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

《山東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旨在具備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及應當依法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統籌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而制定。

2021年6月18日, 山東省民政廳印發《山東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共八章三十三條,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7月31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
  • 印發機關:山東省民政廳 
  • 印發時間:2021年6月18日 
  • 實施時間:2021年8月1日 
辦法印發,辦法全文,

辦法印發

山東省民政廳關於印發《山東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的通知
魯民〔2021〕45號
各市民政局:
  現將《山東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民政廳
2021年6月18日

辦法全文

山東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649號)、《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14號)、《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20〕18號)、《民政部關於印發〈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的通知》(民發〔2021〕43號)、《山東省貫徹〈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若干措施》(魯辦發電〔2020〕143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發〔2016〕14號檔案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6〕26號)及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特困人員認定工作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應救盡救,應養盡養;
  (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
  (三)嚴格規範,高效便民;
  (四)公開、公平、公正、公信。
  第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統籌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縣級民政部門指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特困人員認定工作。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相關工作。
第二章 認定條件
  第四條 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應當依法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
  (一)無勞動能力;
  (二)無生活來源;
  (三)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
  第五條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本辦法所稱的無勞動能力:
  (一)60 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二)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三)殘疾等級為一、二、三級的智力、精神殘疾人,殘疾等級為一、二級的肢體殘疾人,殘疾等級為一級的視力殘疾人。
  第六條 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財產符合當地特困人員財產狀況規定的,應當認定為本辦法所稱的無生活來源。
  前款所稱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等各類收入。中央確定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和優待撫恤金、高齡津貼不計入在內。
  第七條 特困人員財產狀況指申請人擁有的全部動產、不動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商業保險、證券、基金、理財、債權等金融資產,機動車(普通二輪和三輪機車、殘疾人用於功能型補償代步的機動車輛除外)、船舶,房屋、地產,開辦或者投資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合作社等形成的資產,其他財產。
  第八條 以下情況不能認定為特困人員:
  (一)人均金融資產超過當地年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保障標準2倍的;
  (二)擁有兩套及以上產權住房,或者申請特困之前1年內以及享受特困期間購買超過當地住房保障標準面積商品房的;申請特困之前1年內或者享受特困期間,興建、購買非居住用房或者高標準裝修住房的;
  (三)擁有機動車輛(普通二輪和三輪機車、殘疾人用於功能型補償代步的機動車輛除外)、船舶、大型農機具的;
  (四)通過離婚、贈與等方式放棄或轉讓應得財產份額,或放棄應得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等經濟利益,足以影響對其特困人員身份認定的;
  (五)僱傭他人從事經營性活動的;
  (六)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情形。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在執行以上規定的同時,可本著有利於加強對特困人員保障關愛的原則,根據各自實際和財力條件,對家庭財產狀況規定進行細化和調整。
  第九條 法定義務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本辦法所稱的無履行義務能力:
  (一)特困人員;
  (二)60周歲及以上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
  (三)7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本人收入低於當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財產符合當地低保邊緣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
  (四)重度殘疾人和殘疾等級為三級的智力、精神殘疾人,本人收入低於當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財產符合當地低保邊緣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
  (五)無民事行為能力、被宣告失蹤或者在監獄服刑的人員,且其財產符合當地低保邊緣家庭財產狀況規定的。
  第十條 同時符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和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認定條件的未成年人,選擇申請納入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範圍的,不再認定為特困人員。
第三章 申請及受理
  第十一條 申請特困人員認定,應當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本人申請有困難的,可以委託村(居)民委員會或者他人代為提出申請。
  申請材料主要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證明,勞動能力、生活來源、財產狀況以及贍養、撫養、扶養情況的書面聲明,承諾所提供信息真實、完整的承諾書。殘疾人應當提供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
  申請人及其法定義務人應當履行授權核查家庭經濟狀況的相關手續。
  第十二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及時了解掌握轄區內居民的生活情況,發現可能符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主動告知其救助供養政策,對因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等原因無法提出申請的,應當主動幫助其申請。
  第十三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對申請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查,材料齊備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齊備的,應當一次性告知申請人或者其代理人補齊所有規定材料。
第四章 審核確認
  第十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信函索證、信息核對等方式,對申請人的經濟狀況、實際生活狀況以及贍養、撫養、扶養狀況等進行調查核實,並提出審核意見。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鄉鎮人民政府 (街道辦事處)開展調查核實。
