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伊斯蘭教

印度伊斯蘭教

舊稱回教、清真教等。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創立。信安拉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古蘭經》為經典,信徒多分布於亞洲、非洲,特別是西亞、北非和東南亞各地。唐代傳入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伊斯蘭教
  • 舊稱:回教、清真教
  • 類別:宗教
  • 國家:印度
  • 創立人:穆罕默德
  • 流派:90%以上遜尼派
簡介,發展史,政黨組織,

簡介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和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 公元七世紀初誕生於阿拉伯半島。它是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創,世界上有10億多信徒,他們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國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亞、西亞、東南亞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國;有些國家還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8.16億(1988)。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首都新德里。
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約占總人口的83%),其次為伊斯蘭教(11%)、基督教(3%)、錫克教(2%)和耆那教等。印地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此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穆斯林人口約8千萬,主要分布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德拉邦。

發展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就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後經吠陀時代,到孔雀王朝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8世紀起,阿拉伯、阿富汗等外族人開始入侵,伊斯蘭教傳入。於1206年建立德里素丹王朝,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526年外族人巴布爾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將伊斯蘭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1849年後,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末,印度穆斯林中出現改良主義運動和不同的思想派別,最為著名的是阿利迦運動、艾哈邁迪亞運動、秋班德復古派。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立,它與國大黨聯合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推進民族解放運動;後因政治分歧,“穆盟”於1932年提出“兩個民族”理論,號召創建獨立的伊斯蘭國家。1947年8月印巴分治,大部分穆斯林上層人士和中產階級移居獨立後的巴基斯坦,留在印度的除少數王公貴族外,多是處於最貧困階層的農民和城市貧民。90%以上的印度穆斯林屬於遜尼派,另有少數屬於什葉派和蘇菲派。
伊斯蘭教的誕生
伊斯蘭教誕生於阿拉伯半島的社會大變動時期。四方割據,戰亂頻繁。內憂外患,危機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們崇拜自然物體,並且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時,猶太教和基督教也開始向半島傳播,但它們的學說並不適合這種形勢。因此實現半島的和平統一和社會安寧是阿拉伯社會的出路。這時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現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為口號,提出禁止高利貸,"施捨濟貧""和平安寧"等主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要求。伊斯蘭教就是在這樣一個轉折的時刻誕生的。
伊斯蘭教認為除了安拉再沒有神,反對信多神、拜偶像,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順從”。順從安拉旨意的人,即“順從者”,阿拉伯語叫“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的通稱。在中國,穆斯林也稱安拉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類傳布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教的歷史,從穆罕默德開始傳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分布在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不論在什麼地方,穆斯林之間都互稱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見面出“色倆目”,或簡稱道“色蘭”,以示問候。色倆目或色蘭,阿拉伯語意作“安色倆目爾來庫姆”,即“願安拉賜給你平安”,回答時說“瓦爾來庫姆色倆目”,意思是“願安拉也賜給你安寧”。
從公元七世紀初直到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曾經建立了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爾王朝、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國;隨著時代變遷,這些盛極一時的王朝都已成為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教”卻始終沒有隕落;它從一個民族的宗教成為一個帝國的精神源泉,爾後又成為一種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的生活方式,並且在世界範圍內不斷的發展著。
流派
遜尼派 全稱"遜奈和大眾派",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正統派,人數約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國的穆斯林大部分屬於此派。
什葉派 什葉派是與遜尼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並稱為早期伊斯蘭的四大政治派別別。"什葉"的意思為"黨人"、"派別"。該派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的首領-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全世界約有什葉派穆斯林8000萬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巴林等地區。
聖地和節日
1、三大聖地:麥加,賣地那,耶路撒冷。
2、主要節日有開齋節(伊斯蘭教曆10月1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聖紀(穆罕默德誕辰教歷3月12日)。

政黨組織

全國性伊斯蘭教政黨和組織有:穆斯林全國陣線(1983)、印度聯邦穆斯林聯盟(原名為全印穆斯林聯盟,1948年易名)、印度伊斯蘭教理事會(1981)、印度伊斯蘭學者協會、印度伊斯蘭教協會、全印穆斯林協會、穆斯林教法創製委員會等。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穆斯林在政治上一直追隨印度國大黨,後亦參與競選,謀求自身的權益。一些穆斯林上層人士在歷屆內閣和議會中任要職。印度憲法保障信教自由、各教平等,國家實行政教分離原則。但因信仰、文化、習俗差異很大,加之少數教權主義者挑動,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經常發生教派衝突,釀成多起暴力與流血事件,8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印度全國有幾千座清真寺,其中包括最古老的德里清真大寺(16世紀)、海德拉巴麥加清真寺(17世紀)。許多清真寺同時又是傳授伊斯蘭教知識的文化、教育中心。此外,有數乾所經學堂。高等伊斯蘭學府有阿利迦爾穆斯林大學、德里伊斯蘭大學、德里阿格拉哈巴德伊斯蘭研究院、馬都拉爾大學、薩哈蘭普爾經學院、秋班德經學院、勒克瑙伊斯蘭學者書院等。德里素丹國和莫臥兒帝國留有許多精美壯觀的文物古蹟,包括莫臥兒舊都紅堡、世界聞名的?>泰姬·瑪哈爾陵。許多印度穆斯林組織與伊斯蘭世界聯盟世界伊斯蘭大會保持密切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