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像獎(Oscars),又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中文簡稱學院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電影類獎項,創辦於1929年。該獎項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最具權威性和專業性的電影類獎項,也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獎項,與艾美獎(電視類獎項)、葛萊美獎(音樂類獎項)、托尼獎(戲劇類獎項)並稱為美國演藝界四大獎(EGOT)。
奧斯卡金像獎共設定22個常設獎項和3個非常設獎項,此外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還設定獨立於奧斯卡金像獎的3個榮譽獎項,合稱為奧斯卡理事會獎。奧斯卡金像獎每年舉辦一屆,一般於每年2月至4月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頒獎典禮,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電視或網路直播。
2020年3月20日,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發布聲明稱,奧斯卡正在從各角度評估如今難以預料的形勢以及可能要作出的改變,未來會公布評估結果。2020年6月13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新計畫“Academy Aperture 2025”,力求增加奧斯卡的多樣性,促進平等和包容,將在7月31日前建立工作組,並出台新規則和措施。2020年6月15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考慮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推遲至2021年4月25日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斯卡金像獎
- 外文名:Oscars
- 別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
- 創辦時間:1929年
- 類型:電影類獎項
- 國家地區:美國
- 頒獎地點: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
- 頒獎周期:一年一次
歷史概況
評審規則
舉辦地點
四屆延期
獎項沿革
獎項文化
名稱由來
- 1931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Margaret Herrick)第一次看到這個獎盃時表示,這個小金人讓她想起了自己的叔叔奧斯卡,隨後被記者用在了新聞稿中。根據埃曼努爾·利維得書籍《奧斯卡大觀:奧斯卡獎的歷史和政治》,專欄作家西德尼·斯科爾斯基(Sidney Skolsky)當時在場,他在1934年新聞稿中首次使用“奧斯卡”這一稱呼,並寫到“工作人員親切地稱呼小金人為奧斯卡”。
- 據西德尼·斯科爾斯基(Sidney Skolsky)於1975年出版的回憶錄《Don’t Get Me Wrong, I Love Hollywood》,他並未認同埃曼努爾·利維的說法。他表示,由於他厭倦了使用“學院金像獎”這一勢利的稱呼,所以在觀看一個涉及“奧斯卡”這一名稱的喜劇節目後,他於1934年報導凱瑟琳·赫本獲得最佳女主角時,首次使用了“奧斯卡”這一稱呼,以表示對“學院金像獎”這一名稱的諷刺。該份報導已被證實於1934年3月16日發出,也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官網所承認的第1份提及“奧斯卡”的報導。《時代周刊》於1939年出版的一篇文章也認同了這一說法。
- 1934年3月16日舉行的第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華特·迪士尼的獲獎感言中首次使用了“奧斯卡”這一稱呼。
- 美國演員貝蒂·戴維斯表示,是她最早命名奧斯卡的,因為小金人讓她想起了丈夫哈蒙·奧斯卡·納爾遜早晨下雨時的身影,於是在領獎時無意中叫了聲丈夫的名字“奧斯卡”,隨後被現場採訪的記者聽到,便流傳開來。註:貝蒂·戴維斯於1935年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獎盃獎座
獎項設定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設定時間 |
---|---|---|
最佳影片(Best Picture) | 製片人 | 1929年 |
最佳導演(Best Directing) | 導演 | |
最佳男主角(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男主角 | 1929年 |
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女主角 | 1929年 |
最佳男配角(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男配角 | |
最佳女配角(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女配角 | |
最佳原創劇本(Best Writing(Original Screenplay)) | 故事構思者、編劇 | 1929年 |
最佳改編劇本(Best Writing(Adapted Screenplay)) | 編劇 | 1929年 |
最佳攝影(Best Cinematography) | 攝影指導 | 1929年 |
最佳剪輯(Best Film Editing) | 剪輯指導 | |
最佳聲音效果(Best Sound) | 音效剪輯師、音響效果設計師 | 2021年 |
最佳視覺效果(Best Visual Effects) | 視覺效果設計師 | |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Best Makeup and Hairstyling) | 化妝師、髮型師 | |
最佳服裝設計(Best Costume Design) | 服裝設計師 | |
最佳藝術指導(Best Production Design) | 藝術指導、布景師 | 1929年 |
