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綜述,地名由來,器樂曲,紫陽民歌,紫陽社火,民間美術,風景名勝,地方特產,特色小吃,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夏
商
春秋
屬巴。
戰國
戰國末期,秦滅巴、楚,漢水流域俱歸於秦。
秦、漢
三國
西晉
泰始三年(267年),分益州立
梁州,魏興郡改屬梁州。
東晉
永和三年(347年),
桓溫伐蜀,為了安置巴山一帶流民,晉廷增設晉昌、安康等郡縣。寧都縣治在今紫陽境內白馬石,即酈道元《水經注》所記寧都縣治松溪口。
南北朝
晉昌、安康等郡先屬南,後歸北。
劉宋時(420年),寧都縣劃歸
安康郡轄;並分寧都縣南、西城縣西設
廣城縣,隸於
魏興郡。縣治在王谷(今任河)谷道中,疑為今八廟。
梁天監初,梁州西部被魏占領,梁武帝將梁州遷設西城。
魏分安康郡設魏明郡,轄漢陽、寧都2縣,屬新設立的
東梁州。
西魏大統元年、梁大同元年(535年),梁奪回東梁州。
西魏廢帝元年、梁天正元年(552年),西魏大舉伐梁,占領漢水上游之地,尋改東梁州為直州,撤銷廣城、漢陽2縣,併入寧都。
北周時,沿襲西魏建置,在寧都縣治增設安康郡,仍屬直州。
隋
開皇三年(583年),撤銷安康郡。
大業三年(607年),撤銷直州,同時改寧都為安康,改屬金州總管府西城郡。
唐
武德元年(618年),於安康縣兼設西安州,同時分設寧都、廣德2縣。
武德二年(619年),改西安州為直州。
貞觀元年(627年),撤銷直州及寧都縣,將廣德縣併入安康,屬山南東道金州西城郡。
天寶元年(742年),西城郡更名安康郡。
至德二年(757年),又更名漢陰郡,並將安康縣更名漢陰。
五代
今紫陽縣地仍屬漢陰,隸於金州。先後屬後梁、前蜀、後唐、後周、後晉、後漢、後周領有。
北宋
漢陰縣屬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昭化軍節度。
南宋
初沿襲北宋建置。
建炎四年(1130年),改屬利州路。
元
漢陰等縣撤銷,轄地歸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
明
洪武三年(1370年),分金州地設漢陰等縣。
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漢陰,併入石泉縣,後又復設,仍屬金州。
正德初,川陝一帶爆發農民起義,於正德五年(1510年)設立紫陽堡。
正德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為縣,割金州西南、漢陰縣東南為其疆域,隸於金州。
萬曆十一年(1583年),金州改名興安州。
清
中華民國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撤道,直隸於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以後,隸於陝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1月30日,紫陽解放後,屬陝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轄;
1969年,專區改稱地區,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
安康地區。
2001年1月1日,安康地區撤地設市,紫陽縣屬
安康市。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紫陽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
明代縣下設里,里下設甲。全縣計有5里:鎮江里、任河裡、清水裡、靖寧里、東明里。
清
設城廂和4鄉,鄉下設鋪或牌。東鄉轄洞河、廟溝、目連橋、圍圈、古家村、八道河(上下牌)、汝河、雙河塘、六道河、中南等10鋪;南鄉轄外權河、內權河、西權河鐵佛寺、竹黃溪亂石灘、魚溪河、繞溪河、盤廂河(上下牌)、毛壩關、朱溪河、麻柳壩等10鋪;西鄉轄大南(上下牌)、雞公灘(上下牌)、小石河、王家灣(上下牌)、尚家壩(上下牌)、東七元河、西七元河等7鋪;北鄉轄中北(上下牌)、蒿坪河、林鬧河、五郎坪、馬營鋪漢王城、大北(上下牌)等6鋪;總計34鋪,16牌。
清末將全縣劃為5個行政區域。除東、南、西、北4鄉各為一區外,又從東、西、北3鄉中分出中南(前山)、大南(下牌)、中北、雞公灘(下牌)等鋪的5牌設立中區。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年9月,紫陽增設東區許家河鋪、古家村鋪(上中下牌)、八道河中牌,南區大壩塘鋪,西區大南鋪中牌、小石河鋪(上下牌),紅椿壩鋪、陽坡鋪、陰坡鋪、尙家壩鋪(上下牌)、鞍子溝鋪,北區蒿坪河鋪(上中下牌)。全縣總計5區、44鋪、31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年起,紫陽陸續實行保甲制。
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劃為城區、蒿坪、林鬧、五馬、七宦、雞王、尚石、紅瓦、洞汝、雙許、古圍、八道、廟目、權河、鐵繞、竹黃、漁溪、大盤、朱麻等19個鄉。各鄉設保長聯合辦公處,稱聯保。其中林鬧鄉設定不久即併入五馬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撤銷雞王、尚石,併入紅瓦鄉;撤銷古圍、八道,新設古道(後更名為洄道)鄉;撤銷權河、鐵繞,新設鐵權鄉;撤銷漁溪併入竹黃同時更名為朱盤鄉,全縣減為14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取消聯保建制,並將大盤、朱盤合併為竹溪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鐵權、竹溪合併為權竹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撤銷廟目,併入洄道鄉,全縣共11個鄉,轄102保。
民國三十五年(1946)初,全縣調整為10鄉、95保、1573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1月30日,紫陽解放後,全縣劃為蒿五、瓦宦、雙河、權河、毛壩等5區。
1950年2至8月,設7區96鄉.
