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為宋代作品,絹本設色;圖冊原本應為圖文相連的長卷,後來因破損嚴重,改裝成書畫分開的冊頁形式。畫幅各藉不同場景,詮釋各階層人士盡孝及忠君的雙重意涵。圖文相輔,充分突顯了“為君主立言”的創作初衷。圖冊諸題跋均肯定《孝經》書法出自於宋高宗之手。畫幅風格則與馬和之全然不同,部分山石皴法反倒與李唐、蕭照較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
- 類別:中國古畫
- 年代:宋代
- 形式:軸
- 材質:絹本設色
-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信息,作品簡介,作品賞析,圖冊說明,士章鑑賞,
作品信息
【名稱】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
【類別】中國古畫
【屬性】畫冊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簡介
本冊在《石渠寶笈初編》里著錄名為:《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冊後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宋逢醜、景定元年滕天驥、度宗鹹淳二年金應桂、元成宗大德三年崔晉、趙孟俯(1254年-1322年)題跋,諸題跋均肯定《孝經》書法出自於宋高宗之手。
在宋代,像這類具有教化意義的插畫繪本,深受統治者的重視。尤其是南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為強調他是趙宋法統的繼承人,不僅常親自書寫四書五經章句,也常敕令畫師依據這些句意,繪製成圖,廣為賞賜以作教化宣傳。此冊雖舊傳為高宗書寫、馬和之(活動於1127年-1290年)圖繪,但由畫風來看,卻與現存馬和之作品風格並不相似,應是出自其它南宋畫院畫師之手。
作品賞析
圖冊說明
古代中國皇家教育在培養儲君的德才學識,皇室子弟自國小習禮、樂、詩、書、春秋、論語、孝經等書,這些典籍對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會秩序都有重大的影響。本冊所繪《孝經》乃宣揚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經典,由孔子為弟子陳述孝道經義,並將孝親推廣至立身、事君,甚至於以孝治天下。
南宋於靖康之難後建立新的政權,為取得“順乎天意”的正統地位,利用繪畫藝術達到其政教宣傳目的。南宋初期有一批從北宋逃亡至臨安的畫院高手,專以寓有誡鑒意義的文學經典作品為題材作畫,以歷史人物故事來詮釋每篇詩文的涵義,此類作品正符合統治者欲宣揚崇奉儒學的目的,在當時多用來賞賜皇親、國戚或大臣,因此非常受到重視。
唐張彥遠(約活動於公元9世紀)《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述及繪畫功能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然因“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注1)
本冊在《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為《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冊後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宋逢醜、景定元年(1260年)滕天驥、度宗鹹淳二年(1266年)金應桂、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崔晉、趙孟俯(1254年-1322年)題跋,諸跋均肯定《孝經》書法出自於宋高宗之手。(注3)高宗為中興之祖,為強調他是趙宋法統的繼承人,常自書《詩經》、《大學》、《論語》等書之章句,贈給大臣。高宗書法造詣極高,為南宋皇室典範,孝宗(1127年-1194年)、寧宗(1168年-1224年)、楊妹子(1162年-1232年)以及理宗(1205年-1264年)的書跡,都與高宗很相似。
此冊並無馬和之名款,首幅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題有云:“冊中都無馬和之(活動於12世紀中葉)名,則成書時屬之和之者,乃失於考證也。”觀其畫風較近於南宋畫院名家李唐(1049年-1130年)、蕭照(約活動於公元12世紀)一派,而李唐南渡,已在暮年,兩人之中又以蕭照的影響較為可能。細審此冊末開之“喪親章”,其樹石的結構與勾皴、小徑瀑流的繪法,皆與蕭照所繪《山腰樓觀》(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極為相似。(注4)
傳世的《孝經》繪本甚多,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李公麟《畫孝經圖》、元趙孟俯《書畫孝經》以及《明文徵明楷書孝經仇英畫》,無論在構圖布局、內容表現上皆與此冊極為相近。而仇英(1494年-1552年)繪本根據卷後文氏題跋,認為其所臨摹者為北宋初年畫院道釋人物畫家王端(約活動於公元11世紀)的《孝經圖》(注5);而另一跋中陳繼儒(1558年-1639年)亦提及,李公麟所畫《孝經圖》在宋代已有石刻本。此類具有教化意義的插圖繪本,在當時經常被大量複製,以應宋宮廷皇室人員誦讀賞玩。
士章鑑賞
上圖為第五開“士章”。
原文為:“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此章內容在說明卿大夫以下名份的人所應有的孝道,士人為作官的知識分子,盡忠職守,以愛事君,以敬事長。愛與敬是孝道之本,以孝親之心來事奉君主,就是忠順之臣,即能常保其祿位,自家祖先的祭奠禮儀也能保有。故《毛詩》云:早起晚睡的時分,應常思念其父母,勿辱及所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