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研究法

任何一項課題研究都要依據一定的方法來進行,實驗研究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方法。實驗研究方法首先是在自然科學中得到運用並成為其主要研究方法的。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正是由於實驗方法的採用,才使自然科學建立了理論與經驗事實的聯繫,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近幾十年來,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越來越認識到實驗方法對於學科發展的重要性,開始努力將實驗方法運用於各自的學科。

本文報告分為六個部分:一是對實驗研究方法的介紹,也是本報告的重點;二是實驗研究方法並與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較;三是實驗研究方法在相關學科的套用情況;第四部分介紹了幾個實驗研究的實例;第五部分是一個實驗方法設計的練習,最後一部分從哲學角度談了自己對實驗研究方法的一點思考。

所謂實驗研究法,是針對某一問題,根據一定的理論或假設進行有計畫的實踐,從而得出一定的科學結論的方法。為了進一步闡明實驗研究法的真正,我們需要搞清假設、常量和變數的概念。

基本介紹

簡介,實驗的有關概念及分類,實驗處理與實驗變異,前測與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配對與隨機化,實驗的分類,實驗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較,實驗法的優點與缺點,實驗法的套用條件,實驗研究方法在相關學科研究中的套用情況,實驗法在心理學中的套用,實驗法在社會學中的套用,實驗法在教育學中的套用,實驗法在經濟學中的套用,正文,

