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great-grandfather] 〈方〉∶曾祖父。
[grandfather]∶祖父。
候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father]∶父親,也用來尊稱別人的父親。
[greatly esteemed elder]∶對老者尊稱。
引證解釋
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
史記·
高祖本紀》:“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
劉煓) ,如家人父子禮。”
《
後漢書·
袁譚傳》:“然孤與太公,志同願等。”
李賢 註:“言太公者尊之,謂 紹 也。”
《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親 匡太公 在房裡已聽見兒子回來了。”
稱祖父。清 以來亦稱曾祖為太公。
《後漢書·李燮傳》:“ 李氏 滅矣!自太公已來,
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賢 註:“太公謂祖父 郃 也。”
對老者的尊稱。清
趙翼 《陔餘叢考·太公》:“今人既
呼祖曰公,則呼曾祖為太公。”
即太公望 呂尚。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來的卻是 張太公 呵!”
《水滸傳》第三七回:“你且在這裡少待,等我入去報知莊主太公。”
複姓。春秋 有 太公任 。見《
莊子·山木》。
《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
韋昭 註:“ 太公 , 齊 始祖 太公望 也。”
《
韓非子·喻老》:“
文王 舉 太公 於 渭 濱者,貴之也。”
漢
東方朔《答客難》:“ 太公
體行仁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駕》:“金鰲上鉤,金鰲上鉤,好似 太公 一釣,享國千秋。”
太公,爺爺的爸爸。
四代同堂的部分輩份稱呼:
哥哥、我、弟弟。
伯父(伯爺)、爸爸、叔叔。*“伯爺”一詞,常見於南方地區使用,如廣東、廣西、香港等
伯祖(伯公)、爺爺(公公或阿公)。叔祖(叔公)。伯公、阿公、叔公,南方常見用詞。
太伯公、太公、太叔公。(太公配偶:太婆)
姜太公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
太公望,道家前身。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
姜太公”。漢族(
華夏族),“
海曲城有
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今山東省
日照人)據說祖先在舜時為“
四岳”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姜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乾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
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髮,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
記載
事跡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
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
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
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
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
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
齊桓公“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成為
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在唐宋以前,
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
武聖,
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
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
許仲琳創作了《
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稷下黃老典籍
《戰國策》卷22《魏策一》:“蘇子引《周書》曰:‘綿綿不絕,縵縵奈何?毫毛不拔,將成斧柯。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蘇子即
蘇秦,這裡的《周書》指的就是《太公金匱》或《太公陰謀》。《開元占經》卷6、卷11引《尚書金匱》,據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太公金匱》引
