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歷史

尼泊爾歷史

尼泊爾亞洲的古國之一。古代尼泊爾境內有很多國家,在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12世紀前,印度的加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的瓦吉來到尼泊爾並成為尼泊爾國王,而後建立過戈帕爾阿希爾吉拉迪、李查維等王朝。

17世紀中葉廓爾喀人興起,在西部甘達基河沿岸建立了一個小王國(沙阿王朝的前身),1768年,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統一了尼泊爾地區,結束了加德滿都谷地三城分地割據的狀態。廓爾喀於1788年和1791年兩次入侵西藏,最終被清朝擊退。戰後廓爾喀同清廷和解,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19世紀中葉以來一直被英國侵略,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王國獨立,與尼泊爾簽訂《永久和平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尼泊爾的特權因尼泊爾人不懈鬥爭而喪失。1996年2月13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宣布發動“人民戰爭”,尼泊爾內戰爆發。2005年11月21日,尼泊爾政府與反政府武裝正式簽署和平協定,宣告內戰結束。2007年廢除君主制,成為共和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尼泊爾歷史
  • 英文名稱:history of Nepal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加德滿都
  • 主要城市帕坦巴德崗博克拉
  • 官方語言:尼泊爾語和英語
  • 國家領袖:巴里斯威·那拉揚·沙阿
  • 主要民族:卡斯人、尼瓦爾人、馬嘉族
  • 主要宗教:印度教、佛教
  • 國土面積:147181平方公里
  • 曆法:尼泊爾印度教傳統曆法
上古時期,王朝時期,克拉底王朝,李查維王朝,塔庫里王朝,馬拉王朝,王朝解體,沙阿王朝,王朝建立,入侵西藏,英國入侵,軍政時代,脫英獨立,後沙阿王朝,君主立憲,提振經濟,政治騷亂,賈南德拉時代,聯邦民主共和國,

上古時期

根據《斯瓦揚布往世說》所記載的傳說,現時的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格達哈”(梵語: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後來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把湖水及住在湖裡的大蛇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文殊菩薩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Cophara)。
尼泊爾歷史
藏緬語族的紐瓦麗人(Newari)被認為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原住民,但他們卻並不全都是東方的蒙古人種,還有許多是雅利安人
根據現代考古學家從加德滿都谷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工具,顯示在喜瑪拉雅山區早在9000年前就已有人定居。而大約在2500年前,說藏緬語族語言的人在這裡定居。這些人都是今日尼泊爾人的祖先之一。

王朝時期

克拉底王朝

尼泊爾最早的歷史始於克拉底人,他們從東部來到加德滿都河谷。這些歷史仍然被視為傳說。根據編年史記載,克拉底人統治了約1225年(公元前800年-300年),期間共有29個國王。他們第一個國王名為埃蘭。

李查維王朝

印度的加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的瓦吉來到尼泊爾並成為統治者,而後建立過李查維等王朝。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李查維王朝的一位君主,於公元465年至505年在位的馬納·德瓦。在李查維王朝之前所發生的事,都沒有正式的文獻紀錄,所以無法考證。但根據李查維王朝期間的金石銘刻,我們得知在李查維王朝之前尚有一個由克拉底人所建立的克拉底王朝(Kiranti Dynasty)。
7世紀初,國王希瓦·德瓦(588~606在位)逝世後,他的女婿、首相阿穆蘇·瓦爾馬(606~640在位)繼承王位。阿穆蘇·瓦爾馬治國有方,精明強幹,在他統治下,李查維王朝臻於極盛,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相當發展。關於當時尼泊爾的情況,《大唐西域記》中有詳細記載。阿穆蘇·瓦爾馬是印度教徒,但也贊同佛教,酷愛藝術,曾建造著名的凱拉斯庫特宮。這是一座七層高的建築,設計精巧,造型優美,規模巨大,其最上層是可容納萬人的大廳。這說明尼泊爾的建築工藝在當時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約在639年,阿穆蘇·瓦爾馬將女兒布麗庫蒂(即赤尊公主)嫁給中國西藏的松贊乾布。643年,阿穆蘇·瓦爾馬的後繼者納倫德拉·德瓦國王即位不久,中國唐朝的使者王玄策等訪問了尼泊爾。

