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字義
【字形本義】
《鄭崗訓字》『隨後也;難說也。|下顎之須,三十而生,後身生者,男有女無。』
註:而立,本指下顎鬍鬚可續較長。有與不有,續與不續,因人而異,難有定論。
《說文》『頰毛也。』
鄭註:頰毛,臉頰之須,不合字形,難表字義。
【基本含義】
㊀隨後,於是。
《康熙字典》『而《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
學而時習之。』
注一:因是,因此、於是。因是之謂,而之謂。而,因此、於是。A,於是B⇔A而B。一而再;「一,隨後二」,不強調一是二之前提;「一,以此/於是二」⇔因一而二≈一生二,強調「一」是必要。
注二:學習,承之傳之;相因也,互為因果;
學而時習之,哲理所在。
《康熙字典》『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註:與,伴隨也。果,因之所與,隨因而生。雖訓作「與」,而不可譯作「與」。
鄭譯:汝豈可不明/無知而為?
釋:「汝豈非明知而為?」通順,「而」訓轉折;違背《康熙字典》之訓。「作」訓「裝樣」,不妥。
《康熙字典》『又《禮·檀弓》而曰然。《注》而,猶乃也。』
乃,《康熙字典》『又辭之難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
註:或,有也。曷,猶何。曷為,猶任何。煞筆之
乃,非也。
鄭譯:而,何也?難也!乃,何也?難也!任何,有言而,有言乃,非難乎(之義)而已?
釋:『難
乎』,難或不難、或可難;不定、沒準、難說。加之以乎,滴水不漏,言辭之用。「難得你來了」,難得,猶言「難得而得」,客套;或許本非難事。
漢字演變
而字骨刻文演變:
詳細釋義
〈名〉
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
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你”、“你的”予豈不知而作。——《
詩經·
大雅·桑柔》
鄭註:違背古訓,《康熙字典》『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余知而無罪也。——《
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
國語·
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
莊子·
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聊齋志異·
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
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連〉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乾嚴譴而不悔。――明·
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
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公輸》
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阿房宮賦》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
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
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
勸學》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顏淵》
〈助〉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繫辭上》
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唐棣之花,偏其反而。——《
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
微子》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
如,好像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呂氏春秋》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②才能。
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
逍遙遊》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說文》頰毛也。《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注》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注》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相關詞語
相關名言
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
而建功。——
朱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
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孔子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
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貝爾納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
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歌德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見其文中“而”字泛濫,極不恰當,便以牙還牙批閱:“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個而字,精妙至極。
意思:應當用“而”的地方而(卻)不用“而”,不應該用“而”的地方而(卻)而(用)“而”,而(像)現在這樣用法,日後也而(這樣),你的水平也就不過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第一個是名詞。第二個是連詞,錶轉折。第三個,名詞動用。第四個,名詞。第五個,是連詞,錶轉折。第六個,名詞動用。第七個,名詞。第八個,介詞。第九個,介詞。第十個,名詞。第十一個,名詞動用。
字源字形
字形演變與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