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2年政府工作報告

安徽省2002年政府工作報告

本屆政府任期是跨世紀的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九五”計畫按期完成,“十五”計畫開局良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2002年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An Hui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2002)
  • 大慶:安徽省
  • 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回首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屆政府任期是跨世紀的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九五”計畫按期完成,“十五”計畫開局良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2670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3569億元,財政收入由235億元增加到346.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8.5%和8.1%。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優質糧棉油、高效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業發展迅速,農產品流通、品牌和農業產業化工程全面實施,農網“信息入鄉”工作成效顯著,退耕還林和“萬里綠色長廊”工程紮實推進,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鄉鎮企業改制和結構調整又有新的進展。工業在改革和調整中保持較快增長,汽車及工程機械、家電、優質材料、農產品深加工、能源等優勢產業主導作用不斷增強,一批優勢骨幹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工業經濟整體效益水平逐年創出新高。旅遊、房地產、物流、信息、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速成長,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五年提高5.8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占經濟總量的份額已達到32%。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五年間城鎮化率上升8.7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以來進程最快的時期。區域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得到加強,合肥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皖江地區開發開放、皖北地區經濟發展、“兩山一湖”旅遊開發均取得積極進展。經過五年調整和發展,全省綜合經濟實力跨上一個新台階,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內在機制正在形成。
(二)發展後勁顯著增強。五年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464億元,其中爭取國債資金237億元,實施國債項目493個。防洪保全體系、抗旱設施建設和農村飲水工程全面推進,長江乾堤加固任務基本完成,懷洪新河、港口灣水庫等一批骨幹水利工程順利建成;蕪湖長江大橋、合徐高速公路南段、合安高速公路等一批交通項目相繼竣工,新增高速公路601公里,總里程達到866公里;一批基礎產業和技術改造項目建成投產,新增煤炭生產能力1562萬噸、發電裝機容量265萬千瓦、糧庫倉容29億公斤;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安慶長江大橋、馬鋼薄板、寧西鐵路安徽段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市面貌明顯改觀;移民建鎮從根本上改善了10萬多戶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城鄉電網改造使933萬農戶和180萬戶城市居民受益;寬頻數據通信網已覆蓋到所有市、縣和重點鄉鎮,電話用戶新增1100萬戶。這五年,是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投入最多的五年,我們上馬並建成了一批事關安徽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為今後加快發展積蓄了能量和後勁。
(三)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較大幅度減輕了農民負擔,受到了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糧棉流通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國有企業三年改革和脫困目標如期實現,企業債轉股、兼併重組和壓縮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成效明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加快,五年新增上市公司19家。稅收征管和公共財政支出改革全面推開,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部門預算等項制度初步建立。金融、流通、住房等改革繼續深化。堅持實施大開放戰略,深入開展“最佳化環境、優惠政策、優質服務”活動,招商引資勢頭向好,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0億美元,一批有影響的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落戶我省。對外貿易持續增長,五年累計進出口總額161億美元,其中出口101億美元。開發區建設步伐加快。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五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
(四)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去年(2001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000元和2120元,比1997年分別增長35.6%和17.2%,五年新增居民儲蓄餘額超過1000億元。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城鄉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年共籌措發放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38.1億元、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245億元,基本做到了“兩個確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迅速擴大,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就業和再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勞動力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取得重大進展,五年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近50億元,全省絕對貧困人口由188.5萬人減少到70萬人左右。過去五年,我們注重解決關係人民民眾生活的突出問題,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致力於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了各項改革的深化,維護了社會穩定。
(五)社會事業長足進步。科技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產學研結合不斷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技工貿總收入五年翻了兩番。教育“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加速,素質教育得到重視和加強。建立了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啟動實施了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並取得較大進展。高等院校資源整合及學科專業結構調整、“211工程”建設、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在校大學生達33萬人,比1997年增加23.4萬人,近三年來省屬高校新建學生服務設施面積超過前50年的總和。各類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發展,社會力量辦學迅速崛起。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逐步深入,公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取得新成績,黃梅戲實現了“梅開三度”。民眾性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全省廣播電視周邊覆蓋、村村通和專用傳輸網工程以及安徽圖書城、省圖書館、省體育競技場館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成功舉辦了省第九、第十兩屆運動會。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原來的15處增加到36處。制定實施了全省和“兩山一湖”旅遊規劃,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五年平均77‰。環境保護和國土資源管理得到加強,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惡化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城市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地改市和全省行政區域界線的勘定工作全面完成。婦女兒童事業進一步發展,老年人、殘疾人的權益得到保護。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和對台工作以及新聞出版、郵政、檔案、地方志、氣象、防震減災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六)依法治省紮實推進。立法、執法、普法及法律監督、法律服務工作邁出新步伐,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省政府自覺接受省人大、省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定期聽取並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五年共辦理省人大代表議案28件、建議1601件和政協委員提案2946件。城市社區建設步伐加快。農村村民自治穩步推進,第四、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順利開展。雙擁工作、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和人民防空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堅決打擊“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積極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各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審批制度和收費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一站式”服務、政務公開和辦文辦事限時製得到推廣。政風評議和創建“人民滿意的基層站所”活動在全省廣泛開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深入進行。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力度不斷加大,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基本得到遏制。審計、統計、工商管理、質量技術監督、藥品監督等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強。