塔庫里王朝

723年,古納·卡馬·德瓦建立坎堤普爾(即今加德滿都)。維賈亞·卡馬·德瓦一世死後無嗣,一個名叫巴斯卡爾·德瓦的塔庫里種姓的人占據王位,在尼泊爾建立塔庫里王朝。在這個王朝統治時期,密教在尼泊爾得到廣泛傳播,後來還從尼泊爾傳入西藏。塔庫里王朝只傳了5代國王,後來為索羅王朝取而代之。

馬拉王朝

索羅王朝後來稱作谷地馬拉王朝。馬拉王朝的第一個國王是阿里·德瓦·馬拉(1200~1216在位)。其祖先是南雅·德瓦。他來自南印度卡爾納塔克家族,在南部尼泊爾建立過西姆拉昂加爾王國。 與谷地馬拉王朝同時存在的還有尼泊爾卡人地區的馬拉王朝。這個王朝統治著卡爾納利河流域及其以北的一些地區,建立於11世紀,曾三次進攻尼泊爾谷地。
12世紀時,該王朝定都元木拉縣的森佳。今尼泊爾王國的國語(尼泊爾語),即可追溯到此時。

王朝解體

到13世紀時卡人地區馬拉王朝變得相當強大。15世紀初期,開始解體,逐漸形成許多土邦王國,它們組成巴伊斯(22國)聯盟。大體上同時,在巴伊斯聯盟以東的大片地區,出現喬比斯(24國)聯盟。這兩個聯盟十分鬆散,各土邦王國之間的縱橫捭闔關係非常複雜。16世紀,這些土邦幾乎全都為一些自稱屬於高級種姓的印度移民所統治;這些移民大都是在穆斯林勢力入侵印度後逃到尼泊爾山區來的。
谷地馬拉王朝的賈雅·比姆·德瓦·馬拉國王在位期間(1256~1271),尼泊爾的著名藝術使者阿尼哥於1260年率領80名藝匠到中國,先後修建大寺廟9座,塔3座。其中大都聖壽萬安寺(今北京白塔寺)白塔,最為有名。賈雅斯提提·馬拉國王(1382~1395在位)進行重大的宗教和社會改革,對尼泊爾以後社會發展起了奠基的作用。他根據<摩奴法典>制訂有關各種姓的等級地位、職業和服飾等方面的守則,並且大力貫徹執行。從此,印度教在尼泊爾社會紮下了根。
賈雅斯提提·馬拉的後繼者亞克西雅·馬拉(1428~1482在位)征服許多土邦,並將國土擴展到孟加拉地區。去世前,將王國分給 3個兒子,使谷地分裂為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 3個王國。在此後二、三百年間,谷地三國都空前繁榮,商業、貿易和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文化藝術特別是建築藝術達到很高水平。但是政治上的分裂和三國之間的相互傾軋,使馬拉人的國力日益衰竭。

沙阿王朝

主詞條:廓爾喀

王朝建立

1559年,從印度契托爾來的一個拉傑普特王公後裔德拉維亞·沙阿,占領尼泊爾西部一個稱作廓爾喀的村落,建立一個小王國。1742年,這個王國第10代君主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登上王位。他勵精圖治,使王國逐漸強大起來。並率廓爾喀軍隊於1769年征服谷地三國,結束馬拉王朝,開始沙阿王朝的統治。從此,尼泊爾逐步趨向統一,也開始有年代準確、史料翔實的歷史。
普里特維征服和兼併一系列土邦王國。1775年,普里特維在征戰途中逝世。他雖未完全實現建立一個統一的尼泊爾王國的抱負,但為以後尼泊爾王國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普里特維國王的後繼者積極執行其既定政策,先後統一喬比斯和巴伊斯聯盟,在完成尼泊爾王國統一大業中取得很大進展。在統一過程中,廓爾喀軍隊不斷越過傳統疆界,使其勢力範圍一度東到錫金,西抵克什米爾,向北曾進入中國西藏地區。後來遭到一連串的挫折,尼泊爾版圖遂在目前的疆界上逐漸固定下來。

