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廟會

河南廟會

河南廟會,是最富有中原地區文化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地每逢春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人們所熟悉的太昊陵廟會芒碭山古廟會、濬縣古廟會、開封萬歲山春節大廟會、道口火神廟會、鄭州城隍廟會等河南地區廟會,河南廟會也是國內著名的廟會地區之一,也是中原傳統文化的代表,富有傳統過年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廟會
  • 外文名:Henan Temple
  • 地區:河南
  • 時間:春節
  • 類型:民俗活動
定義,廟會追溯,淮陽,起源,特色,開封,起源,特色,年味十足,武俠風情,盛大演出,民俗特色,開封小吃,濬縣,起源,特色,道口,鄭州,起源,特色,登封,起源,特色,拴娃娃,拜乾爹,摸鐵人,永城,芒山廟會,起源,特色,民俗,漢儺,槐花飄香,內黃,濮陽,起源,特色,

定義

河南廟會,是最富有中原地區文化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地每逢春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人們所熟悉的太昊陵廟會、濬縣古廟會、道口火神廟會、鄭州城隍廟會、開封萬歲山春節大廟會等河南地區廟會,河南廟會也是國內有著名的廟會之一,也是中原傳統文化的代表,富有傳統過年的特色。
河南廟會

廟會追溯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春節、元宵節、二月會抬頭等節日舉行。也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廟會也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河南廟會,是最富有中原地區文化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地每逢春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東嶽廟”、“白雲觀”等地區廟會,河南廟會也是國內有著名的廟會之一,也是中原春節廟會的代表,最富有過年的特色。
2008年6月7日,北京市門頭溝區、朝陽區,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上海市徐匯區,浙江省磐安縣,山東省泰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長沙市,廣東省佛山市,陝西省銅川市申報的廟會(妙峰山廟會、東嶽廟廟會、晉祠廟會、上海龍華廟會、趕茶場、泰山東嶽廟會、武當山廟會、火宮殿廟會、佛山祖廟廟會、藥王山廟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廟會

淮陽

淮陽太昊陵廟會
太昊陵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當地俗稱人祖廟。據考,太昊伏羲陵始建於春秋,漢代曾在陵前建祠。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頃有餘,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世人嘆絕。太昊陵廟會的聲勢之大、會期之長為中原地區廟會所獨有。每年自農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會期一個月。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起源

太昊陵廟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據史書記載,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陽)。他“一畫開天分陰陽,推演萬物定乾坤”,在以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拉開了華夏文明的序幕。他發明網罟,教民漁獵畜牧,開創了原始畜牧業;他自認風姓,教人循規蹈矩;他制嫁娶之禮,使原始生民擺脫了愚味的群婚狀態;他發明了最原始的樂器琴瑟,教人禮樂之大化;他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分理海內;特別是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萬物,創立八卦,結束了結繩記事,開啟了人類的智慧,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伏羲因此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人物,被後世推崇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為中華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龍祖、中華共祖。
為紀念伏羲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長眠之地淮陽建有陵廟。據史書記載:淮陽春秋時已有伏羲陵墓,漢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頒詔“禁民芻牧”,宋太祖趙匡胤詔立陵廟,自此始有固定的供祭之日。至明清兩代又屢加修葺擴建,太昊陵規模宏大,華彩璀璨,偉美壯觀,朝祖廟會更加紅火,熱鬧非凡。

