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造山帶

天山造山帶是橫貫於新疆中部的呈東西向延伸的造山帶,構造上夾於準噶爾地塊與塔里木地塊之間。其範圍大致與天山山脈相當,向東可延至甘肅北山地區。構造上天山由北往南可劃分為北、中、南3個帶。中天山由於有大量前寒武系的變質岩而被認為是天山中的一個古老的隆起的單元。其上的下古生界具有華南的沉積特徵和生物群。近年的研究認為,北天山是準噶爾地塊和古生代天山洋之間的增生楔,特別是晚古生代具有強烈的中基性火山活動,南天山則被認為是塔里木北緣的一部分。古生代晚期的拼合使天山一度強烈上隆,海水退出。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時期,天山再度活躍,在兩側陸塊的擠壓下強烈上升,形成了今日分割南北兩大盆地的天山山脈。由於天山新生代時期的強烈上升,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形和地貌,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並建設成為地質公園。特別典型的如天山天池,是一個典型的冰川堰塞湖;而天山南麓的庫車大峽谷則是一個中、新生代的風成丹霞地貌景觀。這些景觀的形成均和天山的擠壓和隆升密切相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山造山帶
  • 外文名:Tianshan orogenic belt
  • 地點:橫貫於新疆中部呈東西向延伸
  • 範圍:與天山山脈大體相當
其,往東可延至甘肅北山地區。造山帶內部可劃分為三個次一級構造單元,,由北往南為:北天山地向斜,中天山地背斜和南天山地向斜。中天山發育大量前寒武紀變質岩系,而被認為是一個在地質歷史上長期隆起的構造單元。在整個天山造山帶內,,寒武—奧陶紀的沉積特徵與塔里木地台相似,即類似地台蓋層性質。但自志留紀起,南、北天山地向斜強烈沉降,導致了巨厚的地槽型沉積建造的形成。火山岩和矽質岩建造構成了北天山地向斜的主要組成物質,屬於優地槽性質。而南天山同時代的沉積不僅厚度較小,火山活動較弱,且以碳酸鹽岩和復理石建造為主,具有冒地槽型的沉積特徵。自二疊紀起海水撤出,出現了陸相磨拉石建造。古生代晚期的造山作用還伴生大量酸性岩漿侵入。新生代以來,天山造山帶強烈活化,南側庫車坳陷和北天山吐—哈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層都捲入天山逆沖系統,說明這一造山帶在後期還經歷了強烈的側向擠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