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通知
魯政辦發〔2015〕13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畫(2015—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4月13日
行動計畫
山東省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畫(2015—2020年)
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是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心環節,是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有關要求,經省政府同意,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全省工業發展現狀
工業是我省
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加快實現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發展為目標,積極作為、科學務實,著力推進工業轉方式調結構,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全省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實力顯著增強,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工業經濟總量居全國前列。2014年,全省工業實現增加值2534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2.6%,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實現
主營業務收入143488億元、利稅14263億元、利潤8763億元,均居全國前列。
(二)產業體系發育良好。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我省工業在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和水的供應業3大門類、41個大類和197箇中類中均有分布。國家統計的工業產品中,我省有100餘種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工業自我配套能力較強,汽車、農業機械、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紡織服裝等行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
(三)骨幹行業競爭優勢較強。2014年,全省輕工、化工、機械、冶金、紡織、電子信息6個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萬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82%,其中輕工、化工、機械(含汽車)3個行業突破2萬億元。軌道交通、高檔數控工具機、核電風電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大功率發動機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競爭優勢明顯。
(四)布局漸趨最佳化。“兩區一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東、中、西部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產業在不同區域間梯次分布,發展空間得到有效拓展。各類經濟開發區、
高新技術園區、保稅區、工業園區、特色產業聚集區、產業示範基地等成為現代工業的主要載體。縣域工業成為工業布局的基本單元,功能區劃分進一步明晰。
(五)企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積極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大企業支撐作用持續顯現,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日趨活躍。2014年營業收入過10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62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50%。過千億元的企業增加到10戶。全省工業技改投資中,民間投資占85%以上。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已有185家
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山東。
(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全省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比“十一五”末提高0.47個百分點。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有技術研發機構。全省共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2家、國家工程實驗室12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6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3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25家,均居全國前列。2014年,工業領域申請發明專利42521件、授權發明專利5152件,分別占全省的55%和49%。
(七)能源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十一五”期間,全省萬元
工業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15噸標準煤下降到2010年的1.4噸標準煤,累計下降34.6%。“十二五”前3年,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1.5%。主要產品能耗明顯下降,紙和紙板單位綜合能耗下降32.43%,水泥下降29.77%,燒鹼下降28.97%,煉鐵下降23.44%,火力發電下降4.32%。
(八)新型業態初步顯現。工業企業開始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服務業加快與製造業雙向融合。工業總集成總承包、契約能源管理、工業研發設計等一大批新興業態不斷湧現,全省
