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所採用的方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採取多種方法﹐以探求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教育的質與量之間的變化和規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 類型:方法
  • 目的: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
  • 特點: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歷史記載,常用方法,觀察法,文獻法,調查法,統計法,行為法,歷史法,比較法,分析法,實驗法,個案法,假說演繹法,研究步驟,確定主題,收集評價,綜合整理,形成結論,口述歷史,相關書籍,圖書一,圖書二,圖書三,

歷史記載

古代的中國和西方﹐都有總結教育經驗的記載﹐所用方法有的是有關事實的記錄﹐也有初步的經驗概括﹐但都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教育事業的興起﹐社會科學研究的調查法文獻法歷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學研究的歸納法﹑實驗法﹑統計法等﹐都先後進入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教育科學研究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使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常用方法

觀察法

教育科學研究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畫﹐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準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觀察法不限於肉眼觀察﹑耳聽手記﹐還可以利用視聽工具﹐如錄音機﹑錄像機﹑電影機等作為手段。觀察法的步驟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制訂觀察計畫。先對觀察的現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如果情況複雜或內容多﹐可採取小組分工觀察。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畫﹐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所需的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採用的儀器等﹔並考慮如何保持被觀察對象的常態等等。②按計畫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過程中﹐既要嚴格按照計畫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要選擇最適宜的觀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記下重點﹐不為無關現象擾亂﹐觀察時可藉助儀器及時作記錄﹐不要事後回憶。③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統計技術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文獻法

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檔案來全面地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查閱的檔案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鑑別其真偽後才可選用。文獻法的步驟是﹕收集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獻﹐如圖書﹑資料﹑檔案和原始記錄等。然後從中選擇重要的和確實可用的材料分別按照適當順序閱讀。詳細閱讀有關文獻﹐邊讀﹑邊摘錄﹑邊立大綱。根據大綱﹐將所摘錄材料分條組織進去。分析研究材料寫成報告。使用這一方法須注意﹕查閱文獻之前﹐要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知識準備﹐否則難於從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確的結論。

調查法

研究者有計畫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了解(包括口頭或書面的﹐直接或間接的)﹐比較充分地掌握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並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以後的教育實踐活動。調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在調查的過程中﹐經常利用觀察法作為調查和核對材料的手段。調查法必要時可同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調查法的步驟是﹕①準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範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畫﹑表格﹑問卷﹑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式和方法﹐以及各種必要的安排。②按計畫進行調查活動﹐通過各種手段收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計畫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研究報告。

統計法

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套用。統計法可用於對教育行政效率的檢驗﹐對教育經費的合理分配﹐對課程分量規定的測定﹐對學生的成績的科學比較等等。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係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因變數之間的關係。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係數等﹐從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措施。掌握統計法﹐必須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統計計算的技術。

行為法

一種綜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於觀察和訪問﹐了解兒童的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探求關於兒童行為的規律﹐從而採取具體措施﹐幫助兒童修改他的行為﹐故也稱為行為修改法。現代行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他主張控制情境﹐採用褒獎和強化的方法﹐來修改兒童的行為。這種方法進行的步驟如下﹕①把兒童行為的表現作詳細的觀察和記錄。②根據觀察的結果和記錄﹐對兒童行為進行具體分析﹐確定行為修改的內容和程式。③按計畫幫助兒童改變行為。④進行過程中要注意強化是否及時﹐物質強化是否伴隨言語的讚賞﹐強化方式是否多樣化﹐強化是否恰當﹐給予強化的人是否為兒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懲罰的方法。

歷史法

通過對人類歷史上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認識教育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今天的教育工作。歷史研究須廣泛地查閱文獻﹐它同文獻法有關﹐但不能等同文獻法。文獻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現象的全部過程﹐歷史研究法也不限於只查閱文獻。歷史研究法的步驟是﹕史料的收集。要儘可能地收集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史料﹐如政府的教育法令﹑規章制度﹑決議﹑規劃﹑條例等材料﹔還要收集反映當時教育情況的論著﹑報告﹑小說等有關材料。不僅要有文字的史料﹐還要有非文字的史料。史料的鑑別。要用各種方式對收集的史料鑑別其真偽﹐也要區別長期為大家所公認的史料中史實的真偽。史料的運用。史料鑑別後﹐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要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比較法

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採用比較法﹐要考慮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反映﹐明確可比較的指標。這樣﹐才能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鑑和學習什麼。進行步驟﹕①描述。把所要比較的國家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加以描述﹐要求準確﹑客觀﹐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②整理。把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作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準等﹔必要時須研究某些材料在歷史發展中的變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對象的現狀。③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離不開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較法本身還要求科學化和定量化。