剛剛過去的2002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9%,財政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2%,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3.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長1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和5%,這幾項指標均創近幾年來最高增幅。省九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基本完成。
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五年的實踐也使我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就是: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攬全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廣大幹部民眾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得益於多年來打下的良好基礎。在此,我謹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皖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政法幹警,向支持安徽建設和發展的國內外投資者、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產業結構層次不高;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很大,有些民眾生活仍比較困難;民營經濟發展不快;地區發展不平衡性較為突出;政府職能轉換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影響穩定的因素還比較多;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廉政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繼續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乘勢而上,奮力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未來五年,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奠基階段。面對全國各地搶抓機遇、競相發展的挑戰和壓力,面對全省人民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的強烈願望和要求,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勇挑歷史重擔,積極迎接挑戰,加快發展步伐。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增強緊迫感、危機感,更要看到發展的優勢和潛力,增強我們的信心和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年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我省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省擁有豐富的自然、科教、人力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在東部加速產業升級、西部實施大開發的巨觀背景下,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黨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全省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發展、富民強省的強大合力正在形成,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已經顯現。只要我們認清形勢,把握機遇,振奮精神,奮發圖強,安徽經濟社會就一定能發展得更快更好!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七次黨代會的部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大力實施科教興皖戰略、大開放戰略、城鎮化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資源大省向加工業大省、人口大省向經濟大省的跨越,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實現加快發展、富民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把人民生活提高到新水平
經濟是基礎,發展是硬道理。要牢固樹立加快發展的思想觀念,努力形成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在最佳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保持國民經濟有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未來五年,力爭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07年超過1000美元,三分之一左右的市超過1500美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9%左右,使我省的經濟總量和綜合省力再上一個新台階。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發展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未來五年,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確保城鄉居民的收入逐年有所提高,力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分別增長7%和5%左右,逐步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完善就業機制,改善創業環境,廣開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繼續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大力發展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改善城鄉居民居住、出行等條件,最佳化消費環境和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發展社區服務,方便民眾生活。完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健體系,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深山區、庫區、沿淮行蓄洪區和革命老區扶貧開發以及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對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
(二)建設現代農業,力求“三農”工作取得新進展
全面奔小康,重點在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關鍵是搞好結構調整,根本是建設現代農業。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一批龍頭企業,以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工業化,帶動農村城鎮化。大力推進農產品優質化,加速農業科技進步,推廣良種良法,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切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推進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化,制定和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在資源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的主產區,構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帶。加強農村各類組織資源的整合,培育中介服務組織,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加速流通現代化,建立通暢的農村市場體系;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建立有效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基地。
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鞏固和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農村金融。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突出特色經濟,壯大民營經濟,做強勞務經濟,建設一批經濟強縣,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的活力。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增創加快發展的新優勢
加速現代化,重在工業化。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快形成“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集群;加快發展服務業,一手抓傳統服務業的改造,一手抓現代服務業的培育,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努力形成富有特色、開放度高、競爭力強的經濟結構體系,將潛在優勢轉化成現實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骨幹企業,突出發展汽車、機械裝備及配件、新型家電、新型建材、優質金屬材料等製造業,通過高起點改造、多元化重組、低成本擴張、國際化經營,實現超常規發展,加速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