1952年,又改為13區、126鄉;區名均以序數為名,1955年底改為地名。
1956年2月26日後,又重新劃為9區70鄉,撤銷煥古、瓦房、洞河等3區,併入城關;撤銷麻柳區,併入毛壩;另設城關、洞河、瓦房等3鎮。
1958年,全縣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全縣劃為10個公社、84個管理區(含10個直屬隊、2街)。1961年改人民公社為區,下設60公社、1鎮(縣轄)。
1984年,改公社為鄉,另設瓦房、三台、蒿堰等3鎮(均為區轄)。根據政社分設精神,人民公社一律改制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縣行政區劃為十區,4個鎮,57個鄉,562個村民委員會,3262個村民小組。
1996年3月,經陝西省民政廳批准,高橋等八個鄉撤鄉建鎮,八個鎮的原轄區不變,屬所在區鎮管理。此次撤鄉建鎮後全縣共12個鎮49個鄉。
1996年10月,紫陽縣撤銷十個區公所,61個鄉鎮建制整建制合併為29個鄉鎮。三台鎮更名為洞河鎮,蒿堰鎮更名為蒿坪鎮。原煥古鄉改制為煥古鎮,斑桃鄉改制為斑桃鎮,瓦廟鄉改制為瓦廟鎮,麻柳鄉改制為麻柳鎮。全縣15個鎮14個鄉,鄉鎮由股級升格為正科級。
2002年12月,省政府批覆,撤銷六河鄉並於雙橋鎮;撤銷白鶴鄉並於高灘鎮;撤銷青荊鄉並於毛壩鎮;撤銷深磨鄉並於高橋鎮。全縣即為25個鄉鎮,其中15個鎮10個鄉。
2010年,撤銷紫陽縣芭蕉鄉併入向陽鎮,撤銷苗河鄉併入雙橋鎮,撤銷金川鄉併入煥古鎮和雙安鎮,撤銷燎原鄉、東木鄉合併設東木鎮,撤銷界嶺鄉設界嶺鎮,撤銷廣城鄉設廣城鎮,撤銷繞溪鄉設繞溪鎮,撤銷聯合鄉設聯合鎮。全縣總計21個鎮。
2015年6月,撤銷紫陽縣聯合鎮,併入毛壩鎮;撤銷繞溪鎮、廣城鎮,併入高灘鎮;撤銷斑桃鎮,將小河、端埡2個村劃歸洄水鎮,將新埡村、麻園村、斑桃村、斑桃街道社區劃歸界嶺鎮。全縣總計17個鄉鎮。
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紫陽縣轄17個鎮。紫陽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紫府路中段。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紫陽縣,隸屬於
陝西省安康市,位於陝西省南部,
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東為
漢濱區、
嵐皋縣,西為
鎮巴縣,南為重慶市
城口縣、萬源市,北為
漢陰縣。介於東經108°06—108°43′,北緯32°08—32°49′之間,南北長97.3千米,東西寬57.4千米,邊界線長365千米,總面積2204平方千米,地圖呈楓葉狀。北距省會西安195千米,東距安康市區50千米。
地質構造
紫陽位於揚子準地台沉積區與秦嶺地槽沉積區過渡帶。西南部為大巴山地層,屬揚子地層沉積區;中部為高灘—兵房街地層區和北部紫陽—平利區屬南秦嶺地層區。區內地層從震旦系至侏羅系均有出露。特別是與地質災害有關的寒武、奧陶、志留系地層更是廣泛出露。
紫陽橫跨揚子準地台,秦嶺褶皺一級構造單元。二者以饒峰—麻柳壩斷裂為界,南為揚子準地台的南大巴山台緣隆褶帶,北為秦嶺褶皺系。區域性大斷裂主要有饒峰—麻柳壩斷裂(F6)、高橋—八仙街斷裂(F7)、紅椿壩—曾家壩斷裂(F8),一般性斷裂有白鶴—鐵佛斷裂、蒿坪斷裂、漢王—雙安斷裂。境內岩土體類型主要有塊狀堅硬侵入岩類、中厚—厚層狀堅硬碳酸鹽岩類、薄層狀較堅硬淺變質岩類和鬆散粘性碎石土類等。
紫陽全境坡陡谷深,地質構造複雜,深大斷裂發育,岩體破碎,地質環境條件極差等特徵。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其中以滑坡和土石流為主,且分布廣、損失大,是陝西省乃至全國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之一。
地形地貌
紫陽屬於秦巴山地的一部分,境內萬山重疊,古有“岩邑”之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輪廓呈現為三山兩谷一川的特徵:漢江、任河將全縣分割為大巴山、米倉山和鳳凰山三個部分,山脈走向呈北西南東向,鳳凰山東部有蒿坪河川道,漢江、任河流經地均為峽谷。地面海拔277—2522米,以洞河口最低,大巴山脊最高,境內2000米以上高峰11座。北部為低山區,海拔多在600米左右,山勢較緩;中、南部為中山區,海拔一般為1500米左右,山勢較陡,水系發育、切割深度一般在1000米左右;東南部高山區海拔多在1800—2100米間,峽谷深邃,峰嶺陡峭。
紫陽縣屬大巴山、米倉山和鳳凰山三大山脈。
大巴山
縣境內的大巴山總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東以洞河為界,與嵐皋縣地域相接;西為任河,同米倉山隔河相對;南至川陝邊界大巴山脊;北至漢江。海拔280—2522米,千米以上山峰51座,縣內2000米以上高峰均分布於本區。最高峰為川陝邊界的五個包,其次為漆朳大梁(2279米)、界嶺(2260米)、大太陽山(2137米)、中山寨(2118米)。許多山溪性河流發育於大巴山脊。域內較大的漢江支流有洞河、汝河及任河較大的支流權河、繞溪河、盤廂河。
米倉山
為大巴山的一部分,同狹義的大巴山以任河為界;紫陽縣西南部為其東緣。縣境內的米倉山總面積約85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285—1799米,千米以上山峰47座,以老蘭山為最高。河溪皆自北西流向南東,進入任河或漢江。較大支流有渚河、麻柳壩河、朱溪河、綿魚河等。
鳳凰山
橫亘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原為米倉山之一部分,後因漢江改道而獨成一脈。漢濱、漢陰、石泉、紫陽諸縣區若干鄉鎮亦分布山內。中山地帶為狹長的地壘式山嶺,兩側斷崖發育,流水侵蝕強烈,狹窄的嶺脊上多陡峭的山峰,形成優美的擂鼓颱風景區。縣境內鳳凰山總面積約35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277—1891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20座,最高點在九條溝大梁頂(營盤梁)。地域內有漢江較大支流林本河、蒿坪河、沔峪河。
