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一個流動市場的特點是市場上在任何時刻都有買家和
賣家。另一個流動性的定義是,下一次貿易的價格與上一次貿易的價格相等的可能性。假如一個市場上有許多買家和賣家的話,那么這個市場的流動性就非常高。這樣的市場被稱為深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中訂貨對貨物價格的影響不大。一個貨物的買賣次數可以看作是該貨物的流動性。 往往交易者更願意向流動的市場如股票貿易投資,而不太願向比較不流動的市場如
不動產投資。原因是在一個不流動的市場上的交易者有可能以不利的價格被迫買賣一個貨物。投機商和做市商
莊家為一個市場帶來流動性。反對
托賓稅的原因之一是托賓稅妨礙貨幣投機,降低
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增高其波動。
偏好
介紹
流動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稱靈活偏好,指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或
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
財富,而不願以股票、
債券等資本形式保持財富的一種心理動機。
流動偏好這一概念是
凱恩斯最先提出來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規律(
邊際消費傾向、
資本邊際效率、貨幣的流動偏好)之一。其目的在於說明
利息率對投資量,進而決定就業量這一中心問題。流動偏好用曲線表示則為貨幣需求曲線,在圖形上呈向右下方傾斜狀至流動性陷講的起點。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分析了
資本主義社會存在
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種原因,其中提出流動性偏好概念。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如果
資本邊際效率不變,投資決定於利率,而利率又決定於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量 。貨幣的供給是由
中央銀行控制的,如果
貨幣供給既定,那么,利率則取決於人們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流動性偏好實際上表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們對
貨幣需求量的大小。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
偏好保持現金而不願持有資本去獲取收益(利潤),是出於各種動機:或是出於交易的動機,為便於應付日常支出;或是出於謹慎的動機,以便應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於投機的動機,以備投機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認為是對人們在一特定時期內放棄這種
流動偏好的
報酬。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貨幣的
供給和需求,流動偏好代表了貨幣的需求,貨幣數量代表了貨幣的供給。貨幣數量是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決定的,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流動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響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這種降低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為,當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時,人們就不肯
儲蓄而保留現錢了。在圖形中,這種利息不能再低的一定點之右,被稱為
流動性陷阱或
凱恩斯陷阱。此時,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不會下降。
分類
①
交易動機 。即為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
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於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數量越大,所需貨幣數量越多。
②
謹慎動機。即為預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於個人對意外事件的看法,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同收入是密切相關的。
③
投機動機。即人們為抓住有利的購買生利
資產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生利資產如債券等
有價證券的價格隨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變化,因此,利率低,人們對貨幣的
需求量大,利率高,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小。這一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利率的高低。在利率極高時,投機動機引起的
貨幣需求量等於零,而當利率極低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將是無限的。也即是說,由於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放棄手中
貨幣流動性的報酬,所以利率不能過低,否則人們寧願持有貨幣而不再儲蓄。這種情況被稱為“
流動性偏好陷阱”。
凱恩斯認為,
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而利息率下降是有限的,當前者等於或低於後者時,
資本家就不願進行投資,從而會造成投資不足,並導致
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他把心理上的流動性
偏好看作是使資本主義經濟經常處於小於
充分就業均衡的3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過剩
所謂
流動性過剩(Excess Liquidity)是指過多的
貨幣投放量,這些多餘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於是就有了
投資過熱現象,以及
通貨膨脹的危險。簡單地說,就是貨幣當局
貨幣發行過多、貨幣量增長過快,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居民儲蓄增加迅速。 1. 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⑵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居民儲蓄增加迅速,表現為
存款增速大大快於貸款速度;
⑶在巨觀經濟上,它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
首先是大量的資金追逐房地產、基礎資源和各種金融