簡介

實驗的有關概念及分類

實驗研究是一種受控的研究方法,通過一個或多個變數的變化來評估它對一個或多個變數產生的效應。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變數間的因果關係,一般的做法是研究者預先提出一種因果關係的嘗試性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進行檢驗
實驗研究方法涉及的概念主要有:變數、實驗處理與實驗變異、前測與後測、實驗組對照組、配對與隨機化
1.什麼是假設
你研究的問題一旦明確被界定後,就應建立研究假設。所謂研究假設,就是根據一定的觀察事實和科學知識,對研究的問題提出假定性的看法和說明。其實,研究假設也就是研究問題的暫時答案。因為你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後,會產生一些疑問,進而對這些疑問進行思考,你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或查閱有關資料,或請教有關人員,然後提出假設,對你的疑問作一種臨時性的回答;假設與定理或結論本沒有很大區別,只不過假設是有待證實的定理或結論,定理或結論是已經證實的假設。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異,沒有性質上的區別。
假設是剛開始研究問題時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猜測性和假定性,但假設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有一定的事實或理論根據,假設不是憑空的瞎想,它和神話、幻想、迷信有原則的區別。一個科學假設,必須能被實驗所驗證的.如當打開開關燈不亮時,可能有幾種假設:①停電;②插座接觸不良;②保險絲燒斷了;④燈泡燒壞了。這些假設的每一種都是可以直接檢驗的。
假設的形成要靠科學知識。在科學發展中,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可以出現兩種甚至多種不同的假設。這是由於假設所依據的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有限或不同,必然會得出不同的假設。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知識,這對於你的研究假設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作為基礎,但有些知識你還需要去查閱一些資料或向教師、專家諮詢才能得到,要知道在查閱資料和請教有關人員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擴大知識面的很好的學習機會呢。
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常用實驗驗證某一假設。在實驗過程中,常常需要涉及兩個概念--常量和變數。
2.什麼是常量?
在某一數學或自然科學問題討論過程中(或在某些條件下)保持不變的量就是常量。例如,圓周率3.14l59,自然對數的底e2.71828,它們都是常量。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常量是指研究課題中所有個體都具有的特徵和條件。如比較兩種不同教學方法對五年級學生學習成績效果的研究中,年級水平就是一個常量,因為五年級這一特徵對每一個個體都是相同的,它是研究課程中不變的條件。
3.什麼是變數?
變數是研究設計初期就要考慮的問題。根據變數發揮的不同作用,可以分為自變數因變數緩衝變數、中介變數、外源變數等。
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IV)是另一變數變化的原因,因變數(Dependent Variable-DV)是自變數作用的結果,它們是最重要的兩種變數,一般可以直接或間接在實驗中觀察。比如在某典型的辦公室中,我們想研究四日工作周對辦公室的效率產生的影響,可作如下假設: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
在實際研究中,很少有這種簡單的一對一關係,通常還要考慮其他變數。緩衝變數(Moderating Variable-MV)實際上也是一種自變數,它會對原來設定的IV-DV關係產生重要影響。在上例中,年輕員工可作為一個緩衝變數,從而研究假設可以表述為: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尤其是對年輕員工(MV)。
中介變數(Intervening Variable-IVV)是自變數對因變數產生作用的媒介,它在理論上能對結果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不能被直接觀察、測量或操控,只能通過自變數和緩衝變數和對結果的影響推斷出來。在上例中,工作滿意度可作為中介變數,從而研究假設可進一步表述為: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通過提高工作滿意度來(IVV)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尤其是對年輕員工(MV)。
外源變數(Extraneous Variable-EV)是對研究系統產生影響的變數,它會對系統內部的變數關係產生顯著影響。有些外源變數可作為自變數緩衝變數來處理,但大多數必須進行假定或設法消除其對研究系統的影響,最常用的思路是在實驗中對其進行控制。比如在上例中,常規辦公室工作可作為外源變數的一個控制狀態,從而研究假設可以表述為:在常規辦公室工作中(EV-control),引入四日工作周(IV)將通過提高工作滿意度來(IVV)提高辦公室的工時效率(DV),尤其是對年輕員工(MV)。
在研究設計中,對變數要有嚴格的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即變數可觀察指標的具體陳述。變數操作定義的質量,將直接影響研究的可重複性、結果的可檢驗性以及研究的普遍意義。
變數一般指研究者操縱、控制或觀察的條件或特徵。變數也稱"變數"。在數學或自然科學問題的討論中,可以取不同數值的量。如物體運動所經過的距離就是一個變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變數指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價值或條件的特徵。如研究兩種不同教學方法對五年級學生成績的影響中,每個學生的分數就是一個變數。
變數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自變數因變數。自變數和因變數這兩個名詞是從數學引用過來的。在數學中,y=/(z)這一方程式中的2是自變數,y是變數。因變數是隨著自變數的改變而改變的。例如,指示劑顏色的變化是隨著溶液的酸鹼性的變化而變化當溶液至酸性時,酚酞指示劑呈無色;當溶液呈鹼性時,酚酞指示劑呈紅色;因此溶液的酸鹼性是自變數,而酚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是因變數。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自變數常常是一個分類變數。例如,研究者要研究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必須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然後再測量比較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改變。在此例中,不同的教學法是自變數,而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是因變數。這裡,自量是居於因的地位,因變數是居於果的地位。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甲、乙兩名學生所進行的工作。
甲、乙兩名學生為了回"楓樹的葉子為什麼在秋會變色?"這個問題而分別進行了下列工作。
分析季節變化會使楓樹的外環境發生哪些方面的變化。結論是:溫度、日照時間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天溫度最高,冬天溫度最低;夏天日照時間最長,冬天日照時間最短。
提出假設:
A:楓葉變色可能與溫度有關。
B:楓葉變色可能與日照時間有關。
C:楓葉變色可能與溫度和日照時間這兩個因素都有關。
甲學生的工作:
全年觀察楓葉的顏色變化,可以選定一棵樹,也可以選定許多樹。每天收集一片楓葉,然後記下當天的溫度、白天時間的長短和楓葉的顏色。為了收集一套數據,他必須等一個全年。為了重複這一結果,他又必須等一個全年。
他的結論只能是:楓葉在秋天這個季節顏色轉紅,此時溫度範圍在10一14℃,日照時間平均為l0小時。
通過這種觀察,他不能分清究竟是溫度還是日照時間在起作用,或二者均在起作用。因為溫度和日照時間這兩個影響因素同時在發生變化。
如果能控制日照時間,而僅僅讓溫度變化;或控制溫度,僅僅讓日照時間變化,進而觀察結果,那么,你就能斷定究竟是溫度影響了楓葉的顏色,還是日照時間影響了楓葉的顏色;或者溫度和日照時間都對楓葉顏色有影響,還是二者均沒有影響。
那么,如何來控制溫度呢?這就是乙學生接下來進行的工作。
乙學生的工作:
設計將溫度調節到秋天的溫度。
把一棵小楓樹種在一個花盆裡並放入生長溫室。儘管是夏天,室外溫度很高,仍舊可以把生長溫室調節到秋天的溫度,白天約14℃,夜晚約3℃。
設計對比實驗:
如果確實看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就能確定僅靠溫度的變化便能使葉子發生變化嗎?畢竟實驗室中的樹和外界的樹還是有差別的,實驗中的楓樹葉子的變紅是不是因為它生長在小的花盆中所引起的呢?是不是因為自然光和溫室中的光不一樣而引起的呢?
這種不確定性表明必須設計一些更複雜些的實驗,至少應該種兩棵樹。應該選擇相似的樹,且花盆的大小應該保持一致,把它們放置在相同的溫室中,在同一時間澆水。然後,再做這樣一個實驗,一個保持在正常的夏季溫度(22℃),而另一個的溫度調節到秋天的溫度(14℃)。
乙學生的工作與甲學生的工作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注重對影響因素的控制。他所有的實驗設計都圍繞著這樣一個中心進行:控制其他影響因素,只讓一個影響因素變化,從而確定是否是該影響因素在起作用。這種實驗我們就把它稱為"受控實驗"。
乙學生的受控實驗設計就是溫室A和溫室B的設計。
受控實驗是自然科學研究中廣泛採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正是因為有了受控實驗,科學才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
受控實驗的優點在於影響因素是可以被嚴格控制的,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想去改變條件,探索事物的發展規律。這種控制使得實驗可以重複進行、反覆驗證,從而保證了實驗結果不是出於某種巧合而得。
結論:低溫不是顏色變化的唯一影響因素,因為在高溫情況下,樹葉仍舊變色。
這個結論證明甲、乙兩學生先前的假設是錯誤的,這時候必須重新建立新的假設。在科學上否定原先假設,建立新的假設是常有的事,因為許多有關自然界的猜想都被證明是不正確的。但這同時也是科學向前發展的一種方法,因為它指出了進一步實驗的方向。例如,如果兩種樹上的葉子都沒有改變顏色的話,那就可能說明溫度與樹葉的顏色是無關的。或許楓葉變紅與白天的時間長短有關,或許與降雨量有關,或許與風的強度有關……這種新的假設又引發了進一步的另一方面的受控實驗。經過研究,科學家現在知道,低溫和白天時間的長短這兩個因素同時影響著楓葉顏色的變化。除此以外,許多科學家認為,楓樹本身的生物鐘也影響著楓葉顏色的變化。但是生物鐘是如何影響楓葉顏色的?是什麼樣的化學物質觸發了生物鐘的工作?至今人們還無法給予解答。如果你把生物作為你今後的專業方向,或許你將再一次考慮這一問題。
觀察研究法和實驗研究法經常合在一起使用,有人稱它們為科學研究法。首先是先進行觀察,形成假設後,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最後得出結論。

