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妙峰山廟會)

廟會(妙峰山廟會)

廟會(妙峰山廟會),北京市門頭溝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妙峰山廟會是華北最重要的廟會之一,它始於明代中後期,至清代香火旺盛達於極點。妙峰山傳統廟會每年舉辦兩次,農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為春香,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為秋香,其中以春香為盛。廟會活動區域分娘娘廟和香道茶棚兩部分,娘娘廟建在山頂,由靈官殿、惠濟祠、回香閣、玉皇頂等建築構成。香會共有三百餘檔,門派各不相同。會首是香會的組織者、指揮者和主要傳承者,會中的各種規矩、禮儀、技藝均由會首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下去。

2008年6月7日,北京市門頭溝區申報的廟會(妙峰山廟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會(妙峰山廟會)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北京市門頭溝區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84
  • 保護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花會協會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活動區域,過會,登山許願方式,朝頂進香,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妙峰山廟會開始於明代,因人們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崇奉碧霞元君而形成。
大致在元代,碧霞元君受到北京民眾的祭祀,漸漸開始立廟供奉。老北京人所說的“三山五頂"就是因供奉碧霞元君而影響較大的幾個地方。“三山”指現今門頭溝區妙峰山、平谷區丫髻山和石景山區天台山。到了明代,北京地區祭祀碧霞元君的“五頂”之勢已經形成。元明時在妙峰山東南數里有座仰山寺,農曆四月廟中有藥王廟會,京城香客多來參加。後來他們見妙峰山蓮花峰建有“天仙”小廟,認為是泰山娘娘,也來祭拜,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當地村民在廟內舉辦的“平安會”,農曆的四月初一至二十八,外來香客到廟中拜泰山娘娘。
自明代後期,隨著碧霞元君信仰的植入,妙峰山更以這位老娘娘聞名於世。關於碧霞元君的“具體形象”及身份屬性,在典籍文獻及民眾口頭傳承中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為東嶽大帝的女兒,也即泰山的女兒;其二,漢代民間凡女得仙:其三,皇帝七女之一;其四,華山玉女。無論何種說法,從更普遍的意義而言,碧霞元君信仰源自中國古已有之的女神崇拜。在很大程度上,老百姓自古對碧霞元君的信仰就是因為老娘娘具有“生殖女神”的意義。
明清之際道士住持天仙廟,改廟期為四月初一至十八。康熙時由僧人住持天仙廟,改廟期為四月初一至十五。從清代康熙年間起,妙峰山娘娘廟廟會香火日盛,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妙峰山每屬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輻輳,車馬喧鬧,夜間燈火之繁燦如列宿,香火實可甲於天下矣。”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日漸興盛,廟會香火也在晚清達到鼎盛,遠遠超過了“五頂"和丫髻山,一枝獨秀,“奪走”了其他各處的香火,成為華北地區眾所周知的聖山,聲名遠播。
1990年京城老香會“秘密”到妙峰山朝頂進香,酬山賽會。1993年政府正式批准妙峰山舉辦首屆春香廟會。

