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

《安徽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是安徽省人民政府2003年8月22日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
  • 文號:皖政〔2003〕56號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 :2003年8月22日
檔案通知,規劃,

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批轉省農委《安徽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的通知
皖政〔2003〕56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省農委《安徽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批轉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規劃

安徽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二○○三年八月)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主要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出現了結構、階段性過剩;農村經濟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以及世界農業發展的關聯度增強,城鄉經濟互補趨勢明顯;入世後,我國農業面臨著一個新的發展環境,農產品市場空間擴大。安徽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特別是農村小康社會,必須適應新形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著力解決好“三農”問題,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關鍵是加快結構調整,根本是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發展新階段中,農產品市場競爭的核心是比較優勢的競爭。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條件、品種、產品價格、質量和服務等方面。安徽地處長江下游,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土壤、氣候等資源條件適宜於多種農產品生產,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區位通江達海,緊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交通便利,農業優勢明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調整,充分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培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業帶,是我省適應入世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競爭環境變化的迫切要求,是新階段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現實途徑。
下面,根據農業部制定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本規劃所指的優勢農產品,是指在我省的資源和生產條件較好、商品量大、市場前景廣闊,在一個或幾個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經過重點扶持和培育,能形成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都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
一、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思路和目標
(一)思路
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總體思路是:從應對入世和促進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出發,著眼“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堅持以質取勝,政策向優勢區域傾斜,重點支持和培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區域,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農產品產業區,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我省農產品競爭力。
(二)目標
經過5年的努力,優先培育10種具有一定批量、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形成21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區,建立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創建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將傳統產品做優,特色產品做強,提高我省農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擴大農產品出口額,力爭農產品市場占有率與農業大省地位相適應。通過發展優勢農產品生產,改造傳統農業,構建起專業化、區域化現代農業的基本框架。
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重點
(一)確定優勢農產品的原則
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總體布局,重點建設”的思路,近期選擇一批優勢農產品,優先規劃布局,重點扶持。確定優勢農產品的主要原則是:
1、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潛力大,生產的基礎和條件較好,通過扶持和發展,能夠占領國內市場,有效抵禦進口產品衝擊的農產品,主要包括專用小麥、棉花、“雙低”油菜等農產品。
??2、在國際市?哂忻饗約鄹窬赫攀疲┐蟪隹誶繃Ρ冉洗?的農產品,主要包括蔬菜、豬牛羊禽肉、蜂產品、水產品等農產品。
??3、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在國際、國內市?哂忻饗緣?競爭優勢,並有一定市場潛力的農產品,主要包括水稻、茶葉、花生等農產品。