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超過50%,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工業化和信息化加快融合。信息技術在工業設計及研發、現代物流、生產流程再造、節能環保、市場行銷等領域廣泛套用。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76.6,重點行業裝備數控化率達到50.2%,中小企業套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管理、生產控制和電子商務的比例達到38.1%。傳統製造模式加快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服務化轉變。
同時,還應該看到,我省工業經濟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著眼於在更高層次、更廣視角參與國內外競爭,推動由大到強、鳳凰涅槃,實現轉型升級新跨越,山東工業當前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和差距。一是產業層次偏低。對資源依賴性較強,初級產品多、產業鏈條短,多數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較少,基礎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產業占比偏高。二是創新支撐能力不足。工業增長主要依賴產能擴大和產能疊加,企業盈利仍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低價能源和資源、較少的環境成本補償等途徑。依靠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機制尚未形成主流。三是工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雖然“十一五”以來全省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績,但能源消費總量仍處於慣性增長區間,工業增長與節能減排的矛盾沒有明顯緩解。四是市場體系發育相對滯後。我省市場化程度不夠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完全發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轉型升級。與工業結構緊密相關的
企業產權制度、市場體系、市場準入制度、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後,工業轉型升級的配套機制條件和氛圍有待進一步改善。
二、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推進原則和奮鬥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對山東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圍繞提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總目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定不移貫徹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戰略,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山東工業升級版。
(二)推進原則。
1.堅持有進有退,注重內涵發展。大力培植髮展新興產業,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幅度提高
工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轉移過剩產能、改造低效產能、淘汰落後產能,為先進產能更好發展騰出土地、資源、環境和市場空間。
2.堅持創新驅動,實現融合發展。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和套用推廣力度,推動工業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深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揮信息化在轉型升級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積極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支撐能力。
3.堅持園區帶動,促進集聚發展。以骨幹龍頭企業為依託,打通一批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以園區為載體,加快產業調整和退城進園,推動工業向園區聚集。
4.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強化資源環境倒逼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資源接續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新型工業產業鏈條,實現有限資源能源價值放大倍增,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堅持市場主導,實現轉型發展。尊重市場規律,落實企業轉型升級主體地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競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體制機制,以新的人才紅利、改革紅利替代舊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不斷增強工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和活力。
(三)奮鬥目標。
1.工業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繼續領先。到2020年,爭取以不超過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實現
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人均工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工業經濟總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成為中國工業經濟重要增長極。
2.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以新興產業為先導、以高端裝備產業為支撐、以原材料深加工產業為保障、以現代消費產業為亮點、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
3.工業與其他產業加快融合。工業在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特色產業體系成為城鎮化的重要支撐。工廠化生產、公司化運營引領現代農業新型生產方式。工業化與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齊頭並進、良性互動、融合發展。