嚴可均曰:“疑即《太公金匱》異名。”《戰國策》卷3《秦策》:“(蘇秦)得
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太公陰符之謀”,《史記·蘇秦列傳》作“
周書陰符”。《莊子·徐無鬼》釋文引
司馬彪、
崔撰曰:“《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銀雀山漢墓竹簡》也認為:“太公之書,古亦稱
周書”,並舉證曰:“敦煌寫本《六韜》殘卷中有《周志廿八國》一篇,文字與《周書·史記》略同。古書所引《周書》之文,亦頗有與太公之《六韜》、《陰謀》、《金匱》諸書相出入者(參看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呂氏春秋》所謂‘周書’也指太公之書。”(嚴可均案,《陰符》謂陰符之謀。《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蓋即《漢志》之《太公謀》八十一篇矣。雲“周書”者,周時史官紀述,猶《六韜》稱周史。諸引周書《陰符》,或但稱“周書”,驗知非《逸周書》。錄附太公之末,與《六韜》、《陰謀》、《金匱》互出入,不嫌復見也。)
《太公金匱》,《隋書·經籍志》、《意林》、《舊唐書·經籍志》、《通志略》均載2卷。
《太公陰謀》,《隋書·經籍志》:“《太公陰謀》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3卷,《通志·藝文略》:“《太公陰謀》一卷,又三卷(魏武帝注)。”
明確著錄《太公金匱》、《太公陰謀》雖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但實際上《七略》、《漢書·藝文志》中就有。《漢書·藝文志》之“兵書略·兵權謀”:“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小注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之“諸子略·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清沈欽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太公》一書多佚,僅存《六韜》傳世,即《太公兵法》。
《漢書·藝文志》之“兵權謀”下注“省《太公》”,則“兵權謀”中部分內容出自《七略》所錄之《太公》殆無疑問。
顧實曰:“如本志《太公謀》八十一篇,《兵》八十五篇,今本《管子·兵法》、《參患》,《荀子·議兵》、《淮南·兵略》等篇之類,皆當在此二百五十九篇中。”前賢已經證明,《漢書·藝文志》著錄的《謀》就是《陰謀》,也就是《太公陰謀》,《言》就是《太公金匱》,《兵》就是《太公兵法》或稱《六韜》、《太公六韜》。
錢大昭曰:“《謀》、《言》、《兵》,就二百三七十篇而言,《太公》其總名也。”沉欽韓曰:“《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凡善言書諸金版。《大戴記·踐祚篇》、《呂覽》、《新書》、《淮南》、《說苑》所稱皆是。《兵》者即《太公兵法》,《說苑·指武篇》引《太公兵法》。”
顧實曰[xxiv]:“《隋》、《唐志》、《通志》著錄《太公書》多種,《通考》僅餘《六韜》而已,《莊子》稱《金版六弢》,《淮南子》亦言《金縢豹韜》。”
《漢書·藝文志》之“諸子略·儒家”中另有“《周史六弢》六篇”,小註:“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顏師古以為“即今之《六韜》也。”《四庫》館臣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兩種書[xxv]。清沈濤《銅熨斗齋隨筆》證明《漢志》“六弢”當是“大弢”,《莊子·則陽》中仲尼問於太史大弢即是此人,“今之《六韜》當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內。”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以為“此證極精覈。”
可見,《太公金匱》、《太公陰謀》、《太公兵法》或是《六韜》都出自道家的《太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
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困學記聞》卷11並引葉夢得說曰:“其說蓋出《六韜》。”宋戴埴《鼠璞》卷下:“至謂文王與
太公陰謀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奇計,然《漢書·藝文志》注謂:‘呂望為周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以太公術者所增加。’漢時已嘗疑之,今反使右科習為正經可耶?”宋何薳《春渚紀聞》卷5《古書託名》:“先君言《六韜》非太公所作,內有考證處。”明胡應麟《四部正訛》中:“考《漢志》有《六弢》,初不雲出太公,蓋其書亡於東漢之末,魏晉下談兵之士,掇拾剩餘為此,即《隋志》《六韜》也。”
《史記·留侯世家》述張良得
圯上老父贈書,“視其書乃《太公兵法》。”前引《戰國策·秦策》,則更記蘇秦得“
太公陰符之謀”。把《太公》看成是楚漢之際乃至漢代的著作似乎保守了些,歷史上就有學者根據《六韜》內容判定它是戰國著作。
宋葉適《習學記言》卷46《六韜》:“其言避正殿,乃戰國後事,固當後於孫子。”《困學紀聞》卷5:“古以車戰。春秋時鄭晉有徒兵,而騎兵蓋始於戰國之初,