(二)確定優勢產區的主要依據
一是資源條件好。自然生態條件最適宜該種產品生產,具有生產傳統、良好的生產基礎和技術條件。
二是生產集中度高。能夠集中連片生產,區域內播種面積、商品總量在全省占有重要份額。
三是產業化基礎強。科研、生產、技術、市場等方面基礎條件較好,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較強,具備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的基礎。
四是市場潛力大。能夠擴大出口,有效替代進口,流通渠道通暢,運銷便捷,具有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五是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種苗繁育、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方面基礎較好,具備區域化、標準化的生產能力。
(三)優先發展的10種優勢農產品及其優勢區域布局
根據上述原則和依據,近期確定專用小麥、水稻、棉花、“雙低”油菜、茶葉、花生、蔬菜、豬牛羊禽肉、蜂產品、水產品等10種優勢農產品,優先規劃優勢區域,重點扶持發展,儘快提高這些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搶占國內市場,擴大出口。
上述10種優勢農產品中,我省專用小麥、棉花、“雙低”油菜、牛羊肉、水產品等已列入農業部制定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水稻、茶葉、花生、蔬菜、豬禽肉、蜂產品等作為我省優勢農產品,列入本規劃。
1、專用小麥
我省是全國小麥主產省份之一,2000年總產占全國的7.3%。小麥是我省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3000萬畝,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我省糧食作物的三分之一。小麥的優勢區域主要在淮北和沿淮地區,2000年,淮北、沿淮的阜陽、宿州、亳州、淮北、蚌埠、淮南、六安、合肥、滁州等9個市小麥面積和產量占全省的90%以上。但小麥品種結構不合理,適宜加工麵包的強筋小麥和加工餅乾、糕點的弱筋小麥的優質專用品種比較少,產量不夠大,不能真正滿足市場需求。隨著我省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將逐步增加。近年來,我省選育並審定通過了皖麥38、33、18、47、48等一批優質強筋和弱筋專用小麥新品種,部分品種已大面積推廣套用,有效地改善了我省商品小麥的品質,部分產品品質可與進口優質小麥相媲美,深受麵粉加工企業的歡迎。
主攻方向: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強筋和弱筋小麥,擴大國內市場份額。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和保優節本栽培技術,改變混種、混收、混儲狀況,提高專用小麥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加強產銷銜接,推進產業化經營。
??優勢區域:重點在29個縣(市、區)建設優質強筋小麥區和優質弱筋小麥區。優質強筋小麥區主要布局在淮北市、亳州市、阜陽市、宿州市中北部地區的濉溪縣、譙城區、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太和縣、臨泉縣、界首市、潁泉區、潁東區、潁州區、土甬橋區、靈璧縣、泗縣等14個縣(市、區)。優質弱筋小麥區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蚌埠市、阜陽市、淮南市的沿淮及以南地區的霍邱縣、壽縣、裕安區、長豐縣、定遠縣、鳳陽縣、明光市、天長市、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鳳台縣、阜南縣、潁上縣、潘集區等15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29個縣市區小麥面積2203.3萬畝,總產676.2萬噸,分別占全省的84.2%和87.0%。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優質專用小麥面積發展到1000萬畝,其中:優質強筋小麥發展到500萬畝,優質弱筋小麥發展到500萬畝。基本滿足省內需求,力爭向東南亞出口。
2、優質水稻
安徽是全國水稻生產大省之一,2000年總產占全國的6.4%。其中沿江水稻產區,具有較好的生產基礎。安慶市、巢湖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等6個市水稻面積和產量占全省的45%以上。目前,我省已引進和培育出一批適宜在上述地區種植的水稻品種,穩步發展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適用栽培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份額。
優勢區域:重點發展沿江地區水稻產區。主要布局在安慶市、巢湖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的宿松縣、望江縣、懷寧縣、潛山縣、桐城市、樅陽縣、太湖縣、廬江縣、無為縣、和縣、居巢區、含山縣、蕪湖縣、南陵縣、繁昌縣、當塗縣、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東至縣、貴池區、青陽縣、銅陵縣等23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23個縣(市、區)水稻面積1206.7萬畝,總產480.7萬噸,分別占全省的42.4%和40.4%。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發展優質水稻800萬畝,優質率提高到40%,單產和品質明顯提高。
3、優質專用棉花
安徽一直是我國棉花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常年棉花產量居全國第6位。2000年棉花總產28.5萬噸,占全國的6.5%。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省已形成沿江和淮北兩大棉區,安慶市、巢湖市、池州市、宣城市、銅陵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等8個市棉花面積和產量占全省的67%和83%。但是規模化生產水平仍比較低,品質的一致性較差。近年來,隨著棉花收購價格提高,棉農植棉積極性增強,棉花面積和產量都有較大幅度增長。
主攻方向:適應紡織工業多元化的需要,最佳化品種和品質結構,主攻中檔棉花的一致性,大幅度減少“三絲”(異性、異形、異色纖維)含量,提高棉花質量,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擴大國內市場份額。
