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氏裂頭蚴病
- 外文名:Sparganosis mansoni
- 翻譯:曼氏裂頭蚴病
- 裂頭蚴長度:30~360毫米
病原學,流行病學,發病病理,臨床症狀,診斷,治療,
病原學
孟氏裂頭絛蟲,又稱孟氏迭宮絛蟲,曼氏迭宮絛蟲。寄生於貓、狗小腸中,長60~100厘米,在頭節的背、腹面各有一吸槽。蟲卵橢圓形,前端較尖,有卵蓋,卵殼較薄,隨糞便中排出。本蟲的生活史中需二個中間宿主。蟲卵在水中發育成熟後孵出鉤毛蚴,被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並在其血腔中發育為原尾蚴,即第一期幼蟲。劍水蚤被第二中間宿主如蝌蚪、蛇、刺蝟、豬等吞食,其中主要是蛙類於蝌蚪期感染,發育為實尾蚴,即第二期幼蟲,又稱裂頭蚴。當蝌蚪發育成蛙,裂頭蚴便寄生在肌肉與內臟組織中。人生食含裂頭蚴的蛙、蛇、豬等肉類可致感染。如果被貓、狗吞食,則在其小腸內發育為成蟲,完成其生活史。
裂頭蚴長30~360毫米,乳白色,扁平,頭節有雙吸槽,體表富橫紋,但不分節。蠕動活躍,呈伸縮運動。以活食餵飼小貓後15天,即發育為孟氏裂頭絛蟲。
流行病學
本病見於東南亞各國。國內主要見於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各省。此外,吉林、貴州、四川、江西、河南、湖南等地也均有發現。
傳播途徑:1.經皮膚黏膜感染 民間有用活蛙肉搗爛貼敷治療癤癰的習俗,若蛙肉中染有裂頭蚴,裂頭蚴就會從貼敷處的皮膚、黏膜、傷口侵入人體。 使裂頭蚴乘機侵入;2.經口感染 喝生水或游泳時誤吞被感染的劍水蚤,生食含裂頭蚴的蛙、蛇或豬肉。
易感性:任何年齡、性別均可感染,但以青壯年較多,兒童有因患麻疹後“紅眼”貼敷蛙肉感染者。男女比例約為2.5∶1。
發病病理
裂頭蚴引起的病變主要是嗜酸性肉芽腫,內有囊腔,除蟲蟠居其中之外,尚含豆渣樣滲出物,為壞死組織、纖維蛋白與少量紅細胞,並可見菱形的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 )結晶。囊壁肉芽腫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間有上皮樣細胞與多核巨細胞。最外層為纖維組織。
臨床症狀
視侵入途徑與寄生部位而異。較為常見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