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

《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是2020年十堰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十堰市人民政府
十政發〔2020〕17號
市  人  民  政  府
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的實施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國務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和《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體育強省建設的意見》(鄂政發〔2017〕63號),順應新時代體育發展趨勢,推進體育強市建設,促進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充分、有效和均等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助力經濟轉型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影響力,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彰顯體育為國家作貢獻、為人民謀幸福、為經濟增效益、為社會提供強大正能量的綜合功能與多元價值。深化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十堰實施,不斷增強公共體育服務有效供給,著力提高體育競技核心競爭力,大力培育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持續擴大體育文化影響力,推動民眾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提升十堰體育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全力助推“現代新車城,綠色生態市”建設。
二、總體目標
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組織健全、活動豐富、服務優質、民眾滿意的現代化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體育競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體育產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建成體育綜合實力居湖北省前列的體育強市。
(一)體育設施更加完善。市、縣、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體育設施網路不斷完善,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面形成,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以及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達到100%,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和器材配備100%達到國家標準,戶外體育設施不斷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25年達到2平方米,2035年達到2.5平方米。
(二)民眾體育更加惠民。全民健身組織健全,城市社區、農村行政村體育健身站點全覆蓋,全市各級體育社會組織達到160個以上,全民健身站點每萬人達到10個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千人達到3人以上。國民體質監測常態化,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過92%。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一地一品”特色賽事活動影響力持續擴大。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2025年達到40%,2035年達到45%。
(三)競技實力更加雄厚。項目布局更趨合理,省級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日益規範,傳統項目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會訓練網點作用充分發揮,後備人才培養成效不斷顯現,每周期向省優秀運動隊輸送運動員保持在10名以上。全運會有獎牌,奧運會有選手,創建3—5個國家、省級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基地。體育競技水平進入全省前列,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
(四)體育產業更大更優。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左右,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左右。全市體育產業龍頭企業達到5個以上,力爭建成1個體育產業園區,體育產業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人均體育消費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體育彩票年銷量居全省前列。
(五)體育賽事更加繁榮。辦賽條件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具備國際、全國單項運動會和全省綜合運動會的承辦條件和能力。積極打造武當武術、賽車、腳踏車、馬拉松、水上運動等特色體育活動,每年承辦舉辦國家級賽事,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品牌賽事活動。
(六)保障水平大幅提升。體育改革全面深化,體制機制充滿活力;財政保障更加有力,社會投入大幅增長;體育科教水平進入全省前列,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提升;依法治體全面加強,政策體系更加完善。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市縣兩級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機制,以全民健身運動模範城市創建為抓手,大力實施民眾身邊的健身組織、健身設施、健身活動、健身賽事、健身指導、健身文化“六邊”工程,推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在城鄉、行業和人群間均等化。大力推進縣級“一場兩館一綜合體”(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體育綜合體)、鄉鎮(街道、社區)運動健身中心和中心村文體廣場建設。各縣市區建成一個體育公園,每個鄉鎮街道建有運動健身中心。全面落實新建居民區和社區“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體育設施建設標準。合理利用城市公園、公共綠地及空置場所建設體育設施,打造城市15分鐘健身圈。支持建設老年人和戶外健身設施,推進公共體育設施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實施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管執法委等,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以下各縣區均需逐條落實,不逐條列出)
(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落實《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大力發展民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堅持以市級賽事活動為引領,定期開展青少年、職工、殘疾人、老年人等行業和人群體育賽事活動。四年舉辦一屆綜合運動會,每年舉辦市級賽事活動30次以上,縣市區每年舉辦承辦一定規模的賽事活動12次以上。(責任單位: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殘聯、市農業農村局、市公安局、市衛健委等)