特色

廟會期間各種各樣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更引人入勝。其中以雜耍。表演為最多,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等應有盡有。太吳陵祭祖廟會。同時又是一個傳統民間遊藝的展示會。“與其他廟會相比,太吳陵廟會習俗中有兩個十分獨特的地方。一是有“擔經挑”,也稱“擔花籃”的比較原始的祭祖悅神的舞蹈。廟會期間,每天都可以看到來太吳陵進香祭祖悅神求福的“經挑班子”。這些“經挑班子”在太吳陵前載歌載舞,吸引許多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駐足觀看。經挑舞每班四人,三人擔花籃,一人打竹板、以數唱形式伴舞,三副經挑,六種花籃,邊舞邊唱。舞者皆穿黑衣,黑大腰褲,扎裹腿,黑繡花鞋,頭上裹長近1 米的黑紗包頭,包頭的下邊緣留有長6 厘米的穗子。舞者大多是老年婦女。
擔花籃舞源於何時不詳,據說是從萬古龍花會流傳下來的原始祭祀舞蹈。萬古龍花會也無確解。傳說伏羲為大龍,女媧為小龍”這個花會可能與人祖有關。花籃舞傳女不傳男,主要是娛悅人祖奶女媧(太昊陵過去曾建有女媧祠)。“擔花籃”舞到興處,舞者走到中間背靠背而過,兩身相碰,象徵伏羲女蝸相交之狀。其唱詞也多與伏羲女媧有關。這個舞蹈的一些動作,與漢代畫像石中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下部交尾的圖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一種習俗。
第二個獨特的地方是廟會上有隨處可見的“泥泥狗”。泥泥狗也稱“太吳陵狗”、“陵狗”,是廟會上出售的一種泥玩具,吹之有聲。每年的太吳陵廟會上,都布滿了琳琅滿目的泥泥狗攤點。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樣,有斑鳩、蛙、獨角獸、雙頭狗、人面猴、抱桃猴、草帽老虎、、燕等幾十種之多。其形象誇張,神態各異,於古拙中見寓意。據考,這些泥玩具是流傳至今的原始社會後期的活文物。也有人認為這些泥玩具是伏羲女媧結婚以後“捏泥人”留下來的習俗。
河南廟會

開封

開封萬歲山春節大廟會
萬歲山春節大廟會,是開封市萬歲山遊覽區於2003年開發,歷經十二年發展,目前已成為中原地區陣容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廟會,每屆廟會都要吸引遊客百萬餘人次,被媒體譽為:“中原最超值廟會”、“中國最具魅力廟會”。(農曆初一至十六)
區別於傳統廟會的獨特武俠特色,每屆廟會都要吸引遊客百萬餘人次。
萬歲山春節大廟會作為每年春節期間開封旅遊的龍頭活動,對開封春節旅遊以及創建國際化旅遊名城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被媒體譽為:“中原最超值廟會”和“中國最具魅力廟會”。
河南廟會

起源

萬歲山春節大廟會,是開封市萬歲山遊覽區於2003年開發的冬季項目,歷經十二年發展,以年味氣氛、演出規模、傳統民俗、開封小吃、娛樂活動,區別於傳統廟會的獨特武俠特色。
河南廟會

特色

年味十足

廟會期間萬歲山·大宋武俠城景區春意盎然,一派火紅景象。寓意吉祥的福門福柱、高高懸掛的大紅燈籠、迎風招展的鮮明旗幟無不昭顯著過年的節日氛圍。一簇簇桃花、櫻花煞是惹眼,濃濃春意撲面而來。景區內外處處披上節日的盛裝,過年氣氛濃郁。

武俠風情

景區以大宋武俠作為核心旅遊產品定位,以《岳飛傳》、《水滸傳》、《七俠五義》《三打祝家莊》等宋代武俠題材為背景,常年推出36部(每天60多場表演)實景武俠劇演出,達到全景式、系統化展現大宋武俠豪情及江湖百態。同時推出了以《武俠影視體驗廳》和《李逵斷案》為代表的互動劇目演出。
2015年5月1日針對遊客開放的仿宋代市井“江湖街”,位於景區武俠路東段,包含:鏢局、賭坊、當鋪、酒鋪、書場等實景建築、道具,並穿插大俠、官差衙役、鏢師、媒婆、貨郎、乞丐等人模與遊客互動,以及武俠實景劇,民俗絕活表演。
河南廟會

