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圖解的形式分9段表現唐代鄧氏《女孝經》前九章的內容,依次為:一、開宗明義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賢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圖後均有墨題《女孝經》原文與之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女孝經圖卷
- 類別:書畫
- 年代:宋
- 大小:縱43.8cm,橫823.7cm
基本信息,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女孝經圖》
【類別】書畫
【年代】宋
簡介
縱43.8cm,橫823.7cm。無作者款印。鈐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共10方。
圖中人物的衣紋為鐵線描,線條勻細,富有彈性,在準確地勾畫出人物的行為動態的同時,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練並具輕重急緩的節奏美。樹葉為筆法工整的雙勾填色,枝葉相互疊加,既有層次感又不失之於瑣碎,顯示出作者細緻的觀察能力與寫實功力。畫面以深棕色為主調,配以白、墨綠、青灰等冷色調,使得畫面於高古典雅中見清新活潑,於深沉凝重的氛圍中具浪漫的人間風情。
中國人物畫的創作目的之一是強調繪畫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曾明確指出“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者也”。現存最早的以畫卷形式宣傳女德、女誡教義的作品當屬東晉顧愷之(傳)創作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女孝經》作為繪畫的表現題材,早在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執政時期,就被畫家石恪精心創作。據宋代內院奉敕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當時,石恪依據《女孝經》內容僅繪製了8幅圖,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於世。此幅由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女孝經圖》,便成為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
此圖卷以其較高的藝術造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畫成熟的風貌。每幅圖依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獨立的畫面,同時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飾及統一的筆墨形式又使各圖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呼應,從而達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藝術效果。此圖卷中重點表現的對象是三五成群的仕女,她們挽高髻,飾簪花,面形長圓而豐滿,尚存唐代仕女畫的面形特徵,但形體上已沒有了唐代仕女臃腫艷肥的體態,而顯露出向明清仕女畫修長秀美體形過渡的趨向。她們身材的曲線美被作者加以充分表現,細腰縴手,婀娜輕盈。人物的神態皆雍容大方,端莊嫻靜,動作舉止亦守規守矩,從而生動地圖解了母儀、賢明、仁智等封建婦女必須遵守的言行準則。作者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上十分成功,穿插於人物中的樹木枝繁葉茂,數量雖然不多,但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景構築出了淡泊寧靜的自然環境,從而豐富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並令用於說教的畫面增添了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賢婦烈女們在樹下談經論道或勤於女紅,又為這清幽的境地增添了幾分崇高的意趣。
此圖舊傳為唐人畫作,但據其謹細縝密的畫風和圖中所陳設的器物的造型、裝飾等,當出自南宋畫院畫家之手筆。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