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上市
央企整體上市——催生下一波牛市的助推劑
內外動力兼具的央企整體上市行為對
巨觀經濟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
整體上市的央企在關鍵領域發揮獨特優勢作用,將使市場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經濟活力將不斷釋放。而央企整體上市對於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意義也異常重大。
央企的整體上市不僅擴大的資本市場的規模,提高了我國的
資產證券化率,更有效改善了其
市值規模,提升了整體
資產質量,為我國資本市場長久的繁榮提供保障。從資本市場發展的階段性角度,任何一輪真正的牛市總是經歷價值發現、價值注入、價值泡沫、價值回歸四個重要的階段,而伴隨著央企整體上市的步伐加快,推動股市進入價值注入的快速發展階段,成為下一波牛市的助推劑
整體上市優點:可以使上市公司獲得業績增長和估值
溢價雙方面的好處。從已經整體上市的公司看,整體上市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並改善了
基本面。整體上市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有利於更好的利用和發揮集團的資源、管理優勢,完善公司產品結構,提高盈利水平;其次,有利於減少
關聯交易和
同業競爭,並能使一些隱性的利潤顯現出來。
整體上市可以使上市公司獲得業績增長和估值溢價雙方面的好處。
作為一種外延式增長方式,整體上市相比內生性增長方式,效果更為明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通過外生性的
資產注入,可以實現優勢資源向上市公司集中,大幅改善公司的
基本面,為業績爆發性增長打下基礎。
對於有些公司,由於在
整體上市之前改制存在缺陷,導致
大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還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利益輸送、大量占款等現象還大量存在,從而損害了其他投資者權益,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經營,而在整體上市之後,此類情形將會大幅減少,一些隱性的利潤可能得以顯現出來。
從估值來看,整體上市後,由於注入優良資產,公司盈利能力變強,主業更加突出,行業地位更具優勢,因而在估值上可以享受
溢價。
實施歷程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政府像中國政府這樣擁有如此龐大的中央企業群和如此巨額的政府資產。數額巨大的央企資產既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更是一種巨大的責任。中國政府已清晰地意識到讓國家資產創造財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中國經濟向市場化經濟縱深發展的今天,如何讓中央企業的財富高效率地運轉並增值已成為當前中國政府急於解決的一件經濟大事。規模龐大、實力雄厚的央企既是政府一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是政府的巨大責任。
如何對這批央企進行管理、如何做大做強央企是當前中央政府的一項重要的急於解決的任務,而央企整合離不開A股市場這一重要的資本運作平台。
序幕
央企在第一個經營
業績考核期(2004~2006年)中就已拉開了整合序幕。
2004年6月12日,國資委發布了《關於推動中央企業清理整合所屬企業減少企業管理層次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央企整合的初步思路。央企整合自此拉開大幕。
央企的整合自然涉及到旗下的上市公司。當年,央企整合事件發生四起,其中三起涉及到上市公司,如一致藥業(000028)、
東阿阿膠(000423)等。
2005年,央企併購風生水起。通用技術集團
舉牌武漢健民(600976)成為2003年寶鋼舉牌S愛建(600643)以來第二例
二級市場的併購事件。
直到2006年,以業務整合為核心的央企整合才正式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如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對旗下公司的整合。不過此階段的整合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整合,主要還是限於央企屬下的財務投資公司在A股市場上的一些買賣行為。
國資委2006年12月頒發了《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鼓勵已經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收購資產等方式,把主營業務資產全部注入上市公司”。《指導意見》將央企間重組方式、保持絕對控制力的7大行業、鼓勵
整體改制、
整體上市等內容予以強化;同時,國資委主任
李榮融提出“央企必須做到行業前三名,否則國資委給你們找婆家”。
2006年,國資委首次對央企主業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先後分五批公布了138家央企的主營業務經營範圍,為央企在第二個經營
業績考核期中進行大規模的業務整合打下了重要基礎。
高調啟動
央企在第二個經營考核期(2007~2010年)高調啟動全方位的業務整合。2007~2010年是央企的第二個經營
業績考核期。《
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經過修訂,於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央企負責人的考核無疑增強了央企整合的主動性。
2007年,