盛大演出

盛大的演出陣容一直是萬歲山春節大廟會的重頭戲,每屆廟會景區都會斥巨資邀請國內外眾多表演團體傾情加盟,可謂群英薈萃,精彩紛呈。飛車、舞獅、戲曲、歌舞,雜技、馴獸等,近百場節目演出。
河南廟會

民俗特色

精彩盛大的傳統民俗巡遊、傳統民俗展示是歷屆廟會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糖人、剪紙、蠟染、臉譜、釀酒、刻字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俗手工藝傳承人每天在現場為遊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藝,展示宋代傳統民俗手工藝絕活,在觀看的同時參與互動,感受千年文化傳承。

開封小吃

開封小吃,名揚天下。萬歲山春節大廟會期間景區特設開封特色小吃餐飲區,各種傳統開封小吃雲集廟會:小籠包子、炒涼粉、炒紅薯泥、黃燜魚、杏仁茶、胡辣湯、麻辣花生、鍋貼、水煎包、餛飩、江米甜酒等特色傳統美食。
河南廟會

濬縣

濬縣廟會
又稱濬縣正月古廟會,是河南省濬縣的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活動貫穿於每年的整個農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 加拿大學者安得里先生曾評價:“濬縣廟會,是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
2014年11月,“濬縣正月古廟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起源

濬縣正月古廟會起源於後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至今已有1600年歷史,與山東泰山廟會、山西白雲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並稱華北地區四大廟會。當時的人們集結進香、朝山拜佛,廟會由此形成,只是規模較小,人數也少。隨著濬縣城千餘年的發展變遷,廟會規模也逐漸擴大,到明代形成了濬縣正月古廟會的基本規模。
河南廟會

特色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濬縣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廟會充分展示濬縣以村鎮為單位的民間的漢族民俗表演節目,表演的隊伍穿過縣城到會場從大伾東山大佛到浮丘西山的雲霞仙子延綿近十里。各地前來趕廟會的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裡的民俗表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許多古裝戲是根據古代的典故演義而來,有些傳統節目據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廟會上三層人疊起的高蹺、太師椅上高空翻滾的舞獅、盤鼓、秧歌、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社火表演讓遊客大飽眼福。為強力打造濬縣正月古廟會品牌,壯大旅遊經濟規模,濬縣縣委、縣政府以“逛正月廟會、拜濬縣大佛、過傳統大年、賞中原民俗”為主題,舉辦了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中原民間工藝精品展、祈福大法會、元宵節吉祥燈會、中原民俗文化研討會等10項內容深受民眾歡迎。濬縣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
每年正月初一開始,歷時一個月的濬縣大伾、浮丘兩山廟會盛大開幕。活動高潮為初九到東山即大伾山,和十六到南山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廟會的最高潮,這一天民間社火隊及一些藝術表演團體在兩山之間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屆時商家趕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絕好機會。
河南廟會

道口

道口火神廟會
在河南滑縣道口鎮一條傳統古街舉行的古廟會上,背閣、踩高蹺、劃旱船、做泥猴等傳統民俗表演和民間手工藝品集中亮相,吸引了眾多遊客觀賞遊玩。道口鎮的古廟會於每年農曆正月廿七至廿九舉行,已有700餘年的歷史,被譽為華北地區“正月最後一個廟會”。
特色
作為黃河以北“正月最後一個廟會”的舉辦地,道口鎮共有“三關六鋪”九大會社,分文會、武會兩種,每年的火神廟會期間,各個會社都要操起鑼鼓家什,拿出踩高蹺、舞獅子、跑旱船、背閣、抬閣、扭秧歌、武術表演等看家本領上街“過招”,方圓上百里的百姓前來助興,道口鎮到處人山人海,除了外地觀眾都是演員,男女老少齊上陣,載歌載舞慶盛世,大家臉上的化妝、身上的服裝無不體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其情其境堪稱中國特色的狂歡節。
河南廟會