  第十五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對擬確認為特困人員的,在申請人所在村(社區)公示,公示期為7天。公示期滿無異議的,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作出確認決定。對公示有異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重新組織調查核實,視情組織民主評議,在10個工作日內提出審核意見,並重新公示。
  第十六條 對確認為特困人員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為其建立完善的救助供養檔案,並從確認之日下月起,給予相應的救助供養待遇。
  第十七條 對不予確認為特困人員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作出決定3個工作日內書面告知申請人或者其代理人並說明理由。
  第十八條 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城鄉不一致的地區,對於擁有承包土地或者參加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特困人員,一般給予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待遇。
  第十九條 對於公安機關已辦理戶口登記手續、符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流浪乞討人員,可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落實救助政策。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滯留人員身份查詢確認並返鄉後,結束特困救助,享受其原戶籍地救助保障政策。
第五章 生活自理能力評估
  第二十條 對於確認為特困人員的,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給予其救助供養待遇之前,組織開展生活自理能力評估,確定特困人員自理狀況。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評估。生活自理能力覆核評估每年至少開展一次。
  第二十一條 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依據以下6項指標綜合評估:
  (一)自主吃飯;
  (二)自主穿衣;
  (三)自主上下床;
  (四)自主如廁;
  (五)室內自主行走;
  (六)自主洗澡。
  第二十二條 根據本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內容,特困人員生活自理狀況6項指標全部達到的,可以視為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有3項以下(含3項)指標不能達到的,可以視為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項以上(含4項)指標不能達到的,可以視為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已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的地區,要根據《老年人能力評估》有關標準,做好與特困人員自理能力檔級的銜接。
  第二十三條 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發生變化的,本人、照料服務人、村(居)民委員會或者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及時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在接到報告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組織覆核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認定類別。
第六章 照料服務和監護
  第二十四條 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形式分為在家分散供養和在當地的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特困人員依法享有自主選擇救助供養形式的權利。評定為完全或者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優先為其提供集中供養服務。
  鼓勵支持完全或者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員,選擇入住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
  第二十五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確定照料服務人,由照料服務人為其提供日常看護、生活照料等服務。
  縣級民政部門應當制定格式統一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協定》,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組織簽訂,明確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照料服務人員(機構)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四方相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並根據特困人員的自理狀況和服務需求確定相應的服務標準。
  第二十六條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由社會力量為特困人員提供照料服務。
  第二十七條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對法律規定的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特困人員的監護人進行確認,並指導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對無法定近親屬監護人的,經特困人員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可由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擔任監護人;對無法定近親屬監護人、法定近親屬監護人無監護能力和沒有願意擔任監護人的,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特困人員住所地村(居)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七章 終止救助供養
  第二十八條 特困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終止救助供養: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被宣告失蹤;
  (二)具備或恢復勞動能力;
  (三)依法被判處刑罰,且在監獄服刑;
  (四)收入和財產狀況不再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
  (五)法定義務人具有了履行義務能力或者新增具有履行義務能力的法定義務人;
  (六)自願申請退出救助供養。
  特困人員中的未成年人,可繼續享有救助供養待遇至18周歲;年滿18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可繼續享有救助供養待遇。
  第二十九條 特困人員不再符合救助供養條件的,本人、照料服務人、村(居)民委員會或者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及時告知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核准終止。
  第三十條 對擬終止救助供養的特困人員,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其所在村(社區)或者供養服務機構公示。公示期為7天。公示期滿無異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作出終止決定並及時辦理終止手續,下月起終止救助供養待遇。對公示有異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調查核實,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終止救助供養決定,並重新公示。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在工作中發現特困人員不再符合救助供養條件的,應及時審核並公示,無異議的,終止救助供養待遇。
  對決定終止救助供養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將終止理由書面告知當事人、村(居)民委員會。
  第三十一條 對終止救助供養的原特困人員,符合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等其他社會救助條件的,應當按規定及時納入相應救助範圍。
第八章 附 則
  第三十二條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根據此認定辦法制定特困人員認定細則。
  第三十三條 本辦法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7月31日。原政策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