優勢區域:重點發展沿江高檔棉區、淮北中檔棉區,共23縣(市、區)。沿江高檔棉區主要布局在安慶市、巢湖市、池州市、宣城市、銅陵市、蕪湖市的望江縣、宿松縣、樅陽縣、懷寧縣、無為縣、含山縣、東至縣、貴池區、宣州區、銅陵縣、繁昌縣等11個縣區。淮北中檔棉區主要布局在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陽市、蚌埠市的渦陽縣、蒙城縣、譙城區、利辛縣、濉溪縣、墉橋區、蕭縣、靈璧縣、泗縣、臨泉縣、界首市、固鎮縣等12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23個縣(市、區)棉花面積404.7萬畝,總產31.2萬噸,分別占全省的66.0%和71.0%。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兩個棉區共發展優質專用棉花350萬畝,單產達到70公斤以上。進一步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齊度,減少“三絲”。沿江棉區建成以生產高品質棉花為主,適紡50—60支紗的原料生產基地;淮北棉區建成適紡40—50支紗的原料生產基地。
4、“雙低”油菜
安徽是我國油菜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常年油菜產量居全國前2位。2000年油菜總產156.8萬噸,占全國的13.8%。全省已形成沿江和江淮油菜集中產區,具有良好的生產基礎。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巢湖市、安慶市、池州市、宣城市、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等10個市油菜面積和產量占全省的85%。目前,我省已引進和培育出一批適宜在沿江和江淮地區種植的“雙低”油菜品種,進一步發展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廣含油量在40—42%以上的高含油“雙低”油菜品種和適用栽培技術,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提高單產和質量,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國內市場份額。
優勢區域:重點發展沿江和江淮的“雙低”油菜產區,沿江地區主要布局在巢湖市、安慶市、池州市、宣城市、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的無為縣、廬江縣、和縣、居巢區、含山縣、宿松縣、望江縣、懷寧縣、樅陽縣、桐城市、東至縣、貴池區、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銅陵縣等19個縣(市、區)。江淮地區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的金安區、裕安區、霍邱縣、壽縣、舒城縣、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全椒縣、定遠縣、南譙區、來安縣、天長市等13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32個縣(市、區)油菜面積1097.8萬畝,總產140.9BFQ〗萬噸,分別占全省的76.8%和79.2%。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沿江、江淮油菜優勢區基本實現雙低化,平均單產達到140公斤。含油率提高2—3個百分點,商品菜籽達到部頒標準(芥酸5%以下,餅粕硫甙含量45μmol/g以下)。
5、茶葉
安徽是全國茶葉主產省之一。2000年,全省茶葉總產4.5萬噸,居全國第7位。全省已形成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兩大茶區,具有較好的生產基礎和明顯的地域優勢。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六安市、安慶市等5市茶葉產量占全省的95%。但是,茶葉產品中大路貨居多,品牌較雜,安全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省已引進和培育出一批適宜在上述地區種植的茶樹良種,已掌握了一些提高茶葉安全質量的適用栽培技術,發展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廣茶樹良種和無公害、有機茶葉生產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培育知名品牌,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國內市場份額,擴大出口。
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皖南和大別山區的17個縣區,其中:皖南山區主要布局在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黃山區、黟縣、徽州區、涇縣、郎溪縣、東至縣、石台縣等10個縣(區)。大別山區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安慶市的金寨縣、霍山縣、裕安區、金安區、岳西縣、太湖縣、潛山縣等7個縣(區)。2001年,上述17個縣(區)茶葉面積123.3萬畝,總產2.9萬噸,分別占全省的73.4%和60.9%。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發展優質茶葉2萬噸,安全質量明顯提高。
6、花生
花生在我省栽培歷史悠久,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占油料作物總面積的23%,總產量占39%。集中產區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和淮北地區。2000年江淮丘陵地區和淮北地區花生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省的90%。
主攻方向:重點發展高油和低油花生,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國內市場份額,增加出口創匯比重。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淮北優質高油花生區和江淮丘陵及沿淮低油花生區的11個縣(市、區)。淮北高油花生區主要布局在亳州市、宿州市的蒙城縣、墉橋區、靈璧縣、泗縣等4個縣(區)。江淮丘陵及沿淮低油花生區主要布局在蚌埠市、滁州市的固鎮縣、懷遠縣、五河縣、定遠縣、鳳陽縣、明光市、肥東縣等7個縣(市)。2001年,上述11個縣(市、區)花生面積307.0萬畝,總產81.0萬噸,分別占全省的68.1%和76.5%。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優質高油花生面積發展到120萬畝,低油花生髮展到180萬畝。
7、蔬菜