氣候特徵
紫陽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北有秦嶺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一、氣溫
年平均氣溫15.0℃,年平均最高氣溫20.2℃,年平均最低氣溫11.2℃。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5.7℃。最冷月(1月)月平均氣溫3.5℃。極端最高氣溫41.2℃(1994年8月4日),極端最低氣溫-8.9℃(1991年12月28日)
二、降水
年均降水總量1066.0毫米,年≥0.1毫米降水平均日數為131.6天,年≥50毫米降水最多日數為6天,最多年降水量1682.8毫米(1974年),最少年降水僅623.2毫米(199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7月,為191.3毫米。
三、日照
年均日照時數1586.8小時,8月最多為202.6小時,2月最少為85.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36%,最大8月為49%,最小2月為28%。
四、蒸發
1986—2009年累年蒸發(採用金屬圓盆狀的小型蒸發器測定)平均為1188.5毫米,大於年平均降水量1066.2毫米。春季蒸發量最大,夏季次於春季,秋季至冬季逐漸減少。
五、濕度
1986—2009年累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因受季節影響,空氣乾燥的春季相對濕度較小,夏季空氣中水汽含量最多,相對濕度最大,到了秋冬季節,大陸季風開始活躍,濕度逐漸降低。
水系水文
紫陽境內屬漢江水系。任河為漢江的一級支流,其它較大支流有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洞河、汝河、林本河、蒿坪河等;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綿魚河、沔峪河等。任河一級支流有渚河、麻柳壩河、權河、繞溪河、朱溪河、盤廂河等。
漢江
源於秦嶺中段南側寧強縣境內。從秦嶺、巴山兩條大山脈間東流湖北注入長江。在地質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大巴山的組成部分鳳凰山南側發生斷裂沉降,以致漢江在石泉以東折向南流,在米倉山、大巴山和鳳凰山之間形成一個大彎弓,至吉河口以下進入安康盆地。至此,原為漢江河谷的月河成為漢江的支流,任河下遊河谷則為漢江所占有。流經紫陽75千米。
境內的漢江,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多激流險灘。兩岸台地極少,懸崖陡壁比比皆是。常水位寬80—200米,深0.7—10米,流速每秒約0.5米,流量每秒約200立方米,河流總比降為0.6‰。夏秋汛期常達1000—14000個流量,最高達22000個流量(1983年7月31日),每秒流速達3米以上。
任河
漢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源於重慶市城口、巫溪2縣同陝西省鎮坪縣交界處的大燕山(古名萬傾山),向北西流經城口、萬源2縣,穿越大巴山後,於青荊、麻柳2鄉進入縣境,折向北東,於縣城南匯入漢江。全長211.4千米,俗稱700里。流域平均寬度20—25平方千米,總面積4871平方千米。在紫陽縣境內長56.9千米。河床狹窄,河面寬100—150米。常水位寬50—80米。任河及其主要支流渚河、麻柳壩河、權河沿岸,是縣內茶葉、苧麻、生漆集中產地。沿岸有麻柳壩、毛壩關、高灘、高橋、瓦房店、紅椿壩等自然鎮。
任河以其谷峽灘險,與峰嶺奇峭的巴山為伴,共同組成雄奇壯觀的山水。任河上、中游城口、萬源縣境內,有灰龍峽、青龍峽、平壩河峽等大峽谷,而川陝交界處的三十里峽,為諸峽中最壯觀者。三十里峽又名木蘭峽。任河自東南向西北擊穿大巴山脊,激浪奔流10千米,流灘達28處之多。據紫陽縣水電局1979年7月枯水期測量,僅小木欄、麼卡子、窯坪、木欄洞4處2千米流程,跌差12米。其中木欄灘“浩浪翻天,噴響如雷”,“灘間冷風逼人”,(道光《紫陽縣誌·地理志》)形成數米高的瀑布。
汝河
源於大巴山北坡,流經雙橋鎮、洞河鎮,於洞河自然鎮西流入漢江。上段名六道河,中段名許家河。幹流總長51.9千米,流域總面積262.75平方千米,均在縣境內。河床比降30.3%,均寬50米。上游地處大面積天然林區,水量豐富。
洞河
位於汝河東側,流經界嶺、斑桃、洄水等鎮,於洞河鎮流入漢江。源頭在大巴山五個包,分岔為大北河和八道河,分別在嵐皋縣和紫陽縣境內。幹流長69.1千米,縣境內長61.9千米,流域總面積532平方千米。
林本河
源於鳳凰山南坡,上段支流有牛溪河、廖家河、鬧河、安家河等,下游名沙坪河。幹流總長35.3千米。沿岸地勢開闊平緩,為紫陽縣水稻、蠶繭集中產區。流經雙安鎮、漢王鎮,於雙安鎮三元溝口流入漢江。
蒿坪河
源於鳳凰山炮台梁北坡滴水崖,幹流長37.9千米。縣境內長11.4千米,流域總面積100.8平方千米。
綿魚河
又名鮎魚河,源於米倉山北坡,分叉於煥古鎮王家溝和尖山溝,西段稱東七元河,東段稱五郎河。幹流長19.95千米,於椿樹埡西流入漢江。流域面積64平方千米。
沔峪河
源於蒿坪鎮明埡子,流經蒿坪鎮、雙安鎮,由東向西流入漢江。幹流長18.86千米,流域面積51平方千米。
渚河
任河最大支流,源於漢中市鎮巴縣星子山東坡,上游支流分別為中渚河、大市川河。入縣境內後,在紅椿壩匯小石河於瓦房店流入任河。幹流總長125.1千米,縣境內27.4千米。
權河
源於大巴山脊光頭山金山谷,在高橋鎮匯東權河於權河口流入任河。幹流長28千米,流域面積120.85平方千米。河床比降62%。
繞溪河
源於大巴山雞公梁,縱貫繞溪鄉全境,幹流21.7千米,有“百里盤河十八彎,七十二道腳不乾”之說,流域面積55平方千米。
朱溪河
源於鎮巴縣星子山三叉河,上游稱白河,全長41.1千米,流域面積161.69平方千米。在縣境內斑竹園與瓦廟河匯流,流經瓦廟、毛壩二鎮,在吳家壩流入任河。
麻柳壩河
源於鎮巴縣星子山,入縣境內後與紫溪河、青岩溪合流後,於唐家大灣流入任河。幹流長33.4千米。流域總面積262平方千米,縣境內102平方千米。
