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即社會,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J·杜威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校即社會
- 提出者:J·杜威
學校即社會,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J·杜威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則。
學校即社會,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J·杜威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則。他從教育即生活這一論點出發,要求把學校辦成和現有社會制度一樣的環境,以便從中培養能完全適應眼前社會生活的人。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中明確提出應把學校創造為“一個...
教育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是社會化,即是把人從個體的人轉變為社會的人。美國教育家J.杜威所著《學校與社會》(1899)、德國社會學者P.納托爾普所著《社會教育學》(1899)等書,也都較早地研究和論述了學校與社會的相互關係。杜威認為,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受社會進步歷程的深刻影響而發生的,兒童在學校的生活應體現出...
,由“精密光學鏡頭”和“上饒宇瞳學校”組成。學校致力於打造光學製造領域的集“產學研創”為一體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在宇瞳相關產業就業。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深入第一生產線,真正做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學校即社會”。以培養“關鍵職業能力”為主線,以構建服務光學全產業的人才供應...
學校的社會作用 重視學校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儒家一貫的傳統。《禮記·學記》曾明確指出立學設教當以化民成俗為務,即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這可以說是儒家關於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的最經典的論述。漢代董仲舒認為:“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
學校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學校“子文化”不可能是離開社會“主文化”的“世外桃源”。在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環境中,學校里不可能不講“階級鬥爭”。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年代,學校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學校里,師生的思維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都在隨...
《學校造人才為改造社會,讀書為做事不是為做官》是一則對聯,通常用以說明學校育人應為公、為社會,而不應為私為個人。對聯出處 李大釗1919年寒假由北京回老家樂亭縣大黑坨村探親時為家鄉學校寫的對聯。對聯解析 上聯學校造就人才是為了改革舊社會創建新社會。下聯學生讀書是為了做事而不是為了做官。
駐校社工,全稱是學校社會工作,指在幼稚園、國小、中學、職專、大學提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簡稱駐校社工。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結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因此人們對社會工作內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駐校社工指專業社工長期進駐學校,根據學校常規教學時間周一至周五期間開展學校社會工作,以學生...
學校詞條概述可考慮依照以上三部分分為三段。基本信息欄 依照模板填寫,學校詞條採用詞條類型→社會→學校,由於歷史原因使用其他模板的應當切換至該模板。高等學校類別包括綜合、師範、理工、醫藥、農林、民族、政法、財經、藝術、體育、軍事等;中學類型包括完全中學、普通高中、普通國中、職業高中等;國小類型包括完全國小...
2016年10月26日,財政部、教育部以財教〔2016〕317號印發《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該《辦法》分總則、支出範圍、預算管理、決算管理、監督檢查與績效管理、附則6章32條,由財政部、教育部負責解釋,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檔案通知 財政部 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正確處理觀念社會化與角色社會化、社會與大學生的矛盾、社會化工具性與人本性這三組辮證關係。研究意義 高等學校處於較高的文化層面,精英文化使大學生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完成社會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正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過程。同時作為社會化主體與客體,...
最後,企業或用人單位對人的要求不僅是知識的掌握,而更加看重各種能力,甚至是為人處事的行為方式,而這些能力和行為是單純學校教育難以實現的。基本特點 學習和受教育的平等性 平等性是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最為本質性的特徵,平等性既是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的基本特徵,同時也是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的重要前提。平等...
第三,學校發展歷史要分析。歷史傳統是重要的無形資產,我們要認真研究多年來的遺留傳統,以及在發展目標上能多大程度地得到社會和學校師生的認同,尤其是在傳統基礎上形成的學校特色能否有助於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只有總結過去,才能面向未來。第四,相關利益群體要分析。利益群體包括與學校有直接、間接關係的群體。包括...
這個依附期受文化傳統、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每個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續13~25年。總的說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個依附期有變長的趨勢。正是這樣一個長的依附期,給個體接受社會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個體可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接受廣泛的教育。他們學習生活生產技能,學習道德規範,學習並獲得社會...