鄭州

鄭州城隍廟會
鄭州城隍廟會是鄭州市的古廟會,屬於漢族民俗活動。城隍廟位於市區商城路東段。
明太祖洪武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封號,敕封鄭州城隍為靈佑侯,並建廟祈祀,所以又稱城隍靈佑侯廟,廟會興起當在廟宇建成之時,會期從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
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起源

城隍原本不是神
城隍廟的來歷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城隍原本不是神,“城隍”二字,從字面上解釋,城是城牆,隍是沒有水的城壕,俗稱護城河。“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
城隍廟早在《周易·禮記》中已記述了它的雛形。三國東吳赤烏年間所建的“蕪湖城隍廟”可謂是最早的一座城隍廟。後來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平民百姓流離失所,飽受戰爭之苦,保護城市鄉土的城隍神,在人們心中逐漸誕生。百姓賦予城隍神的職能逐漸擴大到主管生人亡靈,水旱疾疫,賞善罰惡等,儼然成為該城市的行政長官。信仰城隍神及至唐代日趨興盛。
城隍之神被正式列入祀典
宋代以後,城隍之祀遍天下,城隍之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為規定祭祀的神靈。
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廟里的小和尚,做了明朝皇帝後,對城隍神極為尊崇,下旨命令京城和各府、州、縣都要建廟供奉本地的城隍神,並給城隍神以“王、公、侯、伯”等“爵位”。據統計,朱元璋統治時期,全國有城隍廟多達1472座,每一座城市中至少有一座城隍廟。道教把城隍敬為“剪惡除凶,保國安邦”之神。
城隍神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神”是人想像出來的,而城隍廟裡的神並非人們想像出來的,這些神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皆是在該城市為官或生活過的廉吏、忠臣、英雄、品行正直或做善事的人,所以城隍神因城市而異,如上海城隍廟里的城隍是秦裕伯鄭州城隍廟供奉的是漢劉邦麾下大將紀信。
據說,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劉邦於滎陽,危難之中,紀信冒充漢王,使劉邦得以逃走,紀信被項羽活活燒死。
後人為悼念這位忠義之士,被百姓選為鄭州城隍廟裡的城隍,每逢春節城隍爺壽辰之日,善男信女都會到城隍廟來進香禮拜。

特色

城隍廟曾多次舉辦鄭州城隍廟文化廟會活動,集中展示具有中原地區特色的漢族民俗文化藝術。
戲曲演唱、秧歌隊、盤鼓隊表演,嗩吶演奏、民間剪紙藝術、黃河澄泥硯南陽的烙畫、淮陽的泥泥狗、歷代青銅器、錢幣,紫砂各大系列展,專家現場文物鑑定等,應有盡有,為千年古廟增添了新的藝術魅力。
河南廟會

登封

登封中嶽古廟會
中嶽古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盛會。中嶽廟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公里處,太室山東南麓黃蓋峰下。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和農曆十月初十,登封縣都要舉行傳統的中嶽廟會。中嶽廟會源於古代統治者對山嶽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嶽廟會進入鼎盛期,中嶽廟會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場所。中嶽廟會會期長達10天,人數最多達每天20萬人次。

起源

據《道學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峻極門東側的《中嶽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嶽廟和傳道的事跡,是關於這位名道最早的記錄。此後,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裡主持過道場。峻極門東側還有《五嶽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著象徵五嶽的圖象,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立。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籤》說,五嶽真形圖是道士入山辟邪的護身符,一切妖鬼蟲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協會就設在中嶽廟,每年農曆三月和六月廟會熱鬧非凡,這一習俗至今不衰。

特色

廟會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如“拴娃娃”、拜乾爹、摸鐵人等。廟會上還有舞獅子、旱船、高蹺、火龍舞等漢族民間藝術舞蹈表演,還可見到具有濃烈信仰色彩的各種紀念品“吉祥物”,如各種長命鎖、玉如意、寶葫蘆、香袋、避邪劍、生肖石等。