此外,幹流長度在10千米以上、流域面積25平方千米以上流入任河的河流有青石板河、漁溪河、竹瓦溪、黃谷溪等4條。幹流長度在10千米以下、流域面積在20平方千米以下的流入漢江的河流有:松河、磨房溝(即魔王溝)、西門河、紫陽溝、長灘溝、大米溪、小米溪等6條。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紫陽縣多年平均總水量為162.444億立方米,其中過境客水總量為146.26億立方米,自產水總量為16.18億立方米,過境客水為自產水的9倍。在自產水中,地表水總量為12.97億立方米,地下水為3.21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紫陽縣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17403.08公頃(261046.20畝)
水田673.01公頃(10095.15畝),占3.87%;
水澆地5.53公頃(82.95畝),占0.03%;
旱地16724.54公頃(250868.10畝),占96.10%。
耕地主要分布在紫陽縣雙安鎮、漢王鎮、瓦廟鎮等區域,占全縣耕地的19.8%。
位於2度以下坡度的耕地31.88公頃(478.20畝),占0.18%;
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42.62公頃(2139.30畝),占0.82%;
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245.37公頃(18680.55畝),占7.16%;
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5069.75公頃(76046.25畝),占29.13%;
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0913.46公頃(163701.90畝),占62.71%。
(二)園地7333.36公頃(110000.40畝)
果園316.46公頃(4746.90畝),占4.32%;
茶園5023.53公頃(75352.95畝),占68.50%;
其他園地1993.37公頃(29900.55畝),占27.18%。
園地主要分布在紫陽縣煥古鎮、向陽鎮、城關鎮,占全縣園地的43.45%。
(三)林地185300.83公頃(2779512.45畝)
喬木林地181228.97公頃(2718434.55畝),占97.80%;
竹林地423.44公頃(6351.60畝),占0.23%;
灌木林地3554.07公頃(53311.05畝),占1.92%;
其他林地94.35公頃(1415.25畝),占0.05%。
林地主要分布在紫陽縣界嶺鎮、高灘鎮、毛壩鎮、大楠河國有林場,占全縣林地面積30.88%。
(四)草地462.61公頃(6939.15畝)
天然牧草地26.46公頃(396.90畝),占5.72%;
其他草地436.15公頃(6542.25畝),占94.28%。
草地主要分布在紫陽縣煥古鎮、紅椿鎮,占全縣草地面積24.20%。
(五)濕地6.41公頃(96.15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
紫陽縣濕地類型僅有內陸灘涂6.41公頃(96.15畝)
濕地主要分布在毛壩鎮、雙安鎮,占全縣濕地面積的77.21%。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500.51公頃(67507.65畝)
建制鎮488.51公頃(7327.65畝),占10.85%;
村莊3806.91公頃(57103.65畝),占84.59%;
採礦用地175.77公頃(2636.55畝),占3.91%;
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29.32公頃(439.80畝),占0.65%。
(七)交通運輸用地2336.99公頃(35054.85畝)
鐵路用地52.63公頃(789.45畝),占2.25%;
公路用地612.29公頃(9184.35畝),占26.20%;
農村道路1671.94公頃(25079.10畝),占71.54%;
港口碼頭用地0.13公頃(1.95畝),占0.01%。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275.20公頃(64128.00畝)
河流水面4152.94公頃(62294.10畝),占97.14%;
水庫水面82.61公頃(1239.15畝),占1.93%;
坑塘水面24.02公頃(360.30畝),占0.56%;
溝渠4.55公頃(68.25畝),占0.11%;
水工建築用地11.08公頃(166.20畝),占0.26%。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主要分布在紫陽縣洞河鎮、城關鎮、煥古鎮,占全縣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34.56%。
植物資源
紫陽縣境內中草藥400餘種,20世紀60年代起,又陸續從外地引進種植了
棗皮、
黃連、
獨活、
白芍等中藥品種,擴大了紫陽縣的藥源。藥用植物的分布規律大致是:花草類多集中於低山區,樹皮果實類多集中於中半山,根莖類多集中於高山。
動物資源
獸類
鳥類
礦產資源
紫陽縣已知礦物40餘種,其中可供開採的20多種,以大理石、板石儲量最豐。
人口
截至2021年末,紫陽縣常住人口25.8977萬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17317人,占45.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41660人,占54.7%;出生率7.58‰,死亡率8.56‰,自增率-1.18‰。
經濟
綜述
