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而
  • 外文名:now;then
  • 拼音:ér néng
  • 部首:而
  • 總筆畫:6
  • 結構:單一結構
  • 五筆:DMJJ
  • 倉頡:MBLL
  • 鄭碼:GL
  • 筆順編號:132522
  • 四角號碼:10227
  • 造字法:象形
  • 詞性:名詞,連詞,代詞
漢字演變,詳細釋義,〈名〉,〈代〉,〈連〉,〈助〉,〈動〉,古籍解釋,相關詞語,相關名言,趣事,字源字形,

漢字演變

而字骨刻文演變:

詳細釋義

〈名〉

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書法字“而”書法字“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

  1. 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表示指示,相當於“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乾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鐘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 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

  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繫辭上》 
  3. 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說文》頰毛也。《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注》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注》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相關詞語

  • 而後 ér hòu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 而或 ér 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時候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陽樓記 
  • 而今 ér jīn
    【now】 現在
    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 而況 ér 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連詞。何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 而立 ér 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 而且 ér 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並列互相補充或遞進。
    他學習積極而且虛心。 
  •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別無他求。 
  • 而已 ér yǐ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
    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 而公 ér gōng
    【I;me】——傲慢自稱之詞,如今稱“老子”。
    “漢王 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史記·留侯世家》

相關名言

  • 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莊子
  • 事多寡用之,意多約出之。——陸時雍
  • 尊重不迷信權威,追求不獨占真理。——周海中
  • 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建功。——朱棣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改之。——孔子
  • 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不是未知的東西。——貝爾納
  •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歌德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見其文中“而”字泛濫,極不恰當,便以牙還牙批閱:“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個而字,精妙至極。
意思:應當用“而”的地方而(卻)不用“而”,不應該用“而”的地方而(卻)而(用)“而”,而(像)現在這樣用法,日後也而(這樣),你的水平也就不過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第一個是名詞。第二個是連詞,錶轉折。第三個,名詞動用。第四個,名詞。第五個,是連詞,錶轉折。第六個,名詞動用。第七個,名詞。第八個,介詞。第九個,介詞。第十個,名詞。第十一個,名詞動用。

字源字形

字形演變與對比
而字的各種字形而字的各種字形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