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石漠化遙感監測與防治規劃》是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鞠建華。
基本介紹
- 書名:岩溶石漠化遙感監測與防治規劃
- 作者:鞠建華
-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 定價:37 元
- ISBN:9787116051058
《岩溶石漠化遙感監測與防治規劃》是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鞠建華。
《岩溶石漠化遙感監測與防治規劃》是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鞠建華。...
《岩溶地區草地石漠化遙感監測技術規程》是2013年6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國國家標準。編制進程 2012年12月31日,《岩溶地區草地石漠化遙感監測技術規程》發布。2013年6月1日,《岩溶地區草地石漠化遙感監測技術規程》實施。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單位: 全國畜牧總站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 、中國農業...
(2) 岩溶動力學與生態科學交叉及岩溶石漠化綜合治理:建立岩溶生態學理論體系;開發、引進和推廣石山生態恢復的高新技術、成功的經驗,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岩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的資源、生態、經濟合理配置模式和提高生物生產力的實用技術。(3) 岩溶動力學與相關地質災害防治:進一步揭示岩溶塌陷發生的物理化學...
5.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態脆弱區 重點保護區域:西南岩溶山地丘陵流水侵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西南岩溶山間盆地流水侵蝕生態脆弱重點區域。具體保護措施:全面改造坡耕地,嚴格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政策,嚴禁破壞山體植被,保護天然林資源;開展小流域和山體綜合治理,採用補播方式播種優良灌草植物,提高山體林草植被覆蓋度,控制...
自然資源及生態狀況調查監測基本實現常態化,確立生態狀況定期遙感調查評估制度,先後完成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岩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第二次全國野生動植物調查、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工作和第一次珊瑚礁生態現狀調查,持續開展了年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
《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有關規劃,結合廣西實際編制,主要闡明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是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編制依據。 [1] 中文名 廣西生態環境保護...
“中國東部重要經濟區帶基礎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基礎調查類計畫項目“資源與環境遙感綜合調查”的工作項目之一。該項目由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主持承擔。工作項目編號為1212010510706。項目起止時間為2004年~2010年。2009-2010年項目組新增了中國南方岩溶石山地區石漠化遙感調查與監測專題。
完成湖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規劃,劃定7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積極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鄂州市生態價值核算和生態補償經驗做法獲得中央肯定。污染防治攻堅取得新成就。深入實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13個國考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5%,較2015年同期增加17.4個百分點,PM2.5...
加強對潛在石漠化地區石漠化監測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保護岩溶地區現有林草植被與治理成果,協調推進石漠化土地預防與治理。 四、推進退耕還林還草 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按區域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長江重點生態區紅河州所涉區域為重點,落實國務院批准的退耕還林還草任務。結合...
5.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態脆弱區 該區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石灰岩岩溶山地區域,行政區域涉及川、黔、滇、渝、桂等省市。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全年降水量大,融水侵蝕嚴重,而且岩溶山地土層薄,成土過程緩慢,加之過度砍伐山體林木資源,植被覆蓋度低,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土石流災害頻繁發生。重要生態系統類型...
以“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為目的、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復為核心,著力解決河道兩岸、邵陽市岩溶地區、衡邵乾旱走廊、重大廢棄礦山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在國家林草局確定的湘西南石漠化區實施“湘桂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實施以雪峰山區域為主體的生態保護工程。根據生態區位和自然經濟社會條件...
依據國家“雙重”規劃,聚焦重點,科學布局,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大別山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工程、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幕阜山區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加強重要生態區域森林、濕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改造和修復遭破壞...
大力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嚴格用途管制,不斷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系統修復,推進礦業轉型綠色發展;以“三調”為基礎,按照國家、省構建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開展全市自然資源利用變更調查、監測工作,加快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確權登記,全面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做好測繪地理信息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範自然資源...
“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基幹林帶1.53萬公頃,縱深防護林總面積4.74萬公頃。 第四節 開展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 加強石漠化地區植被的恢復,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封則封,種植任豆、烏桕、柏木、陰香等喬木樹種。重點對韶關和清遠等粵北岩溶石漠化地區開展植被恢復治理。加快推進連南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
○《西藏日喀則江薩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7-2021年)》獲2015-2016年度全國林業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三等獎 ○《雅魯藏布江源頭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二期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獲2016—2017年度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一等獎 ○《岩溶地區石漠化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獲2016—2017年度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一等獎 ○《湖南省...