2022年,紫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8.78億元,同比下降1.1%,增速低於全市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02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42.32億元,下降6.3%;第三產業增加值46.44億元,增長2.2%。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8.6:38.9:42.5。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紫陽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低於全市平均增速0.5個百分點。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9.1%;第二產業投資下降14.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0.1%。分領域看:工業投資同比下降14.3%,其中製造業投資下降22.9%,工業技改投資下降27.6%;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5.6%;民間投資下降15.0%,占全部投資37.5%;高技術產業投資下降79.9%,占全部投資1.0%。
財稅收支
2022年,紫陽縣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16億元,同口徑增長2.96%。全縣財政支出完成34.63億元,較上年增加0.23億元,增長0.69%,其中:民生支出28.57億元,同比下降0.34%。
第一產業
2022年,紫陽縣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8億元,增長3.3%。
農業
2022年,紫陽縣糧食播種面積55.7萬畝,下降0.8%;糧食總產9.6萬噸,下降8%。油料總產1.1萬噸,增長2.3%;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種產量26.8萬噸,增長4.4%。
林業
2022年,紫陽縣茶葉種植面積25.9萬畝,增長1.2%,茶葉產量達10011噸,增長5.1%。
畜牧業
截至2022年末,紫陽縣生豬存欄16.5萬頭,增長1%;家禽存欄60.1萬隻,增長0.02%;全年生豬出欄24.1萬頭,增長1.2%,羊出欄5.1萬隻,增長0.8%。家禽出欄77.8萬隻,增長0.01%;肉類總產量2.2萬噸,增長1.3%,禽蛋產量5300噸,增長1.2%。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紫陽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5.7%,低於全市平均增速5.9個百分點。分季度看,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一季度平穩開局後,後期持續下行,年末雖略有回升,但增速全部低於全市平均水平,下行態勢十分嚴峻。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下降59.7%;製造業增加值下降3.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下降67.8%。支柱行業“三升三降”。全縣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0.3%;食品製造業增長8.8%;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增長163.8%;酒、飲料及精製茶製造業下降5.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下降6.4%;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33.3%。2022年,紫陽縣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9.7億元,同比下降13.3%;利潤總額12.4億元,同比下降17.7%。
建築業
2020年,紫陽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6.3億元,比上年增長3.2%。7家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9億元,增長8.7%,全年簽訂契約額7.8億元,下降1.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0萬平方米,增長2.5%。
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2年,紫陽縣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562萬元,同比下降24.2%,降幅較上季度收窄12.3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業增速由負轉正,增長0.03%,其他盈利性服務業實現收入同比下降23.73%,降幅較上季度收窄4.3個百分點。
國內經濟
2022年,紫陽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07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低於全市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7.91億元,同比下降3.1%,增速低於全市平均增速15.1個百分點,排全市第10位。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1.51億元,增長4.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55億元,增長4.7%。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38.33億元,增長4.8%;餐飲收入7.74億元,增長3.2%。按限上企業商品零售類值分,全縣限上企業統計的16類商品類值中,6類正增長,其中,煤炭及製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中西藥品類表現亮眼,分別增長30.3%、27.2%、21.3%;受疫情影響,居民外出減少,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36.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6.2%,化妝品類下降7.6%。