分階段具體目標:
三、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路徑
今後一個時期,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和重點領域:培植髮展4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18個傳統優勢行業,化解淘汰6大領域低效落後產能。
(一)培植髮展4大新興產業。對高端裝備製造、現代醫藥、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經濟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新興產業,以攻克關鍵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膨脹產業規模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我省工業增長新引擎。
1.高端裝備製造。
主攻方向:高端數控工具機、海洋工程和油氣開採、石油化工設備、發動機、軌道交通、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核電裝備、大型成套設備、高檔儀器儀表、清潔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高端基礎零部件。
轉型升級路徑:攻高端,強基礎。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加快自主開發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突破核心和系統集成技術,實現重大裝備國產化。加強基礎工藝和基礎材料研究,實現關鍵零部件自主化,提升基礎配套體系發展水平。
2.現代醫藥。
主攻方向:化學藥品、生物技術藥品、現代中藥、海洋藥物、新型醫療器械、
生物醫用材料等。
轉型升級路徑:加強基礎和套用研究,攻克並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創新藥物產業化,加快新版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改造,提升醫藥
產業國際化水平。最佳化醫藥產業結構,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海洋藥物、
生物技術藥物、中藥現代化、新型醫療器械等產業領域,延伸、擴展和提升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高、新、特發展。
主攻方向:
大規模積體電路、高端軟體、雲計算設備、數字家庭、新一代網路與通信、物聯網、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套用電子等產品和領域。
轉型升級路徑:完善基礎,以用興業,融合發展。以促進信息消費為總抓手,以構建“智慧山東”為目標,加快提升
信息基礎設施綜合承載和服務能力,推動信息技術廣泛套用。圍繞高端、關鍵終端設備和產品,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核心技術,發展專用電子裝備、器件和軟體,完善產業配套體系,提升
信息技術產業水平和規模。
4.新材料。
主攻方向:高性能碳纖維、
化學纖維、玻璃纖維及複合材料,高性能酚醛樹脂、環氧樹脂、氟材料、超/微濾膜、
特種橡膠、工程塑膠等先進高分子材料,先進陶瓷、
特種玻璃、新型隔熱保溫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
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
磁性材料、催化材料、
發光材料、
拋光材料、
儲氫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與器件,高品質特殊鋼、航空航天鋁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鋁合金工業型材、高檔鋁箔等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石墨烯、
碳納米管、超導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轉型升級路徑:立足現有優勢領域,著眼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加強重點新材料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發揮重點新材料企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比較優勢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的新材料企業。打造特色新材料產業聚集區,帶動吸引上下游企業向基地集中,加快完善新材料產業協作配套體系。
(二)改造提升18個傳統優勢行業。我省造紙、食品、紡織、服裝、家電、家具、汽車、工程機械、船舶、農機、建築陶瓷、水泥、玻璃、有色金屬、鋼鐵、輪胎、石化、煤化工等行業已經具有一定的產業規模,轉型升級的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對基礎紮實、質效下降的傳統優勢行業,以控制總量、最佳化結構、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主攻方向,加快提質增效、轉型發展,進一步鞏固擴大競爭優勢。對產能過剩、消耗較高、效益偏低的產業,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主攻方向,削減總量,最佳化存量,提高產能利用率。
1.造紙行業。
重點領域:紙漿、紙及紙板等。
轉型升級路徑:深度開拓纖維原料資源,攻關突破關鍵技術,重點發展終端產品,完善提升產業鏈條。創新管理行銷服務,提升
品牌影響力。研究推廣節能減排和資源回收利用技術。
重點任務: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整合木漿原料資源,加快發展地產秸稈清潔生產製漿。研發置換蒸煮、生物酶促製漿、高得率製漿、中水回用等清潔節能製漿技術,提升高強度、功能化、環保型、高附加值造紙技術。控制一般產品產能規模,開發和增加高得率漿和
再生纖維原料造紙產品,大力發展專用信箋、特種筆記本、精美包裝、藝術壁紙和中高檔辦公用紙、產業用紙等高附加值產品。適應紙消費市場變化,轉變創新行銷理念,發展自主品牌行銷和品牌網路行銷。探索建立適合國情省情的廢紙回收體系,完善政策措施,促進再生纖維回收利用。
2.食品行業。
重點領域:糧油、肉禽水產、調料乳品等日常需求食品,罐頭、焙烤、飲料等休閒方便食品,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釀酒系列產品。
轉型升級路徑:把保障食品質量安全作為增強行業競爭力的核心和根基,加強食品行業標準建設,引領健康營養消費模式。專注優質產品精深加工,加強地域特色品牌培育,創新市場行銷開拓方式。