實驗處理與實驗變異

實驗處理(experimental treatment)又稱實驗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它是指研究者為了弄清自變數的變化對因變數的產生的效應,對自變數施加的控制行為。
研究者關心實驗處理所引起的因變數的變異,這種變異稱為實驗變異(experimental variability)。問題在於因變數的變異不只是來自實驗處理,測量誤差的隨機干擾以及未接受實驗處理的其他自變數也是引起變異的因素。由於實驗處理之外的因素引起的因變數的變異稱為外部變異(experimental variability)。實驗的難點往往就在於如何消除外部變異而凸顯實驗變異,或者區分因變數的哪些變異屬於實驗變異,哪些屬於外部變異。這需要引入下面要提到的控制變數和控制組來實現。

前測與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

分別是指在實驗處理之前和之後對實驗對象所作的觀察或測量,它們可以使我們比較實驗處理前後發生的情況,找出因變數發生的變異。但僅有前測和後測還不足以讓我判斷出實驗變異有多大,因為因變數的變異可能包含部分外部變異。這就需要引入控制組。
在實驗研究中,接受實驗處理的一組研究對象稱為實驗組(實驗組可能有多個),不接受實驗處理的一組研究對象稱為控制組(控制組也可能有多個)。實驗結束時,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便可看出實驗處理產生的差異,控制組提供了測量實驗變異的參考點。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實驗過程中,全都處於同一條件下,只是實驗組研究變數接受了實驗處理。因變數在實驗前後的變化應完全來自研究變數接受實驗處理的結果,然而,要判斷這種差異是否只來自實驗處理,還必須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結束時的狀態。
與控制組有關的一個概念是控制變數(control variable)。控制變數是指實驗過程中其值保持不變的自變數,它不同於控制組。採用控制變數的目的是使非研究變數產生的影響最小,而控制組的目的是用於排除各種外部變異源包括研究者未發現的因素對因變數的影響。

