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得到的勞動效果、社會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的比率關係,是對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工作的質量和評價。行政效率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行政效率是對行政時效、費用和成果的定量分析。行政效率的高低有一定的數量比例,以做定量分析對比。這些量的比例可以體現在行政時效費用和成果上以最短的時間完成行政目標,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取得最大的勞動成果。體現了行政高效率。

(2) 行政效率是數量與質量、價值與功能的統一。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社會效益上,這是行政管理的根本方向,行政管理是行政部門對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是利國利民的服務活動。

(3) 行政效率是廣泛的,全面的多目標的評價體系。行政效率體現在行政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中,是行政管理體系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是對全部行政管理活動的整體要求。所有行政組織、行政管理門類。全部行政運行過程都要講求效率。

(4) 行政效率是效能與效率的統一。效能統帥,制約效率;效率服從,服務效能。二者互為條件,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由於行政工作有許多複雜抽象的行政事務、有許多無形的東西無法用數字來計算其效率。可以從效能上進行評價。行政效益是行政效能與行政效率的總和,缺一不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政效率
  • 外文名:public administration
  • 基本要素:行政行為速度、成本、正確度
  • 分析方法:定量分析
基本含義,基本要素,特點作用,效率公平,定量分析,測量標準,測定方法,提高方法,重要意義,

基本含義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組織和行政工作人員從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種資源與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間的比例關係。各種資源是指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資源。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質成果和無形的精神成果。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主要是社會效益。行政效率就是政府效率,政府效率就是政府生產力,它是一種推動社會發展的綜合生產力。行政效率可分為三個層次:組織效率(高級決策層所表現的效率)、管理效率(中間管理層所表現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基層工作人員所表現的效率)。這三個層次的效率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是不能單獨存在的。
可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理解行政效率:一是指投入產出的定量比例關係;二是指最佳的選擇;三是指能達到的最高紀錄;四是指完成既定目標的程度;五是指及時有效的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上述幾個方面都是從巨觀上評價行政效率,而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則應結合實際予以綜合衡量和評價。我們經常用以評價、衡量、測算行政效率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行政費用測量法(從單位費用、人均負擔、劍術?費用來測量);行政功能測定法(將每項目標與理想目標和必須達到的標準進行比較);因素評分法(給人力、經費、物資、機構、制度、方法打分)。我們也可換個視角來考察行政效率:局部與整體(堅持局部效率從屬於整體效率);短期與長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單純經濟效益應從屬於社會效益);正效益與負效益(全面衡量)。
提高行政效率服務視窗提高行政效率服務視窗

基本要素

行政行為速度
辦事速度是效率的外在表現。但是,就行政效率而言,並不一定是越快越好,而是指時間使用的合理性。這種合理的時間標準是指行政服務對象希望的“快”和可以接受的“慢”之間的結合。所謂希望的快,當然是越快越好,即時即刻。所謂可以接受的慢,是指行政服務對象的希望底線,即不因政府工作的周期破壞其原定的計畫,或者付出額外的成本。通俗地說就是不至於“壞事”。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是比較理想的。一方面,政府機關不需要為滿足服務對象的不十分必要的速度而支付不合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不會對服務對象造成任何意義的延誤。
電子會議提高行政效率電子會議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行為的成本
政府處理問題的投入成本是一個很複雜的經濟學問題,大致包括三個部分:行政設施成本、行政制度成本、行政人員成本。如果政府機關處理某個問題速度很快,具體的服務對象評價為效率高。但是由於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與處理該問題的最後社會效果不成比例,就不能認為該政府運作具有高效率。例如,某地通往某旅遊景點的公路年久失修,經常發生堵車和遊客被圍困在旅遊景點的現象。當地政府於是派出專機免費疏散被圍困的遊客。如何評價當地政府的工作效率呢?對被圍困的遊客來說,政府辦事效率高。如果是非常特別的情況,如涉及人的生命安全,作為既定的應急措施,這樣處理沒有問題。但如果通過及時維修公路能夠解決的問題,卻不及時維修公路,而是等到遊客被困再派出飛機來解決,就不能得出結論說這裡的政府運作效率高。
行政行為的正確度
處理問題的效果是行政目標的核心。行政行為的目的是實現和增加服務對象的合法利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成本也好、速度也好,只有同效果聯繫起來考察才可能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對於抽象行政行為而言,行政行為的正確度是指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各種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在充分兼顧相關利益群體合理利益的基礎上,積極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並最終增進社會整體福利。對於具體行政行為而言,行政效果是指行政機關對管理(服務)對象所作出的行政決定合法、合理、公平、公正。
提高行政效率會議(圖1)提高行政效率會議(圖1)

