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宿遷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宿遷市2023年立法項目。

2023年10月31日宿遷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 2023年11月29日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批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遷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 實施時間:2024年1月1日
立法歷程,條例全文,

立法歷程

2023年2月21日,宿遷市人民政府印發《宿遷市人民政府2023年度立法及規範性檔案工作計畫》,擬提請市人大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正式項目:《宿遷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起草單位: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配合單位:市相關部門;報送時間:2023年4月。
2023年10月31日宿遷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 2023年11月29日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批准。

條例全文

(2023年10月31日宿遷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 2023年11月29日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批准)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規劃和保護
第三章 傳承和利用
第四章 監督和保障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及其監督保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大運河文化遺產,是指列入本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大運河遺存河道、水工遺存、各類伴生歷史遺存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大運河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三條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遵循科學規劃、分級管理、保護優先、活化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
第四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健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議事協調機制,統籌解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規定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相關工作;鼓勵、支持村(居)民委員會、社區協助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開發區(園區)、旅遊度假區管理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區域內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第五條 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承擔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議事協調機制的日常工作。
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生態環境、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財政、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第六條 鼓勵專業機構、專業人士、文化名人、鄉賢、志願者等各方主體依法參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資助等方式,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提供支持。
第七條 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應當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普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提高全社會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義務,對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行為有權進行勸阻和舉報。
第二章 規劃和保護
第八條 市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省相關規劃,編制宿遷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應當明確保護目標和原則、文化遺產構成、文化遺產評估、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整體措施、分類專項規劃、規劃分期實施方案等內容。
經批准公布的規劃不得擅自調整或者修改;確需調整或者修改的,應當按照規定重新履行報批程式。
第九條 本市實行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製度。下列大運河遺存河道、水工遺存、歷史遺存,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應當列入保護名錄:
(一)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中運河宿遷段和龍王廟行宮遺產點;
(二)未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老汴河江蘇泗洪段等大運河遺存河道,皂河老船閘等水工遺存,御碼頭、御馬路遺址,極樂律院、孔廟大成殿、道生鹼店等各類伴生歷史遺存;
(三)劉老澗船閘等近代以來興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價值的大運河水工設施;
(四)柳琴戲、蘇北大鼓、雲渡桃雕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五)其他應當列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十條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應當包括文化遺產名稱、類別、保護範圍、保護措施、傳承和利用方式、保護責任人以及相關禁止性行為等。
市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以及大運河文化遺產所在地縣(區)人民政府,定期組織普查、編制和修訂保護名錄,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第十一條 列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物質文化遺產,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是保護責任人;列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保護單位是保護責任人;保護責任人無法確定的,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指定。
保護責任人應當按照規定對大運河文化遺產履行保護責任。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指導保護責任人履行保護責任,給予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協調解決保護責任人在保護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第十二條 本市實行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諮詢論證制度。大運河文化遺產宿遷段沿線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制定保護規劃、審批文物保護方案、進行工程建設,或者決定其他涉及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大事項前,應當徵求專家意見。
第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疑似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建(構)築物、設施場所、遺蹟遺存等,應當及時向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報告。
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收到報告後,應當立即開展調查,並在七個工作日內提出處理意見。經初步認定具有保護價值的,應當確定為預先保護對象,並自確定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向所有權人、使用人發出預先保護通知,參照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要求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預先保護通知發出之日起六十日內,市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決定是否列入保護名錄;經認定列入保護名錄的,市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及時告知所有權人、使用人。預先保護期屆滿未列入保護名錄的,預先保護失效。
第十四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規範設定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標識和界樁。
第十五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確定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分級分類制定保護措施和控制要求,並向社會公布。