分析法

或稱邏輯分析法﹐即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這種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具體方法。分析是把複雜的教育現象分為各個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種特點來﹐單獨地觀察它們﹐剖析每個組成因素的性質和特徵。分析之後﹐又必須進行綜合。即根據分析的結果﹐把事物或現象的各個要素聯成一個整體來認識。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抽象是對某種教育現象抽出基本的﹑本質的東西﹐撇開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質﹐概括則是從某些教育現象中抽取出其本質屬性﹐從而形成概念。歸納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將所研究的同類教育現象概括出該類現象中的一般特徵來。演繹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對研究成果的關係甚大﹐分析工作必須慎重地進行﹐特別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方法論作為指導。

實驗法

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畫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它能使觀察﹑記錄更為精密﹐便於弄清每一個條件所產生的影響﹐保證研究工作的準確進行。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設定的條件下進行﹐可採取各種複雜的儀器和現代技術。後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條件下進行。教育實驗法多數採用自然實驗法進行﹐但對某些問題的研究也需要套用實驗室實驗法。不論採用哪種實驗法﹐都要保證受試者處在正常的狀態中。實驗法一般分 3種﹕單組法。就一個組或班進行實驗﹐看施加某一實驗因子與不施加實驗因子或在不同時期施加另一實驗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等組法。就各方面情況相等的兩個班或組﹐分別施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再來比較其效果。循環法。把幾個不同的實驗因子﹐按照預定的排列次序﹐分別施加在幾個不同的班或組﹐然後把每個因子的幾次效果加在一起﹐進行比較。實驗法進行的步驟是﹕①決定實驗方法﹑組織形式﹐擬定實驗計畫。②創造實驗條件﹐準備實驗用具。實驗進行前﹐根據實驗目的﹐擬定測驗題目﹐準備教具﹑儀器﹑記錄表格﹑統一標準﹐擬定記錄方法﹑符號等﹐設法控制實驗因素﹐使重要因素不變或少變。③實驗的進行。在實驗過程中要作精確而詳盡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覆實驗多次。④處理實驗結果。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對結論﹐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與實驗法有關的還有模擬法﹐即創設專門類似物(模型)或情境的辦法。科學模擬便於進行精確分析﹐把所得結論用於現實環境。如外語教學中創造語言環境和外語演劇教學﹐直接教學法的試驗等等。

個案法

對單一的人或事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過若干個個案研究﹐再作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工作。個案研究一般常同典型調查結合進行﹐進行的步驟﹐與調查法類同。一般為﹕進行了解﹑確定個案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調查﹐收集資料。進行個案分析研究﹐寫出分析報告。

假說演繹法

是指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根據所提出的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驗證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相吻合,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指通過蒐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髮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的分析研究,從而達成疏理、解釋或評價、預測任務的一種方法。

研究步驟

確定主題

確定研究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關鍵術語的界定和使用。歷史研究是尋找過去的事實,並在這個信息基礎上描述、分析和解釋過去。所以,關鍵術語的邏輯一致性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必須處理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關鍵術語的模糊不清。任何特定情境下術語的涵義都是具體的,如果我們不能界定清楚這些術語,那么在研究過程中就會造成誤讀和誤解。比如“教育”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涵義是很不一樣的。在研究“教育”歷史的時候,就要理清哪些是我們視野中的“教育”,哪些“教育”與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所謂歷史研究法中的“現代主義”危險。這種病症在理論界相當普遍。人們總自覺或不自覺的把過去的術語賦予今天的涵義,或者賦予在歷史上根本沒有存在過的意義。這就是對歷史的曲解或誤解。所以確定研究問題首先必須界定關鍵術語。

收集評價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出發點。收集評價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層次。收集史料並不僅僅意味著收集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歷史文獻,而且要掌握鑑定史料的方法,以確定史料來源的真實性和其價值。<BR> 歷史研究的資料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是第一次關於要研究的事件或經歷的描述,它包括原始檔案、真正參加者或直接觀察者的報告,被研究的教育家本人的論著、演說稿和日記、會議記錄、調查報告等。第二手資料是對事件或經歷至少處理過一次的資料,它包括各類參考書、他人傳抄的記事、傳聞、各類出版物等。研究者必須確定哪些是第一手資料,哪些是第二手資料,只要有可能要儘量使用第一手資料。 歷史分析要占有大量文獻資料,這裡面真偽難辨。研究者就要善於鑑別史料,要把握基本的輯佚、校勘、訓詁的方法,同時研究者要建立批評的態度。史料必須首先服從於外在批評即史料文獻的有效程度——文獻在哪裡產生的、什麼時候產生的、誰記錄的,只有在回答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文獻的真實可靠;其次還必須服從於內在批評即文獻內容的意義、精確度和可信程度。內在批評涉及作者的風格、技巧以及大量文獻的相互參照。內在批評和外在批評對於確定史料來源的真實可信與可用性是十分必要的。通俗地講,如果材料來源不真實,不能用;即使內容真實但與本研究問題無關,同樣不能用。