入侵西藏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於北京向乾隆皇祝壽時,感染天花而病逝圓寂,其兄仲巴呼圖克圖得到乾隆皇帝賞賜的大量財物。仲巴呼圖克圖之弟夏瑪巴因為是紅教,不能分潤,以朝塔為名前往尼泊爾,唆使廓爾喀人入藏劫掠。
廓爾喀之役廓爾喀之役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廓爾喀因鹽稅銀錢一事攻入後藏,達賴喇嘛家族、噶廈與其私下議和,並得到駐藏大臣的默許,允諾每年付款三百個銀元寶,廓爾喀退兵。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因西藏爽約,夏瑪巴欲奪取扎什倫布寺財產。後來乾隆帝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反擊廓爾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國王拉納·巴哈都爾·沙阿、皇叔巴都爾薩野向清廷求和,五年一入貢。廓爾喀和清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宗藩關係,以遏制英國的侵略。

英國入侵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占領印度後,漸漸向北進發,經常侵略哲孟雄、不丹等小國。但自清朝中葉之後國勢衰弱,清廷被內憂外患困擾,無暇理會外藩。1791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與尼泊爾簽訂了一項掠奪性的“通商條約”。1814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藉口印度和尼泊爾的邊界糾紛,出兵侵入尼泊爾。尼泊爾軍在首相比姆·森·塔帕(Bhim Sen Thapa)領導下英勇抵抗,但最後被英國擊破。1815年12月2日,尼泊爾被迫同英屬東印度公司簽訂《塞哥里條約》(Treaty of Segauli,1816年3月3日生效),將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屬印度,並且給英國以各種特權,承認尼外交受英屬東印度公司監督。

軍政時代

1846年,親英的廓爾喀軍人忠格·巴哈杜爾·拉納(Jung Bahadur Rana)發動政變,奪得尼泊爾奪得軍政大權和世襲首相職位,國王的大權旁落,徒具虛名。拉納家族的獨裁統治使尼泊爾實際上落入英國勢力範圍。拉納家族在1856年1月12日頒布穆魯吉艾恩(muluki ain)民法大典,把尼泊爾人分成印度教徒與馬塔瓦里人(喝烈性酒的人),地位等於首陀羅,分成可奴役與不可奴役,視軍事價值而定。
據說在中華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曾想邀請尼泊爾(即廓爾喀)加入“五族共和”,但當時的尼泊爾已經受英國控制。

脫英獨立

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的獨立,並與尼泊爾簽訂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尼泊爾的特權地位也隨著尼泊爾人民的不懈鬥爭而喪失。

後沙阿王朝

君主立憲

1950年11月,尼泊爾大會黨(Nepali Congress)聯合國王勢力,發動反拉納政權的武裝鬥爭,在印度支持下迫使拉納首相交出政權,結束了拉納家族105年的世襲統治。 1951年2月18日,尼泊爾國王狄里布凡(Tribuvan Bir Bikram Shah)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後政局動盪,政局多次更迭,其間國王曾4次直接掌權。 1955年3月,狄里布凡逝世,馬亨德拉(Mah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繼位。

提振經濟

馬亨德拉為提振經濟,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1959年2月,馬亨德拉國王頒布正式憲法。同年2-4月舉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大會黨在選舉中獲勝,畢·普·柯伊拉臘(B.P.Koirala)受命組閣。 1960年12月15日,馬亨德拉國王親政,下令解散大會黨內閣和議會,逮逋首相和各政黨領袖,親自執政。1961年1月,宣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在全國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Partyless Panchayat System)。1962年4月憲法規定尼泊爾為印度教君主國。1962年12月16日,頒布尼為印度教君主國的憲法。
1961年至1990年近30年間,被禁尼大會黨和尼共等,一直不斷進行反對君主制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的活動。1972年1月31日,馬亨德拉去世,比蘭德拉繼位。