我省蔬菜生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蔬菜面積800多萬畝,產量居全國第8位,是全國四大早春菜生產基地之一。2002年,全省大中小棚及日光溫室面積已達270萬畝。安徽蔬菜產品品質優良,食用菌中傳統“徽菇”等特色蔬菜遠銷國內外,脫水蔬菜、速凍蔬菜等也成為新的出口優勢產品,出口創匯3200萬美元。但是蔬菜產品優質特色品種不多,生產規模化和安全質量水平不高,與加工、銷售等環節未能很好銜接。近年來,我省已經在番茄、辣椒、茄子、豇豆等方面培育了多個新品種,從國內外引進了大量的蔬菜優良新品種,掌握了一定的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並且有了以黃山山華集團為代表的一批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可以為蔬菜產品的精深加工、貯藏、保鮮、運輸、批發、出口等提供支持,蔬菜發展的潛力較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廣蔬菜良種和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擴大棚室反季節蔬菜栽培面積,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加快科技創新,培育知名品牌,發展精深加工,開發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綠色食品,提高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
??優勢區域:重點發展出口蔬菜優勢區和棚室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優勢區。出口蔬菜優勢區主要布局在阜陽市、亳州市、六安市、巢湖市、蕪湖市、宣城市、黃山市的臨泉縣、利辛縣、蒙城縣、霍山縣、渦陽縣、無為縣、和縣、繁昌縣、南陵縣、宣州區、寧國市、祁門縣等12個縣(市、區)。棚室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優勢區主要布局在合肥市、蚌埠市、阜陽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北市、安慶市的肥東縣、長豐縣、肥西縣、懷遠縣、阜南縣、墉橋區、譙城區、濉溪縣、懷寧縣等9個縣(區)。2001年,上述21個縣(市、區)蔬菜面積370.1萬畝,總產676.1萬噸,分別占全省的43.7%和46.9%。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新建出口蔬菜(含食用菌)基地80萬畝,出口總量180萬噸。新增棚室蔬菜100萬畝,年增無公害蔬菜250萬噸。蔬菜安全質量明顯提高。
8、豬牛羊禽肉我省是豬牛羊禽肉生產大省,常年肉類總產居全國第8位。2000年豬牛羊禽肉總產311萬噸,占全國的5.1%。豬肉、牛肉、雞肉等畜禽產品是我省出口創匯較多的農產品之一,年創匯金額1000多萬美元。肉類產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我省生豬發展已形成江淮優勢產區,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等3個市豬肉產量占全省的31.7%。肉牛、肉羊優勢產區在淮北,亳州市、阜陽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等5個市牛肉產量占全省的81%,亳州市、阜陽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等5個市的羊肉產量占全省的71%。肉禽優勢產區在江淮和沿江等地,巢湖市、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宣州市、馬鞍山等6個市的禽肉產量占全省的62%。但是,我省肉品質量和衛生水平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的食品進口標準有明顯差距,藥物殘留和加工環境惡劣的問題突出。而且,地方特色不明顯,規模化生產水平低,知名品牌少,產銷脫節的現象仍比較嚴重。近年來,我省加快了三元雜交豬、良種肉牛、波爾山羊、皖西白鵝、淮南麻黃雞等一批優質良種的引進和繁育速度,並加強了無規定疫病區及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扶持了一批畜禽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進一步加快豬牛羊禽肉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主攻方向:按照飼養上水平、上規模,質量上檔次、保全全的要求,大力推廣畜禽良種和安全生產技術,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加大安全飼料開發和生產力度,培育知名品牌,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國內市場份額,擴大出口。
優勢區域:生豬重點發展江淮優勢產區,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的霍邱縣、壽縣、長豐縣、肥東縣、定遠縣、明光市、鳳陽縣、天長市等8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8個縣(市、區)豬存欄382.5萬頭,總產46.3萬噸,分別占全省的20.2%和21.9%。
肉牛重點建設淮北優勢產區,主要布局在亳州市、阜陽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的渦陽縣、蒙城縣、譙城區、利辛縣、太和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界首市、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靈璧縣、泗縣、墉橋區、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鳳台縣、濉溪縣等20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20個縣(市、區)牛存欄208.4萬頭,總產24.4萬噸,分別占全省的72.0%和7.1%。
肉羊重點建設淮北優勢產區,主要布局在亳州市、阜陽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的渦陽縣、蒙城縣、譙城區、利辛縣、太和縣、臨泉縣、界首市、阜南縣、潁上縣、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墉橋區、濉溪縣、懷遠縣、固鎮縣等20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20個縣(市、區)羊存欄713.5萬隻,總產8.7萬噸,分別占全省的82.3%和76.4%。
肉禽重點發展江淮和沿江兩個優勢產區的15個縣(市、區),其中:江淮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的金安區、裕安區、舒城縣、肥西縣等4個縣(區);沿江主要布局在巢湖市、宣州市、安慶市、馬鞍山市的居巢區、無為縣、廬江縣、和縣、含山縣、宣州區、寧國市、廣德縣、郎溪縣、樅陽縣、當塗縣等11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15個縣(市、區)禽出欄15706萬隻,產量24.2萬噸,分別占全省的31.4%和32.3%。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在廣泛推廣良種生產、飼料安全、獸醫防疫的基礎上,優勢產區優質牛羊肉產量分別提高30%,優質豬肉、禽肉產量提高10%。畜禽產品安全質量明顯提高。