最佳原創配樂(Best Music(Original Score)) | 配樂師 | |
最佳原創歌曲(Best Music(Original Song)) | 作詞者、作曲者 | |
最佳原創音樂劇(Best Music(Original Musical)) | ||
最佳動畫長片(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 | ||
最佳動畫短片(Best Short Film(Animated)) | ||
最佳真人短片(Best Short Film(Live Action)) | ||
最佳紀錄長片(Best Documentary(Feature) | ||
最佳紀錄短片(Best Documentary(Short Subject)) | ||
最佳國際影片(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 ||
奧斯卡理事會獎(Governors Awards) | ||
奧斯卡榮譽獎(Academy Honorary Award) | - | 1929年 |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 | - | 1938年 |
吉恩·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 - | 1957年 |
注:此3獎均為非常設獎項,但一般情況下最佳原創配樂與最佳原創歌曲歷屆均為設定。 注:奧斯卡理事會獎自2009年11月起不再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頒發,單獨設定頒獎典禮。 | ||
參考資料: |
歷屆回顧
頒獎時間 | 名稱 | 頒獎時間 | 名稱 |
---|---|---|---|
1929年5月16日 | 1930年4月3日 | ||
1931年11月5日 | 1932年11月10日 | ||
1933年11月18日 | 1934年3月16日 | ||
1935年2月27日 | 1936年3月5日 | ||
1937年3月4日 | 1938年3月10日 | ||
1939年2月23日 | 1940年2月29日 | ||
1941年2月27日 | 1942年2月26日 | ||
1943年3月4日 | 1944年3月2日 | ||
1945年3月15日 | 1946年3月7日 | ||
1947年3月13日 | 1948年3月20日 | ||
1949年3月24日 | 1950年3月23日 | ||
1951年3月29日 | 1952年3月20日 | ||
1953年3月19日 | 1954年3月25日 | ||
1955年3月30日 | 1956年3月21日 | ||
1957年3月27日 | 1958年3月26日 | ||
1959年4月6日 | 1960年4月4日 | ||
1961年4月17日 | 1962年4月9日 | ||
1963年4月8日 | 1964年4月13日 | ||
1965年4月5日 | 1966年4月18日 | ||
1967年4月10日 | 1968年4月10日 | ||
1969年4月14日 | 1970年4月7日 | ||
1971年4月15日 | 1972年4月10日 | ||
1973年3月27日 | 1974年4月2日 | ||
1975年4月9日 | 1976年3月29日 | ||
1977年3月28日 | 1978年7月3日 | ||
1979年4月9日 | 1980年4月14日 | ||
1981年3月31日 | 1982年3月29日 | ||
1983年4月11日 | 1984年4月9日 | ||
1985年3月25日 | 1986年3月24日 | ||
1987年3月30日 | 1988年3月16日 | ||
1989年3月29日 | 1990年3月26日 | ||
1991年3月25日 | 1992年3月30日 | ||
1993年3月29日 | 1994年3月21日 | ||
1995年3月27日 | 1996年3月25日 | ||
1997年3月24日 | 1998年3月23日 | ||
1999年3月21日 | 2000年3月26日 | ||
2001年3月25日 | 2002年3月24日 | ||
2003年3月23日 | 2004年3月1日 | ||
2005年2月27日 | 2006年3月5日 | ||
2007年2月25日 | 2008年2月24日 | ||
2009年2月22日 | 2010年3月7日 | ||
2011年2月27日 | 2012年2月27日 | ||
2013年2月25日 | 2014年3月2日 | ||
2015年2月23日 | 2016年2月28日 | ||
2017年2月26日 | 2018年3月4日 | ||
2019年2月24日 | 2020年2月9日 | ||
註:以上頒獎時間均為美國時間,統計截至2020年。 |
華語獲獎
獎項名稱 | 時間及屆次 | 獲獎方 | 結果 | 國家/地區 |
---|---|---|---|---|
最佳影片 | 2001年第73屆 | 提名 | 中國、美國 | |
2013年第85屆 |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提名 | 英國、加拿大、中國台灣、美國 | |
最佳導演 | 2001年第73屆 | 李安《臥虎藏龍》 | 提名 | 中國、美國 |
2006年第75屆 | 李安《斷背山》 | 獲獎 | 美國、加拿大 | |
2013年第85屆 |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獲獎 | 英國、加拿大、中國台灣、美國 | |
最佳男配角 | 1985年第57屆 | 獲獎 | 英國 | |
最佳改編劇本 | 2001年第73屆 | 提名 | 中國、美國 | |
黑白片最佳攝影 | 1939年第11屆 | 提名 | 美國 | |
1941年第13屆 | 黃宗沾《伊利諾斯州的林肯》 | 提名 | 美國 | |
1943年第16屆 | 黃宗沾《金石盟》 | 提名 | 美國 | |
1944年第16屆 | 黃宗沾《反攻洛血戰》 | 提名 | 美國 | |
黃宗沾《空軍》 | 提名 | 美國 | ||
1956年第28屆 | 黃宗沾《玫瑰紋身》 | 獲獎 | 美國 | |
1964年第36屆 | 黃宗沾《原野鐵漢》 | 獲獎 | 美國 | |
1967年第39屆 | 黃宗沾《脫胎換骨》 | 提名 | 美國 | |
彩色片最佳攝影 | 1959年第31屆 | 黃宗沾《老人與海》 | 提名 | 美國 |
最佳攝影 | 1976年第48屆 | 黃宗沾《俏佳人》 | 提名 | 美國 |
