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實驗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進行的心理實驗。它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其主要特點是:①主動性:按照研究的目的有意控制或變化某一條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現象,再對其進行考察或作定量分析;②自然性:讓被試處於日常活動的環境中,並儘量不讓其覺察到實驗者的意圖以及自己是實驗的對象。前一特點使其有可能避免觀察法等待考察現象出現需時過長或難以分辨結果的多因性等缺點,後一個特點使其有可能排除實驗室實驗中因人為的實驗環境或緊張氣氛影響被試心理表現等缺點。

自然實驗的結果固然不如在實驗室中採用各種精密儀器、設備所作的記錄精確,但由於它兼具觀察與實驗室實驗的優點,因而在心理學研究中仍得到廣泛的套用。
俄國心理學家 Α.Ф.拉祖爾斯基1910年在個性研究中使用了自然實驗法,並於 1918年發表了<自然實驗及其學校套用>一文,蘇聯心理學界認為這個方法是由他擬定的。其實,早在他之前就有不少心理學家使用了這種方法,如N.特里普利特於1898年通過兒童遊戲比賽進行“群體效應”的實驗就是一例。
自然實驗在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中使用得最多,有時被稱作現場實驗或不被察覺的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