9、蜂產品
蜂產品是我省優勢出口產品,蜂群數量、產量、出口量均居全國前列,常年產量1.5萬噸,出口量1.2萬噸左右,主要產地在黃山市、宣城市。但是,我省蜂產品質量和衛生水平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的食品進口標準有一定差距,規模化生產水平也比較低。
主攻方向:大力推廣種蜂良種和安全生產技術,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安全質量水平,進一步增加國內市場份額,擴大出口。
優勢區域:蜂產品重點發展皖南優勢產區,主要布局在黃山市、宣城市的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寧國市等9個縣(市、區)。2001年,上述9個縣(市、區)蜂產品產量0.67萬噸,占全省的47.5%。
發展目標:蜂產品產量0.8萬噸,質量和衛生水平基本達到已開發國家的食品進口標準。
10、水產品
安徽省是淡水漁業大省,常年淡水產品產量居全國第4位,河蟹等淡水產品在國內外有較強競爭力。但是,我省水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意識淡薄,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規模化生產水平低,龍頭企業少,組織化程度低。近年來,我省在建設安全優質出口水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實行養殖區域環境保護、健康養殖、生態養殖、水產品加工、包裝、標識等標準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水產品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主攻方向:以大水面湖泊和水庫為重點,發展河蟹、青蝦、鱖魚、銀魚等優勢水產品,大力推廣水產良種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培育地方特色品牌,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國內外市場份額。
優勢區域:優先發展沿江、沿淮兩個優勢區的18個縣(市、區)。沿江主要布局在安慶、巢湖、池州、蕪湖、馬鞍山、宣城等6個市的宿松縣、望江縣、懷寧縣、樅陽縣、廬江縣、無為縣、居巢區、東至縣、貴池區、繁昌縣、當塗縣、宣州區等12個縣(區)。沿淮主要布局在六安、阜陽、滁州、蚌埠等4個市的霍邱縣、壽縣、潁上縣、明光市、天長市、五河縣等6個縣(市)。2001年,上述18個縣(市、區)養殖面積422萬畝,產量84.3萬噸,分別占全省的50.8%和52.7%。
發展目標:到規劃期末,將優勢區域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做大做優,建立7個地方名優水產品出口基地。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提高水產品加工水平,創建皖江牌大閘蟹和秋浦花鱖品牌,重大病害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出口比重明顯提高。
除上述10種優勢農產品外,我省的中藥材和優質水果碭山酥梨生產在全國也占有重要位次。2000年,藥材面積84.6萬畝,占全國的8.3%;梨產量61.6萬噸,占全國的7.3%。經過多年的發展,藥材主產區分布在我省淮北和皖西、皖南山區,碭山酥梨主產區分布在宿州市的碭山、蕭縣。今後,中藥材重點發展亳州市、阜陽市、宿州市、六安市、安慶市、黃山市的譙城區、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太和縣、臨泉縣、界首市、阜南縣、墉橋區、霍山縣、金寨縣、岳西縣、歙縣等13個縣(市、區),梨重點發展碭山、蕭縣2個縣。
三、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主要措施
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要突出質量效益優先原則,立足產業整體開發,突出抓好良種和適用成套技術推廣、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管理、市場信息服務和產業化經營等關鍵環節,在優勢產品、產區、產業實行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開拓產品市場,切實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一)推廣良種和成套適用技術,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引進、培育、推廣優良品種,加快套用組裝配套技術是提高優勢農產品競爭力的基礎和核心。要加大優勢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開發力度,加快優良品種的示範推廣套用,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良種覆蓋率。抓好以生物、信息和工程技術等為主的現代農業技術成果運用,提高農業適用技術組裝水平。在優勢產區建設完善一批新品種研發、良種繁育、質檢和種子加工處理等基礎設施,提高農產品種子質量和供種能力。在優勢產區重點推廣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平衡配方施肥、降本增效、設施栽培、牛羊標準化飼養、配方飼料、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蟹鱖混養等成套適用技術。鼓勵和扶持農機大戶、聯戶和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推進農機和農藝技術結合。整合農業科技、教育、推廣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抓好“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送科技下鄉活動,把良種和農業科技推廣到千家萬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抓好農業科技示範區建設,增強其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二)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打造產地品牌