綜合整理

在不同來源的史料的相關價值確立以後,研究者就應該將所得的史料加以綜合整理。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必須解決史料之間的不一致所帶來的矛盾,並根據研究目的決定這些材料的取捨。研究者不能將蕪雜的史料堆積在一起,他必須從中梳理出中心觀點的連續性,注重時間的順序或邏輯的順序。在反覆提煉史料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研究者會發現同一史料來源可能包含著對同一事件的各個敘述,不同的史料也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基本一致的證據和信息。這些都需要研究者去總結和綜合。

形成結論

歷史研究形成的結論是從文獻中所得的邏輯分析。歷史依賴於解釋,解釋是歷史研究的核心。
(二)注意處理好幾對矛盾 一是古與今的矛盾。古今矛盾,即歷史研究與研究所處語境之間的矛盾。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經世致用,古為今用,這也是我國教育史學的傳統。正確處理古今矛盾的意義在於突破教育理論研究的時空界限,開發所有資源為時代發展而服務。我們今天所思所想的教育問題,沒有一個不是前人曾思考過的。歷史研究正是能夠切中時代的迫切需要,但我們並不能因今而曲古,因今而廢古,必須保持理性清醒。
二是史與論的矛盾。史論的矛盾也就是史料與史學的矛盾,歷史研究要史論結合。有史而無論,只是史料的堆砌;有論而無史,不是歷史研究。學術界雖有“以論帶史”、“論從史出”的不同方法論之說,但史論結合還是較為公認的。問題是,以史傷論,以論傷史,以論害史都是歷史研究的大病症。怎樣能將史料和史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歷史研究的大問題。
三是繼承與創新的矛盾。繼承什麼、怎樣繼承一直是歷史研究的核心問題。繼承需要創新的繼承,是歷史研究的共識,但怎樣創新也是一個大問題。繼承而不創新,歷史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創新而不繼承,文化進步就沒有根基。批判性地繼承創造,也許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研究方法。口述歷史所記錄的,是由個人親述的生活和經驗;透過深入訪談,歷史學家可以追溯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中,未被發掘的側面,或為傳統歷史文獻遺忘的段落。
口述歷史獲得的資料,都是難以在官方文獻中尋獲的珍貴材料,例如戰爭時期的個人際遇、個人或家族的移民歷史、親族倫理關係、個人事業發展歷程等。透過收集個人生涯和家族歷史,歷史學家和社會研究學者可以重構不同面向的歷史發展,如階級形成、移民和遷徙、社會流動和歷史的傷痕等。
口述歷史另一珍貴之處,是它將受訪者縷述故事時的聲線、藻詞和思想都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語言、聲調和說話者的主觀意思,研究人員可以捕捉歷史事件背後的社會含義,以及事件對人造成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基於這些特質,口述歷史正好填補了統計和量化調查的不足,讓我們可以掌握量化數據以外的材料,使我們可以欣賞冷冰凍的制度和結構以外的人性和動態。來自領袖人物、平民百姓和少數族群的口述故事,可以拓展歷史學家和研究人員的視野,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啟發他們以嶄新的角度,重述一個社會的歷史。

相關書籍

圖書一

基本信息
書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作者:張紅霞
出版時間:2009年08月
ISBN:9787504146014
開本:16開
定價:49.00元
內容簡介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共十七章,可以分為三部分:1.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內容涵蓋教育科學研究的性質;研究步驟及研究問題的特點;選題與研究設計;定性與定量的關係;觀察的內涵、作用與類型。觀察法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未單獨列出,而是作為科學研究收集資料的只有普遍意義的方法進行了討論。
2.主要研究方法的原理、套用與操作技術,包括第五章至第十六章。內容涵蓋實驗方法、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文獻調查)、人類學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由於問卷調查方法涉及較為複雜的問卷設計與定量分析手段,故占用較多章節進行介紹。此外,歷史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實際上並不是獨立於前面幾類範疇的研究方法,從理論上講,它們是可以採用前面任何一種方法的特殊的研究領域,故放在最後部分。
3.研究論文寫作,最後一章。即研究成果的表述部分,重點放在對國際規範的介紹,並指出我們學生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什麼是教育科學研究
第二章 研究步驟及研究問題
第三章 怎樣選題和進行研究設計
第四章 觀察的內涵、作用與類型
第五章 實驗方法及實驗思想
第六章 準實驗方法及其意義
第七章 測量與量表編制基礎
第八章 問卷編制的基本知識
第九章 調查方法
第十章 抽樣原理與設計基礎
第十一章 樣本的描述及其意義
第十二章 關係研究及其統計技術
第十三章 人類學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案例研究
第十五章 歷史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 比較研究方法
第十七章 研究論文的寫作
附錄:研究論文提交或投稿前檢查要點
參考文獻
……

