成就: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 主要作品:《詠花書屋賦鈔》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清末詩人,乙未(1835年)張其翰至陝,任漢陰通判,懲奸禁暴,聿興文教,後調任富平知縣、膚施知縣、任鄜州知州,治績如漢陰。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漢陰做官時寫下著名的《重修龍岡古廟碑》。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皇帝遣西安右翼副統甘露致祭於黃帝軒轅氏之陵,當時張其翰署富州直隸州知州,任陪祭官。後再任廣西知府。庚戌年(1850年)抵粵西,時楚寇李沅發倡亂,蔓延及桂林,張其翰以八十人當數千狂寇,親冒矢石,終於寡不敵眾戰敗,也因此被免去廣西知府職位。後因石達開石鎮吉、石鎮常開自金陵南來,己未(1859年)陷州嘉應城,張其翰於州城失守後,奉制軍湘西勞公檄,辦嘉應州團事,官復廣西知府,但留在嘉應州,不再赴任。張其翰在嘉應州內搜鄉團,外睦諸將,艱難擘畫,積勞成病,卒於同治乙丑(1865年)八月二十三日卯時。

個人作品

所著有《詠花書屋賦鈔》、《仙花吟館文槖》、《左氏擷腴》、《重修龍岡古廟碑》、《經說語要》等書數十卷,文種堂(張家圍肩一祖堂)全部元宵對聯乃張其翰所撰。詠花書屋對聯:“結廬老梅樹下,讀書深柳堂中”也是他所撰寫。黃遵憲作序的《梅水詩傳》收入了留餘堂張其翰詩四十首。

人物評價

張其䎖是清末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張其翰貌奇偉,性侃直,善飲能詩能書,書學二王。

