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伊斯蘭大會

亦稱“世界穆斯林大會”。1926年在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伊本·沙特主持、於麥加舉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宣告成立。總部原設在耶路撒冷,後遷巴基斯坦的喀拉蚩。該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伊斯蘭大會
  • 別稱:世界穆斯林大會
  • 成立時間:1926年
  • 總部:巴基斯坦的喀拉蚩
  • 主持人:伊本·沙特主
非政府性諮詢機構,大會的宗旨,第四次代表大會,出版物,

非政府性諮詢機構

現任主席馬魯夫·達瓦利比(沙烏地阿拉伯)、秘書長伊納姆拉·汗(巴基斯坦)。至1989年計有41個成員國:阿爾及利亞、阿富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門、阿曼、埃及、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甘比亞、吉布地、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加彭、喀麥隆、卡達、葛摩、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爾地夫、馬來西亞、馬里、茅利塔尼亞、孟加拉國、摩洛哥、尼日、獅子山、塞內加爾、賽普勒斯、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索馬里、突尼西亞、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亞、約旦、查德等。

大會的宗旨

在世界各地傳播伊斯蘭教,宣傳伊斯蘭教的信仰、思想、文化、歷史和現狀,維護和增進穆斯林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形成協調一致的伊斯蘭世界的統一體,抵制各種異端思想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
世界伊斯蘭大會的領導機構是執行委員會,每年在麥加朝覲結束後舉行一次執行委員會會議,聽取秘書長的年度工作報告。秘書處為常設機構。其活動方式除召開代表大會外,有時還召開特別性會議和區域性會議。截止1989年末已召開過9次代表大會和一次特別會議。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26年在麥加召開,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伊本·沙特主持,討論了1924年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廢除哈里發制度後,維護伊斯蘭世界的團結和統一問題。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31年在耶路撒冷召開,選舉巴勒斯坦大穆夫提艾敏·海珊為第一任主席,並成立了執行委員會和秘書處。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及1939年耶路撒冷總部被英國殖民當局關閉,該組織長期處於癱瘓狀態。第三次代表大會於1949年2月在喀拉蚩召開,決定恢復組織活動,將總部遷至喀拉蚩,並正式定名為“世界伊斯蘭大會”。

第四次代表大會

提出了“世界穆斯林都是一個民族(Ummah)的公民”、“阿拉伯語是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語言”、“對任何伊斯蘭國家的侵略就是對所有伊斯蘭國家的侵略”。等口號。第五次代表大會於1962年在巴格達召開,通過了大會章程,確定大會的目標是建立伊斯蘭國家共同體和穆斯林國家共同市場。第六次代表大會於1964年底和1965年初在摩加迪沙召開,討論了伊斯蘭國家共同體和共同市場的問題,強調伊斯蘭國家是“世界第三勢力”。提出“全世界穆斯林聯合起來!”“非洲——穆斯林的大陸”等口號。1967年6月,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後,該組織在安曼舉行特別會議,呼籲召開伊斯蘭國家最高首腦會議,並派代表團到各地活動,支持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的鬥爭。號召全世界穆斯林舉行聖戰,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第七次代表大會於1980年3月在吉布地召開,專門討論慶祝伊斯蘭教希吉來15世紀的來臨等問題。第八次代表大會於1981年6月在賽普勒斯的法馬古斯塔舉行,有34個伊斯蘭國家和7個穆斯林國際組織的150名代表參加。大會發表公報,強烈要求蘇聯軍隊撤出阿富汗,讓阿富汗人民自由選擇自己的政府。第九次代表大會於1988年3月在喀拉蚩召開,中心議題是:“伊斯蘭和為世界和平需要全球總動員”。1981年6月,該組織與日本伊斯蘭大會聯合召開了國際伊斯蘭教學術討論會,會議的議題是“伊斯蘭教與世界新秩序”,37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代表參加了討論會。該組織還設有研究中心,

出版物

穆斯林世界》、《世界伊斯蘭各國概況》、《各國穆斯林概況》等。還創辦有伊斯蘭之聲廣播電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