配對與隨機化

為了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狀態並確定研究變數產生的影響,兩組的組成要素必須儘可能類似,否則,實驗結果將是一種混合效應,無法說明問題。為了避免這類問題,使使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組成要素(樣本)具有相同的條件,可以採用配對和隨機化兩種方式。
配對(matching)是指對研究對象分組時,先找出具有相同屬性的兩個研究對象,將其中一個分派到實驗組,另一個分派到控制組,然後以同樣的方法一對一對地分派,直至形成兩個組。這樣形成的兩個組在理論上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實踐中卻很難做到,因為世界不可能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研究對象。為了克服這種困難,可採用不太嚴格的配對法,是兩個組在各種特徵上的比例大致相同;或者在某一主要影響變數的分布和方差上大致相同。但是,它們不能消除其他未控制因素的影響。配對法在實施中還面臨著另外兩個困難:一是所考慮的因素不能過多,否則往往難以實施;二是實驗前並不知道研究對象的何種變數將影響實驗結果。
隨機化(randomization)是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將實驗對象分派到實驗組和控制組(或各個不同的實驗組)。這樣,在大樣本情況下,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各個組的實驗對象的構成、條件基本相同,外部因素的對其影響也是等同的。即使會出現一些誤差,也只可能是抽樣誤差,而不是系統誤差,從而使實驗結果凸顯出實驗處理的效果。隨機化無須對研究對象的各種屬性進行研究,套用方便,成為最常用的方法。
但在小樣本情況下,隨機化分配樣本也會出現實驗組和控制組研究對象不對稱的情況。這時可採用配對和隨機化相結合的方法即分塊法(blocking),樣本先按某關鍵變數配對,然後隨機分配。分塊後,儘管比隨機化分配的情況要好,但是否要分塊,取決於分塊的複雜程度即其成本。

實驗的分類

分類是對事物的一種分析方法。用不同的標準對實驗進行分類,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實驗進行分析,多角度的分析可以使我們對實驗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入。
根據對變數的控制程度以及實驗設計的嚴格程度,可以將實驗分為純實驗(experiment)與準實驗(quasi-experiment and semi-experiment)。純實驗是指實驗研究人員能夠隨機地把實驗對象分派到實驗組或控制組,也可以對實驗誤差來源加以控制,使得實驗結果能夠完全歸因於自變數改變的實驗。準實驗是指實驗研究人員無法隨機分派實驗對象到實驗組或控制組,也不能完全控制實驗誤差來源的實驗。由於管理問題的複雜性和難控制性以及傳統實驗的局限性,準實驗在管理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根據實驗的實施場所不同,可以將實驗分為實驗室實驗與實地實驗。實驗室實驗是指在有專門設備的實驗室中進行,並對實驗的條件、控制以及實驗設計都有嚴格規定的實驗。實地實驗是指在實際情境中進行的實驗,也稱現場實驗。由於人們對管理研究結果的現實意義或外部效度越來越重視,因而管理研究中的實驗越來越傾向於實地實驗。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的劃分與純實驗和準實驗的劃分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此外,還可以根據研究的深度把實驗分為試探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根據實驗的深度或進程將實驗劃分為預實驗與真實驗等等。

實驗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較

實驗法的優點與缺點

實驗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驗研究者有獨立自主性,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假設來決定研究的變數、設計變數的水平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現實環境的“自然狀態”。但其他研究方法則要按現有數據和觀測值給出假設。第二,從時序角度看,實驗法是縱貫式研究,實驗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可在多個時點進行測量,得以研究變數的動態變化,而其他研究方法像問卷調查等,只有某一時刻的測量值,不能直接觀測出一段時期內的變化。第三,它能夠比其他方法更令人信服地估計因果關係。從哲學的觀點來看,因果關係永遠不能被肯定地證實,只可能不斷地逼近。實驗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容易做到這一點,因為實驗研究者可以通過操縱自變數來觀察因變數的變化,還可以通過設立控制組來判斷操縱的強度。第四,實驗方法能夠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地控制外源變數的影響,從而分離出實驗變數並估計其對因變數的影響。第五,實驗方法下,可以通過調整變數和實驗條件觀察到常規狀態下很難出現的極端值和互動作用。第六,實驗方法是可以重複的,這是研究科學性的中要體現。第七,實驗法的成本通常較低,因為控制變數、樣本數都比較小,持續時間較短,而現場研究、問卷等方法的出差費、訪談費都比較大。
實驗研究方法的缺點主要是:第一,研究者人為地營造實驗條件,使其遠離現實情境中的“自然狀態”,會導致外部效度降低。第二,如果研究樣本本身不具有代表性,即便在分組時做到了隨機化分派,也會使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降低。第三,研究只能限於當前問題,對過去問題和將來問題的研究,實驗方法不太可行。第四,當研究變數和水平數目增多時,成本會急劇增加。第五,管理領域的實驗研究中,實驗對象大多是人,人類行為變異相當大,較難控制,同時也使實驗研究面臨許多倫理和法律方面的限制。第六,難以找到合適測量工具,即使找到,也容易造成使用的偏差。