政治騷亂

1979年4月,尼泊爾爆發全國性的學生運動和政治騷亂。1979年5月24日,比蘭德拉國王宣布將舉行全民投票以決定是否保持改革的評議會制度還是實行多黨制。1980年5月2日,全國舉行公民投票,結果評議會制度以54%的多數票獲勝。1981年5月9日,第一次在成人直接選舉權基礎上舉行全國評議會大選。
1986年5月12日,舉行第二次全國評議會大選。1990年,全國爆發大規模“人民運動”,比蘭德拉國王決定恢復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廢除君主制)。此後,尼泊爾政局持續動盪,黨派鬥爭激烈,政府更迭頻繁。1990年1月15日,尼共(馬列)、尼共(馬)等尼共7派成立左翼聯合陣線。1990年2月18日至4月8日,尼大會黨和左翼聯合陣線共同發起全國人民運動,要求廢除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實行多黨制。加德滿都河谷三市和外地一些城市,連續發生大規模抗議遊行、集會和暴力事件。當局出動警察鎮壓,警群衝突中造成近百人死亡,全國主要地區處於嚴重混亂狀態。4月8日晚,比蘭德拉國王接見尼大會黨和尼共領導人,宣布開放黨禁,成立修改憲法委員會。尼大會黨和尼共左翼聯合陣線隨即宣布停止人民運動。1990年4月19日,以尼大會黨為主體,並有尼共及國王指定人士參加的臨時政府成立,尼大會黨代主席克·普·巴特拉伊出任首相。1990年11月9日,比蘭德拉國王頒布新憲法,規定尼為印度教立憲君主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和多黨議會制度。 1991年5月12日,舉行全國大選,尼大會黨獲得55%的議席,成為執政黨。5月29日,以吉里賈·普拉薩德·柯伊拉臘為首相的尼大會黨政府成立。 1992年5月至7月,舉行全國村、市、縣地方選舉,尼大會黨獲得全部議席的57%。
1994年7月10日,由於黨內反柯派議員缺席導致政府議案被否決,柯伊拉臘首相被迫辭職。1994年7月11日,比蘭德拉國王決定解散議會下院,宣布將於同年11月13日在柯為首相的看守內閣主持下舉行中期選舉。1994年11月15日,尼泊爾舉行中期選舉,尼共(聯合馬列)獲得下院205個議席中的88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大會黨獲得83席,民族民主黨獲得20席。1994年11月29日,由於無一黨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比蘭德拉國王任命議會第一大黨尼共(聯合馬列)議會黨團領袖曼.莫漢.阿迪卡里(Man Mohan Adhikari)為新任首相。1994年11月30日,阿迪卡里為首相的尼共(聯共馬列)少數派政府組成。
1995年6月13日,根據阿迪卡里首相的建議,比蘭德拉國王宣布解散議會。1995年8月28日,尼泊爾最高法院特別法庭裁定解散下院不符合憲法,議會下院得以恢復。1995年9月10日,大會黨提出的對首相不信任案以107票贊成,88票反對得以通過,阿迪卡里首相隨之辭職。1995年9月11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議會黨團領袖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為首相。1995年9月12日,德烏帕政府組成。1995年11月23日,舉行國家議會大選。
1996年2月13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宣布發動“人民戰爭”,尼泊爾內戰爆發。1997年3月6日,德烏帕政府在議會信任案投票中未獲簡單多數,德被迫辭職。3月9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獲得103名議員支持的民族民主黨議會黨團領袖L.B.昌德為首相,3月10日,民族民主黨(昌德)、尼共(聯合馬列)、親善黨三黨聯合政府成立。10月4日,昌德首相未能通過議會不信任案被迫辭職。10月6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民族民主黨領導人蘇.巴.塔帕為首相,同日,由大會黨、民族民主黨和親善黨組成的新聯合政府成立。
1998年1月,民族民主黨分裂為以塔帕首相和昌德前首相為領袖的兩黨。3月,尼共(聯合馬列)也分裂為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馬列)兩派。4月10日,塔帕首相宣布辭職。4月12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議會黨團領袖吉里賈·普拉薩德·柯伊拉臘為首相,15日,柯伊拉臘政府成立。8月26日,大會黨決定吸收尼共(馬列)入閣。12月21日,由於尼共(馬列)退出政府,柯伊拉臘首相被迫辭職,但通過與尼共(聯合馬列)達成的協定,柯仍於23日被任命為新聯合政府首相。25日,大會黨、尼共(聯合馬列)和親善黨三黨新聯合政府成立。1999年1月15日,比蘭德拉國王根據柯伊拉臘首相提議解散議會並宣布於5月3日舉行大選。大選中,大會黨獲113席,以絕對多數成為執政黨,尼共(聯合馬列)獲70席,成為主要反對黨,民族民主黨(塔帕)獲10席,而分裂出去的尼共(馬列)和民族民主黨(昌德)則一席未獲。同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領袖克.普.巴特拉伊為首相。
2000年3月16日,上台僅10個月的巴特拉伊政府面臨黨主席柯伊拉臘派議員提交的不信任案而被迫下台,3月18日,大會黨主席柯伊拉臘在黨內競選中戰勝前首相德烏帕而成為大會黨領袖。3月20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柯伊拉臘為首相。3月22日,柯伊拉臘政府成立。
2001年6月1日晚,在加德滿都納拉揚希蒂王宮發生槍擊事件,王儲狄潘德拉因為選妃問題而連殺國王比蘭德拉、王后艾斯瓦利亞、小王子尼拉揚、公主什魯蒂等10多名王室成員。狄潘德拉本人自殺身受重傷,立即被送入深切治療病房,最後傷重不治身亡。比蘭德拉國王的弟弟賈南德拉4日在哈努曼多卡宮(老王宮)加冕,繼承王位。