重點任務:完善食品質量安全法制體系,圍繞原料生產、產品加工、儲存、運輸、銷售全過程,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和企業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打造公平、公正、安全的食品生產、銷售、消費環境。探索市場行銷新方式,積極實施地理標誌和證明商標制度。加強食品原料基地建設,依託龍頭骨幹企業的支撐帶動,豐富原料品種,提升原料品質。加強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提高精煉油和專用油比重,擴大低溫肉製品生產,加強水產品綜合開發利用,研發多功能、高附加值乳製品,開發營養型、旅遊特需型休閒食品。以芝麻香型和濃香型為主打,攻占白酒市場制高點;以增強
品牌影響力為目標,通過強強聯合提高啤酒市場份額;以引領健康時尚飲酒理念為突破,擴大葡萄酒消費群體。
3.紡織行業。
重點領域:棉紡織、毛紡織、家紡、產業用紡織品。
轉型升級路徑:加快改變以棉紡初加工為主的行業結構,加大新材料研發力度,補齊印染行業短板,推進毛紡織、家紡高端化,加快產業用紡織品開發及套用。
重點任務:加快發展高檔精梳、多種纖維混紡、色紡紗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紗線,及交織、色織織物和功能性整理產品。加強超仿真、功能性、
差別化纖維、新型
生物質纖維的開發套用。加大印染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無水少水印染技術及功能性後整理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力度。大力發展高支毛精紡面料、半精紡面料、高端系列化家紡等高附加值產品。拓展產業用紡織品在汽車船舶、建築環保、衛生醫療等領域的套用。
4.服裝行業。
重點領域:男女正裝、休閒裝、運動裝、職業裝、時裝、童裝等服裝。
轉型升級路徑:走高端服裝製造和時尚引領之路。以公共服務平台為帶動,促進服裝產業集聚協作發展;以信息化改造為引領,實現研發設計和品牌行銷新變革。
重點任務:壯大提升一批服裝產業鏈龍頭企業,凝聚服裝設計、面料研發、品牌行銷等關聯企業,建設特色服裝產業集群。積極採用人體數碼掃描技術和裁剪縫紉自動組合技術,大力發展工業化量身定製和高端定製。加強行銷創新和供應鏈管理,探索網上銷售等
電子商務模式,提高市場消費快速應變能力。大力開展企業形象和品牌標識的策劃與宣傳,夯實自主知名服裝品牌基礎。
5.家電行業。
重點領域:電冰櫃、洗衣機、空調器、電視機、熱水器、小家電。
轉型升級路徑:鞏固傳統家電產品市場優勢地位,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信息化和網路化水平,推動產品向高端、節能、智慧型化發展。培育配套產業支撐體系,提高集約集聚發展水平。
重點任務:開發生產高效能、智慧型化電冰櫃、洗衣機、空調器等骨幹產品,突破產業核心技術,加快傳統電視向網路顯示終端轉型。開發新一代高效熱水器產品,普及推廣
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技術。擴大小家電產品系列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
6.家具行業。
轉型升級路徑:提高產品設計水平,積極培育市場知名品牌,推進企業間和
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兼併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行業技術進步,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挖掘優秀傳統文化,開發個性化產品。強化產業標準,加快落後產能淘汰力度。
重點任務:鞏固實木家具市場地位,豐富產品品種。加快發展各類健康、新型軟體家具。立足我省板材資源優勢,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終端產品比重。進一步突破核心技術,發展更加環保、健康、時尚產品。
7.汽車行業。
重點領域:轎車、客車、載貨車、專用車及關鍵零部件,汽車新能源技術。
轉型升級路徑:加快調整產品結構,鞏固優勢產品地位,發展中高檔產品,提升新能源汽車水平,開發新型專用車。加強關鍵零部件研發,提升配套能力。強化品牌建設,提升市場知名度。
重點任務:進一步鞏固重型載貨車優勢地位,加強汽車動力、環保、控制等新技術研究和套用,提高整車產品質量水平,豐富產品品種。提升中高檔轎車、客車比重,加大設計研發投入,夯實發展基礎。大力發展各類新能源汽車,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產品檔次。加快發展節能型載貨車發動機和乘用車發動機、變速器總成、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開發生產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以及混合動力汽車用動力耦合及傳動裝置等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突破關鍵技術,增強配套能力。完善新能源汽車配套政策,規範管理,探索新型經營模式,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發展零部件再製造技術。
8.工程機械行業。
重點領域:推土機、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路面機械,液壓件等關鍵零部件。
轉型升級路徑: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加強配套體系建設,提高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能力,不斷開發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節能、環保高端產品。強化自主品牌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產品知名度。
重點任務:加快30噸以上液壓挖掘機、6米及以上全斷面掘進機、320馬力及以上履帶推土機、6噸以上裝載機、600噸以上架橋設備發展速度。發展動力換擋變速箱、濕式驅動橋、
迴轉支承、
液力變矩器、壓力25兆帕以上液壓馬達、泵、控制閥等關鍵零部件。提高築路機、大馬力推土機、大噸位汽車起重機、大噸位裝載機、大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大型智慧型全液壓履帶式鑽車等重大裝備自主創新水平。
9.船舶行業。
重點領域: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遊艇、船用主機及配套產品。
轉型升級路徑:加快傳統
低附加值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強化核心技術及產品設計研發等薄弱環節,開發培植新一代特種船舶、現代遊艇、大功率船用主機、海工裝備等高端產品,削減長線低附加值一般產品產能。
重點任務:提升散貨船、油船、貨櫃、遠洋漁業船舶產品檔次,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遊艇、船用大功率發動機、船用鍋爐、壓載水處理系統等優勢產品,積極開發現代公務船、執法船、出口型全鋁垂釣船等新型產品,提高產業集中度。