拴娃娃

流行在當地的一種求子習俗,人稱“拴娃娃”。娃娃,是一種用黃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曬乾後塗上色彩。娃娃有男女之別。拴娃娃的地點,一般都在中嶽廟後院的崇聖門周圍和寢殿里。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頭,要男要女,紅頭繩要綁在娃娃的脖子上,呈蝴蝶結形狀,飄逸瀟灑。
婦女們接過娃娃後,將娃娃抱回家裡,放在床頭上或葦席下。如願以償生下孩子後,在孩子周歲時到中嶽廟裡向嵩岳娘娘還願,以此作為嵩岳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種報答方式。

拜乾爹

中嶽廟崇聖門東側有4尊鐵人,宋代治平元年鑄造。它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人們都稱他們為“鎮廟鐵人”。傳說金兵南侵,鐵人準備渡河抗金壯志未酬,當地的百姓對鐵人充滿了崇敬之情,把它們奉為守護神,孩子周歲時,要到中嶽廟的鐵人前舉行掛鎖儀式,把銅鎖或銀鎖先掛在鐵人的臂膀上,然後讓孩子焚香叩頭。然後將鎖從鐵人身上取下,掛到孩子的脖子上時,就意味著鎖是鐵人送給孩子的禮物,孩子受到鐵人換保護,以後就會平安健康。這種習俗,有人稱為“掛鎖”,有人稱為“拜乾爹”。

摸鐵人

傳說說身體的哪個部位疼痛不適,只要摸摸鐵人與自己相同的部位,這樣,病痛就會減輕甚至痊癒。

永城

芒山廟會

芒碭山廟會位於河南省永城芒山鎮,是豫皖蘇魯四省交界數百公里內最大的千年古廟會,素有中原廟會第一鄉的美譽,集商貿、旅遊、文化、宗教、美食於一體,充滿濃厚地方特色的中國民俗文化盛會。

起源

芒碭山古廟會起始於唐而興於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廟會一年四次,以農曆三月廿日開始的春季廟會最為著名,會期均為十天左右。廟會以敬神上香、求子祈福、文化旅遊為主要活動,廟會上各種傳統的中國民間手工藝品、土特產品、民間特色小吃、民間絕活等古漢文化性質的娛樂活動,廟會期間推出各種漢文化禮儀展演活動。芒碭山古廟會是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民間藝術節。

特色

永城大饒、梆子柳琴墜子更為廟會增添了無限色彩;馬戲團、馴獸團、雜技團、武術氣功表演團,把廟會聲勢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而頗具現代潮流的歌舞表演又賦予了古廟會一些時代氣息,使人油然而生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民俗

抬花轎、捏泥人、走迷宮、投壺等各種體現漢文化特色的古代娛樂活動,更迎合了現代人追求返古文化的心理。兒童可以在這裡買到紅纓槍、刀劍、戟等木製玩具,成人在這裡可以探漢墓、品味漢文化、感古韻。來自方圓百里的香客、商賈、遊人蜂擁而至,芒山寺前更是人聲鼎沸,各類商品琳琅滿目,戲劇、歌舞高潮迭起,曲藝書會、雜技魔術好戲連台,竹馬、旱船、泥狗、面人,花劍、泥響(又名山響巴、泥叫叫)等漢族民間藝術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近幾年來,為更好地拉動地方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當地政府又在農曆十月份開辦了同等規模的廟會,會期為當月的初五至十五。