1994年第66屆 | 提名 | 中國 | ||
1996年第68屆 | 提名 | 中國大陸、法國 | ||
2001年第73屆 | 鮑德熹《臥虎藏龍》 | 獲獎 | 中國、美國 | |
2005年第77屆 | 提名 | 中國 | ||
2014年第86屆 | 提名 | 中國 | ||
最佳剪輯 | 2001年第73屆 | 蒂姆·史奎爾《臥虎藏龍》 | 提名 | 中國、美國 |
最佳視覺效果 | 1993年第65屆 | 江道格《飛越長生》 | 獲獎 | 美國 |
最佳服裝設計 | 2001年第73屆 | 葉錦添《臥虎藏龍》 | 提名 | 中國、美國 |
2007年第79屆 | 提名 | 中國 | ||
2014年第86屆 | 張叔平《一代宗師》 | 提名 | 中國 | |
最佳藝術指導 | 2001年第73屆 | 葉錦添《臥虎藏龍》 | 獲獎 | 中國、美國 |
1988年第60屆 | 獲獎 | 義大利、法國、中國大陸、英國 | ||
最佳原創配樂 | 2001年第73屆 | 譚盾《臥虎藏龍》 | 獲獎 | 中國、美國 |
最佳原創歌曲 | 2001年第73屆 | 譚盾、豪爾赫·卡蘭德里、詹姆斯·夏慕斯 “A Love Before Time”《臥虎藏龍》 | 提名 | 中國、美國 |
最佳動畫短片 | 2011年第81屆 | 獲獎 | 澳大利亞、英國 | |
2019年第91屆 | 獲獎 | 美國 | ||
巴比·龐迪亞斯《衝破天際》 | 提名 | 中國大陸、美國 | ||
2020年第92屆 | 宋思琪《妹妹》 | 提名 | 中國大陸、美國 | |
最佳真人短片 | 2017年第87屆 | 胡偉《酥油燈》 | 提名 | 中國大陸、法國 |
最佳紀錄長片 | 2019年第91屆 | 獲獎 | 美國 | |
提名 | 美國 | |||
最佳紀錄短片 | 1997年第69屆 | 虞琳敏《呼吸的代價》 | 獲獎 | 美國 |
1999年第71屆 | 王水泊《天安門上太陽升》 | 提名 | 加拿大 | |
2007年第79屆 | 獲獎 | 中國、美國 | ||
2010年第82屆 | 馬修·歐尼爾、喬恩·阿爾珀特 《中國的非自然災害:四川的眼淚》 | 提名 | 中國、美國 | |
2011年第83屆 | 楊紫燁《仇崗衛士》 | 提名 | 美國 | |
最佳國際影片 (原最佳外語片) | 1991年第63屆 | 《菊豆》 | 提名 | 中國大陸 |
1992年第64屆 | 《大紅燈籠高高掛》 | 提名 | 中國香港 | |
1994年第66屆 | 《霸王別姬》 | 提名 | 中國香港 | |
1994年第66屆 | 《喜宴》 | 提名 | 中國台灣 | |
1995年第67屆 | 《飲食男女》 | 提名 | 中國台灣 | |
2001年第73屆 | 《臥虎藏龍》 | 獲獎 | 中國台灣 | |
2003年第75屆 | 《英雄》 | 提名 | 中國大陸 | |
奧斯卡榮譽獎 | 2016年第8屆 | 獲獎 | - | |
注:國家地區: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為參評國家/地區;其餘獎項為相關影片製片國家/地區,若為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中任意2地聯合製片,為簡潔起見,僅列中國。 注:以上“歷屆回顧-華語獲獎”具體收錄規則為:①大中華區參與製作的影片且影片對白51%為華語,該影片獲得的所有獎項均予收錄;②大中華區參與製作的影片且影片對白51%為非華語,且獲獎者為華人,方予收錄,若獲獎者非華人,則不予收錄;③大中華區未參與製作的影片獲獎,且獲獎者為華人,也予以收錄。 | ||||
參考資料: |
華人評審
部門 | 入選時間 | 名單 |
---|---|---|
高管(Executives) | 2018年 | |
製片人(Producers) | 2006年 | |
2017年 | ||
導演(Directors) | 2012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編劇(Writers)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王沛智、王全安 | |
演員(Actors) | 1995年 | |
2005年 | ||
2008年 | ||
2012年 | ||
2013年 | ||
2016年 | 孫芳、吳漢章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攝影(Cinematographers) | 2016年 | |
2017年 | ||
聲音效果(Sound) | 2017年 | |
短片與動畫(Short Films and Feature Animation) | 2016年 | |
2018年 | 雷磊、劉健 | |
2019年 | ||
紀錄片(Documentary) | 2013年 | 崔明慧、張僑勇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註:學院從2004年起才公布每年新邀會員名單,故上表為不完全統計。 參考資料: |
獎項之最
影片獎項
獲獎最多的影片 | |
11項獎 | |
10項獎 | 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西區故事》(11提10中) |
9項獎 | |
8項獎 | |
獲獎最多的外語片 | |
4項獎 | |
提名最多的影片 | |
14項提名 | |
13項提名 | |
12項提名 | |
11項提名 | |
提名最多的外語片 | |
10項提名 | |
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影片 | |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的影片 | |
提名≥6且全中的影片 | |
提名最佳影片的動畫影片 | |
提名最佳影片的超級英雄影片 | |
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彩色影片 | 1940年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亂世佳人》 |
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語片 |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寄生蟲》 |
第一部獲得最佳劇本的非歐洲語言影片 |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寄生蟲》 |
