祅教是古代流行於今伊朗(波斯)和中亞細亞(粟特)一帶的叫作休瑣羅亞斯德的宗教,以禮拜“聖火”為主要儀式。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唐代曾建寺於長安,稱之為祅教、火教、祅火教或波斯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祆教畫像石
- 外文名:祆教畫像石
- 地點:伊朗(波斯)和中亞細亞
- 傳入時間:南北朝
考古發掘,石像形態,雙闕型,石槨型,屏風型,史料記載,
考古發掘
佛教輸入中國,帶來了印度——希臘風的犍陀羅藝術,而祅教的藝術,則為中國帶來了藝術史上的波斯風。
上世紀在我國共發現6處和祅教有關的畫像石:上世紀初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北齊石棺床畫像石(後流失國外)、日本滋賀縣MIHO博物館所藏的14幀山東出土的北齊或北周畫像石、上世紀80年代青州傅家出土的北齊石室墓畫像石、上世紀90年代甘肅天水發現的隋唐屏風石棺床、1999年山西太原發現的虞弘墓石槨畫像石、2000年陝西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石屏風畫像石。頻頻出土的祅教畫像石,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這些畫像石各有特點:
石像形態
雙闕型
20世紀初葉,在河南安陽發現一組石棺床畫像石,後流失國外,分藏於美國、法國和德國的4家博物館,被斷定為北齊遺物。10多年前又有一組畫像石流往海外,經美國蘭利公司轉手,由日本滋賀縣MIHO博物館入藏。此組畫像石共14幀,學者們或以為屬北齊,或以為屬北周。這兩組均有從漢畫像石承襲而來的雙闕,為雙闕型石棺床畫像石。
石槨型
1985年,夏名采先生髮表《益都北齊石室墓線刻畫像》,指出此墓主人卒於武平四年(573年)。2000年,鄭岩先生髮現此組畫像石與祆教有關,並發表《青州傅家畫像石與入華粟特人美術》。2001年《文物》第5期又發表夏名采先生《青州傅家北齊線刻畫像補遺》,補充介紹了一畫像石,上有四馬以雙槓抬一廡殿頂石槨前行。1999年山西省太原附近發現隋虞弘墓,又出土了石槨並發現一組畫像石。這些畫像石均為石槨型石棺床畫像石。
屏風型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西安發現北周薩寶安伽墓畫像石,石棺床上石屏風共有畫像石9幀。1992年,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發表《天水市發現隋唐屏風石棺床墓》文章。2001年5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倪潤安先生指出,根據同墓所出俑的形制,此墓下限為隋朝,此墓可推斷為隋墓。此為石屏風型石棺床畫像石。
史料記載
“石床”、“石屏風”、“石槨”諸名均見於《西京雜記》。據考據,《西京雜記》為晉代著作。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道教和升仙思想流行,助長了“石床”葬式的發展,又由於古代北方民族如鮮卑等的南遷,助長了“石室”、“石墳”等葬式的發展。祅教葬儀禁止屍體接觸泥土而腐爛,波斯本土除有天葬外,還有貴族石制的崖墓,入華的上層波斯人和粟特人,則採用了中土原有的“石床”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