實驗法的套用條件

結合實驗方法的優缺點,可以大致總結出實驗研究方法的套用條件:第一,對現狀的研究。進行歷史研究或預測研究,單獨使用實驗法是不可行的或很困難的。第二,需要對研究環境和研究條件實施嚴格的限制才能凸顯研究變數。第三,客觀條件允許施加所需要的控制。第四,實驗不會違反當地的倫理和法律規範。
儘管實驗方法可以獨立地取得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但為了謹慎起見,研究者通常將實驗方法與其他研究方法相結合,使研究結論更加令人信服。

實驗研究方法在相關學科研究中的套用情況

實驗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學中的套用歷史較長,並大大推動了其發展,在社會科學中的套用時間相對較短。但近幾十年來,實驗方法在社會科學各學科中的套用發展很快。

實驗法在心理學中的套用

心理學是管理學的基礎之一,實驗研究方法在心理學中的套用具有很長的歷史。將實驗方法引入心理學,引發了心理學的革命。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技術,使用與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相同的實驗方法,對人類心理進行較為精細的系統分析。這標誌著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實驗心理學的誕生,也標誌著心理學走向科學之路。
此前關於人類心理的論述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希臘的哲學著作,其中有的論述已頗具體系。但是無論他們論述得如何精細,如何嚴密,他們所採用的方法都是內省思辯的方法。這樣結果就像兩小兒辯曰一樣,彼此誰也說服不了哪一方。因為當時的心理學思想是孕育在哲學思想中的,有人稱之為“安樂椅中的心理學”,意指當時心理學思想是哲學家們坐在安樂椅里苦思冥想中產生出來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
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曾斷言,心理學不可能成為科學。這種說法雖然不正確,但卻並非無稽之談。因為心理或者說是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又具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群體差異性,以及多種維度、層次,學說之間相互辯論,縱使勝負有定,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過通過做實驗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科學之所以區別與哲學,一個重要的特性是具有嚴密的實證性。一門科學之所以為人們所承認,是因為它在人們面前是可以被證明是正確的。為了證明一個學說的正確性,必須進行比較系統精確的實驗。心理學若要從“安樂椅”式的哲學邏輯思辯中掙脫出來,則必須具有實證性的科學特性。
著名的實驗心理史學家E·G·波林寫道:“把實驗法套用於心理問題是心理研究史上無可比擬的偉大傑出事件”。心理史學家D·舒爾茨曾說:“現代心理學與它的智慧的先驅者的重要區別,不在於所提問題的種類.而在於探索答案所用的方法”。在馮特之前,赫爾巴特已首次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卻沒有成功,因為他沒有在心理學中套用實驗方法。另有一些從事生理學研究的人雖然使用了實驗的方法,如米勒、韋伯、費希納等,但沒有把該方法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中。1874年馮特在蘇黎世大學任哲學教授時,開始轉向心理學和哲學的研究,1875年馮特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從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並繼承了米勒等人的實驗研究方法,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從此“科學的”和“實驗的”這兩個詞便成為“心理學”的核心含義。因此,從這個角度講,馮特將心理學變成一門實證科學。
自從馮特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以來,心理學得到空前速度的發展。1883年,僅在馮特創立實驗室4年之後,郝爾在美國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1888年到1895年,在美國興起了遍及全美的建立心理學實驗室的潮流。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各種學派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各式各樣心理學風起雲湧。但無論各種學派觀點如何對立,以實驗方法為代表的實證思想一直被拋棄,大多數心理流派,無論其觀點多么變化無常,都將實驗法作為證明自己觀點的工具。
現代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實驗法,不講求嚴格的變數控制;另一種是實驗室實驗法,要求在實驗室內嚴格控制各種變數和遵守操作規程。通常所說的心理學實驗主要是指實驗室實驗法
總之,實驗法促使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實驗法促進了心理學各套用領域分支心理學的發展,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據粗略統計,心理學超過一半的研究成果來自實驗方法。另外,實驗法具有主動性、可控制性和可重複性等特點,便於精確地揭示出心理學的科學規律。因此,實驗法成為研究心理學的基本方法。
但是,對心理學實驗方法的批評也時有所聞。這些批評意見主要有:第一,不能適用於絕大部分心理學分支領域;第二,不具備普遍的信度和效度;第三,過分強調定量研究,忽視了質的研究;第四,技術要求較高,較難普及。有的批評火藥味十足:“實驗室實驗,因為它要求嚴格的條件控制和數量化的結果處理,所以便不能不找比較簡單的問題,在非常限制的條件下進行實驗,結果是完全脫離實際,避實就虛,無血無肉,只剩下一些乾癟癟的渣滓,也就是完全缺乏意義的東西,……結果當然會扼殺心理學的生機。”“實驗方法是製造科學渣滓的工廠,又是扼殺心理學的殺手。”實際上,實驗心理學井沒有扼殺心理學的生機,相反正是它給心理學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實驗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意義也是不可抹煞的。但是這些批評也說明,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首先,要重視對實驗的哲學方法論的思考,即重視在方法上如何更有效地去實施實驗、解釋實驗。其次,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必須向其它學科吸取新技術、新方法。再次,心理學中的實驗方法應該擺脫單一的實驗室研究模式,向自然實驗法靠攏,注重與現實情境接軌;或者使實驗室情境自然化,將心理實驗室建設成為現實自然情境的模擬,以解決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繫少,研究結果的社會實用性差等問題。