國資委提出把央企整體上市作為“做大做強央企”的一個戰略措施,並制定了央企整體上市的初步框架,即“兩個階段、四種模式”。2007年是央企第二個經營業績考核期(2007~2010年)的第一年,國資委第一次對當前159年央企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整合目標和思路。
如果說2006年的央企整合,如中石化對旗下資產的整合還是因股改而出於被動;那么,2007年的央企整合則因確保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主動出擊。155家央企的整合將會顯得轟轟烈烈、聲勢浩大。
在2007年上半年的A股市場,央企整體上市
概念股已表現不凡,先聲奪人。但是故事仍在上演,好戲仍在後頭,央企整合大戲將繼續精彩上演。
2007年~2010年央企的整合力度將非常大,A股市場已經明確成為央企整合的重要平台,這對中國A股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投資機會也將應運而生,諸多相關上市公司將出現質的蛻變,其中醞釀的投資機會將可能超乎預期。
央企重組的重點措施和主要方式包括:中央企業之間強強聯合;一般中央企業併入優勢大型中央企業;科研設計院所與相關中央
企業重組;非主業資產向其他中央企業主業集中;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重組。
“具體要求即要求企業找到做強、做大主營業務的具體措施,否則,國資委將對其進行強制重組。”權威人士表示,央企必須按照國資委的要求,完成做強主業的“規定動作”。主業外資產將通過拍賣、改制、無償劃轉三種方式陸續剝離。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為第一批公布主業的企業,此次增列“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為其主業。該行業也是
國有經濟需要保持較強控制力的領域。主業不屬於國有經濟保持控制力的領域有4家,分別是
中商企業集團公司、中國種子集團公司、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
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最新進展
按照
國資委的要求,主營業務已
整體上市的集團公司,要將
存續企業消化之後再實現集團層面整體上市。在上市的資本市場選擇上,按照國資委的計畫,央企整體上市將選擇“境外加境內”即A+H模式。
權威人士透露,在促進
央企重組方面,國家將在軍工、煤炭、電網電力、民航、航運、電信、石油石化等七大行業保持
國有經濟的絕對控制力,其他行業被併入國新控股的機率更大,一些規模較小的科研院所和商貿流通型
企業重組可能性更高。重組將不再追求數量,而是注重質量。
2010年12月22日,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這是國資委旗下進行企業重組和
資產整合的平台。國新控股管理公司將主要承擔兩項職能。一是作為
央企重組和資產整合平台,按照成熟一家進行一家的思路,吸收排名靠後、
資產質量不高的央企;二是作為央企整體上市平台,以
貨幣出資作為發起人之一,推動改制集團
整體上市。
模式比較
2007年,
國資委提出把央企整體上市作為“做大做強央企”的一個戰略措施,並制定了央企整體上市的初步框架,即“兩個階段、四種模式”。
“四種模式”分別為A+H模式、
反向收購母公司模式、
換股吸收合併模式、
換股IPO模式。目前,“四種模式”在資本市場上均有所運用。
A+H模式
A+H整體上市模式的典型代表是
中國銀行。為順利整體上市,中國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重組和
公司治理結構改革:2003年12月,我國政府向中國銀行注資225億美元,中國銀行隨後進行了大規模
財務重組;2004年6月底,不良資產的處置基本結束,
不良貸款率從年初的16.29%下降到6月末的5.46%;2004年8月,改建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完整承繼了中國銀行的資產、負債和所有業務,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代表國家依法對中國銀行行使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2005年,引進
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
淡馬錫公司、瑞銀集團等海外
戰略投資者,出售25%的銀行股權。這一系列改革明晰了
中國銀行的
公司治理結構,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使經營性
資產質量不斷提高,為發行
A股和H股實現
整體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6年6月1日和12日,中國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分別發行H股25 568 590 000股和A股6 493 506 000股,實現了A+H模式的整體上市。
反向模式
即通過被控股的上市子公司
反向收購母公司的資產和業務,實現母公司主業的
整體上市。主要有兩種類型:
定向增發反向收購模式和自有資金反向收購模式。
定向增發反向收購模式的代表是
武鋼集團。其增發方案可以概括為“定向+公募”。2004年6月,
武鋼股份(上市子公司,全稱
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向武鋼集團(母公司,全稱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定向增發
國有法人股12億股,向社會
公募增發社會公眾股不超過8億股,之後利用增發募集資金收購集團公司尚未上市的全部鋼鐵經營性資產,從而實現集團鋼鐵主業整體上市。如圖1所示,武鋼集團整體上市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母公司把
經營性資產剝離出來;第二步,上市子公司向母公司
