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人相應 tiānrén-xiāngyìng,按照現代的解釋就是:
自然界(大宇宙、巨觀整體)和人(小宇宙、微觀個體)是互相感應、互為反應、互為映照的。如儒家的: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別立根。天向一中分體用,人於心上起經綸。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傳只在人。
中國傳統醫學淵源
附:天人相應的具體體現
天人相應最重要的體現是合於"
氣"。
中醫《
素問·微旨大論》提出"氣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天地人三者是一氣分布到不同領域的結果。"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
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人與萬物,生於
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則生長壯老已,萬物從之則生長化收藏。人雖有自身特殊的運動方式,但其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闔辟往來,是與天地萬物相同、相通的。一個
非線性動力系統隨時間演化會不斷
分形進入
混沌狀態,每個
分形和上個層次的分形有相當的“相似性”,有點所謂“
全息”的味道。
人體、社會乃至宇宙都可視為非線性動力系統,系統演化不斷
分形進入
混沌狀態也是一定的,這么講“天人合一”、“小宇宙中藏大宇宙”的說法和
中醫“唯象”理論就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
中華古代哲學淵源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
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
陰陽家
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對這個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儒家最早言說
五行者,戰國以前的儒家只言
陰陽而不論五行。而董仲舒將
陰陽、
五行學說合流並用,他一般還被看作是儒門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為《春秋繁露》。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
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
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
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上為《大易識階》米鴻賓的主要觀點,但《開啟
中醫之門》的作者李陽波則很不滿意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觀,他解釋說:董提出這個觀念主要是講天的情況與人的情況的統一,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
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
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李陽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
中醫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
變化關係的一門學問。在他看來,天人合一就已把
中醫小了一截。李陽波同時認為錢學森也看到了
中醫、氣功、
人體特異功能的一些情況,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繫,所以也摒棄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
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
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
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
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
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養生
與飲食養生
與
西醫的“有病治病”理念不同,
中醫倡導“上工治未病”,也就是現在說的養生。那么傳統飲食養生理論,其精髓何在呢?張國璽認為,傳統飲食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質,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或促進
健康、防治
疾病的一門學科。傳統飲食養生學特彆強調天人相應、調補
陰陽和審因用膳的觀點,在營養保健學
方面獨具特色。
天人相應,是指
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
自然環境相適應。例如,生活在潮濕
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並不適於生活在乾燥環境中的人群,所以說各地區的飲食習慣常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
氣候條件相適應。例如,人們在冬季常喜歡吃紅炯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禦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兩個飲食養生觀點
其一,調補
陰陽,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
人體陰陽的平衡。傳統養生學認為,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在“
陰平陽秘”的
健康狀況,如果機體失去
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會產生
疾病,並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陰陽以保持健康。例如,人們常用甲魚、龜肉、銀耳、燕窩等來
養陰生津,滋陰潤燥以補陰虛;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蝦仁等來溫腎壯陽,益精填髓以
補陽虛。這些就是飲食調補
陰陽的體現。
其二,審因用膳,是指根據個人的機體情況來合理地調配膳食。我們知道
人體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種營養成分,所以《黃帝內經》提出“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在保證全面營養的前提下,還應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適當地調配飲食結構。如陰虛者多進食補陰的食品;陽虛者多進食補陽的食品;氣虛者多進食補氣的食品;血虛者多進食補血的食品;體質偏於實症者多進食一些有清瀉作用的食品。
同名歌曲
小天地
女: 面對著浩浩環宇 從陌生走到有緣相遇
愛你愛自己 愛能有幾次 算一算 真的來都來不及
男: 眼前是茫茫人世 到哪裡都要彼此珍惜
生命里有你 一點又一滴 想一想 一年四季不容易
合: 相守在一起
女: 因為世界沒有邊際 害怕轉眼自己找不到自己
男: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小小的天地 放開懷歡喜
女: 也放下悲傷哭泣 男: 來擁抱一生一世
女: 一直到停止呼吸 合:也不要放棄
男: 因為隨時都有風雨 只有相愛的人才能扛得起
女: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小小的天地 和時光一起
男: 走過那千里萬里 女: 一路上相伴相依 男: 為幸福默默無語 合: 最疼的是你
合: 眼前是茫茫人世 有一個小小的天地 歡笑著流下淚滴 我為你
作詞:樊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