實驗法在社會學中的套用

實驗法在社會學當中的套用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國內,社會調查方法在社會學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實驗方法極少。國外社會學研究中,實驗方法套用多一些,但與其他方法相比,比例極低。這一方面與學科性質有關,另一方面與實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有關。

實驗法在教育學中的套用

在實驗方法進入教育領域之前,教育研究主要採用精神科學的分析方法,使用描述性語言對教育現象進行解釋,主要是哲學思辨的方法。19世紀初,近代數理邏輯的發展啟發了赫爾巴特,他主張用實驗科學的量化方法來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但他基本上仍然堅持邏輯論證和思辨方法,主張將量化表述和邏輯思辨結合起來,因此赫爾巴特的教育研究方法帶有一點邏輯實證的方法論色彩。
19世紀中期,自然科學形成了實驗和檢驗假設的方法論,注重對事物進行量化分析,用數量化模型來描述和解釋事物要素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對事物要素的關係命題的邏輯演繹或歸納來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這對社會科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實證主義的創始人孔德提出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領域,主張嚴格採用自然科學範式來研究社會現象(當然包括教育現象),追求方法、結論的科學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驗和假設檢驗的邏輯方法在德國教育研究中問世。德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梅伊曼(Meuman,E)和拉伊(Lay,L·A )奠定了教育實驗的基礎。1901年,梅伊曼提出了“實驗教育學”的概念,1908年,拉伊發表了在德國譽為“繼赫爾巴特以後教育學說新紀元”的標誌性著作――《實驗教育學》,主張教育應該和心理學一樣進行嚴格的實驗研究。教育學應建立在教育實驗的基礎上,運用實驗和假設的邏輯與方法以及定量描述,來確定教育活動中各要素的因果關係或相關關係,克服以往的教育理論只重視思辨的缺陷。自此,教育實驗開始在教育領域盛行起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教育研究的手的逐步科學化和高技術化,計算機的運用,用數學方式檢測、描述、模擬,進行量化分析,使教育理論向嚴密科學的方向發展。可以說,上世紀教育學領域的每一項重大科研成果,都與教育實驗相聯繫。特別在當代,教育理論更是以教育實驗為依據,從教育實驗中概括研究結果,進而升華為理論。
我國教育研究中實驗方法的引入較晚,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系統學習和運用西方的實驗研究方法理論。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教育實驗研究的主要觀點、成果己經形成了較全面的體系,但教育實驗諸環節研究很不平衡,有的方面極為薄弱(如實驗設計規範的研究),有的方面停留在經驗描述的水平(如實驗評價規範的研究),操作性不強。可以說,我國教育領域的實驗研究水平總體較低,這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我國儒家學者“經學”治學傳統方法以及近代以來所形成的“中體西用”機械治學方法的束縛。大量研究者者採用的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經學治學方法與模式,官雲亦云,人云亦云,依傍權威,拘泥經典,重思辯輕實驗,許多研究很少深入到具體實際工作中去觀察和討論問題。
第二,前蘇聯教育學者的“形而上”的治學方法。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們的社會科學界受前蘇聯影響非常深刻。表現在教育領域就是:在教育研究中機械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學原理,研究方法論單一化,只是單純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幾乎從未考慮其他科學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借鑑套用。
第三,對實驗研究方法的了解不夠。國外社會科學領域中實驗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我國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系統地引入,理論上探索和實踐上的套用都存在較大差距。
第四,實驗方法本身的缺陷。通常所討論的實驗大多為實驗室實驗,這種實驗的條件較為嚴格,距離現實較遠,實驗結果的外部效度遠不夠高,影響了實驗方法的推廣。
針對以上問題,一些學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轉變觀念,從從實證主義方法論高度充分認識實驗方法的重要意義;第二,加強國際交流,在研究方法上與國際接軌;第三,在各個教育階段系統推進研究方法的教育;第四,不完全套用自然科學實驗的特徵來衡量教育實驗。教育實驗的規範、程式、方法應該是在吸取其他學科營養的基礎上,自身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創新和完善的結果。自然實驗應是下一步努力的重點。