房地產業
2022年,紫陽縣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9.9%,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80.0%。
旅遊業
2020年,紫陽縣接待境內外遊客188.89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4.97%;旅遊總收入8.71億元,比上年下降67.93%。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紫陽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57.43億元,較年初增加15.14億元,增長10.64%;各項貸款餘額61.67億元,較年初增加8.71億元,增長16.15%。
保險業
2020年,紫陽縣保險市場保費收入為1.58億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21億元,增長8.0%。產險保費收入0.37億元,增長1.8%。保險賠付0.36億元,其中產險賠付0.18億元,壽險公司賠付0.18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
紫陽縣境內有襄渝鐵路、包茂高速、國道、省道和漢江水運。已形成連線安康、
西安、漢中、
重慶、襄陽、武漢等大中城市,鐵路、加上縱橫交錯的縣鄉公路,構築起便捷通達、形式多樣的交通運輸網路。
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公路總里程達3568.31千米其中國道1條76.38千米,省道3條249.686千米縣道7條206.334千米,鄉道13條271.208千米,村道2764.702千米,公路網密度162.05千米/百平方千米。紫陽縣境內航道總里程138千米,其中漢江主航道75千米,任何、洞河、汝河等支航道63千米。全縣共設6個碼頭:紫陽港客運碼頭、紫陽港旅遊碼頭、洞河碼頭、煥古碼頭、金川碼頭、漢城碼頭。
運輸
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民用車輛擁有量369輛。其中:載客汽車233輛;載貨汽車136輛。全年貨運量226萬噸(不含鐵路,下同),比上年下降40.2%;貨運周轉量1.58億噸/千米,增長4.6%;客運量140萬人,下降28%;旅客周轉量9080萬人/千米,下降30%。全縣擁有客運線路81條,農村客運車輛34輛,班線客車102輛,計程車150輛,公車17輛,機動車駕駛培訓學校3家。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20年,紫陽縣地方登記的科技成果共2項,其中科學研究、綜合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2項。全年簽訂各類技術契約113項,契約成交總額2580萬元,其中,技術開發契約50項,成交金額1460萬元;技術轉讓契約3項,成交金額184萬元;技術服務契約60項,成交金額936萬元。全年專利申請量140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專利26件,外觀設計專利110件。專利授權量168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7件,實用新型專利31件,外觀設計專利120件。授權數量包含由其他地區轉讓至紫陽縣的專利,其中轉讓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專利6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共有國小42所,在校生21333人;普通中學20所(其中國中階段18所、高中階段2所),在校生16839人(其中國中10908人、高中5931人);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100%,國中學齡人口淨入學率100%。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072人。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共有幼稚園35所(其中民辦幼稚園13個),在園幼兒(含附設幼兒班)8234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有圖書館1個,圖書藏量251千冊;文化館1個;廣播電視台1座。
衛生事業
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擁有衛生機構237個,其中:醫院2家,衛生院17家,村衛生室215家。共有床位1323張,其中:醫院病床510張,衛生院病床789張。共有衛生人員2175人(衛生室醫生22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805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464人,註冊護士508人。
社會保障