第一部同時提名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紀錄長片的影片 |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蜂蜜之地》 |
參考資料: |
個人獎項
獲獎最多次的個人 | |
華特·迪士尼(63提26中) | 個人獲獎共26次,包括12個卡通獎和長、短記錄片及榮譽獎等多個獎項 |
單屆獲獎最多的個人 | |
華特·迪士尼(4中) | 1954年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1954年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獎 1954年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1954年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 |
奉俊昊(4中) |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獲得最佳導演最多次的導演 | |
約翰·福特(4中) | |
提名最佳導演最多次的導演 | |
威廉·惠勒(12提3中) | |
獲得最佳男主角最多次的演員 | |
丹尼爾·戴-劉易斯(3中) | |
獲得最佳女主角最多次的演員 | |
凱瑟琳·赫本(4中) | |
提名演技類獎項最多次的男演員 | |
傑克·尼科爾森(12提3中) | ①最佳男主角(8提2中): 1971年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五支歌》 1974年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後的細節》 1975年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唐人街》 1976年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飛越瘋人院》(獲獎) 1986年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普里茲家族的榮譽》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離離原上草》 1998年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盡善盡美》(獲獎) 2003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關於施密特》 ②最佳男配角(4提1中): 1970年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逍遙騎士》 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烽火赤焰萬里情》 1984年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母女情深》(獲獎) 1993年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義海雄風》 |
提名演技類獎項最多次的女演員 | |
梅麗爾·斯特里普(21提3中) | 最佳女主角(17提2中): 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法國中尉的女人》 1983年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蘇菲的抉擇》(獲獎) 1984年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絲克伍事件》 1986年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走出非洲》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離離原上草》 1989年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黑暗中的吶喊》 1991年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來自邊緣的明信片》 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廊橋遺夢》 1999年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親情無價》 2000年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弦動我心》 2007年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穿普拉達的女王》 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虐童疑雲》 2010年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朱莉與朱莉婭》 2012年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鐵娘子:堅固柔情》(獲獎) 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八月:奧色治郡》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跑調天后》 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華盛頓郵報》 最佳女配角(4提1中): 1979年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獵鹿人》 1980年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克萊默夫婦》(獲獎) 2003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改編劇本》 2015年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魔法黑森林》 |
凱瑟琳·赫本(12提4中) | |
貝蒂·戴維斯(11提2中) | |