實驗法在經濟學中的套用

儘管有人把經濟學實驗方法的歷史上溯到1738年貝努利(Bernoulli)為研究“聖·彼得堡悖論”所做的實驗,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應把上世紀30年代作為經濟學實驗方法的開端。事實上,60年代之間所出現的一些主要的實驗研究和論文對於當今這一領域的發展,無論從手段上,還是從方向上,都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歸結起來,早期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有關個體選擇理論的檢驗。瑟斯頓(Thurstone)於1931年所做的用實驗方法確定無差異曲線的研究是有關個人行為實驗研究的開創性工作。這個研究雖然後來招致了許多批評和修正,但它開拓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的問世,引起了人們對於個人選擇行為以及人們之間相互影響的更為廣泛的注意,這促使研究不斷深入,人們開始觀察一些不符合經濟選擇理論的現象。其中,阿萊悖論最為著名。
第二,博弈論研究中的諸多實驗。其開拓者是德雷舍(Dresher)和弗勒德(Flood)。1952年,福特基金會和密執安大學共同召開了一次題為“決策過程中的實驗設計”的會議,會上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問世,其中包括納什參與的研究n個人小規模博弈行為的實驗。這個會議的參加者如馬夏克(Marschak)、拉德納(Radner)和西蒙(Simon)等人對博弈論理論以及實驗方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此次會議之後,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集中於兩個方面:一是檢驗博弈理論的有關假說;二是對戰略環境進行實驗研究。
第三,涉及現代產業理論的實驗。1948年,張伯侖(Chamberlin)在哈佛大學組織了關於壟斷競爭的首次試驗,研究了46個均衡價格略有變化的市場情形,得到了一些重要變數的實驗數據。有趣的是,張伯侖本人並不滿意於實驗結果,他也因此放棄了進一步實驗的打算。但是,當時的研究生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卻由此興趣盎然,以至於後來通過不懈努力成為了經濟學實驗研究的一代宗師。另外,50與60年代之交,西格爾(Siegel)和福瑞克(Fouraker)對雙元競爭和寡頭壟斷的行為也做了較多實驗。他們研究了這類市場上在達成價格與數量協定之間的討價還價行為,並取得了方法論上的進展。
上世紀60年代是經濟學實驗研究的轉折時期。儘管實驗研究從總體上仍缺乏市場,但已有一批有份量的研究論文面世,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實驗。比如,貝克爾(Becker)、德克魯特(Degroot)和馬夏克(Marschak)在1964年的研究說明了經濟理論與實驗研究之間的緊密聯繫。當時,他們主持了一個測度個人期望效用函式的實驗,並專注於如何激勵參與實驗的受試人真實地顯示他們關於彩票的保留價格(reservation prices)。這帶來了方法論上的重要進展。
70年代中期以後,實驗經濟學(實驗方法這時被賦予的新名字)日益興盛,開始得到許多基金的大筆資助。一方面,這意味著社會對實驗方法的重視和承認;另一方面,資金也切實地推進了實驗室建設以及隨之而來的大發展。
80年代至今的實驗經濟學呈現出一種爆炸式發展勢頭。比如,第一次出現了在許多研究領域中,不同的實驗小組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研究的現象,這標誌著實驗經濟學開始成為了一個靠知識累積而得到進展的學科。而且用實驗方法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主流學派的經濟學刊物上,使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引起主流經濟學家的注意,甚至對傳統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近年來,經濟學的實驗研究方法己有很大改進,廣泛使用的現代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控制技術,使實驗過程向信息化、智慧型化和系統化發展,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大大增強,實驗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也不斷擴大。許多有影響的大型實驗都有專門設計的電腦程式,複雜的行為過程包括經濟參與人之間的博弈行為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模擬,實驗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實驗設計階段。
目前實驗經濟學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學研究和行為科學研究(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相互滲透。第二,實驗經濟學家試圖通過對實驗中經濟參與人行為過程的觀察和分析,構造微觀經濟理論的動態基礎,以彌補主流個體經濟學的缺憾。第三,對政策決策的實驗研究是實驗經濟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這方面研究的主要代表是加州理工學院經濟學和政策實驗室、亞利桑那大學實驗經濟學和政策科學實驗室、約克大學實驗經濟學中心。
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實驗經濟學家Smith,說明經濟學實驗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高度評價和主流經濟學的普遍認同,實驗經濟學的研究促迸了現代經濟科學的發展。
經濟學實驗方法的基本過程與一般實驗方法相似,即進行實驗設計、選擇實驗對象、確定實驗條件、指揮試驗進行、分析實驗數據。
實驗經濟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爭論主要有:激勵動機設定的可信程度問題、實驗對象的選定與內部效度問題、相互影響與實驗的現實性問題、“偏好逆轉”實驗普遍意義的爭論、“重複性實驗”與結論的可靠性問題等。