10.農機行業。
重點領域:大中型拖拉機、農用運輸機械、聯合收穫機械、植保機械、經濟作物機械、農產品加工與畜禽養殖機械等。
轉型升級路徑: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提升,發展增產增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高效智慧型化農業裝備及核心零部件。培育大型企業集團,扶持“專、精、特、新”小型企業,加強農機配套體系建設,完善產業鏈。
重點任務:加快大中馬力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大型聯合收穫機械和植保機械等優勢產品升級換代,向大型、多功能、聯合複式作業、智慧型化方向發展,拓展發展領域。發展果蔬種植與收穫、設施農業裝備、畜牧健康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新能源利用等設備,開闢新的發展領域。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核心基礎部件,研究開發拖拉機傳動和電控技術,地理信息、作物產量自動測量、故障報警、自動調節技術,智慧型化作業技術和精準農業技術等,加快提升產品技術水平。
11.建築陶瓷行業。
重點領域:高檔瓷磚、衛生潔具、
功能陶瓷、新型建築陶瓷等。
轉型升級路徑:走基地化發展路子,控制生產總量,提升品牌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推廣先進技術,加強節能減排。
重點任務:按照專業化、標準化、配套化要求,建設淄博、臨沂建築陶瓷工業基地。大力推進陶瓷磚產品薄型化,開發設計耐磨、耐污、防滑、保溫等多功能型新品種。引進消化吸收乾法制粉、壓機、窯爐、噴墨列印、增材製造等工藝裝備及製造技術,加快工藝裝備的更新換代。推廣套用先進高效的除塵、脫硫、脫硝、粉煤灰制磚等環保技術與裝備,加強餘熱回收利用,加快窯爐、噴霧乾燥塔等設備節能改造。
12.水泥行業。
重點領域:水泥及製品。
轉型升級路徑:堅持存量調整,嚴格控制
水泥熟料新增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全面推進清潔生產,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水泥窯無害化協同處置廢棄物。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拓展水泥基材料及製品套用領域。
重點任務:控制熟料年產能,穩定提高新型乾法熟料占比,提高產能利用率。最佳化產業布局。大力發展
高標號水泥、特種水泥、
商品混凝土及水泥製品。加大餘熱發電、粉塵高效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等新技術套用。
13.玻璃行業。
重點領域:玻璃及深加工。轉型升級路徑:堅持減量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廣套用高端工藝技術,提升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堅持節能環保約束,面推進清潔生產。
重點任務:嚴格控制省內新上玻璃產能,加快產能轉移,提高玻璃產品銷地產比重。大力發展
鋼化玻璃、
夾層玻璃、
中空玻璃、
鍍膜玻璃、導電膜玻璃、
電子玻璃等深加工產品,拉長產業鏈,開發多功能複合型和特種產品,推動企業聯合重組。
14.有色金屬行業。
重點領域:鋁及鋁製品加工、銅及銅製品加工。
轉型升級路徑:適度控制鋁和銅冶煉能力,加快發展精深加工,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拉長產業鏈。推廣套用冶煉節能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裝備,加強鋁、銅回收利用。
重點任務:鼓勵鋁冶煉及加工企業差異化、專業化發展,加強新材料開發研究,突破鋁材加工關鍵技術,加快發展軌道交通用鋁材、航空航天用鋁材、汽車和船舶用鋁材、藥用和電子鋁箔、
高性能複合材料等。推進銅產業鏈的延伸發展,提高我省銅材與精煉銅的比重,以替代進口為目標發展銅材精深加工產品,生產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的銅桿、線、纜、箔、管、板帶等產品。推廣套用先進電解鋁節能環保工藝技術。研究綠色環保銅冶煉及銅加工技術,推廣套用新型冶煉、連續鑄造、軋制、連續擠壓等技術。以重點企業為依託,完善鋁、銅回收體系。
15.鋼鐵行業。
重點領域:煉鐵、煉鋼及鋼鐵深加工。
轉型升級路徑:最佳化產業布局,推動內地產能向沿海臨港發展。推進企業聯合重組,提高煉鐵、煉鋼企業產業集中度。堅持減量提效,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依法依規清理違規項目,引導鼓勵規模較小的鋼鐵企業退出煉鐵、煉鋼生產,向鋼鐵產業鏈下游轉移。
重點任務:加快實施青鋼搬遷,建設日照鋼鐵精品基地,組建形成山鋼、淄博齊鑫、濰坊精特、鄒平鋼鐵、魯中鋼鐵、臨沂鋼鐵6大鋼鐵冶煉企業集團。改造提升板材、H型鋼、優質線材等高端產品,積極發展家電、汽車、輪胎、精密鑄造、機械產業用鋼鐵品種,提高鋼材深加工能力。
16.輪胎行業。
重點領域:乘用子午線輪胎、載重子午線輪胎、工程子午線輪胎、農業子午線輪胎、
航空輪胎,以及安全輪胎、智慧型輪胎和特種輪胎等。
轉型升級路徑:提高輪胎行業集中度,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和產能整合。調整產品結構,控制低檔輪胎產能規模,發展高性能、綠色、安全、特種輪胎產品。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套用
綠色製造技術。鼓勵發展配套原材料,完善公共服務平台。培育自主知名品牌。
重點任務:參照國際先進標準以及歐美等國輪胎標籤法規,制發實施我省輪胎產品的能效、環保、安全強制性標準,提高全鋼和半鋼
子午線輪胎質量水平。提高工程子午線輪胎產品質量穩定性,積極發展高性能、長壽命巨型工程子午胎。加強研發設計,開發生產農業輪胎,以及安全、節能、高速高里程和智慧型輪胎。發展新型
合成橡膠、
骨架材料、橡膠助劑等配套原材。加強輪胎設計研究,開發先進生產、檢測設備。規劃建設輪胎試驗場、橡膠材料研發、橡膠輪胎大宗商品交易等公共服務平台。發展
自有品牌,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強化商標國際註冊工作,開拓國際市場。建立輪胎回收網路,規範
輪胎翻新,鼓勵膠粉和
再生橡膠的利用,開發推廣再生橡膠生產、橡膠粉直接套用、再生橡膠尾氣淨化、廢橡膠環保節能型熱解等新技術、新工藝。
17.地方煉化行業。
重點領域:煉油及深加工。
轉型升級路徑:壓減一次煉油能力,延長產業鏈條,調整空間布局,推進聯合重組,合理規劃建設油氣輸送管線和石化物流配送體系。
重點任務:推進石化工業園區建設,引導企業退城進園和向沿海布局,促進煉化一體化發展。提高二次、三次加工能力,加快發展石化深加工產品。穩妥推進乙烯產業發展,破解石化產業升級瓶頸。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煉油企業與中央企業聯合重組,做強做大一批重點企業。推廣和攻克劣質重油加工技術、清潔油品生產以及節能減排關鍵技術。
18.煤化工行業。
重點領域:化肥、焦化。
