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裂頭蚴病

孟氏裂頭蚴病

孟氏裂頭蚴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由孟氏裂頭絛蟲第二期幼蟲——孟氏裂頭蚴感染所致。在我國以眼裂頭蚴病報到較多。在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已有腳瘡敷蛙後出“小蛇”的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氏裂頭蚴病
  • 外文名:Sparganosis mansoni
  • 翻譯:曼氏裂頭蚴病
  • 裂頭蚴長度:30~360毫米
病原學,流行病學,發病病理,臨床症狀,診斷,治療,

病原學

孟氏裂頭絛蟲,又稱孟氏迭宮絛蟲曼氏迭宮絛蟲。寄生於貓、狗小腸中,長60~100厘米,在頭節的背、腹面各有一吸槽。蟲卵橢圓形,前端較尖,有卵蓋,卵殼較薄,隨糞便中排出。本蟲的生活史中需二個中間宿主蟲卵在水中發育成熟後孵出鉤毛蚴,被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並在其血腔中發育為原尾蚴,即第一期幼蟲。劍水蚤被第二中間宿主如蝌蚪、蛇、刺蝟、豬等吞食,其中主要是蛙類於蝌蚪期感染,發育為實尾蚴,即第二期幼蟲,又稱裂頭蚴。當蝌蚪發育成蛙,裂頭蚴便寄生在肌肉與內臟組織中。人生食含裂頭蚴的蛙、蛇、豬等肉類可致感染。如果被貓、狗吞食,則在其小腸內發育為成蟲,完成其生活史。
裂頭蚴長30~360毫米,乳白色,扁平,頭節有雙吸槽,體表富橫紋,但不分節。蠕動活躍,呈伸縮運動。以活食餵飼小貓後15天,即發育為孟氏裂頭絛蟲

流行病學

本病見於東南亞各國。國內主要見於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各省。此外,吉林、貴州、四川、江西、河南、湖南等地也均有發現。
傳染源:貓與狗為終宿主中間宿主蛙類為主,蛇類次之。此外,在豬肉中發現有裂頭蚴感染,也可能成為人體裂頭蚴病的傳染來源。
傳播途徑:1.經皮膚黏膜感染 民間有用活蛙肉搗爛貼敷治療癤癰的習俗,若蛙肉中染有裂頭蚴,裂頭蚴就會從貼敷處的皮膚、黏膜、傷口侵入人體。 使裂頭蚴乘機侵入;2.經口感染 喝生水或游泳時誤吞被感染的劍水蚤,生食含裂頭蚴的蛙、蛇或豬肉。
易感性:任何年齡、性別均可感染,但以青壯年較多,兒童有因患麻疹後“紅眼”貼敷蛙肉感染者。男女比例約為2.5∶1。

發病病理

飲用被污染的水後,劍水蚤中原尾蚴進入腸道不發育為成蟲,而是穿過腸壁,侵入腹腔,約經20天后發育為裂頭蚴。裂頭蚴感染多為1條,也有2~3條或以上者。
裂頭蚴引起的病變主要是嗜酸性肉芽腫,內有囊腔,除蟲蟠居其中之外,尚含豆渣樣滲出物,為壞死組織、纖維蛋白與少量紅細胞,並可見菱形的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 )結晶。囊壁肉芽腫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間有上皮樣細胞多核巨細胞。最外層為纖維組織。
裂頭蚴在人體保持其幼蟲狀態,並具有移行的特性,可侵犯腹腔內臟、腸系膜、腎周圍組織等。也可向上穿過膈肌,侵入胸腔;或向下侵入陰囊;或穿過腹腔,侵入皮下組織形成皮下結節

臨床症狀

視侵入途徑與寄生部位而異。較為常見的有:
(一)眼裂頭蚴病 絕大多數病例(80%左右)因貼敷蛙肉感染。少數貼敷齲齒後從口腔黏膜侵入,經皮下組織移行至眼眶。臨床症狀為眼瞼腫脹、結膜充血紅腫、畏光、流淚、發癢。以單眼病變為多。如侵入眼球深部可引起眼球突出。侵入前房引起眼球內感染,產生前房積膿虹膜粘連、繼發性青光眼。蟲體寄生部位有硬結形成,可位於上、下眼瞼深部或結膜下,時而呈遊走性。偶爾裂頭蚴自病變部穿破爬出,局部炎症消退而自愈。
眼裂頭蚴病眼裂頭蚴病
(二)皮膚裂頭蚴病 侵入腹腔、胸腔的裂頭蚴常穿破至皮下組織形成遊走性皮下結節或腫塊,以前腹壁為多見,亦可見於胸壁、乳腺、腹股溝陰囊陰莖包皮、口腔頜面和頰部等部位。局部皮膚顏色正常,可有蟲爬感、不痛不癢或刺癢疼痛,皮下結節可為單個或多個,呈圓形、橢圓形或條索狀,大小不等,質中,時而消失,時而再現或移動。
(三)腦裂頭蚴病 主要表現為不規則熱、頭痛、頭暈、嘔吐、面部肌肉或四肢抽搐、發作性意識喪失等。

診斷

有貼敷蛙肉史,不明原因慢性眼眶炎,伴眼瞼結節或有皮下結節者應懷疑本病。結合臨床症狀,血清免疫學檢查,頭部CT檢查,最後確診有賴於病理檢查。本病較少見,易誤診、漏診。眼裂頭蚴病容易誤診為眼腫瘤或假性腫瘤,久治不愈。有皮下結節者需與肺吸蟲病囊蟲病相鑑別。

治療

裂頭蚴的病灶多用手術方法摘除,將蟲體完整取出可以治癒。若蟲體斷裂,留下頭節,容易復發。特別是頭節取出方能根治。眼部病變可用40%酒精加1%普魯卡因溶液局部注射殺蟲。如發現成蟲可用驅蟲藥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