定向增發國有法人股和向社會公募增發社會公眾股;第三步,上市子公司利用增發募集資金收購母公司的經營性資產實現主業
整體上市。
自有資金反向收購模式的代表是中軟集團(全稱為中國計算機軟體與技術服務總公司)。中軟集團首先將自身的不良資產及其他不適合進入中軟股份(全稱為中軟網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資產連同相關負債剝離給母公司CEIC(全稱為中國電子產業工程公司),並將其所持中軟股份的41.83%股份劃轉給CEIC。 2006年3月,中軟股份以
自有資金收購中軟集團資產(當時中軟股份的
淨資產為4.596億元,被收購的中軟集團淨資產僅為0.548億元,不再需要向證券市場募集資金)後,中軟股份更名為
中國軟體與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軟體),中軟集團註銷其法人資格。
合併模式
是將同一實際控制人的各上市公司通過
換股方式進行
吸收合併,完成公司的
整體上市。該模式適用於同屬於一家集團公司且橫向同業或縱向
上下游產業鏈業務關係密切的兩家(或兩家以上)兄弟上市公司實行吸收合併或
新設合併。
這一合併模式的代表是
百聯集團。為減少旗下上市公司間的
同業競爭與
關聯交易,百聯集團採取吸收合併的方式,將旗下上市公司
第一百貨(全稱為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和華聯商廈(全稱為上海華聯商廈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第一百貨將華聯商廈的全部資產、負債及權益併入旗下,華聯商廈的法人資格因合併而被註銷,合併後
存續公司更名為上海
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百聯股份)。具體合併方案為:2004年11月,華聯商廈的全體
非流通股和
流通股股東將所持有的股份分別按 1∶1.273、1∶1.114 的折股比例換成第一百貨的非
流通股份和流通股份。同時,公司在合併方案中還賦予股東
現金選擇權,即可以將手中的股票直接換成現金。
IPO模式
採用集團公司與所屬上市子公司的公眾股東以一定比例
換股,
吸收合併所屬上市子公司,同時集團公司發行新股。其操作可以分改制、吸收合併、首發三步實施,其中吸收合併和首發同時進行,互為前提。
借鑑意義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上約有60%~70%的上市公司是由國企轉制而來的,且多是將原國企的生產環節、流程中的一部分剝離後包裝上市,這使得上市子公司對集團母公司產生嚴重的依賴性,成為上市公司的戰略隱患。筆者認為,作為大中型央企
股份制改革的手段,集團公司整體上市的四種運作模式各有所長,集團企業在整體上市過程中,應根據各運作模式的特點,並結合自身特點進行綜合考慮。
1、引入
市場機制應是
整體上市的目的。集團公司整體上市的最終目的是讓公司經營和運行處於市場化的關注和監督下,這對於改善大中型國有企業的
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集團公司股權流動性、提高集團公司
資產經營整體質量、提高股東資本的回報率等都有好處。A+H模式是四種模式中綜合效果最好、最迅速的,但這種方式對原集團公司的
資產質量等有較高要求。如果集團公司主業突出、經營規範、能夠被市場迅速認可且旗下沒有上市公司,並符合IPO和整體上市的條件,建議採用A+H模式實現整體上市。
2、突出主業應是整體上市的精髓。通過對
武鋼集團和中軟集團
整體上市模式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整體上市模式的現實意義在於實現了集團公司主業的上市,建立了一個與業務規模相匹配的持續融資和資本運作平台,為其長遠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如武鋼股份通過收購武鋼集團
鋼鐵主業資產實現了一體化經營,成為具有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上市鋼鐵聯合企業,為其在鋼鐵製造主導產業領域適時尋找兼併重組與合資機會提供了雄厚的支持。同樣,百聯模式中其上市子公司間
橫向合併實現整體上市後,帶來的
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更加顯著。
3、整體上市應兼顧中小
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武鋼股份將
定向增發國有法人股、增發
流通股和收購
大股東優質資產相結合,在利益關係的處理上大股東認購“定向增發”的發行價格與“社會公募”均為6.38元/股,而且做到全額認購。中軟模式的
反向收購避開
國有股如何定價的問題,不僅實現了中軟集團
整體上市的目的,也避開了以往整體上市讓流通股股東買單的模式,沒有損害原有流通股股東的利益,為敏感的國有股退出問題提供了一個範例。百聯模式
吸收合併最大的創新之處是區分
非流通股和
流通股,確定兩個折股比例進行
換股,充分平衡了合併雙方
流通股股東和
非流通股股東四個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同時,
換股吸收合併和換股IPO模式中,
現金選擇權的使用也較好地保護了中小股東的利益,避免合併期間因市場因素導致股價大幅震盪使中小股東利益受損。
4、整體上市應是低成本的快速擴張。除了A+H模式外,其餘三種模式都是通過發股收購資產或
吸收合併等方式上市,上市成本較低。中軟模式不涉及
再融資的問題,沒有IPO也沒有增發,全部以
自有資金進行收購。因此,中軟股份的
反向收購可以看成是一次
關聯交易,交易金額較小,只需
股東大會通過。上港模式則是上市子公司
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在
全流通的背景下實現
整體上市的典範。由於被合併方上港貨櫃實施股權分置改革後,上港集團換股合併無需考慮子公司的
非流通股問題,待子公司有限售條件的
流通股可上市交易後再與原先的流通
A股一併和母公司發行的A股交換,大幅度地降低了合併成本。
上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