轉型升級路徑:壓減氮肥和焦炭產能,調整產品結構,降低煤炭原料消耗。延伸產品鏈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廣套用先進工藝技術,降低能耗,減少排放。
重點任務:嚴格控制氮肥新建項目,實施化肥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制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鼓勵合成氨生產企業在不增加原料能源消耗總量的基礎上,發展烯烴、芳烴等高附加值產品。發展新型肥料,積極開發各類新型緩控釋肥、抑制劑型穩定性肥料、增效劑型緩控釋肥、胺基酸螯合肥料、生物肥料等。推廣套用先進氣體淨化技術、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環尿素生產技術、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廢氣廢固處理及清潔生產綜合利用技術。焦炭年產量控制在4000萬噸左右,鼓勵發展高精密鑄造焦。提高焦化行業化工產品比例,發展高附加值焦油深加工產品、焦爐煤氣綜合利用。支持企業加強協作,推動焦化行業內部聯合重組和鋼焦聯合發展。
(三)化解淘汰6大領域低效落後產能及設備。嚴格節能及污染物排放標準,通過經濟、技術和市場手段,加快其淘汰、退出市場的步伐,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現有落後產能淘汰任務;2020年年底前,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實施省淘汰計畫。鼓勵各地結合實際,主動轉移不適合當地發展的產能,主動淘汰低質低效產能。
1.輕工領域。
主要淘汰以下產品、工藝設備及生產線:年產1萬噸及以下廢紙製漿生產線;元素氯漂白工藝技術;小幅寬、低車速文化用紙、
包裝紙板、生活用紙紙機(生產線);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
聚氯乙烯(PVC)包裝製品;以氯氟烴(CFCs)為發泡劑的冰櫃、冰櫃、汽車空調器、工業商業用冷藏、製冷設備生產線;以氯氟烴(CFCs)為發泡劑的聚氨酯、聚乙烯、
聚苯乙烯泡沫塑膠;達不到環保標準的鉛蓄電池。
2.紡織領域。
主要淘汰以下產品、工藝設備及生產線: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生產設備;浴比大於1∶10的棉與化纖間歇式染色設備;R531型酸性粘膠紡絲機;年產能2萬噸及以下
粘膠短纖生產線;濕法及DMF溶劑法氨綸生產線;
滌綸長絲錠軸長900mm及以下半自動卷繞裝置;間歇法常規聚酯產品等。
3.機械領域。
主要淘汰以下產品及生產線:WP-3挖掘機、J31-315機械壓力機等高耗能落後
機電產品;淘汰GC型低壓
鍋爐給水泵、JD型
長軸深井泵;1-10/8型動力用往復式
空氣壓縮機、9-27系列高壓離心通風機、BX2-500交流弧焊機、磁放大器式弧焊機;JDO3系列變極、多速
三相異步電動機;達不到節能、排放法規要求的各型號內燃機及單殼油船;BLR-31型
稱重感測器等。
4.化工領域。
主要淘汰以下工藝裝置: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主產品為尿素的8萬噸/年及以下合成氨裝置;隔膜法燒鹼;50萬條/年及以下的
斜交輪胎等生產裝置;淘汰小包裝(1公斤及以下)農藥產品手工包(灌)裝工藝及設備;雷蒙機法生產農藥粉劑等裝置。
5.冶金領域。
主要淘汰以下工藝設備:電解鋁行業16萬安培以下預焙槽;200立方米及以下鐵合金、鑄鐵管生產用高爐(鎳鉻生鐵高爐按煉鐵項目進行管理)。
6.建材領域。
主要淘汰以下生產線:不符合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限額與建材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
水泥熟料生產線;平拉工藝
平板玻璃生產線(含格法);1000萬平方米/年以下
紙面石膏板生產線;100萬平方米/年以下的建築陶瓷磚、20萬件/年以下低檔衛生陶瓷生產線;500萬平方米/年以下的
改性瀝青類
防水卷材生產線;500萬平方米/年以下瀝青複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生產線;100萬卷/年以下瀝青紙胎油氈生產線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造有利於產業升級的良好環境。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式,放寬民間投資領域,打破市場準入壁壘,保障企業合法權益,促進各類要素在市場中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創新政府政策引導和巨觀調控方式,強化政府指導和服務職能,更加注重事中、事後監管,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創建良好發展環境。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在推進工業轉型升級中的指導推動作用,依託各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轉型升級輔導工作,吸納行業專家學者承擔發展規劃、指導、評估評審方面的工作,提供社會化服務。(省編辦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
省國土資源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安監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
(二)強化節能、減排、技術、標準倒逼機制。嚴格落實節能
目標責任考核機制,繼續實行節能目標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加快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套用。建立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完善能源環境交易平台,擴大
節能量交易試點,推行節能量交易制度。突出重點領域,嚴格執行能耗、環保等準入標準,制定全省分階段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轉移低效產能的
指令性計畫。對能耗、電耗、水耗達不到行業標準,以及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總量排放超標的企業,提高差別電價加價標準,實行懲罰性電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提高排污費用標準,形成落後產能退出的倒逼機制,建立進退有序的市場通道。完善重點行業生產經營技術標準規範,強化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質量安全、生產安全、職業危害等市場準入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加強重點行業的市場準入與退出管理,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省政府節能辦、省環保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安監局配合)