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是提高農產品整體質量水平的前提。要以國家安全優質農產品質量標準為指導,加快制定和完善我省優勢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在優勢產區選擇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強、產業發展基礎好的重點縣市,建設專用小麥、棉花、“雙低”油菜、優質水稻、茶葉、花生、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和豬牛羊禽、蜂產品、水產品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推廣統一專用品種、統一技術規程和統一質量標準,實行專收、專儲、專加工,實現良種、成套技術規程、產品質量的標準化,發展“訂單農業”,搞好產銷銜接,把標準化生產(養殖)示範基地建成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打造產地品牌。
(三)實行全程質量監控,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抓好質量安全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建立和健全省級和優勢產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強化檢測,建設一批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和種植業非疫病生產區,重點在蔬菜、豬牛羊禽、蜂產品等鮮活農產品的優勢產區,率先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專用小麥、棉花、“雙低”油菜、優質水稻、蔬菜和茶葉要重點治理外源性污染,防止農藥、化肥的自身污染,解決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問題,豬牛羊禽、蜂產品要重點解決獸藥殘留問題,禁止使用鹽酸克倫特羅等違禁藥品。水產品要重點解決藥物殘留和水質污染問題。通過加強對生產過程、生產投入品和產品質量的監測,全面提高優勢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四)加快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產銷銜接
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在優勢農產品集中產區建設和完善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規範、功能完善、輻射面廣、上規模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形成區域性的農產品集散地;在優勢農產品銷區,積極發展配送、超市、連鎖等現代行銷方式,促進商品流通。加強農產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在優勢產區優先建立市縣鄉農業信息服務網路平台,提高農業信息進村入戶普及率和服務水平。同時,將生產者從事農產品生產的生態環境、水、肥等生產信息提供給市場。促進優勢農產品流通,定期舉辦名優農產品展示展銷會,依託上海和深圳兩個皖優農產品貿易公司,加大對名牌農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捕捉市場信息,指導調整品種結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皖字號”優質安全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五)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重點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在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對現有龍頭企業進行重組,合理布局,使每個主導產業都形成1—2個領頭企業,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積極引導省內外大型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到優勢產區建立規模化農產品原料生產、加工、出口基地,鼓勵龍頭企業發展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創建優勢農產品品牌,對優勢農產品的傳統品牌進行有效整合,使每個主導產品推出1—2個主打品牌,以品牌搶占國內外市場。發展優勢農產品行業協會,積極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大力發展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主體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優勢農產品,建立一批符合市場經濟需求的農產品行業協會,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營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對在優勢農產品區域投資興業的龍頭企業,在土地徵用、資金配套、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做到引得進、留得住,發揮其帶動作用。
(六)實施項目帶動,建設一批優勢農產品重點工程
要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投入的機遇,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計爭取國家增加對我省的投入。要按照“集中資金辦大事,重點投向優勢區”的原則,大力扶持優勢農產品五個關鍵環節的重點項目,著力建設優勢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和農業生態建設基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重點建設良種繁育體系、動植物保護工程、無規定疫病區、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檢測體系、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戶用沼氣等,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增強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
四、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主要政策
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要在穩定黨的農村基本政策、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和完善農村稅費改革的基礎上,對優勢產區實行政策傾斜,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技進步,培育市??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儘快建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帶區。