②社會化過程與教育的關係。社會化過程,即兒童逐步學得所處社會的行為規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與教育關係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體、學校的教育功能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一些學者認為,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個主要單位。經過家庭培養初步具備和形成的知識狀況、習慣行為、態度及其他人格(個性)特徵,都會影響其日後...
從20世紀70年代國際社會的背景看,學習型社會的提出,直接的動因是教育自身改革和發展的根本要求和理想追求。當時一方面教育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不僅普及了國小教育,而且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可是開發中國家和地區全部人口中竟有一半尚未進過學校,而教育本身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正如國際...
在市場經濟的因素越來越多地介入學校活動,校際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以關鍵人群需求滿足作為衡量學校效能的標準也會給學校帶來困境,即形成一些缺陷:一是不同公眾群體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很難滿足所有方面的要求;二是某些公眾的要求偏離社會政策時就不可能去滿足。這是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的一種模式。關鍵人群需求...
基本觀點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的繼續不斷的增長;第三,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第四,課程組織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第五,師生關係以兒童為中心;第六,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現、表現和體驗。實用主義教育學以美國實用主義為文化為基礎,是美國資本主義精神的教育學表達,對以...
學校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畫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並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 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
而把美國教育家J.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學校即社會”的論點顛倒了過來, 改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對生活即教育的解釋是:“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 就是合理的教育, ...
認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主張雖然注意“兩者的溝通”,但“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因而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內容簡介 “是生活即是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假的教育”, “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大...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士大夫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
他的身體力行、垂範於眾的精神,實踐著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論。黃質夫的這一主張,對現今教育界的不良傾向的扭轉同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比如重理論輕實踐、重講授輕動手、重試題輕生活等等。如果能將這些統一起來,教學活動便會是生動活潑、生機勃勃的景象了。二、師生互動,教育要在教師、...
杜威把他的實用主義哲學與進步教育思潮聯繫起來,以主觀唯心主義的經驗論為基礎,把教育當作改造社會的方法,主張教育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事中學習等。實用主義教育適應了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得到廣泛的傳播。它在反對傳統教育中起過積極作用,但它不...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 "學校即社會"。1、"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
10. 學校是社會的中心,師生集中力量,改造環境,服務社會。死教育的特徵 1. 一切設施、一切活動,教師是中心是主體。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差不多都是教師的活動。2. 教育的目的,在灌輸許多無意義的零星知識,養成許多無關緊要的零星技能。3. 一切教學,集中在聽,教師口裡講,兒童用耳聽。4. 個人學習,班級教授。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學生的教育並非由學校單獨承擔,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來承擔。對大學生來說,學校和社會、家庭都是教育的場所之一。封閉式管理的大學會阻滯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得不到滿足,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食堂條件差,很難做到主副食營養均衡。教育事業是國家發展的...
教育選擇功能是指教育系統對社會選擇的作用。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之一。即社會通過教育對人才進行分層。在現代社會,教育選擇對社會選擇和分配人才的作用大大加強,學校被稱為“社會選擇和分配機構”、“ 進行考試和授予資格的最大場所”。主要表現為:(1)學校選擇的普遍性。一方面,每個青少年在正式步入社會以前,都必須...
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在國家的巨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大學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科學管理。現代大學制度涉及規範和理順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的關係,涉及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改革。現代大學制度的構架包括兩個層面,即巨觀層面(學校與外部的關係):政府巨觀管理、市場適度調節、社會廣泛參與、學校依法自主辦學...
由學校社會化而跨入社會學校化。授予學生實際套用及生活之智慧型。實行嚴格的身心訓練,做多方面之發展,要求具有農工身手、軍人體魄、科學頭腦、超越意識及服務農村之精神。“四存中學”教育內容有:公民訓練、自衛訓練、生產訓練、衛生訓練、民族精神訓練、教育訓練。以上七項訓練最後一項為師範班所獨有。在教育上,本著...
道德態度,即學生具備對自我、家庭、學校、社會的負責態度。必須讓學生首先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如對自己的健康、安全、學習、生活負責,關心自我,關心生命。其次,要培養對家庭的責任感。如今的學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長的殷殷目光在期盼著自己孩子的成長、成才,學生的學習、生活,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都應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