(三)實施“五個一百”工程。按照分行業轉型升級導向和規劃目標,在產業培植、自主創新、改造提升、產業鏈延伸、兼併重組、轉移淘汰等方面建立項目化管理制度,全省每年篩選500個左右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導向性作用的重大項目,強力推進,加快培育一批新興產業,改造提升一批傳統產業,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轉移淘汰一批低效產能,兼併重組一批關聯企業。對列入省“五個一百”重大項目,由省、市、縣三級相關部門落實專人負責,實行全過程跟蹤服務,強化要素保障,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按時完成。各市要抓好本市範圍內重點培植髮展的優勢支柱產業,做好
產業園區規劃,最佳化以縣(市、區)為單位的工業產業布局。各縣(市、區)要重點抓好新建企業、新上項目,以大項目帶動骨幹企業發展,以大企業引領優勢產業形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資委配合)
(四)建立創新驅動機制。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培育創新載體,支持企業技術中心、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
重點實驗室、工業設計中心等平台建設。鼓勵大型行業檢測、認證等中心逐步向第三方機構發展,提供社會化服務,提高關鍵設備利用率。扶持發展行業性和區域性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具有實用價值的創新成果進行產業化套用和推廣。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配合)
(五)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入實施兩化融合“477”工程(《山東省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方案(2014—2018年)》提出的4項重點任務、7個重點行動、700個配套項目),圍繞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建設、機器人及智慧型製造模式培育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兩化”深度融合重點項目。突破核心元器件、高性能晶片、高端軟體等核心技術,構建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套用創新平台,提高工業自動化、智慧型化、集成化和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再造發展新優勢。加大對“好品山東”全省工業
電子商務平台支持力度,整合全省電子商務資源,打造群體品牌,促進電子商務集聚式、品牌化發展。依託濟南“中國軟體名城”、
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國家超算中心,在濟南規劃建設“山東信息館”,作為信息技術交流、成果展示、產業示範、消費體驗的基礎平台,納入全省經濟社會重大基建項目。(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
(六)實施工業轉型升級品牌提升計畫。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採取收購、兼併、控股、聯合以及委託加工等方式,創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品牌。引導和督促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夯實創建名牌的質量基礎。鼓勵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主導或參與國際、國家和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引導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和產業集群企業制定聯盟標準等團體標準。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依法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加強專利政策與科技、產業等扶持政策的銜接,制定獎勵辦法,扶持發明專利授權單位、專利代理機構發展。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會展活動,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加快培育一批代表山東工業、山東產品新形象的國際知名和國內一流品牌。(省質監局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知識產權局、省財政廳、省商務廳配合)
(七)深入開展行業對標活動。圍繞自主創新、技術改造、質量品牌、“兩化”融合、管理創新、節能降耗、循環經濟等重點領域,在各行業選樹一批行業標桿示範企業,深入開展行業對標助推轉型升級活動,推廣典型經驗,促進先進技術標準、科學管理方法、高效工藝設備等廣泛套用。組織企業以同行業國際一流企業為標桿,學習借鑑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生產方式、行銷模式等,提升企業整體素質。探索建立行業對標長效機制,推動各類企業縮小與省內、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實現跨越趕超。(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商務廳配合)
(八)鼓勵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行銷、售後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工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鼓勵設立工業設計中心,發展研發設計交易市場。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貨物配載中心,加快標準化設施套用,推進第三方物流與製造業聯動發展。提高信息技術服務水平,促進工業生產流程再造和最佳化。推廣契約能源管理,積極發展社會化節能環保服務體系。推廣製造裝備、施工設備、運輸工具、生產線等融資租賃,創新抵押質押、發行債券等金融服務。發展戰略規劃、行銷策劃、智慧財產權等諮詢服務。鼓勵服務外包,引導發展總集成總承包,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強化典型示範帶動,樹立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互動發展的典型,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政府節能辦、省環保廳、省金融辦配合)