傑拉丹·佩姬(8提1中) | |
提名劇本類獎項最多次的編劇 | |
伍迪·艾倫(16提3中) | 最佳原創劇本(16提3中): 1978年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安妮·霍爾》(獲獎) 1979年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內心深處》 1980年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曼哈頓》 1985年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百老匯的丹尼·羅斯》 1986年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開羅紫玫瑰》 1987年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漢娜姐妹》(獲獎) 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無線電時代》 1990年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罪與錯》 1991年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艾麗絲》 1993年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丈夫、太太與情人》 1995年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百老匯上空的子彈》 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非強力春藥》 1998年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解構愛情狂》 2006年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賽末點》 2012年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午夜巴黎》(獲獎) 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藍色茉莉》 |
連續獲得多次同一獎項的藝人 | |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連續3年,最佳攝影) | |
約翰·福特(連續2年,最佳導演) | |
約瑟夫·L·曼凱維奇(連續2年,最佳導演) | |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連續2年,最佳導演) | |
斯賓塞·屈塞(連續2年,最佳男主角) | |
湯姆·漢克斯(連續2年,最佳男主角) | |
最年輕的獲獎者 | |
秀蘭·鄧波兒(7歲) | 1935年第7屆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特別獎 |
最年長的獲獎者 | |
埃里·瓦拉赫(95歲) | 2010年第2屆奧斯卡理事會獎:奧斯卡榮譽獎 |
瑪琳·奧哈拉(94歲) | 2014年第6屆奧斯卡理事會獎:奧斯卡榮譽獎 |
西西莉·泰森(94歲) | 2018年第10屆奧斯卡理事會獎:奧斯卡榮譽獎 |
最年長的最佳男主角 | |
亨利·方達(77歲) | 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金色池塘》 |
最年長的最佳男配角 | |
克里斯托弗·普盧默(83歲) | 2012年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初學者》 |
最年輕的提名者 | |
賈斯汀·亨利(9歲) | 1980年第52屆:《克萊默夫婦》(最佳男配角) |
奎文贊妮·瓦利斯(10歲) | 2013年第85屆:《南方的野獸》(最佳女主角) |
憑藉處女作獲得最佳導演的導演 | |
1956年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君子好逑》 | |
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西區故事》 | |
1981年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普通人》 | |
1984年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母女情深》 | |
1991年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與狼共舞》 | |
2000年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麗人》 | |
同一年度憑屆兩部影片提名最佳導演的導演 | |
1931年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安娜·克里斯蒂》《羅曼史》 | |
提名最佳導演的女性 | |
1977年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七美女》 | |
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鋼琴課》 | |
2004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迷失東京》 | |
2010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拆彈部隊》(獲獎) | |
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伯德小姐》 |
第一位獲表演獎的非裔 | |
第一位獲表演獎的亞裔 | |
第一位獲獎時已出櫃的性少數人士 | |
第一位因非英語片獲表演獎項的演員 | |
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的女性 | |
第一位獲得最佳女主角的非裔 | |
注:以膚色劃分人種含有歧視色彩,故上表採用中性辭彙:亞裔、非裔、拉丁裔。 注:上表年齡計算統一採用“頒獎年-出生年”的方式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