在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開展建設活動的,應當符合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並依法進行建設項目影響評估,不得危及大運河文化遺產安全,不得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環境景觀和歷史風貌。黃河故道等大運河河道遺存應當維持現有走向和風貌。
第十六條 在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地塊在收儲或者出讓、劃撥前,應當依法完成該地塊考古工作。發現有文物遺存的,應當依法採取措施進行保護和處理。
第十七條 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加強對下列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研究和保護:
(一)柳琴戲、淮海戲、蘇北大鼓、蘇北琴書等傳統戲劇曲藝;
(二)天崗鑼鼓、霸王鑼鼓、順河舞龍、丁嘴跑驢等傳統音樂舞蹈;
(三)白酒釀造技藝、雲渡桃雕技藝、乾隆貢酥製作技藝、黃狗豬頭肉烹飪技藝等傳統技藝;
(四)皂河龍王廟會、來龍庵廟會等民俗;
(五)項羽傳說、來龍庵燃燈大師傳奇故事等民間文學;
(六)其他應當加強發掘、整理、研究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第十八條 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全面調查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並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特點以及存續狀況,分別採取下列方式予以保護:
(一)對駱馬湖、洪澤湖漁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集中、文化生態保存完整的區域,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
(二)對水晶楂糕製作技藝、丁莊大菜製作技藝等存續狀況較好、具有市場潛力和發展優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
(三)對蔡集手抄草紙技藝、黃墩湖臘豆製作技藝,淮紅戲、童子戲等傳統戲劇,工鼓鑼傳統曲藝等瀕危項目,實施搶救性保護。
第十九條 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交通運輸、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應當加強大運河岸線管理,完善大運河沿線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和提升大運河水環境。
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等部門應當加強大運河沿線河岸、濕地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恢復和改善陸生、水生動植物生存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二十條 在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刻劃、塗污或者損毀、擅自修繕、拆除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
(二)塗污、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拆除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標識標誌、界樁界標;
(三)損毀閘、壩、堤岸等水工設施,大運河水文、水質監測等設施,交通標識、標誌、助航導航設施,通訊、照明設施,防護、警示設施;
(四)擅自占用、填堵、圍圈、覆蓋或者挖掘河道;
(五)擅自打井、挖塘、采砂、挖渠、取土、建墳、立碑、深翻土地、平整土丘等可能影響大運河文化遺產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
(六)向水體或者在坡岸傾倒、堆放垃圾、廢料、泥沙、泥漿、工程渣土等廢棄物;
(七)其他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行為。
第三章 傳承和利用
第二十一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在符合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其他保護性要求的前提下,按照適度、合理、可持續的要求,開展下列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和利用活動:
(一)科學規劃和建設展示中心、紀念館、主題公園、傳承基地等各類大運河文化遺產展陳傳承設施;
(二)開發、推廣大運河特色旅遊產品和旅遊線路,發展休閒產業、康養產業、特色旅遊、生態觀光等;
(三)推動工業、文化遺存活化利用,依託工業遺址、河道設施、故居商號等,創新功能運用,促進歷史遺存與現代服務有機融合;
(四)開展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整體保護利用;
(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整理和研究,為代表性項目的保存、研究、宣傳、展示、交流提供資金、場所等支持;
(六)其他有利於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和利用的活動。
單位和個人實施前款所列活動,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給予便利和支持,但不得放寬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性要求。
第二十二條 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採取下列措施,促進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和利用:
(一)加強對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和後繼人才的培養,提供必要的傳承、展示平台,支持相關產品宣傳和銷售;
(二)培育和發展大運河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閒服務等文化產業;
(三)組織開展以弘揚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戲曲、文學、影視、書法、美術等文藝作品創作和展演展播活動,弘揚傳播大運河文化;
(四)推動將大運河文化遺產特有元素和符號套用於建築、場所、交通設施以及其他空間進行展示;
(五)結合傳統節慶以及傳統民俗活動,系統性組織開展宣傳、展示活動,促進大運河文化遺產與日常生活的有機融合;
(六)其他有利於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和利用的措施。
第二十三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依託大運河沿線的革命舊址、戰役戰鬥舊址、革命烈士紀念設施等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十四條 鼓勵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與本市大運河沿線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以及傳承人合作,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和實訓基地,拓展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
第四章 監督和保障
第二十五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立全市統一的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監測預警平台,及時匯集列入保護名錄的文化遺產保護情況,通過智慧型化分析、非現場監控、關聯性核查等方式,實時監測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第二十六條 市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應急預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發生或者發現危及大運河文化遺產安全事件,或者發現大運河文化遺產存在安全隱患的,市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應當啟動應急預案,採取相應處置措施。
第二十七條 本市大運河沿線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聯合執法、綜合執法機制,整合各類執法資源,落實執法責任,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執法工作。
第二十八條 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城鄉格線化服務管理範圍,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加強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發現、保護和管理。
第二十九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數位化建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豐富數位化套用場景,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共享和利用。
第三十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統籌利用各類財政資金、政府基金,創新投融資體制,支持開展符合規劃導向和產業政策的傳承和利用項目。
第三十一條 對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大運河生態環境等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國家規定的機關、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訴訟,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予以支持或者配合。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二項規定,塗污、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拆除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標識標誌、界樁界標的,由文化廣電和旅遊(文物)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四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