(九)提升工業領域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提高工業領域利用外資水平。鼓勵外資投向先進制造、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合作。利用國內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和智力資本優勢,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積極引進研發團隊等智力資源,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鼓勵跨國公司在魯設立採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發展配套企業。鼓勵企業深度參與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合作。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省內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向境外轉移部分生產能力。推動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重化工園區。鼓勵有實力企業開展境外油氣、鐵礦、鈾礦、銅礦、鋁土礦等重要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資源安全供應體系。鼓勵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地區)設立研發中心,與境外研發機構和創新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合作。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開展成套工程項目承包、跨國併購、綠地投資和智慧財產權國際申請註冊,建立境外行銷網路和區域行銷中心,在全球範圍開展資源配置和
價值鏈整合。(省商務廳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配合)
(十)強化人才支撐保障。圍繞工業轉型升級需要,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加強院士引進和服務工作,海內外高層次創業創新型人才。增設產業“泰山學者”崗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實施工業轉型升級“領軍計畫”,著力培育一批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重大產品研發、創新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領軍人才和領軍團隊。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家培養、選拔、激勵、監督和服務機制,打造一支掌握現代經營理念,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企業家隊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十一)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通過盤活存量、最佳化增量,統籌安排項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建立以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創造稅收等為指標的分區域、分行業工業用地標準體系,對達不到標準的項目不予供地或對項目用地面積予以調整。整合、挖潛和盤活存量土地,建立完善工業用地退出機制,依法清理低效、閒置土地,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產出效率。科學合理布局工業項目,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有序引導工業項目進區入園。探索建立“飛地經濟”用地模式,合理確定項目轉出地與轉入地稅收分享辦法,實現合作共贏、轉型發展。充分發揮土地利用計畫的調控作用,引導新增建設用地向列入省“五個一百”工程的重大建設項目、重點培植產業傾斜,優先支持轉型升級項目用地需求。(
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配合)
(十二)加大財稅和金融支持力度。統籌安排省級工業類、科技類財政資金,扶持重點向工業轉型升級領域傾斜。對符合條件的“五個一百”工程重點項目,優先納入省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項目備選庫。鼓勵低效產能有序轉移和退出,每年安排一定的產能轉移和退出補償專項資金。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台,積極向金融機構推薦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的工業項目,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列入“五個一百”工程重點項目,適當給予貸款利率優惠。鼓勵企業通過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資產併購、重組等形式,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支持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以及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進行融資。(省財政廳牽頭,省金融辦、省國稅局、省地稅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省國資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配合)
(十三)建立強力協調推進機制。各級、各部門要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進一步加強領導,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全力推進。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各市、縣級政府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切實加強對產業轉型升級工作的組織領導。要建立
目標責任制,把產業轉型升級納入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各市、縣級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