(一)努力增加對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的建設投資
一是增加投資總量,調整投資結構。搶抓國家對優勢農產品區域投入的機遇,做強做大農業項目。同時,省、市、縣要根據財力狀況進一步增加投入,重點用於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的重點項目建設。
二是整合投資資源,集中投入優勢產區。水利、林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項目、國家大型商品糧棉油基地項目,要按照“渠道不變、管理有序、目標統一、合理分工”的原則,根據各項資金的性質和用途,確定重點投資環節,進一步向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傾斜。省農業三項工程專項資金,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金辦大事”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對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重大成套技術推廣、龍頭企業和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力度,重點解決優勢農產品收購、行銷、加工等方面的資金需求,支持優勢產區農村致富帶頭人和種植、養殖大戶進行規模生產。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鼓勵引導外資和社會資金到優勢產區建基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形成關聯度強、市場化程度高、外向型的優勢農產品區域。
三是用好國家對農業實施的補貼和減稅政策。從2003年開始,國家對優勢產區的優質專用小麥種子進行補貼,再逐步推廣到對其它優勢農產品的優質種子補貼,以及與推廣重大技術有關的農業機械設備購置和生產投入品的補貼。免徵出口水產品生產的農業特產稅。對優勢農產品出口,按照增值稅的徵稅率進行全額退稅。國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開展農業保險,對水產品、牛羊肉等風險較大的產品,率先在其優勢產區進行試點。
四是減免有關收費。清理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等收費規定,簡化審批手續和程式,減免優勢農產品在流通、儲運和交易等中間環節的收費。在優勢產區、大型批發市場和農產品出口環節,對優勢農產品實施免費檢疫和質量檢驗制度,對國家實行強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實行免費免疫。降低出口鮮活農產品的航空運費,實行與國外航空同等收費水平,運費差價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二)扶持壯大優勢產區的市場經營主體
發展優勢產區產業化經營,按照“大基地、大龍頭、大流通、大服務”的思路,用市場機制重組資源,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規模效應。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本著同等優先的原則,加大技改項目支持力度。抓緊組建各類優勢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其在產銷銜接、技術服務和協調出口價格等方面的作用。近期組建專用小麥、棉花、蔬菜、茶葉、肉牛等全省性行業協會。加強對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扶持,允許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申報國家有關項目。支持行業協會和出口企業積極應對國外歧視性反傾銷、反補貼及其它限制性措施,維護保障農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優勢農產品的行銷服務,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三)切實加強對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工作的領導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作為應對入世挑戰,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要按照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意見。
一要精心規劃。以省級規劃為基礎,科學規劃,保持一致性和可操縱性,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抓好項目的落實。在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區建設的過程中,要尊重農民意願和生產經營自主權,不搞強迫命令;要尊重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不要一哄而起。
二要理清思路。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實施的機制,加強政府的巨觀調控和指導,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農業部門要積極開展工作,加快推進農業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職能,促進優勢產區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強產業協調,探索建立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管理體制。計畫、財政、金融、外貿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全力支持規劃的實施。
三要抓好落實。要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把規劃的目標任務納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目標考核體系。各市要按照“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措施、一套班子”的要求,組織調配領導力量,責任落實到人,加強督促檢查,嚴格兌現獎懲,確保規劃實施。各有關市、縣(區)和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將貫徹落實規劃的情況,及時上報省政府。
對於未列入本規劃的大豆、玉米、山芋、芝麻、奶牛等具有一定區域優勢的農產品,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