賈南德拉時代

2005年2月1日,國王賈南德拉宣布解散政府,未來3年由他親自領導新的部長委員長。2006年4月21日,尼泊爾反國王示威和罷工持續兩星期後,在美國和印度施壓下,國王賈南德拉終於屈服,表示願意還政於民。他發表電視演說,宣布會解散內閣,將行政權力交予人民,並將舉行選舉,呼籲反對派推舉首相人選。4月30日,柯伊拉臘宣誓就職尼泊爾首相。5月18日,尼泊爾國會一致通過,剝奪國王賈南德拉包括軍權在內的權力,使尼泊爾日後不受王室控制,尼泊爾國王只成為象徵元首。6月11日,尼泊爾國會通過剝奪國王對國會已通過的議案之否決權,亦即國會議員在將法案簽署成法律前,毋須先徵求國王之同意。11月8日,政府與反政府武裝領導人在高層會談中終於達成和平協定,共同組建臨時政府。11月21日,尼泊爾政府與反政府武裝正式簽署和平協定,宣告近11年的內戰結束。
尼泊爾首相謝爾·巴哈杜爾(左)宣誓效忠國王賈南德拉尼泊爾首相謝爾·巴哈杜爾(左)宣誓效忠國王賈南德拉
2007年1月15日,尼泊爾臨時議會批准臨時憲法。4月1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加入政府,尼泊爾農工黨退出政府。9月18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宣布退出臨時政府。12月23日,主張君主立憲多黨制的大會黨和主張完全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制的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達成協定,廢除君主制,尼共(毛)返回國會。國民大會計畫於2008年4月10日進行大選。2008年5月28日,尼泊爾制憲議會進行表決,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廢除已有二百四十年歷史的君主制,並宣布改為共和國。

聯邦民主共和國

2008年7月21日,拉姆·亞達夫在尼泊爾制憲會議以308票對282票擊敗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提名的總統候選人拉姆·辛格,當選成為尼泊爾首任總統。亞達夫將會在7月23日宣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