圖書二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叢書名: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平裝: 29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30306724, 9787030306722
條形碼: 9787030306722
商品尺寸: 25.8 x 18.2 x 1.4 cm
商品重量: 440 g
售價:40.00元
內容簡介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旨在適應"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喚,全面提高職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在尊重教育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的前提下,本著強化基礎、突出實用、反映前沿、面向基礎教育和教師的原則,重視教育研究的知識、方法與技術的統一結合,重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相結合。在保持教育研究方法概論、教育研究選題、教育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育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等基本框架下,反映行動研究、質化研究等新的研究範式的內容,強化測量法、統計分析法等工具性方法內容,整體編排上遵循?科和認知邏輯,每章節編排上按照知識、操作程式與方法、實際運用等順序,方便認知、操作,便於學習者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同時適合於從事教育工作各類學習者學習需要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概論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節 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特徵和分類
第四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階段
思考題
第二章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概述
第二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確定的過程和策略
第三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套用訓練
思考題
第三章 教育研究設計
第一節 教育研究設計概述
第二節 教育研究設計的基本環節
第三節 教育研究方案的設計
第四節 教育研究設計方案的基本內容
思考題
第四章 教育測量法
第一節 教育測量法概述
第二節 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
第三節 教育測量的一般程式與方法
第四節 教育測量法套用訓練
思考題
第五章 教育文獻法
第一節 教育文獻法概述
第二節 教育文獻的收集
第三節 教育文獻的整理與分析
第四節 文獻綜述及其撰寫
第五節 文獻綜述撰寫套用
思考題
第六章 教育調查法
第一節 教育調查法概述
第二節 問卷調查法
第三節 訪談調查法
第四節 訪談與問卷的套用訓練
第五節 調查報告的撰寫
思考題
第七章 教育觀察法
第一節 教育觀察法概述
第二節 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
第三節 教育觀察法的實施步驟和要求
思考題
第八章 教育實驗法
第九章 教育個案研究法
第十章 教育行動研究法
第十一章 教育比較研究法
第十二章 教育經驗總結法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的其他方法
第十四章 教育研究資料的整理與?析
第十五章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與評價
參考文獻

圖書三

基本信息
圖書編號:1322917
ISBN:9787304020644 [十位:7304020644]
作/譯者:孟慶茂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頁數:367
重量:0.463Kg
內容提要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介紹了:在承接了為參加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課程學習的中國小教師編寫一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的任務後,一個既簡單又難以回答的問題始終縈繞腦際,編寫這本書是為什麼?廣大中國小教育工作者讀這本書又是為什麼?中國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又是為什麼?思來想去,浮現了一個想法:在當今生活富裕的情況下,如何使我們的下一代仍知道奮進和刻苦,使他們能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學習。
作者介紹
孟慶茂,1941年3月出生於遼寧省蓋州市(縣)一農民家庭。因是孟子73代,“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家訓,鼓勵我讀書成長,總夢想能像先祖那樣對教育作些貢獻。大學畢業後到中學任教10餘年。1978年,心理學專業被恢復,旋即轉到北京師範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擔任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出版了《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實驗心理學》等有關著作。曾研究了“高速公路指路標誌”、“中國小教室照明標準”、“優秀運動員心理特徵分析”、“中小學生注意力訓練”等課題,2010年以來研究的重點是“高等學校的教育評價”、“中國小素質教育評價”等。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工業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功效學會人類認知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命科學學會理事等社會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
第二節 科學方法
第三節 科學研究的評價與程式
第四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第二章 確定研究課題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分解
第二節 注意教育研究的內容效度
第三節 教育的四大支柱與當前教育科研選題
第三章 教育科學研究的設計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設計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取樣設計
第三節 策略設計
第四章 文獻法內容分析法
第一節 文獻法概述
第二節 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概述
第四節 內容分析法的設計模式和評價
第五章 調查訪問法與問卷法
第一節 調查訪問法
第二節 問卷法
第六章 觀察法測驗法
第一節 觀察法概述
第二節 觀察法的設計、實施與結果整理
第三節 測驗法一般問題
第四節 測驗的編制與分析技術
第七章 教育實驗法
第一節 教育實驗中各種變數的控制
第二節 教育實驗的類型
第三節 教育實驗研究的效度
第八章 行動研究法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的一般問題
第二節 行動研究法的步驟
第九章 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
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初步整理
第二節 集中趨勢的描述
第三節 數據分散程度的描述
第四節 數據關係的描述——相關係數
第十章 假設檢驗
第一節 假設檢驗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第三節 方差及方差差異性檢驗
第四節 相關係數的顯著性檢驗
第五節 計數數據的檢驗——γ2檢驗
第十一章 研究結果的解釋與評價
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解釋
第二節 研究結果的評價
後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