2020年,紫陽縣新增城鎮就業509人,登記失業682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9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4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2020年,紫陽縣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6685人,比上年增加1244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879人,比上年增加313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0.75萬人;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43萬人,其中,在職職工人數0.91萬人,離退休人員人數0.52萬人,擴面新增參保0.01萬人。全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31.36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4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0.12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職工0.81萬人。
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有城市低保對象489戶809人,農村低保對象8688戶20195人。現有敬老院18所,床位3512張。截至2020年末,紫陽縣共有城鄉特困供養人員5675人,其中農村特困人員5587人,城市特困人員88人,全年發放供養金5647.58萬元。全年城鄉臨時救助24131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2162.17萬元。
環境保護
2020年,紫陽縣空氣品質綜合指數2.56%,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98.9%。全縣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安全良好,水質達標率100%,漢江出陝斷面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安全生產
2020年,紫陽縣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起,比上年增加1起;死亡3人,比上年增加2人;直接經濟損失300萬元,同比增加137.7萬元。
歷史文化
綜述
紫陽縣地處南北過渡地帶,文化融合性強、包容性大,形成了以紫陽貢茶、中國名茶之鄉為代表的茶文化;以中國道教南派發祥地仙人洞(真人宮)、擂鼓台、盤龍觀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陽民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代表的民間音樂文化,以富硒綠色產品為代表的富硒文化;以紫陽蒸盆子(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三轉彎宴席、民間小吃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芭蕉口安康老地委機關舊址、東城門中原軍區布告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民間社火、跳端公、紫陽道場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芭蕉口顯鐘溝口志留系古生物化石為代表的弓筆石文化;以瓦板岩建材及其雕刻工藝為代表的板石文化;以紫陽風物傳說為代表的故事文化;以剪紙、竹編草編、根雕、土陶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文化;以瓦房店會館群為代表的會館文化;以漢王城、白馬石、東明庵為代表的遺址文化等獨具特色、脈絡清晰的紫陽文化旅遊體系。
地名由來
紫陽是全國唯一用道教名號命名的縣份,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號紫陽真人)在這裡修行悟道而得名,意為“紫氣東來,陽光普照”。據《陝西通志》:“縣南紫陽灘旁有三洞,乃紫陽真人所居,稱為紫陽洞。縣名本此。”
器樂曲
紫陽縣民間器樂曲主要有鼓吹樂和打擊樂兩種。
鼓吹樂以嗩吶為主,靠近四川的任河流域為川調派,四川情味濃厚;漢江流域為漢調派,是典型的陝南風味。兩派互相交融,產生了一些同曲異名或異曲同名的曲牌。
曲調的吹奏因時間、場合不同而異,如迎客到,首先吹“大開門”、“小開門”、“銀紐絲”;擺宴時,吹奏“廚調”、“滿堂紅”、“節節高”;迎親、送葬時,吹奏“長路引”、“四六調”等,不容混淆。特別是“翻天空”、“辭朝”、“太子游四門”等曲牌,過去被認為是最大的調子,非嗩吶名家不能吹奏,否則,還可能發生糾紛甚至動武。今則無多大忌諱。
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紫陽民歌已發現曲目總數已達5028首,編印成冊的有828首,體裁包括號子、山歌和小調幾大類,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風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種。由於積蘊深厚、傳唱廣泛,紫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歌之鄉”。
紫陽民歌是流傳在陝西省紫陽縣境內的一種具有濃郁陝南地方色彩的民間歌曲。紫陽位於陝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陽在內的漢水上游,紫陽民歌在朝代更迭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們種種生活習俗的形成發展而逐漸成熟,於明清達到鼎盛。
紫陽民歌流傳久遠,其歌詞借喻巧妙,風趣幽默,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韻味獨具;其旋律優美婉轉,高腔唱法中游移於調式音級間的色彩性顫音唱法具有獨特的價值。紫陽民歌的傳承直接依託於各種民俗活動,反映出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紫陽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紫陽民歌對於豐富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紫陽社火
