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頭蚴病

裂頭蚴病

裂頭蚴寄生於人體引起裂頭蚴病,較多見。被寄生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腫囊包, 致使局部腫脹,甚至發生膿腫。囊包直徑約1 ~ 6cm,具囊腔,腔內盤曲的裂頭蚴可從1條 至10條不等。常見的有:1.眼裂頭蚴病;2.皮下裂頭蚴病:可形成遊走性皮下結節。

病因,症狀,診斷,治療,併發症,預防,相關藥品,

病因

裂頭絛蟲寄生於貓、狗、虎、豹、狐等動物小腸,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鉤毛蚴,被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虱吞食後,在體內脫去纖毛變為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劍水虱被第二中間宿主——蝌蚪吞食發育成裂頭蚴,當蝌蚪發育為青蛙時,裂頭蚴移居到蛙的大腿、小腿肌肉處寄生,如蛙被蛇、鳥等捕食,蛇、鳥成為轉續宿主,若狗、貓等吞食受染的青蛙及轉續宿主,裂頭蚴就在狗、貓等終宿主體內寄生,發育為成蟲。人有可能成為第二中間宿主、轉繼宿主或終宿主。
裂頭蚴病裂頭蚴病

症狀

本病是由曼氏迭宮絛蟲的幼蟲——裂頭蚴寄生在人體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蟲病。成蟲和裂頭蚴均可寄生在人體,成蟲對人的致病性不大,而裂頭蚴寄生人體其危害性遠較成蟲為大。該病分布很廣,但人體成蟲感染少見,僅見於日本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我國在上海福建廣東四川台灣有少許散在病例報告。但裂頭蚴病分布範圍廣泛,除亞洲各國外,美洲非洲澳洲歐洲均有發現。我國李士偉於1936年曾報告5例,其中4例是用蛙肉敷貼創傷所引起;1981年福建陳永康報告7例皮膚黏膜裂頭蚴病;1982年金容鶴報告延邊7例皮膚裂頭蚴病,均為朝鮮族。現在我國已報告200多例,散布於20多個省市。

診斷

在流行區有吃生蛙、生蛇史及飲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瘡、敷眼的病史,患處出現圓形、橢圓形遊走性的皮下結節或腫塊,則考慮有本病的可能。如取結節活檢找到蟲體即可確診。

治療

手術切除裂頭蚴在皮下形成的結節,務必要將蟲體切除乾淨方可根治。也可向囊腔內注入40%乙醇2 mL加利多卡因2~4mL,5~10d一次,一般2~3次即可殺死囊內的裂頭蚴,蟲體死後可漸被吸收。

併發症

裂頭蚴寄生在人體可發生在骨以外的任何器官和部位,其臨床表現和嚴重性因裂頭蚴的移行和寄生部位而異。最常見的部位是眼部、口腔頜面部、四肢、軀幹及內臟。臨床可歸納為四型。 (1)眼裂頭蚴病較常見,多是單側性,患者表現眼瞼紅腫、結膜充血、微痛、奇癢、畏光、流淚或有蟲爬感,在紅腫的眼瞼下或結膜下可觸及遊動性、硬度不等的腫塊或條索狀物質。如裂頭蚴寄生在眼球可使眼球突出,並發疼痛性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玻璃體渾濁、白內障、角膜潰瘍穿孔甚至失明。 (2)口腔頒面裂頭蚴病患處紅腫、發癢,有蟲爬感,皮下黏膜有硬結,常有裂頭蚴逸出。 (3)皮下裂頭蚴病在軀幹、四肢、外陰等處出現黃豆大至核桃大、圓形、橢圓形、條索狀或不規則的皮下結節或腫塊,數目一般1~2個,隆出皮面,結節有彈性,觸之有捻發感,局部有瘙癢,具有移行的特點。如有炎症可伴發疼痛和觸痛,有時可出現風團,亦有的患者感染後可不出現任何自覺症狀,能持續數年之久,有的皮疹可自行消退,但隔一段時間又復發。 (4)內臟裂頭蚴病此型少見。可寄生於呼吸道引起咯血。寄生於消化道裂頭蚴可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應。寄生於尿道、膀胱可引起泌尿系炎症。也能寄生於腦,可引起嚴重後果。

預防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在流行區不吃生蛙、生蛇肉,不飲生水,不用蛙肉敷眼及敷傷口。切生、熟肉的刀和菜板要分開。

相關藥品

利多卡因
曼氏迭宮絛蟲又稱孟氏裂頭絛蟲,成蟲主要寄生在貓科動物,偶然寄生人體。但其裂頭蚴可在人體寄生,導致曼氏裂頭蚴病,其危害遠較成蟲為大。(註:例圖為經手術從一例用蛙敷眼後的患者眼部取出的裂頭蚴。)
曼氏迭宮絛蟲生活史中需要 3 個宿主。終宿主主要是貓和犬。第一中間宿主是劍水蚤,第二中間宿主主要是蛙、蛇、鳥類和豬等,多種脊椎動物可作其轉續宿主。
裂頭蚴感染人體的方式多為以下 3 類:
用生蛙敷貼傷患部 這是主要感染方式。在東南亞一帶,尤其是我國和越南的某些地區,民間傳說蛙有清涼解毒的作用,常將整隻生蛙或去除內臟的蛙搗碎加入紅糖後敷貼創口、膿瘍、眼疾患處或治牙痛,若蛙肉中有裂頭蚴,可自傷口、正常皮膚、黏膜侵入人體組織中寄生。
吞食各種生的或未煮熟的肉 中國民間有吞食活蛙治療瘡癤和疼痛的不良習慣;又有食蝌蚪以治皮膚病的習俗。在延邊地區,居民喜食半生的烤蛙或生蛙肉、蛇肉及豬、牛、魚肉;廣東、香港等地居民喜食田雞粥(青蛙廣東稱田雞)或生炒青蛙肉及蛇肉,以上製作方式未能殺死寄生在肌肉深部的裂頭蚴,而使人體感染。福建某地一農民因患疥瘡誤信“仙方”而吞食 7 只小青蛙,後經手術從腿部取出裂頭蚴。
誤食感染的劍水蚤而患病 飲用生水或游泳、捕魚時誤飲湖水、塘水使受感染的劍水蚤有機會進入人體,原尾蚴從劍水蚤體內逸出,穿過腸壁進入腹腔、內臟組織或遷移至肌肉皮下組織,發育為裂頭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