——依託富集的煤炭資源優勢,加快改造、新建一批高產高效的現代化大型礦井,積極推進煤電聯產,實施“小西電東送計畫”,不斷延伸產業鏈,促進資源轉化增值,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加速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依託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以“兩山一湖”旅遊開發為龍頭,加快重點旅遊景區、旅遊城市開發和配套建設,加大旅遊產品開發和旅遊經營機制創新力度,大力開拓國內外客源市場,打造世界級旅遊勝地品牌,把旅遊業培育成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
——依託較強的科教資源優勢,進一步強化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系統軟體、生物醫藥、電子材料、納米技術、現代中藥等領域,優先發展一批產業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場潛力或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努力把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變成經濟發展第一增長點。
——依託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職業教育,強化技能培訓,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熟練勞動者,把勞務經濟真正做成一個富民強省的大產業。
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必須與加快城鎮化進程有機結合起來。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合肥現代化大城市建設步伐,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推進有條件的縣城擴張,擇優扶持發展一批中心鎮,確保全省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
(四)加強基礎建設,構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平台
改善發展環境,要從基礎開始。未來五年,要繼續和著力抓好五大工程建設。
——建設防洪保全體系。繼續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使長江幹流主要堤防達到防禦1954年型洪水標準,淮北大堤及重點城市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基本完成大中型病險水庫加固,完善抗旱基礎設施體系,確保江河安瀾,解除心腹之患。
——建設快速交通網路。加快高速公路建設,重點打通徐州—合肥—黃山南北貫通線和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沿江貫通線,南京—蚌埠—阜陽、亳州—洛陽和杭州—蕪湖—合肥—六安—信陽兩條東西連線線,建設亳州—阜陽—合肥高速公路,同時加快鐵路、航空以及港口和管道建設,對縣鄉公路展開大規模改造,加速形成內通外暢、方便快捷的大交通格局。
——建設“生態安徽”。規劃和推進生態省建設,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城市增綠、防治污染、清潔生產等項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環保產業,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設“數字安徽”。以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村信息網建設、重點產業信息化改造為突破口,搭建公用信息交換平台,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廣泛運用數位化技術,加速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初步建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
——建設“信用安徽”。建立和完善行政審批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實行公務員信用承諾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企業信用評價、監督管理等信用制度,促進企業守法經營;建立規範的個人信用聯合徵信制度,提高公民誠信意識;加強信用法規建設,加大失信懲罰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五)以大開放為主戰略,開創對外開放的新局面
擴大開放是基本國策,是強省之路。要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堅持不懈地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力爭五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0億美元,利用省外資金1000億元左右;同時千方百計擴大出口,不斷提高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
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加快放開投資領域,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要以優勢骨幹企業為依託,積極尋求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開展合資合作。拿出優質資產、預期收益較高的項目,面向各類投資者出售轉讓。進一步擴大合肥、皖江等重點區域的開放,使其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切實辦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充分發揮其視窗作用。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優勢企業到境外投資、承包工程和開展勞務合作。主動捕捉北京舉辦奧運會、上海舉辦世博會帶來的商機,促進我省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發展。
(六)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市場取向改革的新突破
深化改革是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要繼續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各項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真正得到充分發揮。
要強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規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面放開搞活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在政策上放活、領域上放寬、工作上放手,賦予其參與市場競爭的平等權利,顯著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大力發展商品市場特別是要素市場和各類中介組織,完善市場競爭機制,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同時繼續抓好財稅、金融、投資等各項改革。要推進分配製度改革,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建立適應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分配製度。
(七)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新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科教興皖,教育先行。要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改革創新,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鞏固“兩基”成果,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加強職業教育,發展繼續教育,提升和最佳化高等教育。積極推進中國科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安徽大學“211工程”二期建設,支持合肥工業大學等重點大學上台階。加大教育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促進教育投入多元化。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產學研結合步伐,增強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的能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作用。
事業興衰,關鍵在人。要牢固樹立人才強省的戰略思想,造就適應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隊伍。大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加快建立公開、平等、競爭的育人、選人、用人機制,為能幹事、肯幹事、乾成事的人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堅持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強化全民環保意識,積極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加強國土資源管理,提高開發利用水平。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市政和科技、文化設施建設。重視科普宣傳教育,弘揚科學精神,反對封建迷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提高全省競技體育水平。
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大力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注重立法質量,加強法律服務,提高行政執法水平,不斷推進依法治省進程。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質,特別是公職人員的法制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毫不動搖地把反腐敗鬥爭深入進行下去。積極維護社會穩定,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防範和懲治“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確保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