紫陽社火由民間民眾自發組織的一中民歌藝術活動。一般在新春佳節的夜晚舉行。紫陽民歌社火也叫玩燈,它是舞獅子、彩蓮船、龍舞、踩高蹺、地蹦子等各種雜耍藝術形式總稱。分為出燈、玩燈、臥燈和化燈幾個階段。出燈儀式其實是全部節目的預演;玩燈時,按照一定的節目順序依次表演,唱詞多以吉祥語編成的
順口溜;每個玩上玩到最後一家時,便臥燈,第二天晚又從這家開始接著表演;化燈是玩燈活動結束時,把用作表演的燈具集中火化,活動結束。
民間美術
刺繡
不晚於明清,且所占比重最大。20世紀70年代前後,本縣時興一種毛線架花,即在布料窗紗上按圖樣挑進彩色毛線,成品常作被搭、茶盤罩之用,此法造型簡潔,手工粗放,易興易傳,流行較廣。
補花
用各色布料剪成圖樣貼在底布上,再經縫綴而成一種裝飾品。
印染
紫陽縣解放前,染坊甚少,品種單調,大量染花織物由家庭婦女自己完成。其主要印染方法屬唐代流傳下來的“絞纈”法:先在布上用白粉石繪出圖樣,按圖壓上並包緊細繩,投染後拆繩而成。瓦房店金鐘敏的“綁染庫單”,線條清晰,圖案飽滿,花邊處理尤精細巧妙。網狀二方連續紋絲不亂,小菊花辮則利用撮起縫緊的紋路自然形成。
編結
紫陽編結為勾針花邊和絨線編結工藝,圖案多為花卉蟲蝶之類。花樣繁美,既是裝飾品,又有實用價值。20世紀60年代前後,各地還時興用塑膠絲和塑膠軟帶編結各類裝飾品和用具。80年代,又時興勾床褡、茶盤罩、窗簾襯花等。
剪紙
紫陽剪紙分為老派、新派、外來派。
雕塑
紫陽雕塑主要是石雕、竹雕、泥塑、麵塑,玉雕工藝多為外地流入。
除此之外,紫陽縣民間藝術還有鑲拼、燈彩、摺紙、年畫等,但不普遍,且工藝水平不高,摹仿多,突破和創新極少。
風景名勝
| 仙人洞 仙人洞真人宮景區位於紫陽縣城南岸,是距縣城最近的旅遊景點。面積320公頃,縱深4千米,景區內植被豐富,氣候宜人,有幾百種亞熱帶植物,是安康地區最大的植物 基因庫。 仙人洞是道教南派創始人張平叔修煉之處,因張平叔號紫陽,紫陽縣名由此而來。張平叔生活在北宋年間,原是浙江一名縣令,因一句玩笑使其奴坤自盡,悔恨不已,被判充軍,後遇道人點化人道,雲遊至此,見此處山高林密,水流潺潺,實為修煉佳地,遂鑿洞面壁,修煉內丹,著有 《悟真篇》等南派道教藝術著作,奠定了南派道教的理論基礎,開現代內功之先河,人稱紫陽真人,正式恢復道教活動經省宗教局批准,修建了真人宮。 |
| 擂鼓台自然風景區 被譽為“陝南小武當”,是陝南著名道教聖地和旅遊風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 擂鼓颱風景區北瞰月河川道,南臨 漢江谷地,既有峻岭峽谷,又有高山階地,既有尖峭嶙峋的乾仞絕壁,又有姿態萬千的山間溪流。主峰海拔186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山寨28座,山頂有真武上殿,山腰為下殿,中有“關南第一峰”題額。 |
| 任河漂流 漢江最大的支流—— 任河,谷狹灘險,修建了漂流旅遊項目。 任河漂流從高灘出發順河漂流而下至權河,全程15千米,有大小險灘36個,任河水道水流有急有緩,水勢有驚無險,兩岸群山連綿起伏。 |
地方特產
| 紫陽富硒茶 紫陽是中國兩大富硒區之一,這塊土地上生長的動植物天然含硒。紫陽縣所生產的各種食品不僅天然富硒,而且無公害、無污染。紫陽 富硒茶在唐朝曾作為貢茶供宮廷享用。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科學鑑定的特種保健功效優質綠茶。 |
| 紫陽金錢橘 紫陽自古有“橘鄉”之稱。早在唐代今紫陽海拔450米以下的 漢江及任河流域已有大面積柑橘種植,尤以金錢桔最為名貴。金錢桔皮紅似火,瓤嫩肉滿,汁水豐盈,酸甜適度,品味無窮,深受宮廷官吏的喜愛,因此被唐朝列為貢品,仍為陝西桔中珍品,漢王城的皺皮柑由於注重品種改良,科學種植,規模生產,已成為紫陽柑桔又一品牌。 |
特色小吃
紫陽地處
南北分界線上,明、清兩代,曾有湖廣、閩粵移民遷徙於此,生活習俗、飲饌文化相互交流影響,故紫陽的飲食呈南北風味,飲食習俗與川楚相近,喜食大米,但因稻田不多,常年以年穀、洋芋、紅苕為主,豆類輔之。其口味,川味中的“酸、麻、辣”俱全,又兼有閩粵的甜膩。傳統小吃以大米、糯米、包穀、豆類為主,如米漿饃、油糍、
糍粑、洋糖餃子、豌豆餅、薺面巴、漿巴饃、包穀花糖等,城鎮兼有麻花、油條、花捲、包子、椒鹽餅子、酥炕炕等麵粉製成品。又因出產芝麻,喜食芝麻餅、芝麻糖。豆類食品最多,有豆腐、豆腐腦、豆油皮子、豆腐乾、菜豆腐、豆腐乳(素稱“紅豆腐”或霉豆腐),
皮豇豆、豆瓣醬等。而最具有紫陽地方特色的則是除夕夜合家歡聚時方能見到的紫陽傳統大菜——
蒸盆子。
油糍:將麵粉、黃豆粉、紫陽豆腐攪拌和勻油炸而成,吃時澆上澱粉醋蒜辣椒汁,口味酥脆麻辣,令人回味。
漿巴饃:系桐葉包裹包穀漿和新麥面蒸就而成,其味微酥帶甜又有桐葉的清香。
水煎包子:用和好的麵團包裹蘿蔔、粉條、肉丁及各類香料,水蒸油煎而成,外脆內軟,口味獨特。
洋糖餃子:將蒸熟的糍粑在油鍋里微炸,再滾以
燕麥、冰糖、花生、核桃摻和而成的拌麵,其色澤金黃透亮,油而不膩。
椒鹽餅子:將塗拌了花椒、鹽、油汁的面塊撮成條狀,左右扭動擠壓成餅,外炕內烤而成,其形整齊圓旋,其味脆麻可口。
酥炕炕:層層塗拌花椒、鹽、油汁,一面撒上芝麻,外炕內烤而成,層層酥脆,層層清香。
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紫陽縣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紫陽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
2021年8月,被陝西省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21年11月5日,被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2021—2023年度“陝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2年2月,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健康促進縣。
2022年8月,入選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
2022年12月,入選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