資產,形成
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而上遊資源價格的上升,必然會推動下游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動性開始追逐消費品,就會引起物價的較快上漲。流動性過剩這種種現象容易引發
信貸膨脹、
投資膨脹,最終導致
通貨膨脹,從而引發
經濟過熱、產生
經濟泡沫,因此,往往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經濟現象。
黑洞
流動性黑洞是由珀森德(Avinash D.Persaud)等國外學者在《流動性黑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與“
流動性過剩”針鋒相對、比“流動性不足”更為深刻的新概念。 所謂的流動性黑洞。是指
金融市場在短時間內驟然喪失流動性的一種現象。由於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要求多樣性。但市場敏感型風險管理系統在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運用以及整體上監管的放鬆等等。這些措施卻減少了市場參與者行為的多樣性。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當金融機構從事市場交易時,由於外部環境變化、內部風險控制的需要以及監管部門的要求,會在某些時刻出現
金融產品的
大量拋售,而交易成員由於具有類似的
投資組合、
風險管理目標和交易心態,會同時存在大量拋售的需要,此時整個市場只有賣方沒有買方,市場流動性驟然消失,被拋售
資產的價格急速下跌與
賣盤持續增加並存,又會進一步惡化流動性狀況,
流動性危機可以迅速升級為償付危機。在
證券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於“
銀行擠兌”的事情。擁有上百億市場資本的企業可能在數日內變得沒有償付
能力。最終出現流動性好像被市場和機構中瞬間吸走殆盡一樣.這種現象就被形象地稱為“
流動性黑洞”。
流動性黑洞理論認為,流動性的核心是金融市場的多樣性,流動性黑洞的形成一般與市場規模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與金融市場的多樣性密切相關。一般而言,流動性黑洞在那些同質的市場,或者說,在那些信息、觀點、
頭寸、
投資組合、交易主體、風險管理缺乏多樣化的市場中非常容易出現,而在那些存在較大差異性的市場中則會較少出現。
導致
流動性過剩的
資產過度集中、投資行為高度趨同、結構單一等結構性因素,都可能成為流動性黑洞產生誘因。
流動性過剩容易導致
資產價格泡沫,成為引發流動性黑洞的導火索。而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也必然會同時積累誘發
流動性黑洞的不利因素。
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
商業銀行無力為負債的減少和/或
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而造成損失或破產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
經濟主體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的不確定性變動而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表現形式
流動性風險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第一,流動性極度不足。流動性的極度不足會導致
銀行破產,因此流動性風險是一種致命性的風險。但這種極端情況往往是其他風險導致的結果。例如,某大客戶的違約給銀行造成的重大損失可能會引發流動性問題和人們對該銀行前途的疑慮,這足以觸發大規模的資金抽離,或導致其他金融機構和企業為預防該銀行可能出現違約而對其
信用額度實行封凍。兩種情況均可引發銀行嚴重的
流動性危機,甚至破產。
第二,短期
資產價值不足以應付
短期負債的支付或未預料到的資金外流。從這個角度看,流動性是在困難條件下幫助爭取時間和緩和危機衝擊的“
安全墊”。
第三,
籌資困難。從這一角度看,流動性指的是以合理的代價籌集資金的
能力。流動性的代價會因市場上短暫的流動性短缺而上升,而市場流動性對所有市場參與者的
資金成本均產生影響。市場流動性指標包括
交易量、
利率水平及波動性、尋找交易對手的難易程度等。籌集資金的難易程度還取決於銀行的內部特徵,即在一定時期內的資金需求及其穩定性、債務發行的安排、自身財務狀況、
償付能力、市場對該銀行看法、
信用評級等。在這些內部因素中,有的與銀行信用等級有關,有的則與其籌資政策有關。若市場對其信用情況的看法惡化,
籌資活動將會更為昂貴。若銀行的籌資力度突然加大,或次數突然增多,或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那么市場看法就可能轉變為負面。因此,銀行籌資的能力實際上是市場流動性和銀行流動性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風險形成原因
當
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負債或
變現資產獲取足夠的資金,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商業銀行
資不抵債。商業銀行作為
存款人和借款人的
中介,隨時持有的、用於支付需要的
流動資產只占負債總額的很小部分,如果商業銀行的大量
債權人同時要求兌現
債權,例如出現大量存款人的擠兌行為,商業銀行就可能面臨
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與
信用風險、
市場風險和
操作風險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複雜和廣泛,通常被視為一種綜合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產生除了因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計畫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不足,甚至引發風險擴散,造成整個
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困難。因此,
流動性風險管理除了應當做好流動性安排之外,還應當有效管理其他各類主要風險。從這個角度說,流動性風險水平體現了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狀況。
風險分類
(1)資產流動性風險是指資產到期不能如期足額收回,進而無法滿足到期負債的償還和新的合理貸款及其他融資需要,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損失的風險。
(2)負債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過去籌集的資金特別是
存款資金,由於內外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不規則波動,對其產生衝擊並引發相關損失的風險。商業銀行籌資
能力的變化可能影響原有的籌融資安排,迫使商業銀行被動地進行資產負債調整,造成流動性風險損失。這種情況可能迫使銀行提前進入
清算,使得賬面上的潛在損失轉化為實際損失,甚至導致
銀行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