(三)最佳化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充分發揮體育總會作用,鼓勵成立單項體育協會,著力完善最佳化服務、強化管理、激發活力,構建權責明確、政社分開、依法自治、科學發展的體育社會組織管理機制,促進體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制定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標準,加強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健身站點管理。制定出台《十堰市向社會購買公共體育服務辦法》,支持鼓勵體育社會組織開展賽事活動。(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財政局、市城管執法委)
(四)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水平。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管理機制,開展科學健身公益行活動;完善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建設,構建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網路,定期公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探索建立體醫融合機制,推廣“運動處方”,發揮體育鍛鍊在疾病防治、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
(五)積極打造品牌賽事活動。以“體育+”為路徑,定期舉辦南水北調馬拉松、全國武當拳大賽、環丹江腳踏車賽、楠木湖垂釣大賽等品牌賽事活動,壯大品牌賽事效益,進一步提升十堰形象。依託丹江口水庫、堵河資源發展皮划艇、賽艇、龍舟等水上運動項目;依託環庫區公路發展公路腳踏車、馬拉松、鐵人三項等新興運動項目;依託旅遊景區發展登山、戶外露營、攀岩等戶外運動項目。(責任單位:市文旅局)
(六)完善後備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深化體教融合發展,切實將後備人才文化教育納入教育規劃和教育管理,全面保障適齡運動員接受義務教育。探索最佳化符合運動員特點的文化教育教學模式和管理機制,深入推進業餘體校與普通中國小校融合發展,鼓勵支持承建省級項目優秀運動隊、省級以上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基地。積極推行選派優秀教練員走進中國小模式,幫助學校廣泛開展青少年運動項目技能培訓。與10所以上中國小校共同辦好省運會項目運動隊,建成30所以上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夯實我市青少年競技體育發展根基。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創辦後備人才培養機構,將其納入全市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享受同等註冊、參賽、輸送、獎勵政策。探索通過委託授權、購買服務等方式將運動項目、運動隊、青少年賽事等公共服務項目交由社會力量承辦。積極引進高水平教練員,享受人才引進政策待遇。重視體育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運用,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專業運動隊合作,不斷提高選材成功率和訓練參賽的科技水平。(責任單位: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
(七)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堅持以體育產業為主導、以多元業態為支撐,充分利用各地閒置廠房等公共資源,打造“體育+”綜合體。鼓勵支持商業綜合體增設體育業態,推進體育與旅遊、文化、教育、醫養等跨界融合發展。發展運動休閒特色小鎮,推進體育產業向基層延伸拓展。深度打造武當太極功夫城、丹江口水上運動基地、竹山縣足球公園,爭取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全省、全國影響力的體育產業基地。推動健身休閒行業通過連鎖加盟和兼併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積極申辦和承辦國內外高水平體育賽事,開發自主體育賽事資源,積極發展賽事經濟。創新體育場館運營模式,完善服務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支持體育策劃與創意、體育培訓及培訓業務外包、政府主辦賽會外包、諮詢與經紀、場館運營等企業發展,支持傳統產業企業轉型從事體育產業。大力扶持社會資本組建體育賽事公司。強化體育彩票發行管理,穩步提升銷量。(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
(八)發展先進體育文化。堅持把繁榮體育文化貫穿於體育發展始終,以厚重的體育文化引領和推動體育強市建設。加大體育文化傳承與傳播力度,深入推進以運動項目為核心的體育文化建設,打造體育賽事活動文化品牌。大力弘揚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風尚,倡導“人人體育、終身鍛鍊”“綠色健康、運動快樂”的全民健身理念,將體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精神,形成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強大動力。(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市教育局等)
(九)加強學校體育。強化學校體育工作,落實體育與健康課時,深化體育教育改革,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快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充分發揮體育中考的導向作用,探索增加技能考試項目,加大體育中考分值和權重,引導青少年學生熟練掌握包括武當太極拳在內的1—2項體育運動技能。(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人社局)
(十)堅持依法治體。深入開展體育法制宣傳,廣泛開展體育普法教育。圍繞促進全民健身、發展體育產業、規範體育市場等方面,全面深化體育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行政審批事項,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加大體育執法力度,推進體育執法體系建設,將體育行政執法納入各級綜合執法平台。從嚴整治賽風賽紀,堅決反對興奮劑。(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文旅局、市行政審批局等)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體育強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體育強市建設,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聽取體育強市建設情況匯報,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要將體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紮實推進體育強縣(市、區)建設,有序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模範縣(市)創建活動。
(二)強化部門責任。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調配合,整合部門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要積極參與體育強市建設,形成上下聯動、橫向協調、齊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