曲禮前有車騎,《六韜》言騎戰,其書當出於周末。”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竹簡有部分內容與今本《六韜》基本一致的太公書竹簡,被認為就是《六韜》。銀雀山《六韜》共14組,可分3類。1-7組為第1類,見於傳本《六韜》者,《文韜》4組,《武韜》3組。8-13組為第2類,均為《群書治要》、《通典》、《太平御覽》等書曾加稱引而為傳本所無的佚文。14組為第3類,是一些零散殘簡,其簡式、字型與第1、第2類相似,簡文又提及文王或太公望,據此當屬簡本《六韜》。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40號西漢墓中,也發現部分竹簡上許多有文王、武王問,太公曰的字樣,或與今《六韜》內容相同或近似,尤其是簡文的字型和其他簡文不同,書體遜於
同出的其他幾種簡文,易於區別。這些簡早期被
稱名為《太公》,後定名為《六韜》。《文物》2001年第5期公布了這批簡的釋文。定州
漢簡中根據漢簡的簡型、內容和字型等被確認為屬《六韜》的竹簡共有144枚,計1402個字,簡文《六韜》共發現篇題十三個。
銀雀山兩座漢墓,從出土的錢幣和2號墓中出土的《元光元年曆譜》推定,1號墓的下葬年代在西元前140~前118年之間,2號墓下葬年代在前134~前118年之間。銀雀山漢墓竹簡的抄寫年代應早於墓葬年代。銀雀山竹簡字型屬早期隸書,當是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書寫成的。定州八角廊40號漢墓,墓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劉修死於西元前55年,則定州簡《六韜》的成書年代肯定早於此時。銀雀山和定州簡還表明,《六韜》在西漢初年就廣泛傳播,其成書時間當然更早。銀雀山《六韜》文字不避漢帝之諱,如漢高祖劉邦的“邦”字,漢文帝劉恆的“恆”字,等,定州簡《六韜》也不避漢文帝劉恆的“恆”字,也證明《六韜》成書時代在漢之前。
定州簡《六韜》中提到了御者“王良”,王良是春秋時晉國之善御馬者,在《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王霸》中均有提及,應在春秋前期以前。
陶憲曾評《漢書·藝文志》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篇重者,蓋《七略》中《伊尹》以下九篇,其書全收入儒、道、縱橫、雜各家,又擇其中之言兵權謀者,重入於此,共得二百五十九篇。”筆者昔有一說曰:先秦無兵家。戰國時期,戰爭是各種國家政治思想學說的主題內容,儒、道、墨等家都各有兵書,《六韜》或《太公兵法》無疑就是道家《太公》的兵書部分。《太公》著作為文王、武王與太公問答,太公
呂望是周人滅商戰爭的軍事指揮者,封於齊國,故《太公》著作出於齊國。《太公》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道家著作。
《太公金匱》本《金人銘》中太公
呂望還引了
黃帝說,李零先生以為黃帝書“分布範圍主要是集中於
數術、方技類的實用書,以及數術之學在兵學中的分支即兵陰陽;見於諸子,則主要是陰陽、道兩家及其小說雜記。”黃帝書中有“
黃帝戰蚩尤”之類數術書、“黃帝素女問”之類方技書,《太公陰謀》、《太公金匱》則是名賢講治國用兵的陰謀書,是道家黃老著作。
總之,《太公金匱》、《太公陰謀》、《太公兵法》或《六韜》都是《太公》的內容,《太公》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道家黃老著作。
地名
太公島位於
日照山海天旅遊度假區苗家村太公文化度假村東面海域,與第三海水浴場隔海相望。在平時是一座半隱於海下的海島,只有島頂和一個逃生塔露於海上。退潮後,整座島就浮現了出來。可以在上面拾貝、海釣。可以悠閒的在此像
姜太公一樣海釣。
到太公島,抓最新鮮的海鮮,體驗一下親手抓住螃蟹,魚蝦的感覺,感受一下從沙里、岩石縫隙間找到蛤蜊、海螺的驚喜,在島上吹吹海風,看看海天一色,無邊無際的遠方,這個時候你才真正體味到大海的無私,大海的博大~來日照,玩什麼呢?太公島趕海才是您最愜意,最能體驗自然的好方式!
岩石上,那黑黑的,三角狀的,是海虹,這是最常見的,用手撕下來就可以~還是在岩石上,那不規則的,貝殼白白的,是海蠣子,這個要用工具了,漁家的“蠣抓子”是專門打海蠣子的,所謂
一物降一物:)在岩石間,細心發現,就會看到一個個屁股尖尖的,身體圓圓的小玩意,這個就是海螺了~海螺有很多種,在岩石石縫間的是辣海螺,顧名思義,吃起來感覺有點辣味(
日照人稱“辣格魯”,在日照我們管海螺叫“格魯”),這個用小鉤子鉤出來就可以了;還有在石頭下面的,流水的地方,是圓海螺,(日照人稱“團格魯”,日照方言中“團”就是圓的意思),這個就是力氣活了,翻勢頭;再一種比較常見的是大海螺,個頭比較大,有拳頭般大小,因其貝殼裡面呈紅色,我們日照人稱其“紅里子”,呵呵,我們就是這么形象、生動,聽其名,則知其色,嘗其味。碰到岩石間的小沙地,用帶的小鐵鍬、小抓子扒一下,仔細看看翻出來的砂,裡面就很可能有蛤蜊喔~蛤蜊也有很多種,貝殼滑滑的,有花紋,呈扇形的,是花蛤蜊,這種最多;貝殼粗糙些,顏色類似海沙,呈圓形的,是沙蛤蜊,學名文蛤,俺們日照人稱“和尚頭”,因為有點類似和尚光光的腦袋~還有蟹、海星,多數藏在石縫間有水的地方,隨手可捉,就是不要讓蟹夾住手喔。
親手抓的海鮮可以帶回住宿的漁家加工,六個字:超新鮮,原生態!
至於趕海的工具,比如鉤子、小鐵鍬、小桶等,都可以跟住宿的漁家索要,漁家會很熱情的口授趕海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