主要活動

活動區域

廟會活動區域分娘娘廟和香道茶棚兩部分,娘娘廟建在山頂,由靈官殿、惠濟祠、回香閣、玉皇頂等建築構成。

過會

過會,即成立香會,統一組織整個廟會活動,廟會時舉辦文武會。
成立香會時要舉辦成立儀式,稱為“賀會”。由打算立會的主持人,商請已然成立的香會相熟的會首,代出請帖,聘請各香會會眾一餐。主持人當眾提出新會的名稱,俗稱“會萬兒”。確定新會的地點、性質。為廟會提供服務的項目(文會)或獻演的節目(武會)。新會得到參加會議的各會的承認後,就可以公開活動,並在會旗的那根飄帶上,一根寫上賀會(相當於國與國之間外交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香會名單,另一根寫本會會萬兒及成立時間,同時在城裡大街小巷張貼“會啟”,告知舉辦廟會的時間與地點及舉辦內容。
  • 文會
文會可以分為行香會和坐棚。
行香會,指以貢獻給碧霞元君廟及各茶棚物品,或為朝頂進香的香客提供服務的各種香會組織。行香會以流動性和臨時性為特點,在進香當年臨時組織,在整個進香途中為香客、香會提供服務,沒有固定的服務場所,在進香活動結束之後,行香會即解散,待下次進香再重新組織。在清末民初,行香會種類繁多,如修築進香道路的,裝修路燈的,義務修鞋的,修補瓷器及銅器、錫器的,呈獻廟中茶棚中用具的,呈獻神用物品及供具的,施獻茶鹽膏藥等生活用品的,專門以蒐集、焚化字紙為任務等香會,沿途施捨粥茶的茶棚會,還有組織起來代別人前去進香的香會,等等。行香會幾乎囊括了京津地區的各種行業,他們在妙峰山廟會中以為“老娘娘當差”的態度,同心協力為香客服務,從而肯定了自身及行業的社會價值,並且使這些行業以及他們的活動納人到了老娘娘信仰體系之中,成為體現老娘娘神聖與靈驗的一部分。
坐棚,因其固定不動故名之,指擁有固定的場所為香客服務並在其中施捨粥茶的香會。無論是擁有固定地點的坐棚,還是茶棚會每年進香時節臨時搭建的棚,都稱為茶棚。茶棚主要功能是施捨粥茶,有條件的還施捨饅頭、肉食等,並提供香客食宿。最初,茶棚的建置比較簡易,是用葦席搭建的,後來人們慢慢地在這些固定的地點修建了小廟形式的建築,有些財力豐足的茶棚還修建成大型院落,富麗堂皇,可供多人食宿。茶棚被香客視為老娘娘的“行宮”,其擺設和布局均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一 般的香客在茶棚中會參駕及喝粥茶等。《民社北平指南》曾載:“施粥茶者身穿黃衣,並呼口號,如‘先參駕來,然後再喝粥來,哎哎。’香客人棚參駕後,即隨意取粥取茶食用,作臨時休息,夜間並可住宿。”遇到以特殊方式燒“苦香”者,茶棚得信必派人提上茶壺於百步之外迎接。行香會在路上遇到茶棚,必須拜帖、獻貢、燒香,雙方的言行都有一定的陳規講究,如進香回來的武會路遇茶棚,則必須在茶棚前呈現技藝。
香會組織
粥茶棚會負責提供粥、茶供香客及行人免費飲用。各香道及娘娘頂共有茶棚90座左右,如“回香亭義興萬緣茶棚”。
縫綻會向香客義務修補鞋靴,如“三岔澗萬壽無疆縫綻老會茶棚”。
獻鹽會備有大量食鹽,施捨給各粥茶棚使用,如永年志善獻鹽聖會。
拜席會備有大量新蘆席,施捨給茶棚,供搭棚或鋪地供香客暫睡,如護國寺的西口公議拜席會。
巧爐會為各茶棚修補碗盆陶瓷器,如正陽門外大街山澗三盛店公議學善巧爐會。
茶葉會為茶棚施捨茶葉,如右安門內高廟村秉心如意茶葉會。 盤香會備有大量香盤和盤香,在茶棚內懸掛燃燒,如子孫萬代誠獻粥茶盤香聖會。
燃燈會為香道提供路燈或為茶棚、香客夜行提供燈籠、蠟燭,如老南道桃園義善汽燈聖會 。
膏藥會如義合豪藥老會。
暑藥會如萬年長青甲子懸燈靈丹聖會。
繩絡欄桿會負責在木板橋上架設鐵欄,在板下設定護網,稱永佑平安欄桿繩絡會茶棚。
修道會負責維修道路,如普興萬緣淨道聖會。
此外,文會還有拖饅頭會、獻桌會、獻茶勺會、獻拜墊會、獻鮮果會、獻佛花會、獻香燭會、 獻蔬會、獻鮮花會、裱糊神堂會、獻鞭炮會、抖塵會、獻袍會、白紙會、惜紙會等,總數在五六百以上,大多數在廟會期間沿香道為香客提供若干服務,其餘的則往返於朝頂的路途上,因大多數服務地點都在茶棚和廟觀內,所以有時也稱文會為“坐會”。
  • 武會
武會,又名“走會”,是指在廟會活動中表演諸如舞獅子、走高蹺等民間“百戲”“雜耍"的進香群體。因為表演形式多樣,民國之前有十三檔武會,俗稱“鼓幡齊動十三檔”,它們具體是:開路會、五虎棍會、俠客木(高蹺會)、中幡(大執事)、獅子會、雙石會、擲子(石鎖)、槓子會、花壇(小執事)、吵子會(獻音聖會)、槓箱會、天平會、神膽大鼓會。民國之後,由於社會生活發生轉變,又增加了腳踏車會(踏車會)、小車會、旱船三檔,成為十六檔。要成為能夠前往妙峰山向老娘娘進香的武會,有著約定俗成的條件,即所表演的內容必須與老娘娘有一定聯繫,如小車會當年加入進來,聲稱自己是為老娘娘運送錢糧的。所以,縱然民間有豐富多彩的表演,也有很多是無法在妙峰山廟會中立足的。傳統的十三檔如果按一定形式組合起來, 則成為一幅極具象徵意義的“廟宇”布局圖,其表演的神聖意義更進一層。武會成員平日裡的艱苦訓練,為的是向老娘娘表達自己的虔誠。與討生計的撂地賣藝不同,雖然同屬於表演,前往妙峰山“獻藝”的武會表演具有“娛神”的神聖性,不是為了掙錢,而是“耗財買臉,搶洋鬥勝”,以此表達這個群體以及背後所指涉地方的個性與認同。這樣,各個武會的著裝、行頭等有著相對統一的形制。
主要內容
開路:充當香會隊伍的先鋒,供奉地藏王菩薩為祖師爺。扮演開路角色的會員在行香時要勾怪花臉,披頭散髮,赤發,一身黑毛,腰間扎一條皮裙,手執鋼叉。持叉的人手舞鋼叉,讓香眾避開,打開場地及通道。
高蹺:又稱為高腳秧歌、俠客木或轄客木表演。有時10人,有時12人,分為醜鑼、俊鑼、樵翁、漁翁、文扇、武扇、醜鼓、俊鼓小二哥、膏藥、樵夫、農夫等角色,腳蹬2尺8寸長的高蹺,載歌載舞,表演各種曲目。
妙峰山春季廟會展示民俗絕活
中幡:又稱神幡或大執事。指舉行擲幡的表演。
舞獅:分為太獅、少獅、五獅、九獅等種類,又分為文獅、武獅兩個流派,象徵娘娘廟前的兩旁蹲守的大石獅。
雙石: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一位壯漢躺在地上,雙手舉石,若干人站在石上,表演疊羅漢;一種是雙石繞槓,或飛或旋轉,在前胸、後背、雙肩、兩臂、脖子間飛旋。
擲子:指表演鐵鏈子繫著的石鎖,象徵娘娘廟門上的門鎖。
吵子:演奏大小銅鑼、鐃、鈸、嗩吶等樂器。
扛箱:在香會中被視為向妙峰娘娘交納“錢糧”即香燭等供禮的納糧箱。當時八人抬箱,後面跟著一名“扛箱官”,扮成官員,身穿大紅官袍,頭戴圓翅紗帽,嘴邊有短須,騎在一根竹竿上,頭頂張著大官傘。
此外,武會還有槓子、花壇、天平、挎鼓等表演。