特點作用

行政效率離不開定量分析;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追求社會效益上;行政效率體現在各個層次、各個環節上,是公共行政體系各種因素的綜合反映,是對各種公共組織、各種公共行政管理活動以及相關要素的整體要求。
提高行政效率會議(圖2)提高行政效率會議(圖2)
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作用:(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宗旨,它是公共行政活動的起點和落腳點。(2)行政效率是檢查和衡量公共組織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動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標準。(3)行政效率關係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高效的公共行政是國家和社會全面的發展必要保證,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

效率公平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公共行政的價值是公平。效率是發展速度,是社會發展機制;公平是一種社會價值和社會心理狀態,是社會穩定機制。市場經濟的缺陷主要表現在社會分配不公上,政府則可以在維護社會公平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通過行政行為公平、行政程式行政制度公正來維護社會公平。
提高行政效率是當務之急提高行政效率是當務之急
效率與公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其矛盾表現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平的實現;追求公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效率的提高。其統一表現在效率是最終實現事實上公平的基礎和主要途徑,公平是效率的保證。
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平等原則;公平分配的原則;機會均等,能者優先的原則。
行政效率公平的原則
2004年國務院10號檔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從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的角度提出了行政效率公平的基本原則,後來學界認為這六項要求恰恰是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現象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也是對以下法律制度原則的概括和總結。如,對《行政許可法》依法設定和許可實施的原則,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便民原則,權利保障原則信賴保護原則,加強監督原則;《行政處罰法》的法定原則,公正、公開原則,權利保障原則;《政府採購法》的公開透明原則,公平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行政應急》中的法治原則:《行政程式》中的公開、公正、公平、統一、合理原則,以及當事人參與和保障行政效率原則;《行政複議法》的合法原則、公開原則、公正原則,及時原則以及便民原則;《行政訴訟法》的合法性審查原則,迴避原則,公開審判原則等等共有屬性的抽象、概括和總結。
行政效率公平的合法性
行政效率公平的合法性是由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合法行政原則決定的,合法行政才能有效行政,才能產生行政效率,也才能體現行政公平。我國的合法行政原則包括行政機關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第一,行政機關必須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一是行政機關實施的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都不得與法律相牴觸;二是行政機關負有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二,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授權進行活動。在行政機關與相對人的關係上:一是行政機關採取的行政措施必須有立法性規定的明確授權,這可稱為“職權法定”。在行政法上對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適用的規則是不同的,判斷他們違法的標準也是不同的,前者為“無法律即無行政(法無明文即禁止)”——後者是“法無明令禁止即自由”有著天壤之別。二是沒有立法性規定的授權,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利行政(以行政處罰、強制為典型代表),即剝奪相對人權利、課以義務的行政行為。
這一原則決定了在行政法領域判斷行政主體和相對人違法標準的不同。對相對人而言,違法往往是違反了強制性禁止規定;對行政主體而言,其實施的行為往往是沒有明確的法律根據即構成違法。當然,在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方面還包括無相應的事實根據、違反法定程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與行政處罰顯失公正。2003年卷四第7題的第四問即考查此內容。
行政效率公平的合理性
主要含義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禁止行政主體的武斷專橫和隨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規範的行政理性表現為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違反此原則就表現為歧視對待:相同情況,差別對待;不同情況,相同對待。
第二,考慮相關因素原則,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時,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違反此原則就表現為該考慮的不考慮,考慮了不該考慮的因素。
第三,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是必要、適當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行政相對人權益的方式,如果為達致行政目的必須對相對人的權益形成不利影響,那么這種不利影回響當被限制在儘可能小的範圍和限度內,並且兩者應當處於適當的比例。違反此原則就表現為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與針對的對象不相稱,用“高射炮打小鳥”,“殺雞”用了“宰牛刀”。