正文

通過控制和操縱一個或多個自變數並觀察因變數的相應變化以檢驗假設的研究方法。原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後被引入社會科學。隨著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實驗也逐步成為現代政治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政治學者主要運用實驗方法研究政治行為者的有關政治行為。實驗者在實驗前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計畫,在實驗中通過有效地控制有關條件,觀察實驗對象的行為變化,以檢驗在實驗設計前提出的假設。實驗研究的關鍵因素,包括清楚而詳細地說明所研究的行為以及與應變數相關的因素,處理外部變數和研究對象的選擇。有控制的實驗設計涉及隨機將實驗對象分別送入各種實驗的條件下,給實驗對象以刺激,然後觀察對象的反應,推斷刺激的結果。實驗研究通常隨機選擇實驗對象,組成實驗組,同時設立一個或幾個控制組,以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行為。實驗者對實驗組做各種實驗,控制組不參與,然後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別。實驗研究要求實驗結果可被重複實驗所驗證。實驗研究有準實驗、實地實驗、實驗室實驗等形式:①準實驗。其特點是採用大量假設先行推理,以現實生活中的人作為實驗對象,在現實生活中觀察他們,並儘可能地對有關條件進行控制。②實地實驗。在現實情況下對各種條件加以精心控制,實驗者在這些條件下處理一個或數個自變數。③實驗室實驗。將全部與直接的調查課題無關的各種自變數的變化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在嚴格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條件下處理一個或數個自變數。在實驗過程中,實驗者要考慮重大事件和實驗對象自身發育的影響,初試—複試的影響,研究工具和度量技巧的適應性,實驗對象選擇的合理性、實驗損耗率和實驗的反作用等的影響。實驗研究設計需要注重知識的全面性、程式的嚴謹性和系統性。實驗者要控制實驗的背景、實驗指示、實驗刺激的條件、實驗對象的選擇、記錄實驗結果的手段。一般認為,實驗處理的問題較抽象和狹窄,而政治現象一般較巨觀,實驗需要簡化變數並只能處理有限的變數,取得控制實驗的理想條件也是困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