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祆教,即襖教流傳於印度的一支。襖教亦稱瑣羅亞斯德教或拜火教,原產生於波斯。公元7世紀以後,由於伊斯蘭教對波斯的侵入,大批襖教徒遭受武力排斥而逃亡境外。8...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印度被稱為...
祆教畫像石考古發掘 編輯 佛教輸入中國,帶來了印度——希臘風的犍陀羅藝術,而祅教的藝術,則為中國帶來了藝術史上的波斯風。上世紀在我國共發現6處和祅教有關的...
從宗教文化的歷史形態來看,可以說祆教在傳播過程中出現過四大版本:原版是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印度版是巴斯教,中亞版是馬茲達教,中國版就是祆教。既然正宗與變種...
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亞等地的宗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該教規定男女到7歲(印度)或10歲(伊朗)時要舉行入門儀式,由祭司授與聖衫和聖...
由於他們是波斯血統,印度人稱之為“波斯系拜火教徒”。今天印度有十多萬波斯系拜火教徒,其中大多數居住在孟買市附近,構成了一個相當興旺的社會團體。拜火教在伊朗...
拿那克宗師(旁遮普文:ਗੁਰੂ ਨਾਨਕ,印度文:गुरु नानक देव,烏爾都文:گرونانک Guru Nānak...
19世紀以後,他們已獲得印度祆教的幫助。1978~1979年伊斯蘭教基要派革命後遭迫害,現人數僅存數千人而已。詞條標籤: 宗教人物 , 宗教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
明教正式名稱為摩尼教,又作牟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創立,受基督教與伊朗祆教馬茲達教義所影響,是一種帶有諾斯底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