定量分析

行政速度的定量分析
合理的行政速度是指行政機關處理行政事務所花費的合理的時間。行政機關處理行政事務的時間主要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制約:
提高行政效率重要途徑辦公自動化提高行政效率重要途徑辦公自動化
1.行政程式設計的工作環節。行政工作環節由內部工作環節和外部監督環節兩部分構成。在這些環節中,有的是必要的環節,有的是選擇性環節,有的可能是不必要的環節。對一個行政環節作出必要與不必要的判斷是困難的,但又是必需的。行政機關多傾向於增加內部環節而減少外部環節。從速度和經濟成本而言,內部環節優於外部環節,但從正確度而言,外部環節優於內部環節。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多傾向於簡化內部環節,而適當加強外部環節,即所謂“扁平式”管理。在政府行政行為中,強化外部環節除提高正確度之外,還可以減少行政行為的外部成本,提高社會運行效率。其中相對人參與、科學論證和監督三個外部環節是保證行政行為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必要措施,但又是特別耗費時間、影響行政速度的環節。因此,每個辦事環節需要花費的時間、可以節省的時間,成為影響行政速度的變數之一。
2.行政機關設施運行的有效性。處理行政事務所需要的場地、設備是否能處於有效運行狀態,是決定行政工作速度的重要條件。願意以及能夠付出多少財政性資金維持行政設施的高效或者有效運轉,是影響行政速度變數之二。
3.滿足行政服務對象需求的時間。對公民來說,到政府機關辦理有關事務,有一個時間預期。合理的時間預期上限是同類公共機構提供同類服務所能達到的最短時間,下限是不損害其他正當利益,以至於放棄正常申請而轉入非法行為或者尋租。如果申請人通過計算,發現來政府機關辦理該事務付出的代價包括時間與所得到的利益相比不經濟而選擇放棄或者以尋租等違法方式辦理,那么,政府機關的該項工作就是無效率的。因此,在許多場合,違法現象或者行賄現象和行政效率成反比,申請數量和行政效率成正比。
4.法定期限和承諾期限。法律對具體行政行為多有期限要求。但法定期限只是最低限度。設定最低限度基本原則是:不保證、也不排除最快,只保證遏止最慢。因此,法定期限只是考量行政效率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而承諾期限通常是在法律沒有規定期限的情況下出現。如果法律規定了期限,行政機關再作出承諾,那么承諾期限必須少於法定期限。法律對抽象行政行為一般沒有期限要求,但在許多行政機關有內部規程,大致規定工作期限。
5.行政人員的素質。提高行政人員的素質是保證行政效率的關鍵。行政人員的素質主要包括業務熟練程度和工作責任心兩個方面。業務熟練程度主要取決於行政人員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繼續教育的情況;工作責任心主要取決於道德水平和利益制約機制。一個機關工作人員的素質評價結果,構成影響行政速度的另一變數。
行政成本的定量分析
行政成本是行政效率的基礎,正如投入是產出的基礎一樣。行政成本是否合理,是計算行政效率的出發點。什麼是合理行政成本?就是要與行政行為的效果相適應,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讓納稅人相信,花這么多錢,養這樣一個機構,辦這些事情是經濟的、正當的。一個高效率的組織其運行成本必然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在競爭態勢下,通常會略高於其他同類組織。特別是對生產耐用商品的機構而言,競爭往往是一種成本投入的競爭。
因此,公共機構要向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自然不能忽視或者迴避成本投入的問題。從辦公設施、制度建設、人力資源管理各方面必須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甚至適當超前。例如,政府辦公設施不應當豪華,但應當先進;行政程式不應當繁瑣,但應當儘可能擴大當事人參與;公務人員隊伍不需要太多的高級專業人才,但在關鍵技術崗位應當有代表當地水平的專業人員加入,並且努力保持他們在本專業領域內的領先地位。為達到上述目標需要支付的費用就是行政的資金成本。社會應當支付的行政資金成本的標準大致應當與當地最有競爭力的商業機構的運行成本水平持平。略低於或者略高於其水平都是合理的。這取決於當地的財政支付能力。財政預算及其執行情況是衡量行政成本的一個基本要素。可以認為:財政預算是一種預期成本,執行情況是實際成本
行政行為正確度的定量分析
行政行為正確度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合法性、合理性、滿意度。合法性的定量考核比較簡單;合理性考量雖然複雜一些,但還是可以從統計學的角度進行統計分析。服務對象滿意度的考量相對要複雜一些,但基本方法不外乎民意調查結果、投訴率、複議和訴訟的勝訴率,行政違法案件發生率、特定機構的業務增長量等。

