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教徒
- 發源: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
- 信徒: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
- 地位: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 發源地:印度本土
- 經典:《韋陀經》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
苦行僧(Sadhu)是印度盛行的修練方式,常有苦行僧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著象徵濕婆神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印度被稱為...
印度教即婆羅門教,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印度憲法保障信教自由、各教平等,國家實行政教分離原則。但因信仰、文化、習俗差異很大,加之少數教權主義者挑動,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經常發生教派衝突,釀成多起暴力與...
長期以來,印度社會一直存在著一種陋習,印度聖女,來自貧困家庭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就被迫賣身於寺院,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因此被稱為“聖女”。由於...
二戰以後,迫於民族解放運動在全球的日益高漲以及聖雄甘地倡導的非暴力抵抗、不合作運動取得的成就,英國政府被迫同意其殖民地印度獨立。但是,正如其在殖民統治時期的慣用...
孟加拉國印度教徒,孟加拉國居民中有1300多萬人信仰印度教,占總人口的12·1%。孟加拉國印度教徒分屬於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個基本教派,大部分居住在庫爾納、...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棕...
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產生於印度獨立運動時期,其理論奠基人是V·D·薩瓦卡(Vinayak Damodar Savarkar,1883—1966)。薩瓦卡在其著作《印度教特性》(1923...
希瓦,(梵語:Shiva,印度神話:濕婆),是印度神話中三個主神之一。希瓦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
印度教徒的禮俗。正統的印度教教徒認為婚姻是神的旨意,是每個人必須履行的人生職責。由於印度教種姓制度嚴格,婚嫁只限於同等種姓。現有極個別例外。...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
印度祆教,即襖教流傳於印度的一支。襖教亦稱瑣羅亞斯德教或拜火教,原產生於波斯。公元7世紀以後,由於伊斯蘭教對波斯的侵入,大批襖教徒遭受武力排斥而逃亡境外。8...
《印度宗教多元文化》是 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邱永輝。 ...... 三 印度多元宗教格局的變化第三節 多元宗教格局的相關問題一 印度教徒的認定二...
古印度文化發源於恆河,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經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印度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印度文明,成為印度的"聖河",使...
印度童婚(child marriage of India)是印度的一種婚姻習俗,是指印度低齡結婚的現象。有人認為始於吠陀時期。印度不少古代法典中都有大量記載,並肯定童婚,提到女子在...
印度總理(英語:Prime Minister of India),指印度共和國政府首腦,由印度總統任免。...... 1950年出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印度教徒,政治學碩士。1987年加入印度人民黨,...
錫克教(Sikhism)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亞的巴基斯坦,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