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又稱濬縣正月古廟會,是河南省濬縣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活動貫穿於每年的整個農曆正月,一直到二月都熙熙不散,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 加拿大學者安得里先生曾評價:“濬縣廟會,是中國的狂歡節!”

2014年11月,“濬縣正月古廟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濬縣正月古廟會
  • 別稱:濬縣廟會
  • 節日時間: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河南濬縣
  • 節日起源:歷史祭祀
  • 節日活動:踩高蹺,打花棍,舞獅子,舞龍
  • 節日飲食:濬縣小吃
  • 節日意義:傳統春節文化的展示與表達
  • 設定地點:河南濬縣
  • 設立機構:濬縣人民政府
  • 設定時間:後趙
基本信息,所在地區,濬縣廟會,廟會榮譽,廟會歷史,廟會特色,大伾山古廟會,民間社火,廟會圖片,

基本信息

名稱:濬縣廟會
起源時間:後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
地區:河南省濬縣
註:2007年濬縣廟會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

所在地區

濬縣,位於河南省北部,衛河之畔,隸屬省轄市鶴壁市。總面積966平方千米,總人口約66.5萬人。
其古稱黎陽,西漢置黎陽縣,宋改為濬州,明改州為縣,縣城始建於明代,現存部分城垣。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八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濬縣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美麗的自然風景,人傑地靈,先民居住歷史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前,更重要的是在濬縣歷史文化和風景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讓人們在觀賞自然景觀的時候受到歷史文化的薰陶。
濬縣泥咕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濬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德國一民俗學者逛過廟會後稱濬縣廟會為“中國的狂歡節”。

濬縣廟會

廟會榮譽

2004年,濬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7年,“濬縣古廟會”和“濬縣民間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

廟會歷史

濬縣正月古廟會起源於後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至今已有1600年歷史,與山東泰山廟會、山西白雲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並稱華北地區四大廟會。當時的人們集結進香、朝山拜佛,廟會由此形成,只是規模較小,人數也少。隨著濬縣城千餘年的發展變遷,廟會規模也逐漸擴大,到明代形成了濬縣正月古廟會的基本規模。如今,素有“華北第一古廟會”的濬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每天從周邊各地來這裡觀光遊覽者多達幾萬人,高峰期有50多萬人。

廟會特色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濬縣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廟會充分展示濬縣以村鎮為單位的民間的民俗表演節目,表演的隊伍穿過縣城到會場從大伾東山大佛到浮丘西山的雲霞仙子延綿近十里。各地前來趕廟會的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裡的民俗表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許多古裝戲是根據古代的典故演義而來,有些傳統節目據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廟會上三層人疊起的高蹺、太師椅上高空翻滾的舞獅、盤鼓、秧歌、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社火表演讓遊客大飽眼福。為強力打造濬縣正月古廟會品牌,壯大旅遊經濟規模,濬縣縣委、縣政府以“逛正月廟會、拜濬縣大佛、過傳統大年、賞中原民俗”為主題,舉辦了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中原民間工藝精品展、祈福大法會、元宵節吉祥燈會、中原民俗文化研討會等10項內容深受民眾歡迎。濬縣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民俗娛樂活動。
每年正月初一開始,歷時一個月的濬縣大伾、浮丘兩山廟會盛大開幕。活動高潮為初九到東山即大伾山,和十六到南山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廟會的最高潮,這一天民間社火隊及一些藝術表演團體在兩山之間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屆時商家趕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絕好機會。

大伾山古廟會

濬縣古廟會素有“華北第一古廟會”之稱,有著千餘年的歷史。在河南民俗經典、首批河南“老字號”、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間建築保護名錄(公示名錄)中,大伾山古廟會被列入“河南民俗經典”公示名單。大伾山廟會因會期長,規模大。廟會被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每年的正月,都會有大量來自海內外的遊客光臨古廟會,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周圍地區宗教文化、娛樂活動的中心;因而正月古廟會聲勢浩大,長達月余,日客流量逾20萬人。
從南山上看 大伾山及伾浮路,
濬縣廟會
雖是初五,但已經是人頭攢動.
兒時熟悉的紅纓槍 大刀,大人去趕廟會,給孩子帶回的往往是這個,這次在廟會發現賣的已經很少了,
濬縣廟會
孩子們已經被灰太狼 光頭強 電動玩具吸引了。
餄餎面郟縣的最有名,但在濬縣古廟會上,有幾家是連著的賣的,“槓桿原理”現場擠壓,生意還挺不錯的。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餄餎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延。一天,康熙尋吃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做好食之。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子饃 聽過的人不多 吃過的人好像更不多,“子” 就是石子,因鍋里放的就是磨平的圓形石子,饃炕好後 灌注雞蛋 再在熱石子上 炕熟,用刀切開食之,回到濬縣,子饃也成為濬縣的一種特色食品,
濬縣廟會
但其實 早些年,子饃盛於道口,後因濬縣廟會的盛名,子饃落戶於此,南關外大街和伾浮路口常年有兩家營業,已經隨時可以吃到了。
南山 老奶大殿門口的雕像,已經被眾多的香客摸的滑溜溜的了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民間社火

與廟會同樣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還有濬縣民間的社火。濬縣民間社火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最初是人們用來祭祀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朝拜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戲劇中的人物、音樂、舞蹈融於社火表演,逐漸成為當地民眾自娛自樂的民俗文化活動。濬縣社火的傳統形式主要有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台閣和背閣、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舞獅是傳統項目之一,主要形式有獅子滾繡球、滾翻、撲食、抖鬃、梳毛、竄火圈、追逐、爬行、雙獅爭球等。濬縣舞獅同別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時獅子在前,後跟武術隊。武術隊俗稱“刀槍把子”,真刀、真槍,真拼實打的童子功,顯示出瓦崗軍駐紮大伾山時在濬縣民間帶出的習武雄風。高蹺表演者(20~30人)邊走邊舞,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間故事或戲劇。民國初年,濬縣高蹺隊把天津的高蹺表演技巧和湖南的小曲調揉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當地民眾農閒時排練,逢年過節或重大喜慶時演出。最熱鬧的是正月初九和十六的拜山,初九祭拜大伾山,十六祭拜浮丘山,祭拜那天,從早上四點開始,四鄰八鄉幾十支社火隊早早趕來,一一擺開了架勢,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你耍高蹺,我扭秧歌,他練背閣,嗩吶吹,鑼鼓響,空氣都是熱鬧的,一時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震耳欲聾。

廟會圖片

(圖片全部來自於網路,只做學習交流之用,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濬縣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