漢儺

漢儺被譽為“中國舞蹈活化石”,芒碭山開發了鐘馗醉酒、關公祭刀、雙伯郎、“漢儺舞之和合二神”、“奎星”等膾炙人口的節目。

槐花飄香

每年的四、五月,又到了槐花飄香的時候,滿目所見,皆是槐花,芒碭山的千畝槐花正盛開著,似白雲,若積雪,芬芳撲鼻的花香,叫人心曠神怡,此時盛開的槐花迎來了各地的遊客,或駐足、或採摘,親們肯定想不到不如桃花妖艷多姿,不如牡丹雍容富貴的槐花有著怎樣的食用價值吧!槐花不僅富含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肺、降血壓、預防中風的功效。將其採摘後可以做湯、拌菜、燜飯,亦可做槐花糕、包餃子,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蒸槐花了。
河南廟會

內黃

內黃高王廟會
高王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活動。河南省內黃縣顓頊、帝嚳為上古“五帝”之第二帝和第三帝,受尊華夏人文始祖。因顓頊為高陽氏,帝嚳為高辛氏,老百姓通稱為“高王”。位於內黃縣境內的顓頊、帝嚳二帝陵,也俗稱“高王廟”。
特色
1、尋根祭祖
顓頊帝嚳陵歷史久遠,傳統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歷代王朝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
顓頊帝嚳陵廟
民眾性祭祀活動歷史悠久,至今尤盛。儘管在清代末期帝陵被黃沙湮沒,但民間祭祀活動從未中斷。2002年三月十八日,內黃縣人民政府為緬懷聖祖功德,弘揚華夏文化,在顓頊帝嚳陵公祭顓頊、帝嚳二帝,並由此列為定製。每年此時,國家、省市領導、社會知名人士以及數十成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雲集帝陵,緬懷先祖。
2、物資交流
顓頊帝嚳陵傳統的祭祀活動,帶動了廟會的形成與發展。隨著廟會規模的不斷擴大,積德各業的商販爭向廟會靠攏,利用人們尋根祭祖的機會,出售祭祀用品,隨著古廟會人流的不斷增多,逐步擴大商品種類,以滿足人們在拜祖之餘購買生產和生活伺服器的需求。正是因為這樣,廟市交易便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而且規模越來越大。隨著近幾年祭祀節的成功舉辦,遊客的不斷增多,旅遊紀念品、地方特色小吃、綠色無公害家副產品成為廟會上的主要商品,廟會商品各類更加繁多,應有盡有。
3、文藝演出
民間文藝團體到廟會演出是顓頊帝嚳陵古廟會的一項重要活動。
文藝演出
舞龍、舞獅、秧歌、抬閣、背閣、高蹺等獨具特色的地方民間文藝表演,還有雜技表演、動物表演、武術表演,吸引了大量遊人駐足觀看。景區內也推出免費的古裝祭祀表演。演出單位有個體,也有大型劇團,有免費演出,也有收費觀賞,演出層次和表演水平也各不相同,演出的場地多達十幾處。整個廟會一派熱鬧景象。
河南廟會

濮陽

濮陽舜帝故里廟會

起源

“五帝”之一的舜帝長期活動於濮陽。他生於姚墟,後遷負夏(即瑕丘),《史記》中就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就時於負夏”的記載。近年來,通過省、市史學專家的多方考證,於2000年底確認該村為舜帝故里。據了解,為紀念舜帝誕辰而舉辦的瑕丘大會始於清代嘉慶年間,文革期間因故停了十幾年,1983年重新恢復,一直延續至今,大會的規模也隨著宣傳促銷內容的豐富而逐年擴大。

特色

一年一度的舜帝故里廟會吸引了方圓百里的民眾前來參加。趕廟會者只需掏出7元錢,便可在同一大鍋里吃飯。當地人趕廟會是要起大早,小車推著胡辣湯鍋子,毛驢馱著瓜果菜蔬,吹糖人兒的,賣油煎餑餑的,趕著驢群上牲口市的……一個個都興沖沖地趕著去廟會占攤位兒。據了解,為向後人弘揚團結精神,“萬人同吃一鍋飯”的廟會傳統已沿襲了一千多年。
河南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