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圖

孝經圖

《孝經圖》是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在約1085年創作的絹本水墨畫。該畫以《孝經》為內容配以插圖,充分展現了李公麟繪畫和書法的雄厚功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經圖
  • 外文名: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 作者李公麟
  • 作品類型:絹本水墨畫
  • 作品尺寸:21.9 x 475.5 cm
  • 創作時間:約1085年
作品簡介,作品欣賞,畫家簡介,

作品簡介

《孝經圖》(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是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在約1085年創作的水墨畫
《孝經圖》為絹本水墨畫,該畫尺寸為:21.9 x 475.5 cm。
該畫作由1996年私人捐贈收藏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作品欣賞

《孝經圖》 附有《孝經》中摘錄的文字內容(《孝經》創作於約公元前200~350年),其傳授著一個簡單卻又永恆的主題-孝道宋代時期,孝道是當時所推崇的儒家標準之一。該水墨畫加入了李公麟對孝道的理解。李公麟的作品也代表了當時文人墨客的時代特徵:道德宣傳,博覽眾長和書法功底。
從《孝經圖》的題詞來看,該畫作也代表了李公麟當時希冀告老還鄉的心境。
在李公麟的《孝經圖》中可以看到宋人以書法來翻譯古人模擬自然的畫法。據《宣和畫譜》(1120年)記載:(李)始畫顧(顧愷之)、陸(陸探微)與張僧繇、道玄(吳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若不蹈襲前人,而實陰法其要。凡古今名畫,得之則必摹臨,蓄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畫,無所不有”。公麟畫不從模擬自然開始。他簡化了古人模擬物象的人物技法,以書法線條來描述創新。他以顧愷之的線條畫法為根據,創造了不用色彩,只以墨筆勾勒線條來表現事物的“白描”畫法。據米芾畫史》記載,“《女史箴》橫卷在劉有方家。”米家有顧畫“天女長二尺五;李公麟見之賞愛不已”。在重建古典畫風(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的法規中,李公麟特別發揚了顧的平勻而完整的線條和吳的有輕重轉折的筆法。既不用色彩,也不取“明暗陰影”渲染暈淡法,而是直以筆墨來運轉通變。《宣和畫譜》云:“大抵公麟以立意為先,布置緣飾為次。”所謂“立意”就是“詩言志”的意思。李的畫,誠如孫過庭書譜》(687年)所云,“翰不虛動,下必有由。”所以,公麟說:“吾為畫,如騷人賦詩,吟詠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自公麟後,元明文人“寫意”不注重模擬描述,而專意描述藝術家對不同時代環境的個人反應。
絹本水墨“孝經圖”部分截圖(一)絹本水墨“孝經圖”部分截圖(一)
在李公麟“孝經圖”中可以看到他和顧愷之"女史箴圖"在描繪孔教諍諫”的歷史論說上產生了“立意”與“言志”的共鳴。《孝經》第十五章曰:“昔者天子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子不可不諍於父,臣不可不淨於君。”北宋朝政中常有太后當權,可與《女史箴》時代賈后弄權相比。在宋仁宗宋英宗朝(1023—1066年),大臣時有諍涑。在專制時代,臣下諍諫,雖說當仁不讓,實是性命交關之事。李在《孝經圖》中,描述了君臣激烈諍對一幕。圖中皇后緊立皇上旁邊,皇上勃然大怒,即將拂袖而起,而諍諍有詞的臣下,依舊站地不讓。旁立侍臣的衣紋,以沉著的“鐵線”篆來描繪。中間諍斗的主角,衣袍激揚飛舞。孔教倫理的一切道德力量和教誨語言,都生動地表現在李公麟的筆墨之間。
絹本水墨“孝經圖”部分截圖(二)絹本水墨“孝經圖”部分截圖(二)
(圖冊為《孝經圖》全圖,源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畫家簡介

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好古博學,喜藏鐘鼎古器及書畫。宋神宗熙寧年間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居京師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以訪名園蔭林為樂。其天賦極高,又博學勤業,書法飄逸具晉人風韻,擅畫人物、山水,尤精畫鞍馬,更以白描畫法獨步當世,被評者推為宋畫第一。
畫家李公麟的白描肖像畫家李公麟的白描肖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