測量標準

測量行政效率的必要性:通過測定行政效率可以降低公共行政的投入成本,減少資源的消耗,實現公共利益;可以確定行政目標的達成度;可以確定公共組織的各種要素組合的科學合理程度;可以確定公共行政活動的社會效益的大小。測定行政效率的標準應是質和量的統一,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1)量的標準:主要是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消耗的數量。(2)質的標準:主要是看公共行政職能是否充分發揮;行政目標是否正確;是否遵循了公共行政的客觀規律。(3)社會效益標準:即公共行政適應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程度及反映和滿足反映公眾需要的程度。(4)規範性標準:是通過比較而確定的標準,是一種定性考察標準。

測定方法

行政費用測量法
它是以行政費用開支與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收到實際成效為依據測量行政效率的方法。行政費用測量法包括單位費用測量法、人均費用測量法、計件費用測量法。
行政職能測量法
它主要看行政機構能否充分發揮其行政職能,能否圓滿地達成行政目標
標準比較法
它是一種定性的行政效率測量法,以既定的標準與行政管理的實際成效相比較,來判斷行政效率高低。
要素評分測量法
它是對影響行政效率的各要素分別作出評定,對評定結果予以綜合來測量行政效率的方法。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對影響行政效率的各要素進行測量評價,第二步是進行加權綜合評價,將評價結果作為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的標準。