開展全域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天然林保護修復、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大工程。以實施國家儲備林鹹寧幕阜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項目為重點,強化綠化造林工程建設,提升森林植被品質。深入推進國有林場、集體林權制度等各項改革。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
(十二)負責監督管理全市荒漠化防治工作。組織開展荒漠調查,組織擬訂全市防沙治沙、石漠化防治及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規劃,按照國家荒漠化防治標準擬訂配套政策措施並監督實施,監督管理沙化土地的開發利用,組織、指導沙塵暴災害預測預報和應急處置。(十三)負責礦產資源管理工作。負責全市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及壓覆礦產...
推進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加強青藏高原“中華水塔”保護,以長江上中游、黃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岩溶石漠化區、三峽和丹江口庫區等為重點,綜合防治水土流失。《規劃綱要》指出,要推動國家水網高質量發展,統籌規劃國家骨幹網和省市縣水網建設,堅持高標準、高水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推進安全發展,...
加強對潛在石漠化地區的監測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城市生態修補與修復。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形成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的修復成效,“十四五”期間完成礦山恢復治理面積7500公頃。強化重要濕地保護恢復。加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建設,形成覆蓋面廣、連通性強、層級合理的...
加強金沙江下游、西南諸河高山峽谷、滇東岩溶石漠化區、滇中北等重點區域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潛在石漠化土地保護。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00萬公頃,新增石漠化治理面積30萬公頃。對全省歷史遺留礦山進行治理,全面完成滇池等流域“五採區”生態修復,治理修復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面積0.75萬公頃。新增一批濕地...
切實把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林業工程項目的實施,與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劃定生態紅線面積1554.1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67%。貫徹執行《貴州省濕地保護條例》《六盤水市濕地保護髮展規劃》,建設濕地保護小區12個,增加濕地保護面積2000餘公頃;嚴格執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逐步完善生態系統生物...
21世紀初,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建設、長江中下游重點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以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沿海防護林建設、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抑制荒漠化擴張速度,緩解極端氣候的危害程度。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確定山西...
著力在極端天氣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等凍融區土壤侵蝕的影響,水土保持對黃河水沙變化、黑土地保護、面源污染防治、水旱災害防控的影響與作用,岩溶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發生髮展、花崗岩和砒砂岩地區複合侵蝕等水土流失規律機理研究上取得新成果。加快水土流失自動監測儀器研發,加快遙感影像自動識別等關鍵技術...
此外,1998年以來,國家先後啟動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長江黃河上中游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以及塔里木河、石羊河、黑河等生態脆弱河流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累計投入約8000億元。4.積極開展生態...
系統實施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推進退化土地修復治理,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川西高原退化濕地恢復等工程。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1%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21億立方米。3.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依託和拓展自然...
(三)編制草原保護修複利用規劃。依據省級草原保護修複利用規劃、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以及州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紅河州草原保護利用規劃》,及《紅河乾熱河穀草原保護修複利用規劃》《石漠化地區草原保護利用規劃》《冷涼地區草原保護利用規劃》三個專項規劃,明確草原功能分區、草原保護利用方向、...
運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加大岩溶地區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加強沙區物種保護,開展沙區植被狀況和荒漠化動態監測,加快沙化土地植被恢復進程。通過治理,改良土壤條件,提高植被更新條件,增加林草植被覆蓋,增強荒漠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八)強化林業適應氣候變化...
系統實施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快推進退化土地修復治理,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川西高原退化濕地恢復等工程。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1%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21億立方米。3.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依託和拓展自然...
強化山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開展防治工程,加快山區避險設施建設。結合生態扶貧工程,加大崩崗、岩溶區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對生態破壞嚴重、不宜居住的地區實行生態移民。加強西南地區乾旱監測預警,適時採取人工增雨等手段降低森林火險,減少火災發生隱患。利用有利地形興建攔蓄工程,減輕汛期...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在大江大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岩溶區、南水北調水源區、三峽庫區等水土流失重點區域全面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各地要將小流域綜合治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鄉村振興規劃,建立統籌協調機制,以流域水係為單元,整溝、整村、整鄉、整縣一體化推進。以山青、水淨、村美、民富為目標,以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