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而不恃

為而不恃

為而不恃,或為而弗恃,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本意為有所施為,但不強求,不強加自己的意志與傾向,轉意為不依仗自己對別人有恩惠而達到利己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為而不恃
  • 同義詞:為而弗恃
  • 釋義:有所施為,但不強求
  • 發音:wéi ér bù shì
釋義,出處,擴展,

釋義

有所施為,但不強求,不強加自己的意志與傾向。為:施與(恩惠);恃:依靠,憑藉,這裡指個人意志、傾向。轉義為:不依仗自己對別人有恩惠而達到利己的目的。

出處

《道德經》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擴展

第二章整章無為思想,可以濃縮成此句。恃,屬於為的範疇,則為而不恃,即有“為而不為”義。為而不為,乃老子倡導無為觀的核心思想。如何為?如何為而不為?《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觀察天地萬物及其運行之內在涵義,於行住坐臥、起心動念中,心行、身行變化,皆效之、執之,順之、從之、服之、摶之、養之、柔之。。。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則無為而無不為,安立主人公。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世間萬物都有其發生運行的規律,總是處於一種變化的狀態中。事物的發展不會是為了達到某一種狀態(生而不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個狀態(為而不恃)。想要違背自然規律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一個狀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一旦功成,那么環境、條件都已發生改變,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功成身退,那么才能將功勳永久的保留。這裡其實是一個反證法,只有不居功,人們才會認為所有行為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功”,而正是這樣,人們才會記住你的功勞。假如你獲得成功後總是居功自傲,那么人們會懷疑你之前行為的出發點,從而否定你的功勞,甚至否定為了取得這份功勞的所有行為。同樣,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也只有向前看,駐足停留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