提高方法

提高行政效率的具體措施很多,各地、各機關具體情況不同,需要和可能採取的措施就不同。從我國行政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務之急是要努力壓縮辦事時間,同時提高行政行為正確度。壓縮辦事時間,是服務對象最直接的要求;而提高行政行為的正確度,意義在於降低社會運行成本,使行政效率最終實現其社會價值。
提高行政效率論壇會提高行政效率論壇會
(一)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簡化行政行為內部環節,大力壓縮辦事時間。
(二)改善行政成本結構。提高行政行為的正確度,可能意味著要適當提高一些環節的行政成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為了降低行政行為的外部成本,即降低社會運行成本,適當提高行政機關內部成本是必要的。如果整體提高行政成本不可行,則唯一途徑就是改善現行行政成本結構。在進行該問題論述之前,需要說明合理確定行政行為的預期時間和預期成本的重要性。
適當降低行政成本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如果實際行政成本超出必要,或者行政成本增長超過經濟成長水平,降低行政成本在經濟上也是必需的。但是,就目前我國行政機關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來看,還是成本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行政成本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決策成本過低導致執行成本不必要地提高。許多機關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決策過於匆忙,留下一大堆的問題到執行過程中去解決。解決不了,只好重新決策。如此反覆多次。解決的辦法是完善科學決策機制,強化行政決策的公眾和專業論證,適當、逐步提高決策成本,減少決策失誤,降低執行成本。
2.工作人員正當收入偏低而機關有形成本過高。一方面,公務員普遍反映:公務員正當的工資收入則低於本地區同等教育背景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另一方面,政府機關的有形物質條件往往超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例如豪華的辦公樓宇、辦公設施、大量的公務汽車等。政府機關工作屬於人力資源型產業,它的主要工作成本就是人力資源方面的開支,即員工工資、福利、培訓等。而目前許多行政機關的員工工資開支遠低於日常辦公費用的開支。解決的辦法是大大壓縮有形行政成本,推行簡樸辦公,同時適當提高公務員工資和教育培訓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培訓會議提高行政效率培訓會議
3.一線運行成本偏低而內部管理成本偏高。在機關運行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即真正在管理、服務一線的辦公條件較差、經費不足,人員不足。而從事機關內部管理的部門,相對就要寬鬆得多。因為機關管理部門掌握資源、並負責分配資源,本能上就有自我優先的傾向。再加上“帕金森”定律影響,機關內部管理越來越複雜,人員越來越多,費用越來越高。如果是分級管理的部門,總部的工作人員往往多於全部一線人員之和,市一級機關工作人員數往往大於所轄全部各區機關工作人員之和,區機關工作人員數往往大於所轄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之和,呈倒金字塔型。當然這裡有職權劃分的因素,但機關內部管理成本偏高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精簡管理部門,壓縮內部管理成本,加強一線工作部門。
此外,許多機關還存在風險防範成本偏低而臨時性支出成本偏高、制度建設成本過低而應付非制度性事務成本過高等問題,這裡不再一一論述。
(三)合理確定行政行為的預期時間和預期成本。
提高行政行為正確度,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物質保障。因此,合理確定行政行為的預期時間和預期成本,是保障行政行為合法合理的重要條件。在這一問題上,有的機關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不注重行政效率時,行政機關的辦事預期時間和預期成本,基本上不考慮服務對象的需求,而僅僅根據行政機關的自然運行狀況而定,有的根本沒有時間預期,也就是沒有關於辦事期限的規定。而一旦強調行政效率,又不顧機關運行的基本規律,將可能達到的最短時間作為預期時間,向社會承諾。這樣做的結果不外乎兩條:一是大幅度提高機關行政成本;二是大幅度提高行政錯誤的風險。
如果速度快而錯誤的風險高,就需要平衡兩者的關係,適當降低速度以降低風險。這是經濟學中風險管理的基本理念。物質成本也同理。預期或者給定的行政成本太低,減少必要的人員和必要的環節,勢必提高錯誤風險。因此,實事求是地確定行政機關辦事的預期時間,除正常的辦事速度之外,適當留有餘地。留出足夠的時間充分準備,加強監督,提高工作質量;同時也留出足夠的資金用於提高員工素質、加強調查研究、擴大公眾參與等領域。
(四)改善公務員隊伍結構。前面談到,行政機關的主要運行成本應當是人力資源開支。單就此而言,目前許多行政機關也存在人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人員結構不合理,除前面提到過的內部管理人員和執行人員比例不合理之外,主要表現在執行部門工作人員學歷偏高、而年齡偏低,而有的決策部門工作人員學歷偏低而年齡偏高。執行人員學歷高,招聘、供養的成本高;而年齡偏低則經驗不足,工作失誤的風險高。決策部門工作人員如果學歷偏低,則理論知識不足,年齡偏大則容易趨於保守。這些問題都不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因此,應當防止片面追求高學歷和年輕化的傾向,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執行部門工作人員的學歷水平,適當提高平均年齡。

重要意義

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高效的政府會贏得人民和社會的好評和極力擁護,而這對於提高政府的權威、感召力、影響力、誠信度,實現政府與社會和公民的良性互動,降低政策的執行成本,推動社會全方位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普及,信息步伐不斷加快,這客觀上迫切要求我們提高行政效率,因為效率意味著能否把握住機遇,能否快速適應環境變化,能否實現信息的相互溝通和快速協調。同時,提高行政效率也是提高黨執政興國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助於加強黨群、幹群關係。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支出也是大勢所趨,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它對於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發揮著巨大作用。提高行政效率也是為實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題中要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代表和實現、維護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才能真正地實現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才能真正的做好人民的公僕。提高行政效率是提高行政績效的關鍵,是實行服務行政、打造服務型政府的必經之路。它也是促進我們改革發展協調、穩定、和諧前進的必然要求。
總之,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追求的最終目標,它關係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是檢驗行政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提高行政效率亦是前進和發展要求和時代賦予給我們的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