登山許願方式

舊時妙峰山有句俗語:“神前一炷香幾叩首,便可了卻心愿。”有些朝山的香客為了許願,表示虔誠,採用了種種自我考驗的方式登山許願。
滾方磚
有人依次翻動一塊磚,像丈量路程一樣,從山下翻上山。邊拜邊行,有人一步一叩首,或幾步一叩首,從山下磕頭到金頂。
戴銬
有人把自己打扮成犯人,身穿紅色“罪裙”,手腳戴上鐐銬,一步一步,鐵鏈響動。 表示向妙峰娘娘“領罪”,請求寬恕。
背鞍
有人背著一副馬鞍,跪地匍匐爬行,以示莊誠。
懸燈、懸爐
有人雙手左右平舉,各舉十一盞燈或一座香爐。手腕纏塊皮子,以腰間支一根竿子支撐每隻手。此種上山難度最大。
此外,還有插耳箭等等上山方式。香道沿途茶棚,每逢遇到背鞍、鐲銬的香客,就要派人端糖粥到百步以外恭迎,同時4人敲鐘擊磬,通知會眾,還有人帶著茶瓢、茶碗把苦行香客往前送。

朝頂進香

朝頂進香分為春香、秋香、進香、回香、頭香、順香、寄香、香池等。
春香:就是農曆四月的廟會活動,香客來得特別多,熱鬧非凡。 秋香為農曆的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是京西山鄉秋社廟會,有“祭麻谷”和“饋月餅”的活動。
進香:一般指團體進香活動。由澗溝村登山的香會,必須先在途中報號。會眾隨會首(把兒頭,正名都管,念為“都官”)入靈官殿院內。由會首率眾肅立,並由會首朗聲自報本會朝頂敬神心意,然後舉行上供、焚表、獻技等宗教儀式。
回香:是一般香客在臨下山前,到回香閣焚香,自此至返家,均可稱為回香。香會回香必須由會首率領,集體在回香亭焚香禮拜,再回到娘娘廟向廟主答謝,稱為謝山。
頭香:指廟會時開廟後燒的頭一炷香,被視為大吉大利、大富大貴的意思。
順香:是路途遙遠不能親自到山上燒香的香客,向妙峰山方向望山遙拜,如此了卻一年心愿。
寄香:是請別人幫助攜帶香到妙峰山敬香。
香池:是供普通香客及香會敬香的地方,時有投擲香燭、“元寶”、香牌等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妙峰山廟會保留了華北廟會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是研究華北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狀的重要依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香會是一種民間文化活動組織,它傳承和保留了眾多的民間藝術、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和民間手工藝,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香會活動帶有很強的民眾性和自娛性,從中體現出民眾的自治能力和傳統社會急公好義、謙和互助的精神。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花會協會獲得“廟會(妙峰山廟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廟會(妙峰山廟會)項目保護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花會協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1年5月4日,第十九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舉行。
2012年4月21日,第二十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舉行。
2013年5月10日,第二十一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於妙峰山舉行。
2015年5月18日,第二十三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在妙峰山風景名勝區舉行。
2016年5月10日,第二十四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在京西妙峰山舉行。
2018年5月15日,第二十六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在京西妙峰山舉行。
2019年5月5日,第二十七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