軼事典故

張其翰是黃遵憲的老師,黃遵憲作《王右軍書蘭亭序賦序》時描述道:張其翰手書其牘曰:“昔歐陽公有言:三十年後,世人只知有子瞻,不知有老夫。前賢畏後生。”(見《人境廬集外詩集》133)
傳說,張其翰參加鄉試時,試題為《三顧草廬賦》,監考官在旁看他作賦,異常欣賞。當他要寫最後一句時,監考官按住他的試卷說:“且慢,讓我想一想,怎樣寫,看誰寫得好。”最後張其翰寫道:“嘆五百年名世之才,只是小心謹慎;嗣廿四帝中興之緒,端推大耳英雄。”令監考官拍案叫絕,自嘆不如。(據說,《三顧草廬賦》在解放前曾為大學中文教材。)主考官為壽陽相國,謁見時嘆曰:偉器也!
與李黃之姻誼成城中望族
“孝友一家庶可承忠厚綿延之澤;蒸嘗百世其毋忘艱難締造之勤。”這幅貼在上廳神龕兩旁的對聯,是張其翰題寫的家訓,而張其䎖題寫掛在京卿第上堂的家訓是:“事皆從實,不敢虛妄。俾我子孫見之,知處己待人,總當務實,實即誠也。誠字博大精深,不易下手,實字問心即是也。勉強行之,久久漸熟,受益不少。”
張家圍張肩一家族與翰林編修李士淳家族,留餘堂與人境廬,世交姻誼,關係密切,水乳交融!李士淳不僅為張家圍開基祖張肩一及賴氏祖婆去世贈諡法,還為賴氏祖婆八十一壽辰作《壽張母賴孺人八旬加一序》。其中寫道:“余忝以年譜之誼,世姻之雅,飫聞其名,而心儀其范,是則是效,時舉以訓家人。”其中“世姻之雅”之語,是指李士淳之孫女嫁與張肩一之孫張存介。
人境廬主人黃遵憲之妹,嫁給留餘堂張其䎖之長孫張潤皋;而留餘堂張秉經之孫女張翠雲,又嫁給黃遵憲之孫黃能立。李士淳和黃遵憲皆名聞遐邇,而張其䎖夫人是清乾隆乙卯科舉人湖北崇陽縣知縣李夢珠之女,也是門當戶對,可見當時張氏家族顯赫的社會地位,實為當之無愧的嘉應名族。
留餘堂三私塾之一詠花書屋
詠花書屋在留餘堂東南角,建成於留餘堂落成(公元1827年)後不久。由張其翰創辦,人們曾稱之為“善長學校”,留餘堂人稱“老學堂”、“老學堂下”。詠花書屋原占地面積87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17.90平方米。後來後花園被私人做屋用去約300平方米。曾經有過的東坡亭也已不復存在了。據傳,黃遵憲曾在東坡亭和他的老師張其翰喝酒賞菊。他在《哭張心谷士駒》詩六首中自註:“余與心谷及家錫璋兄,均以早慧知名,里中稱為三才子。先鳳曹師於壬戌(1862年)之秋,在詠花書屋招飲賞菊,作忘年會(註:其時張其翰65歲,黃遵憲15歲)。”由此可知黃遵憲確曾就讀於詠花書屋。
翰墨書香 名家迭出
留餘堂下禾坪矗立著七座舉人“楣桿”,這是因為由十七世至廿世約80年間,留餘堂共出了七位舉人。除了張其翰兄弟外,還先後湧現出張麟寶、張麟定、張資溥、張衡皋等文化名家。在近現代,留餘堂人在文學、書畫、化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名家迭出,留學生、大學教授難以盡數。特別是創辦了學藝中學並擔任第一任校長的張資平,他是我國現代言情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我國紅極一時的作家之一,曾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並稱於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初,策劃籌建了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創造社”。 至今,梅州市劍英圖書館還收藏著清代留餘堂人參加科舉考試的文章《留餘堂試草》、張其翰的《詠花書屋賦鈔》、張其䎖《辮貞亮室文鈔》,張資平的大量小說作品、張資頌的《零零碎碎》、《英語正誤精解》、張繼善的《梅縣歷代鄉賢事略》等文集。黃遵憲作序的《梅水詩傳》收入了留餘堂張其翰詩四十首、張其公式詩七十九首、張麟寶詩二十首、張麟定詩三十一首、張麟安詩四十七首、張資溥詩十九首等留餘堂後人詩作計二百三十八首。
留餘堂張氏,其顯赫的身世及育人之眾,與其重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留餘堂的旁邊就有兩座書齋:詠花書屋和西農望歲居,還有位於它東南方的松雲精舍,都是張氏家族的私塾學堂。這三個私塾藏書豐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時,留餘堂族中裔孫,學齡時期都住、學在學堂,如麻子崗竹林居張屋的前輩,幾乎都在留餘堂私塾學堂讀過書,且事業有成;鄰近也有許多其他姓氏的孩子慕名而來,在留餘堂私塾學堂讀書。他們在那裡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書屋的馥郁書香成就了留餘堂的氤氳人文,也為留餘堂的子孫後代在未來的事業中取得的傲人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
留餘堂人歷史上曾為保一方安寧,殫精竭慮;自1858年張其䎖歸田,主講各書院,此後一百多年,一代又一代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張麟寶等人創辦了崇實書院(梅州中學前身)、張資平等人創辦了學藝中學,為社會培育了無數人才,為文化之鄉立下了汗馬功勞。

親屬成員

祖父:張光裕
父親:張應謙,清朝商人。
弟弟:張其䎖,清朝舉人,曾任陝西紫陽縣、永壽縣、富平縣知縣,陝西鄉試同考官。
兒子:張麟定張麟寶,均為清朝舉人。
曾孫:張資溥,清朝舉人。
留餘堂有“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張其翰、張其䎖兄弟同為舉人;張其翰兩個兒子,張麟寶、張麟定也是舉人。張其翰、張其䎖兄弟官至四品,軍功賞戴花翎;張麟寶、張麟定兄弟賞戴藍翎。
張應謙(太學生)及其子張其翰、張其䎖,其孫張麟寶、張麟定等人編入光緒《嘉應州志》。張其䎖編入民國時期中學及國小教材《梅縣歷史》《梅縣大觀》(1936年出版)。

藝術形象

懲奸禁暴,聿興文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